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霸王——戰艦(2 / 3)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德、俄、法、美、日等國共建造驅逐艦近600艘。這些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采用蒸汽輪機主動力裝置,裝備88~102毫米艦炮數門,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驅逐艦在許多國家的海軍中成為數量最多的艦種。

20世紀50年代出現導彈驅逐艦,裝備有艦空導彈、艦艦導彈和反潛導彈。美國於1953年建成“米切爾”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5200噸,裝備“韃靼人”艦空導彈。蘇聯於1957年建成“基爾丁”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3500噸,裝備“SS—N—1”艦艦導彈。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國也相繼建成導彈驅逐艦。60年代以後,多數驅逐艦采用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或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普遍裝備反潛直升機、艦艇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及電子對抗係統等先進電子設備。進一步增大續航力,提高防空、反潛快速反應能力。

70年代以後,驅逐艦排水量趨向大型化;采用燃氣輪機或聯合動力裝置,並加裝能量回收係統;提高艦載直升機的搜索、反潛能力;普遍裝備反導彈防禦係統;進一步加強對空對海探測能力,完善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強化電子對抗係統,提高抗擊製導武器和電子對抗能力。

本來,人們研製驅逐艦的初衷,主要讓它打擊魚雷艇,捎帶著用魚雷攻擊敵巨艦。可見,那時人們是讓它充當以戰列艦、巡洋艦為核心力量的海軍艦隊的輔助力量。驅逐艦的武器以魚雷、大炮為主,所以又叫“雷擊艦”。然而,在實戰中,人們一方麵擴大驅逐艦的軀體,使其續航力、艦載量不斷加大;另一方麵,又不斷把越來越多的武器安裝到驅逐艦上,讓它用多種武器打擊多種目標。1935年,意大利進兵埃塞俄比亞時,出動了大批作戰飛機。各國海軍由此得到啟發:航空兵力對海上艦隊同樣構成威脅,艦隊應有足夠的防空力量。不僅航空母艦上有充足的飛機與敵空中力量對抗,而且驅逐艦也應擔負起共同的防空使命。到1939年,世界上就出現了防空驅逐艦——艦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防空武器。緊接著,許多國家的海軍又讓驅逐艦擔負起布雷、巡邏、護航、登陸支援等使命。結果證明,這些不大不小的驅逐艦,對人們賦予的這些使命都能勝任。隨著深水炸彈的出現,驅逐艦又擔負起反潛的任務。

時至今日,從全世界來看,驅逐艦主要擔負6種任務:1、擔負航母編隊的防空和反潛任務;2、協同編隊防空、反潛和對海攻擊;3、擔負兩棲編隊的防空和反潛任務;4、承擔海上補給編隊的護衛;5、在兩棲作戰中實施火力支援;6、海上巡邏、警戒、封鎖、搜索和救援。

海上衛兵——反水雷艦艇

水雷是一種古老的水中兵器,由於它構造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威力巨大,所以對艦船具有很大威脅。在過去的戰爭中,水雷武器曾炸沉、炸傷過無以計數的艦船。

從水雷武器出現的那一天起,人們就開始研究如何對付水雷。19世紀50年代的克裏木戰爭中,出現了第一艘專門用來對付水雷的掃雷艇。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係列的反水雷的艦艇,包括:掃雷艦艇;破雷艦;獵雷艦艇。這些艦艇是水雷的克星,人們將其稱作海上工兵。

