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陸軍準將理查德·辛普金在飛行坦克這個概念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主戰飛車”的概念。辛普金認為,“主戰飛車”是一種全性能直升機,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完全是可行的。因為直升機的起飛重量和載荷已分別達到10噸和2噸,符合主戰飛車的要求。當時美國正在實施的兩項研究計劃。也有利於主戰飛車的發展。一項計劃是利用共軸反轉雙旋翼係統,以減小旋翼直徑並取消尾翼。另一項計劃是利用小型單一操機杆代替用來實施航向控製和其他諸多操縱裝置。

辛普金接著又著書立說,從不同角度對主戰飛車詳加論述,例如主戰飛車在暗夜與大霧條件下的機動問題、油耗問題、成本問題、戰場生存力問題,武器選配問題以及部隊編配問題等等。並逐項與主戰坦克(如美國的M-1坦克等)作了分析對比。

1983年2月,原北約中歐盟軍司令、聯邦德國陸軍上將馮森格爾在一次講演中表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憑借現代技術生產出具有下列性能的主戰飛車:最大航速300千米/小時左右;巡航距離600千米左右;武器係統載荷2噸左右;具有持續懸停能力。

1992年2月,美國陸軍退役上校弗蘭茨,根據現代戰。爭戰場流動性大。對機動性要求高等特點,並根據美國陸軍對21世紀戰場特點的預測及對裝備發展的要求,提出了空地坦克的新概念。弗蘭茨認為,陸軍將憑借現代技術,減少對人力的依賴,像海軍和空軍那樣,成為技術密集型的軍種。縱觀戰爭史可見,機動性是取勝的決定性因素。按代步工具來分,機動性有五級,即步行、騎馬、乘車(輪式或履帶式)、直升機、飛機。自60年代以來,各主要工業國家的陸軍已陸續實現了機械化,故在機動性上並無太大的差別。目前,坦克裝甲戰鬥車輛的越野機動性已到極限,受地形的限製頗大。

有鑒於此,下一步應當是把直升機和坦克兩者性能合二為一,把直升機的戰役機動性與坦克的戰術機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研製一種既能像直升機那樣實施戰役機動,又能像坦克那樣固守陣地的“空地坦克”。現在,有一些先進的技術,如複合材料裝甲,減少排煙的措施,傳感器幹擾設備,以及既能使未來戰鬥車輛減重又能使生存力增強的新技術等,都可為未來的空地坦克所用。

這種空地坦克;全重10噸左右,可以全天候實施戰略、戰役和戰術機動,複雜地形、惡劣天候等都不致於降低其作戰效能。這種空地坦克將裝有“凱芙拉”夾層裝甲,可防子彈和炮彈破片。燃油效率高,時速可達500千米,行程(航程)1闐0千米。生產成本和使用費用相對較低。裝有變革性的旋翼推進係統,不用旋翼也能在地麵上運動。

這種空地坦克綜合了坦克、步兵戰車和攻擊直升機的特點,故可稱之為主戰型空地坦克。同時,通過采用可快速裝拆的不同功能艙,空地戰車可派生出一族車型,用於遂行不同的戰鬥任務。功能艙大致有以下幾種:反裝甲/防空武器係統艙;重型武器艙,使用火箭增程動能彈和燃料空氣彈;載運人員和衛生救護艙;先進雷達和電子設備艙;工程設障艙;燃油、水、食品和彈藥補給艙等。

功能艙有裝甲防護,若需要的話,還可增裝複合材料裝甲以增強防護力。一般來說,空地坦克本身的防護力強於功能艙的防護力。功能艙的更換可在數秒鍾內完成。在實施戰略機動時,功能艙可用運輸機運輸,而空地坦克可帶一個燃油補給艙或在海上加油,直接飛往戰區。用過的功能艙,如燃油或水補給艙,去掉自封裝置後,即可作為掩蔽所或用來貯放物品。在地麵上機動時,備用功能艙可由通用地麵車輛運送。

弗蘭茨認為,裝備空地坦克的部隊將具有空前的機動能力,能夠快速分散,快速集中,適時適地地達成突然性,取得絕對的兵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