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攻擊雷達的反輻射導彈

反輻射導彈又稱反雷達導彈,它是利用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信號發現、跟蹤以至最後摧毀雷達的導彈。在電子對抗中,反輻射導彈是對雷達威脅最大的一種武器。它能摧毀雷達和殺傷雷達操作人員,有效地抑製雷達設施的戰鬥使用,影響其對空情的掌握和對防空火力的有效控製。它可攻擊的目標雷達包括遠程警戒雷達、地空導彈的製導雷達、高炮的炮瞄雷達和殲擊機的引導雷達等。

常用的反輻射導彈屬於戰術空地導彈,但新的空對空型將出現,戰略型也已登場。大多數反輻射導彈采用被動雷達尋的。近來,新型、先進的複合製導體製也相繼出現。

世界軍事強國都十分重視反輻射導彈的發展。在此領域,美國和俄羅斯領先一步,英國和法國稍遜,德國和以色列正在研製反輻射導彈。

反輻射導彈之所以得到迅猛發展,是因為它在電子對抗和突防襲擊中具有許多優點。

反輻射導彈是目前電子對抗中最重要的硬殺傷手段。電子幹擾等電子戰軟殺傷手段隻能使敵雷達係統暫時失去工作能力,幹擾過後,雷達仍能正常工作。而反輻射導彈能摧毀雷達設備,使雷達難以在較短時間內修複,甚至不能修複再使用。反輻射導彈與電視製導、激光製導和紅外成像製導空地導彈和炸彈相比,殺傷力更大,命中精度更高,堪稱地麵雷達的頭號殺手。

作用距離遠,隱蔽性好。導彈采用被動雷達導引頭接收目標雷達的信號,因此,信號強,作用距離遠,可在敵發現之前或在敵防空火力範圍之外實施攻擊。由於導彈在飛行過程中不輻射電磁波,本身的雷達反射麵又小,因此,隱蔽性好,不易被敵方發現和攔截。

獨立作戰能力強。導彈發射後,不需要發射平台的配合,能自動尋找和攻擊目標雷達。因此,當反輻射導彈壓製地麵防空係統時,發射平台就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攻擊目標上。

新一代反輻射導彈采用無源寬頻帶高靈敏度導引頭。一個導引頭就能覆蓋大多數現役雷達的頻率。導引頭靈敏度高,不僅能截獲目標雷達天線主瓣,也能截獲副瓣和背瓣,對各種體製雷達信號分選、處理能力強,能從密集的戰場環境中鑒別差異很小的雷達信號特征。

采用了複合製導技術。反輻射導彈除了裝有被動雷達尋的裝置以外,還裝有慣導裝置,並與機載無源定位係統相結合,其定位、製導精度高,圓概率誤差在10米左右,甚至更小,而且具有抗雷達關機和抗幹擾能力。有些導彈還具有巡航能力,一旦雷達關機,它們可由跟蹤狀態轉為搜索狀態,去截獲新的目標,其作戰使用更加靈活。

適應性強。可配置在多種作戰飛機上,全天候使用,導彈與載機的對接簡便。

60年代以來的多次戰爭,特別是海灣戰爭表明,大量使用精確製導武器是現代戰爭的特點之一。反輻射導彈作為精確製導武器龐大家族中的一員,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身手非凡的反衛星導彈

1985年9月13日,美國的F—15戰鬥機在11582米的高空,在距目標衛星8000多千米的地方,發射了一枚反衛星導彈,成功地擊毀了一顆廢棄6年的美國衛星。這是一次奇跡般的勝利,標誌著美國的反衛星武器開始走上實戰應用階段。

反衛星導彈基本上是利用現成的導彈技術製造而成的一種小型導彈。導彈總重12噸,長54米,直徑05米。導彈由3級組成,第一、二級為助推火箭,第三級為攻擊衛星的戰鬥部——小型攔截彈。

小型反衛星導彈裝在戰鬥機的腹部,根據地麵發出的指令,在15000~21000米高空發射。發射後,導彈引導裝置引導導彈到達預定空城;彈上紅外探測器開始搜索目標,一旦搜索到目標,即自動跟蹤;當達到最大速度時,攔截彈與助推器分離,靠小發動機繼續飛行,直到以每秒8~12千米的高速度與目標相撞,擊毀目標。

戰鬥機發射導彈攻擊衛星與前蘇聯的反衛星衛星相比,由飛機發射的反衛星導彈,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機動靈活、命中精度高等優點。但其攔截高度在500千米以下,低於前蘇聯的反衛星衛星(攔截高度可達2000千米)。

這是美國用反衛星導彈進行的首次實彈試驗。

由於前蘇聯的截擊衛星導彈接近了實戰部署階段,必然促使美國也加速了反衛星武器的研製工作。

從1984年起,美國加緊反衛星武器的試驗。如1984年1月2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一架攜帶有反衛星導彈的F—15戰鬥機起飛。當飛機飛到範登堡空軍基地附近的導彈試驗場上空後,飛機將反衛星導彈發射到太空。這是美國從空中發衛星武器的第一次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