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守護神——護衛艦
護衛艦,被稱為海上守護神。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開始了全麵的空襲。空襲部隊中的相當一部分飛機來自美國海軍的6艘航空母艦。在這之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曾多次宣稱,要派其尖銳部隊炸毀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但後來一直未能實現。為什麼呢?原來,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周圍部署有以護衛艦為主的護航艦艇。
護衛艦是一種以反潛、護航為主的輕型軍艦,現代護衛艦的排水量為1000~2000噸,最大可達3000多噸,其航速在20~30節左右,主要裝備有大口徑火炮、魚雷發射器、火箭或深彈發射器、反潛和對空導彈、反潛直升機等。在以往的海戰中,護衛艦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隻是起護航和戰鬥輔助作用,並非海上作戰的主力。然而,實現艦載武器製導化及電子係統小型化之後,使護衛艦的戰鬥性能迅速提高,作戰能力顯著增強,一躍成為具有護衛和攻擊雙重功能的重要艦種。它不僅是海軍大國重要的遠洋護衛兵力,而且是中小國家海軍的海上主力。
近年來,高新技術已對護衛艦發展產生了諸多影響:第一,增大了噸位。60年代,護衛艦排水量一般在500~2500噸之間;70年代增至900~3600噸之間;80年代和90年代通常在1100~5000噸之間。近年來,美國又規定5500噸以下為護衛艦。由此可見,護衛艦的噸位將來還有增加的趨勢。
第二,動力裝置多樣化。目前,遠洋護衛艦常用的動力裝置有兩種:汽燃和柴燃交替動力裝置。美、英海軍習慣於前者,德、日、意、荷等國則傾向於後者。輕型護衛艦動力裝置一般為汽燃和柴燃交替兩種。其中尤以聯合動力為最多。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巴西的“印胡瑪”,以及原聯邦德國為希臘和葡萄牙設計的MEKO—200都采用了柴燃聯合動力裝置。英國新下水的4200噸級23型護衛艦首次采用了電燃聯合動力裝置,可將電動機的安靜性、經濟性與燃氣輪機的加速快、功率大等特點相結合,從而使其續航力達7800餘海裏,比同類艦隻大一倍以上。此外,還可使水下噪音大為降低。
第三,廣泛攜帶艦載直升機。目前,世界上中型以上水麵艦艇已普遍攜載直升機,甚至小型艦艇也開始搭載直升機。70年代以來,新設計和建造的遠洋護衛艦幾乎全部攜有1~2架直升機。3000噸以上的護衛艦一般載2架,並設有固定機庫;3000噸以下的則攜帶一架,設伸縮式或固定式機庫。輕型護衛艦雖然噸位很小,但也有近1/3的艦隻攜帶有一架直升機,並大都設簡易機庫。
直升機是護衛艦的重要武器係統,它可通過自身攜帶的導彈、魚雷等現代武器和探測設備進行反艦、反潛和防空作戰,從而大大擴展了護衛艦的作戰活動範圍。除直升機上艦外,中小型艦艇攜帶飛行器也是一大趨勢。
第四,增強了隱蔽性能。隱身技術是提高艦艇隱蔽性、增強生存力的最有效的先進技術之一。目前,艦艇隱身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國海軍的重視,新近服役或正在建造、研製多型艦艇都考慮了隱身問題。日本的“改夕張”級護衛艦兩舷傾斜約7°,以減小雷達波回波,這一措施特別有助於對付反艦導彈。英國對其23型護衛艦的設計也采取了綜合性的隱身設計,包括為減少艦艇紅外、雷達特征,艦艇甲板邊緣均采用圓角,上層建築邊緣、棱角用圓弧過度,艦橋等上層建築盡可能采用斜麵(最大7°);對煙囪采取過濾和消煙管係,以減小紅外輻射;在降低噪音方麵,采取了噪音消隱係統,這在艦艇周圍水中產生一層氣泡來隔離艦艇噪聲。此外,美國和意大利等國也采用了類似技術來隔離螺旋漿空泡噪聲。
第五,改進了艦艇結構與設備。英阿馬島海戰後,英國海軍在艦艇設計方麵大力改進結構材料,嚴格劃分防火區,修改水密門和水密艙口設計,增設了緊急逃生艙口,改變了燃料艙位置,減少了易燃材料以及增加消防泵,氧氣呼吸設備和單位呼吸器等。
美國在對“斯塔克”號的修複中,采用稱為“埃派”的新型耐火隔熱材料。這種泡沫材料在著火或高溫時發煙很小,不會熔化或滴流;並且不含鹵素,因而不會產生酸性燃燒物。此外,還對重要和關健部位作了特殊處理,以提高艦艇生存能力。
