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江淮流域黃梅天

每到六、七月間,梅子成熟的時候,在我國江淮流域,下雨的日子很多,濕度很大,東西也很容易發黴變質,而且常常是陰雨綿綿,連續的大晴天很難見到,這個時期就叫作黃梅天。

這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每年六、七月間的時候,南方的暖濕空氣已經很強大了,它常常向北伸展到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北的地區。但在這個時期,北方的冷空氣仍舊有相當的力量,它還不願意退出這個地區。於是冷暖兩種空氣就這樣交彙在江淮流域一帶,好象兩路兵馬各不相讓,打起仗來了。

因為暖空氣比冷空氣輕,它沿著冷空氣向北滑升上去,暖空氣帶來的大量水汽在滑升中凝結成雲,並且形成了一個長條形的雨帶,但這個雨帶比較狹窄,一般隻有兩三百公裏寬。

這兩支打仗的兵馬——南方的暖空氣和北方的冷空氣,在黃梅天這段時間裏,暫時還不能分出誰勝誰負,它們往往一忽兒這個強些,一忽兒那個強些。如果當北方冷空氣加強了一些,它就把雨帶向南壓,南邊下雨了;如果暖空氣力量大了些,它就推著雨帶向北移,北邊下雨了。總之,這兩軍的兵馬互相交鋒,勢均力敵。因此,雨帶一直在江淮流域南北擺動,使這一帶天氣潮濕多雨。

經過這一場混戰,暖空氣到底還是戰勝了冷空氣。於是南方暖空氣愈來愈加強,而北方冷空氣愈來愈退縮,這時江淮流域時晴、時雨的梅雨天也就結束了,進入炎熱的盛夏。

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年份梅雨期很長,如1931年、1954年,就長達兩個月之久;有的年份梅雨期又很短,象1934、1978年,都很不明顯。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要看冷、暖空氣兩軍力量的對比了。有的年份暖空氣特別強大,它有一般強大衝勁,一下子把冷空氣壓向北方,這樣,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交鋒的時間就短了,梅雨就不顯著。然而,這些年份一般熱得比較厲害。1934年上海最高溫度曾達402℃,1978年雖然低一些,也有381℃。

如果冷空氣比較強大,情況就又反過來了。通常每年到小暑(7月7日或8日)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梅雨期已經結束,是由暖空氣團完全控製下的晴好天氣了。但如這時還有冷空氣向南衝下來,插入到暖空氣中,就會強迫潮濕的暖空氣向上抬升,引起對流,造成雷雨。所以一般情況下,在小暑前後聽到雷聲,下了雷雨,就可以知道北方的冷空氣還比較強盛,雨帶還可能在長江中下遊耽擱一段時間。這種現象,人們稱為“倒黃梅”。所以有“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的說法。

梅雨,特別是早梅雨,常影響農業生產。如在1971年,5月26日入梅,這時正值三夏高潮,由於梅雨,影響了麥收。因此,必須根據梅雨的預報,采取相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