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霸王——戰艦(3 / 3)

水下殺手——潛艇

第二世界大戰中,最難擊沉的艦種是潛艇。每擊沉一艘潛艇,一般需要付出25艦船和100架飛機的代價。

潛艇是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是現代海軍的主要突擊艦種。具有隱蔽性好,自給力及續航力大,突擊威力強等特點。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船和潛艇,襲擊敵方海上運輸線,封鎖敵方港口和海岸線,並完成布雷、偵察、輸送部隊登陸等任務。裝備潛地戰略導彈或潛地戰術導彈後,則具有對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略和戰術攻擊的能力。

潛艇有大型、中型、小型、袖珍型潛艇之分。按戰鬥使命分為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按動力分為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核動力潛艇具有航程遠、自給能力強、水下排水量大、航速快、下潛深等特點,適於遠洋作戰。常規動力潛艇則有噪音小,費用低等優勢,適於沿海作戰。

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德雷貝在英國研製了一般人工劃槳的潛水船。19世紀末,愛爾蘭籍美國人霍蘭研製了水麵以汽油機、水下以蓄電池電動機為動力的雙推進係統潛艇,並且裝備有魚協和使潛艇能夠上浮下沉的水櫃。20世紀初潛艇已具備作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潛艇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使其在技術和戰術性能方麵日漸成熟。戰後各國海軍將核動力和戰略導彈武器運用於潛艇上。1954年美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1960年美製“北極星”戰略導彈核動力潛艇下水,潛艇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域中,英國海軍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於1982年5月2日用魚雷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導彈巡洋艦,這是首次核潛艇擊沉水麵戰艦的戰例。中國的核潛艇也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之內。

潛艇主要由艇體、操縱係統、動力裝置,武器係統,導航、觀察、通訊、水聲對抗、救生等設備組成,還有消音減噪裝置。現代潛艇除裝備戰略彈道導彈、反潛導彈外,主要武器有魚雷和水雷,有的還裝備有潛艦導彈和潛空導彈等。觀察裝置有潛望鏡、雷達和聲納。現代潛望鏡還增加了先進的夜視裝置。

海上堡壘——戰列艦

1941年5月,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一舉擊沉英國海軍最快的戰鬥巡洋艦“胡德”號,並重創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這是海戰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之間的炮戰。幾天之後,“俾斯麥”號便被英國皇家海軍飛機和水麵艦隻所擊沉,宣告了戰列艦時代的結束。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威力,並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麵艦隻,亦稱戰鬥艦。因在海戰中常用多艘戰列艦列成單縱隊進行炮戰而得名。

現代戰列艦曾是最大的水麵艦隻,裝有8~9門大口徑(280~457毫米)艦炮,功率強大的發動機保證戰列艦的高航速和遠航程,為了能夠抗擊對方戰列艦的炮火攻擊,在吃水線以上使用相當於主炮口徑厚度的裝備進行屏護。但是由於目標較大,戰列艦容易受到飛機和潛艇的攻擊。

戰列艦經曆過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風帆戰列艦產生於17世紀,是風帆艦隊中最大的戰艦,擁有上百門火炮。1849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拿破侖”號戰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後30年中,戰列艦一直主宰著海戰。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從2萬噸增至7萬噸,戰列艦主炮口徑達到457毫米。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卻以潛艇和航空母艦為主,戰列艦卻屢屢成為飛機和潛艇的攻擊目標未能發揮預想的作用。戰後各國的戰列艦先後退役。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把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除保留大口徑主炮外,主要裝備了艦載雷達、電子對抗和指揮控製通信係統。改裝後的戰列艦編入現役,在1992年2月爆發的海灣戰爭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海上霹靂——巡洋艦

艦載飛機誕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海戰的勝負決定於軍艦噸位的大小和火炮口徑的大小。那時的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成了海洋的主宰。

巡洋艦是軍艦中較早出現的一個艦種。自從戰列艦一誕生,與戰列艦為伴作為混合艦隊核心之一的巡洋艦也就誕生了。

最初的巡洋艦是以艦炮作為主要戰鬥兵器的一種大型水麵戰鬥艦艇。它比戰列艦小,火力也較戰列艦弱,裝甲也較薄(有些巡洋艦甚至沒有裝甲)。但它也有自己的優點,比較輕快、敏捷,在協助戰列艦作戰時能有效地搶占陣位和有效地掩護戰列艦作戰,同時巡洋艦作為一種大型水麵艦艇也可單獨在海洋上擔任巡邏和襲擊敵方艦艇的任務。

由於飛機在陸戰中起了很大作用,而航空母艦不僅數量不足,而且作戰技術性能也不完善,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某些巡洋艦就裝備了飛機。不過當時的巡洋艦上艦載飛機都是螺旋槳式的水上飛機,隻能用於偵察而不能用於作戰,但正由於這些飛機的裝備,使巡洋艦發揮潛在的能力大大加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巡洋艦就成了海戰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有強大攻勢的海軍兵器。此時由於巡洋艦的五花八門、大小不一,人們將巡洋艦分成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重巡洋艦就是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巡洋艦;而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排水量在1萬噸以下的巡洋艦則稱為輕巡洋艦。由於戰爭的需要,德國後來用快速商船和輔助艦船改裝成一種用於保衛己方海上交通線和對己方艦船進行護航的輔助巡洋艦。不久,各國發現這種用於巡航作戰的輔助巡洋艦很有用處,於是紛紛模仿。

由於航空母艦的發展和潛艇作戰能力的提高,巡洋艦與戰列艦一樣,在二次大戰的末期,其作用日漸下降。

戰列艦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的發展而終被淘汰,那麼巡洋艦會不會也遭此厄運呢?

巡洋艦要想在海洋上有立身之處,就得適應戰爭的需要,所以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個主要國家都對它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使它從動力裝置、指揮係統、操作係統、武器攻擊係統等方麵進行了更新換代,實現了武器導彈化、技術指揮電子化和高功率動力裝置自動化。

巡洋艦曾經與戰列艦一樣被稱為戰鬥堡壘而顯赫一時,又隨著航空母艦和潛艦的發展而使戰鬥作用下降,後來由於導彈武器取代火炮使巡洋艦的作用又得以回升。透過巡洋艦這彎彎曲曲的航跡,我們一定能夠預測出未來巡洋艦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