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擊機實施攻擊時,都是從低空或超低空進入戰區。這可以避開敵警戒雷達和火控雷達的探測,迅速接近目標,使敵方來不及防範。
強擊機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比較好,有的強擊機可以距地10米左右掠地飛行。
強擊機的火力很強,一般裝有20至30毫米的航空機關炮。如A—10強擊機裝的專門打坦克的機關炮,有7個炮管,可輪流發射炮彈,每分鍾可達4200發炮彈。炮彈為鈾質彈芯,對坦克有較大的侵徹能力,在2000米的距離內能穿透坦克40毫米厚的鋼甲,用來攻擊坦克的頂部裝甲很有效。
強擊機還可懸掛普通炸彈、製導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火箭彈和空地導彈,有的強擊機還可掛自衛用的空對空導彈。最大外掛武器重量可達5~6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些飛行員創造了一種新戰術,即駕駛殲擊機從低空掠過敵步兵的上空,用機槍對敵戰壕和人員掃射,挫傷敵人士氣,支援己方地麵部隊作戰,這種戰術非常有效。
在對地掃射飛機的啟示下,德國首先研製了一種帶裝甲的“容克”式飛機,並於1918年投入使用。這種飛機全部用鋁合金製造,座艙周圍裝有5毫米厚的鋼板,裝有機槍,帶有集束手榴彈和手拋輕型炸彈。
“容克”式飛機與此同時,英國也設計了一種帶裝甲的“塞勒曼德”式飛機。這兩種飛機是世界上最早的強擊機。
伊爾—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強擊機。
它的前機身用特種鋼板製成,座艙發動機、油箱全都包在鋼板內,口徑較小的槍,炮彈不易擊穿;機上裝有機槍、航炮、火箭彈,能攜帶600千克炸彈;在後艙設置了空中射擊員,專門對付從尾後攻擊的殲擊機,它執行任務時不用殲擊機掩護。
伊爾—2投入戰爭使用後,獲得極好的聲譽。1943年7月7日,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原蘇聯使用伊爾—2強擊機對德國軍隊的“虎”式坦克群進行了2小時的攻擊,擊毀德軍坦克270輛。
德國軍隊把伊爾—2看作一種可怕的武器,稱之為“黑死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一度認為殲擊轟炸機可以取代強擊機,強擊機的發展停滯。60年代以後,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強擊機具有其他飛機不可替代的優勢,開始重新研製強擊機。各國相繼研製出一批現代強擊機,主要機型有:A—7、A—10、蘇—25、“超軍旗”、“美洲虎”和“鷂”式強擊機等。
現代強擊機各種性能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強擊機要好得多。
空中大力士——軍用運輸機
現代戰爭要求部隊具有快速輸運能力,但是,前題必須是擁有一大批軍用運輸機。
軍用運輸機是用於運送軍事人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的飛機,能實施空運、空投、空降行動,保障地麵部隊從空中實施快速行動。軍用運輸機具有載重量大,航行距離遠,場地要求低等特點,並有完善的通訊、領航等設備,能進行全天候全地域飛行。軍用運輸機按照運輸範圍可分為戰略運輸機、戰術運輸機。戰略運輸機航程遠,載重量大,負責運輸部隊和重型裝備,保障軍隊進行全球性快速行動。戰術運輸機用於戰役戰術範圍的空運任務,能在前線簡易機場起落。
軍用運輸機與其他飛機不同處是,機身艙門寬敞,可裝運坦克、直升機等重型裝備,艙門可分為前開、後開和側開式艙門,機艙內的坦克汽車可以從前開式艙門和後開式艙門直接進出。運輸機還帶有各種起重設備、傳送裝置,便於迅速裝卸。飛機起降對機場條件要求很快。軍用運輸機均采用上單翼布局,機翼上都設計有多種襟翼等增升裝置,改善起降性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軍用運輸機在轟炸機和民用運輸機基礎上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空投、空運行動頻繁,促使軍用運輸機技術逐漸成熟。戰後,由於飛機發動機功率的提高,使軍用運輸機的載重量成倍地增長。主要運輸機有美製C130大力神,蘇製安12,中國製造的“運八”型運輸機,歐洲的C160等運輸機,均使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蘇兩國為使部隊具有全球作戰能力,均研製JCSA(銀河式)和安124、安225等重型戰略運輸機,它們的有效載重量都大於120噸,航速超過850千米/時,航程大約有4500千米,實現了跨洲跨洋運輸機械化部隊的作戰設想。而美製C17式軍用運輸機兼備戰術戰略運輸能力,成為最新一代軍用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