第六,提高艦艇自動化程度。由於大量采用各種現代電子技術和設備,護衛艦普遍實現了自動化。在作戰指揮方麵,美國已實現了艦內各係統、各戰位間,單艦和友艦及友艦之間,單艦和艦隊、岸基指揮所乃至國家指揮當局之間的自動化指揮和通信。在自動化控製方麵,作戰係統已實現從情報收集、分析、威脅判斷到對武器進行自動化檢測控製。機艙的主輔機和電子部分也實現了多級控製和自動監控,大大減少了值守人員數量,提高了作戰效能。英國的3500噸級23型護衛艦人員編製僅145人,比同類艦艇減少25%以上。
加拿大“哈裏法克斯”級護衛艦
海上獵手——獵潛艇
1974年1月17日至20日,我海軍艦艇與異國海軍艦艇間的首次海上交鋒在西沙永樂群島海麵打響了。在這次戰鬥中,中國海軍共有271、274、281、282四艘獵潛艇和396、389兩艘掃雷艦參戰,交戰的對手是作戰能力較強的越南海軍的三艘驅逐艦和一艘護衛艦。戰鬥的結果是我人民海軍以較少的人員傷亡換回擊沉敵護衛艦一艘、擊傷敵驅逐艦三艘和斃敵100餘人的戰績。這次戰鬥充分顯示了我海軍自行設計建造的獵潛艇優異的戰術技術性能,其中,敵護衛艦被擊沉就是281、282兩艘獵潛艇集火近戰的得意之作。
其實,獵潛艇並非海上激戰的主角,顧名思義,它的主要任務是搜索和消滅敵潛艇,為己方運輸船和軍艦擔任警戒及執行巡邏勤務,是一種近海活動的輕型反潛兵力。
獵潛艇排水量不大,一般在千噸以內,小的隻有幾十噸,大的也隻有幾百噸,航速在18~30節之間,連續航行700~3500海裏,可在海上航行五晝夜。其體積小,吃水淺,機動靈活,不易受到攻擊。
獵潛艇上最強的設備就是反潛武器,包括反潛魚雷、反潛火箭、深水炸彈等,能有效地對付敵潛艇的攻擊。此外,獵潛艇上還布設有供自己用的艦炮和進行海上封鎖的水雷。
世界上最早的獵潛艇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為了與德國的潛艇抗衡,英國首先建造了以深水炸彈為主要武器的小型反潛艦艇,並將其命名為獵潛艇。後來,其他各國海軍也相繼建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瀕陸海區使用的是排水量為20~100噸的獵潛艇,在較遠海區使用的是排水量達600噸的獵潛艇,一般裝備有1~6門20~76毫米口徑的高平兩用炮、2~6挺大口徑機槍及深水炸彈發射炮、深水炸彈投擲器,航速12~30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潛艇特別是核潛艇的作戰性能大增,使潛艇不僅成為海上作戰力量,而且還成為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力量。為了增強獵潛艇的反潛能力,需要在獵潛艇上裝備更多的反潛武器和反潛設備,為此,獵潛艇的排水量就有所增加。戰後,前蘇聯主要發展了波蒂級、毒蜘蛛級、蜘蛛級、格裏莎級4類獵潛艇。其中,格裏莎級獵潛艇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獵潛艇,分別由前蘇聯卡梅什布倫船廠和哈馬羅夫斯克船廠建造,共造46艘,其標準排水量950噸,滿載排水量1200噸,艦長72米,寬10米,吃水37米,航速30節,編製人數80人;艦上配有1座雙聯裝SA—N—4艦對空導彈發射架,帶彈20枚,1座57毫米雙聯裝全自動高炮,1座30毫米6管自動速射炮,2座RBU6000型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雙聯裝553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對空、對海、導彈製導、導航、炮瞄等多種雷達。美國海軍獵潛艇數量不多,大多數獵潛任務由其它艦艇代替,但其僅有的獵潛艇的性能十分傑出,特別是“高點”號獵潛艇,采用水翼艇型,艇體由鋁合金製造,在艇底裝有全浸式自控雙水翼,滿載排水量120噸,最高航速達50節,裝備有魚雷發射管4具,能發射反潛魚雷;另外還裝備有1門雙聯裝40火炮。這種獵潛艇不僅航速高,而且具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在2米高的波浪上平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