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霸王——戰艦(1 / 3)

海上霸王——戰艦

海洋“巨無霸”——航空母艦

“什麼軍艦是最大的軍艦?”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航空母艦”。

是的,航空母艦是現有艦種中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麵均居首位的大型艦艇,人稱“浮動的海上機場”。

人們之所以將航空母艦稱為“浮動的海上機場”,主要因為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麵艦隻,而且,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與陸地飛機場跑道相似的飛行甲板。在一般艦艇上,主甲板最長隻有200米左右,最短的隻有10多米,最寬也不超過40米,最窄隻有幾米。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顯得特別大、特別寬,並且呈多邊形狀,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的麵積要比一般艦艇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相當三個多足球場的麵積。

航空母艦的大還不僅僅體現在飛行甲板的麵積上,現代航空母艦的艦體高度少則40多米,多則有70多米,相當於一二十層大廈的高度,可與座落在長安街上的“北京飯店”比高低。艦空母艦既大又高,艙室當然不少了。如美國的“小鷹”級航空母艦,全艦共有1500個大小不同的艙室,相當於“北京飯店”房間的總數。

航空母艦的大還體現在排水量上,排水量小的也有2萬噸,大的可達9萬噸以上,不論其他,僅美國“肯尼迪”號航空母航上的兩個錨,每個就重達30噸,錨鏈重達246噸;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上有4個螺旋槳,每個螺旋槳直徑達6米以上,重量也近30噸。

航空母艦“大”的第四個體現就是載有多種武器與大量彈藥。航空母艦上裝載的飛機有殲擊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救護機等多種多樣,少至40多架,多至近百架。除此之外,航空母艦上還裝備有各類火炮和導彈發射架等自衛武器。

航空母艦“大”的第五個體現就是電子設備數量驚人。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有80餘部,接收機約有150餘部,雷達天線近70個,無線電台百餘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術數據係統”,它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對敵射擊。

航空母艦“大”的第六個體現就是發動機的“勁兒”特別大。如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91400噸,相當於9000輛裝滿貨物的解放牌卡車或1100多個裝滿貨物的火車皮的總重量,可航空母艦航行起來的速度卻不慢,達30~35節,相當於一般客輪的3~4倍,而這一切,全是由於航空母艦有一套“勁兒”特大的動力裝置。就“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而言,其動力裝置的功率竟達30萬匹馬力!差不多與一座中等城市廠礦企業所需的動力相當。此外,航空母艦上所需要的用電量也很大,一般現代化的航空母艦的總發電量達2萬千瓦,與一座中等城市照明用電量持平。

在所有的兵器中,航空母艦最大,站在有3個足球場大的飛行甲板上,人們也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是,與陸地機場相比,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又太小了,兩者相差四五十倍,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卻比一般陸地機場多得多,那麼,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怎樣在這窄小的“機場”上起飛的呢?原來,現代航空母艦上均有斜角甲板,升降機、彈射器、助降器、攔阻索五大“法寶”。

現代航空母艦分排水量在3萬噸以上、能攜帶上百架飛機的重航空母艦,排水量在1~3萬噸、攜帶45架左右飛機的輕航空母艦,排水量隻有1萬噸左右、設有裝甲和水下防護艙的護航航空母艦三大類。按排水量大小,人們又將航空母艦分為大、中、小類,6萬噸以上為大型航空母艦,2~6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2萬噸以下為小型航空母艦。此外,人們還按所擔負的作戰使命將其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型航空母艦和泛用型航空母艦三大類。

航空母艦誕生曆史並不長。1910年11月,美國人在輕巡洋艦“伯明翰”號上鋪設了一條26米長的木製飛行跑道,第一次使飛機從艦艇上起飛。兩個月後,美國人又一次在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甲板上鋪設了長36米的木製跑道,並每隔一米裝一條兩端拴著沙袋的繩索進行了著艦試驗。這兩次試驗的成功,使航空母艦的誕生成為可能。1918年,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木製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前麵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後麵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艘改裝後的巡洋艦被稱為“飛機搭載艦”,它能載20架飛機,是人類史上第一艘用舊軍艦改裝成的航空母艦。1922年,美國將一艘運煤船改裝成全通式飛機甲板的航空母艦“蘭格利”號。1922年底,人類史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鳳翔”號航空母艦在日本誕生了,這艘航空母艦已初步具有現代航空母艦的樣子,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很小,且位於右舷,該艦排水量7000多噸,長160多米,航速25節,攜帶飛機21架。

不過,航空母艦的發展並不一帆風順,從其誕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人們還迷戀“巨艦大炮”,將戰列艦和巡洋艦當作海戰的主力,而將航空母艦看成輔助兵力,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以6艘航空母艦和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人們才發現了航空母艦不可小視的作戰能力。之後的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又一次證明航空母艦起到決定海戰勝負的主導作用。這幾次海戰震驚了各國海軍,各海軍強國紛紛掀起建造新型航空母艦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各國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艦有200艘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海軍大國都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設計建造新型的航空母艦和其他新型艦艇上,他們不是追求數量上的多,而是從作戰威力上入手。總之,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航空母艦的數量不斷下降,但由於采用了新技術,航空母艦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戰能力大多了。

海上多麵手——驅逐艦

一個世紀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戰場上出現了以水雷為主要武器的水雷艇,接著水雷發展演變為有自動航行裝置的魚雷,水雷艇則演變為魚雷艇。這種攜帶著爆炸威力大的魚雷的小艇是機動靈活的海上尖兵,大型軍艦在它麵前就像大象碰上老鼠,受到了致命的威脅。夜幕中,魚雷艇悄悄襲擊敵方大艦,屢屢奏效。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看似龐然大物的戰艦,就在一聲巨響中解體,而施放魚雷的小艇早已逃之夭夭。當時最大的戰艦,包括艦隊指揮官乘坐的旗艦,都吃過魚雷艇的苦頭。

巨艦難以製服機動靈活的魚雷艇,有人便提出建造一種比巨艦小、比魚雷艇大的艦,用來消滅魚雷艇,保護自己的巨艦。在論證中,又提出,這種艦上設以大炮,轟擊魚雷艇,同時,配備魚雷,用以攻擊敵方大艦。可見,驅逐艦在誕生的時候,就以“多麵手”的性質定向了。

著名的英國造船師A·亞羅於1892年正式向政府和軍方提出建造專門對付魚雷艇的軍艦。經過各方論證,1893年,英國建造了姊妹艦哈沃克號和霍內特號。它們都是裝備有魚雷的驅逐艦,排水量為240噸,長548米,寬548米,經過試驗,航速達到了27節,成為當時世界上航速最高的軍艦。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驅逐艦,為“海上霸主”英國增色不少。起初命名為“魚雷艇驅逐艦”,意思是用來擊毀和趕跑魚雷艇的艦。後來簡稱驅逐艦。這一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