第十一章

地球“清道夫”

近百年來,環境惡化的問題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麻煩。隨著工業的高度發展,廢物、廢液泛濫成災。光是美國,一年便要產生有害物質6000萬噸。歐洲產生的有害物質也大致相當。其他各國便不必一一列舉了,即使是第三世界國家,“三廢”的排放量也是相當大的。全世界的“三廢”數量驚人,並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拿汙水來說,70年代全世界汙水年排放量為4600億立方米,到本世紀末將增長14倍,達到近70000億立方米。在整個地球上,“三廢”的產生和排放遠遠超過了大自然本身的淨化能力。如果再不抓緊治理“三廢”,再不采取有力措施保護環境,人類在地球上將很快沒有立足之地了。發酵工程的巨大威力使人們看到了徹底治理環境的曙光。

微生物治理環境這件事,可說是源遠流長。多少年來,人類的生活中何曾少過廢物、廢水。不過,由於工業不怎麼發達,城市人口也不怎麼密集,這些廢物、廢水被偉大的自然界悄悄地消化掉了,不曾構成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威脅。大自然擁有神奇的淨化力量,而微生物則是淨化力量的主力軍。這些不起眼的小不點無聲無息地戰鬥在環境保護的第一線,吃掉了廢物、廢水,把它們轉化成可供動植物再次利用的無害物質,使地球保持著生態平衡。隻是在進入工業社會後,由於“三廢”排放量劇增,那些自生自滅、各自為戰的微生物已無法應付,回天乏力,生態平衡才被打破,人類才麵臨環境惡化的威脅。

最終,解決環境問題還得靠微生物,處理廢物、廢氣、廢水還得靠微生物。不過不是那些各自為戰的微生物“遊擊隊”,而是融合著人類智慧的、經過改造的微生物,是發酵工程的微生物“正規部隊”。

1991年在美國西海岸由於一艘滿載著18萬噸原油的油輪失事,幾百平方海裏的海麵被油層罩住了。報道此事的電視新聞中有這麼一個畫麵:一隻海鳥呆呆地站在一塊礁石上,由於渾身的羽毛被原油粘住,它再也飛不起來了,隻能在那兒等死。遭殃的何止是海鳥,那海麵上的油層不會輕易消失,它在海水和空氣之間形成了隔絕層,破壞了生態平衡,

過不了數天,許多死魚泛起,密密麻麻地漂浮在海麵上。

那場“油禍”隻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從60年代以來,海麵的浮油汙染已經成了環境保護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浮油的來源不光是油輪失事,還有貨輪和沿岸工廠排放汙油,那更是經常性的事。其結果便是整個地球的海洋表麵上出現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油汙,久久不肯褪去。就在浮油汙染日益嚴重,幾乎使人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些聰明的學者又祭起了發酵工程這一法寶。他們找到一種又一種以石油為食的微生物(那叫嗜烴菌),篩選出生命力最強的菌株,供給最充分的營養,使它們活性更強,而且大量繁殖,然後配製成一瓶一瓶的藥液——濃縮的菌液。在被汙染的海麵上,隻要灑上一定數量的藥液,不出一周,80%的油汙即會被這些微生物吞吃掉,產品則是二氧化碳和菌體蛋白,菌體蛋白還是一些海洋生物的營養品呢!這種神奇的藥液已經商品化,可以大量生產了。徹底解決海麵浮油汙染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與海麵浮油汙染相類似的,是土壤的DDT汙染。

DDT是一種高效殺蟲農藥,從20年代起風行於全世界,但60年代即被禁用。原因是它在使用後不會自行分解,而是積聚在土壤中。土壤中的DDT會通過農作物的根係進入農作物,然後又會進入人體積聚於人的肝髒,損害人體健康。即使在DDT被禁用以後,這個問題仍未解決。因為經過數十年的使用,DDT在土壤中的濃度已經很高了,而且自然界的淨化能力對它毫無辦法。這些DDT仍在不斷地侵蝕人們的肝髒,醫生們認為這是各類肝病,包括肝癌,發病率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

到80年代後期,人們終於找到了從全球的土壤中清除DDT的根本辦法。一些科學家移花接木,將一種昆蟲的耐DDT基因轉移到細菌體內,培育一種專門“吃”DDT的細菌,再大量培養,製成藥液。這種藥液噴灑到土壤上,不出數天,土壤中的DDT就被“吃”得一幹二淨。這樣,人類數十年來的這個“心腹之患”就可以清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