掃雷艦艇是一種使用掃雷具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艦艇。包括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港灣掃雷艇和掃雷母艦等。艦隊掃雷艦,亦稱大型掃雷艦或遠洋掃雷艦。排水量600~1000噸,航速14~20節。裝備有大型接觸掃雷具、磁性掃雷具、音響掃雷具、探雷設備及20~76毫米艦炮數座。可掃除布設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續航力大,適航性好,拖曳力強,主要用於艦艇編隊和運輸船隊在航行中導航掃雷。基地掃雷艦,亦稱中型掃雷艦或近海掃雷艦。排水量500~600噸,航速10~15節。裝備有中型接觸掃雷具、磁性掃雷具、音響掃雷具、探雷設備及20~40毫米艦炮數座。可掃除布設在30~50米水深的水雷。具有較好的防雷性能,在反水雷艦艇中數量最多。港灣掃雷艇,亦稱小型掃雷艇。有拖曳式掃雷艇和艇具合一遙控掃雷艇。排水量多在400噸以下,航速10~20節。裝備有小型掃雷具和20毫米艦炮或機槍。機動靈活,有較好的防雷性能,用於掃除淺水區狹窄航道布設在30米以內水深的水雷。掃雷母艦,排水量數千噸,包括掃雷供應母艦、艦載掃雷艇母艦和掃雷直升機母艦。早在日俄戰爭(1904~1905)中,交戰雙方都使用了由勤務艦船改裝而成的掃雷艦艇。1909~1910年,俄國首先專門設計建造掃雷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國建成大、中型掃雷艦2000餘艘,艦上隻裝備接觸掃雷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磁性水雷和音響水雷,隨之研究出防雷性能好的低磁、低噪音掃雷艦艇和磁性掃雷具、音響掃雷具。參戰掃雷艦艇達2260餘艘。戰後,新型水雷的不斷出現和發展,對掃雷艦艇的防雷和掃雷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普遍采用無磁或低磁材料的船體結構,無磁、低磁、低振動和低噪音的動力裝置及其他機械、設備;研製新型掃雷具等。20世紀70年代,出現玻璃鋼船體結構的掃雷艦艇、艇具合一遙控掃雷艇和氣墊掃雷艇等。很多新造的掃雷艦艇上裝有獵雷設備,其防雷、掃雷性能有較大提高。

破雷艦是利用艦體碰撞或艦本身產生的水壓場、磁場、聲場等物理場引爆水雷的艦艇。亦稱雷陣突破艦或試航艦。主要用於在緊急情況下突破雷陣為其他艦船開辟航道,或檢查已清掃過的雷區航道。吃水深,生命力強。滿載排水量通常為數千噸至1萬噸。一般由舊艦船改裝,加固船體,安裝大量水密隔板,在空艙內充填漂浮物。主動力裝置安裝在船體吃水線以上,采用特種傳動推進方式,全艦所有操作集中在裝有避震設施的艦橋內進行遙控。破雷艦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多數由運輸船改裝而成,但破雷效果甚微。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海軍將排水量5000多噸的“博爾德”號商船改裝成破雷艦,用於破除磁性水雷。1961年,英國設計建造排水量3000噸、長90米的破雷艦,在試驗中因水雷爆炸被炸沉。1969年,美國用“自由輪”號改裝成破雷艦,稱為“特殊掃雷艦”(MSS~1),主要用於試驗掃除水壓水雷。到20世紀70年代,各國海軍已無正式服役的破雷艦。

獵雷艦艇是用於搜索、測定並摧毀水雷的艦艇。分遠海獵雷艦和近海獵雷艇。獵雷艦艇是在水雷引信的抗掃措施與裝置日趨先進和複雜的情況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特點是不需要預先探明水雷引信的性能,就可直接探測和清除水雷。滿載排水量,遠海獵雷艇500~1000餘噸,近海獵雷艇200~500噸。最大航速15節左右。多為玻璃鋼船體,有良好的防磁、低噪聲、抗衝擊等性能和較強的生命力。裝備有精密的導航定位係統、探雷聲納和水下電視攝像係統、可調距螺旋槳操縱係統、遙控滅雷具和獵雷指揮控製中心等。並有小口徑艦炮等自衛武器。獵雷程序是:當探雷聲納發現水雷後,將遙控滅雷具投放水中,在獵雷指揮控製中心指令的引導下,滅雷具慢速接近目標,使用引爆裝置或爆破式割刀,引爆沉底雷或掃除錨雷,然後將滅雷具收回艦上。1955~1957年,美國建成獵雷艇“比特恩”號,排水量300噸,裝備有聲納等多種電子設備,專用於試驗探測水雷。20世紀50年代末,英國一批掃雷艦安裝了探雷聲納;德國,荷蘭等也先後將部分掃雷艦艇改裝為獵雷艦艇,但都未裝備滅雷具。1972年,法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裝備探雷設備和滅雷具的獵雷艦“女妖”號。隨後英、美、日本、澳大利亞、荷蘭等國也相繼建造獵雷艦艇。到80年代,一些海軍國家,新建和改裝的獵雷艦艇達80餘艘(計劃和正在建造的還有165艘),約占反水雷艦艇總數的12%。獵雷艦艇將成為主要的反水雷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