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格利”號,該艦標準排水量 1105萬噸,滿載排水量147萬噸,可載機30多架。
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風翔”號於 1919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3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3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架。“風翔”號的出現,標誌著浩瀚的大海上,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航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采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1923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
早期的航空母艦隻配置了少量小型戰鬥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鬥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航空母艦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難以擔負酌任務。
二戰中的航空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國潛艇就顯示出它令人難以預料的戰技術優勢。為了與德國潛艇抗衡,英國海軍成立了幾支獵潛艦隊,每支獵潛艦隊均由1艘航空母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企圖以此打擊德國潛艇的囂張氣焰。盡管這一設想較為“可愛”,但它卻是錯誤的。因為,這一設想的執行即意味著“競技神”號、“勇敢”號、“暴怒”號和“皇家方舟”號脫離主力艦隊,而被派到西海岸和其他類似海域進行巡邏,期望它們的飛機能夠支援常常遭到德國潛艇攻擊的護航船隊。但由於航空母艦體積龐大,易於被攻擊,故英國人不敢輕易讓他們的航空母艦駛入德國潛艇經常出沒的海域,而且,當時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性能還較差,不太容易擊沉潛艇。1939年9月14日,盡管英“皇家方舟”號發現了德國“U-39”號的潛艇航跡,但其飛機卻未起任何作用。相反,倒是擔任警戒的驅逐艦以深水炸彈給德潛艇以重創。3天後,德國潛艇看準了英航空母艦的弱點,“U-39”號潛艇以3枚魚雷命中“勇敢”號航空母艦,一舉擊沉了它,578名官兵隨艦體沉人大海,無一生還。“勇敢”號被擊沉,引起了英國全國震驚,其餘的航空母艦立即撤回。
在沒有先進的艦載機和優秀的艦載飛機飛行員的情況下,航空母艦不但難以與潛艇相抗衡,甚至連一些中小型艦艇也難以對付。1939年6月7日,英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光榮”號攜載著本艦的“劍魚”式飛機和皇家空軍的部分“鬥士”式和“颶風”式戰鬥機航行到納爾維克以西海麵,突遭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的堵截。護衛“光榮”號航空母艦的兩艘驅逐艦邊施放煙幕掩護邊全力還擊,並有一枚魚雷命中了“沙恩霍斯特”號,但由於航空母艦上停有空軍的飛機,本艦飛機難以升空作戰,故不久就被德艦擊沉,另外兩艘護航驅逐艦也被擊沉,3艘軍艦隻有46人幸存。
真正奠定了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是在珍珠港海戰。1940年12月7日上午7時30分,一支擁有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的日本艦艇編隊,在大霧茫茫之時,頂著滔滔巨浪駛達夏威夷群島北部離瓦胡島230海裏的海域,企圖一舉消滅駐泊於瓦胡島上珍珠港口的美國太平洋艦隊。7時55分,艦隊的350多架艦載飛機,攜帶著航空炸彈和魚雷,分兩批直向珍珠港撲去。這天正值周末,美太平洋艦隊除個別艦艇外出執行任務,其餘全都駐泊港內。許多官兵都到岸上去度周末,留在艦上的軍官和水兵也起得很晚。就在日本首批海軍飛機抵達珍珠港上空的時候,瓦胡島艦群的煙囪連一縷輕煙也沒有升起,港內的艦船可以說才剛剛蘇醒。當日本首批飛機已在珍珠港內艦群上空盤旋時,美海軍樂隊還在奏國歌,升國旗,直到國旗升到一半時,日本飛機投放下第一枚魚雷,人們這才開始醒悟,驚呼:“空襲!空襲!這不是訓練!”頓時,艦上官兵亂作一團,驚恐萬狀。僅1小時35分鍾時間的襲擊,日本海軍航空兵就把美太平洋艦隊的舛艘戰艦、389架飛機、4570多人炸得傷的傷、沉的沉。
日本海軍以航空母艦編隊偷襲珍珠港取得成功,以及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的第三天,為衝破英國人的封鎖而擊沉了英國的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的事實,徹底打破了戰列艦統治大海的神話,使航空母艦一躍而成為海戰場上的重要角色。可以這樣說,珍珠港事件是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它宣告了航空母艦的崛起和戰列艦時代的結束。此後,美國海軍盡管沒有正式頒布文件,但實際上已放棄用戰列艦作為艦隊的主力,而改為航空母艦特混編隊作為海戰的主要作戰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日益擴大,美日等國運用航空母艦大打海上空戰。如1942年6月4日~ 1942年6月6日的中途島海戰,海戰主要是由艦載航空兵進行的,海戰的勝負即由航空兵擊傷敵方航空母艦多少而決定的。同樣,在1942年5月的珊瑚島海戰中,日本人沒有發射一發炮彈,僅憑航空母艦的巨大威懾力就取得了戰略和戰術上的勝利。此外,1942年8月24日的東所羅門海戰和同年 10月26日的聖克魯斯海戰以及幾次大的海戰和登陸作戰,都是由於航空母艦參戰而決定勝負的。為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的大國就一邊建造新艦,一邊把一些商船和戰列艦等也改成航空母艦。例如日本1940年投入營運的3艘 L 7萬噸級的豪華郵船“新田丸”、“八幡丸”和“春日丸”,由於通往歐洲的航線被戰爭所切斷,於是被用來改裝成為3艘名為“大鷹”號、“衝鷹”號和“雲鷹”號輕型航空母艦。改裝後的航空母艦航速21節,載機30架。1940年 10月,日本海軍將日本郵船公司的兩艘27萬噸郵船進行改裝,命名為“飛鷹”號和“隼鷹”號,於1942年夏季編人現役,其排水量2414萬噸,載機53架。這是日本第一批把煙囪裝在上層建築上的航空母艦,其煙囪呈26度斜角外伸,使煙塵不會漂到飛行甲板的上方;1941年,日本人根據1939年製定的“04”計劃建造了一艘新型航空母艦“大風”號,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日本人建造的這艘新型航空母艦除煙囪成26度角外伸,艦艏和煙囪都是封閉式以外,竟與英國海軍的“光輝”級航空母艦很相似,該艦排水量293萬噸,航速33節,能搭載53架飛機和21架飛機備件,該艦1944年加入艦隊。
從1941年起,日本海軍開始從改裝航空母艦轉變為直接建造航空母艦。1941年,日本決定建造一艘“飛龍”級改型航空母艦。1942年,決定建造一艘。“飛龍”級改型航空母艦的姐妹艦。後來,鑒於中途島海戰中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日本人再次決定加速航空母艦的建造,將建造2艘“大風”型航空母艦的計劃改為建造5艘,之後又將幾艘郵船和2艘水上飛機母艦改裝成了航空母艦。再後,日本人甚至提出建造13艘“雲龍”型航空母艦的計劃,隻是因本國工業實在無法承受而未能實現。
為了能使商船隊少受德、意等國潛艇和水麵艦艇的襲擊,同盟國在1943年下半年開始建造了一種特殊的航空母艦——載機商船。載機商船是一種裝有簡易甲板的油船或糧食船,能攜帶3架~4架飛機。當時,共有6艘糧船和13艘油船改成了載機商船。載機商船一共參加了4000多個航次的航行。在這些航次的航行中,載機商船沒有擊沉過德國潛艇,也未能使德國潛艇及其他水麵艦艇得逞。載機商船的優點在於:既能運載,又能護航,戰後還能方便地改成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