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航空母艦橫空出世
1898年,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美海軍部次長羅斯福接受了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P·蘭利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上作戰。這一設想竟沒有得到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的認可,他們認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隻能限於陸地而決不可能與軍艦有緣,從而不給予資助和配合。而美國陸軍部也同樣以蘭利教授的一次試驗失敗作為借口,拒絕合作,從而使蘭利教授的飛行試驗最終流產。
1903年12月17日,自行車修理工萊特兄弟乘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作了史詩般的飛行表演,完成了美國首次飛行器載人飛行。1908年,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陸軍部開始對萊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使它盡快成為軍用設備。
正當大多數人認為飛機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個獨具慧眼的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於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為《軍事飛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他認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同時,他還認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就要求軍艦本身具備一定的高速度。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爾的理論在他的祖國沒有受到重視。正因如此,法國人的艦上飛行,比對飛行有極大興趣的美國人及擁有世界上第一流海軍的英國人整整落後了10年!
其實,在克萊門特·艾德爾的《軍事飛行》發表前的 1908年,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標新立異的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飛行的設想,但由於這些人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準備嚐試,倒是之後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促使美國人加快了飛機參與海戰的試驗。
這篇報道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德國人正研究試驗,準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航行在漢堡一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報紙上刊出,美國人當即敏感地猜想:德國當局是不是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美國當局當即任命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為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
盡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負責人,但美國海軍部卻沒有錢資助錢伯斯進行試驗。麵對困難,錢伯斯沒有灰心,他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有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裏·瑞安投資。之後,錢伯斯又去說服了飛行設計師格倫·H·柯蒂斯和他雇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的幫助。
1910年1月9日,起飛試驗小組在美新型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其他工作也準備就緒,並決定於11月14日在漢普頓錨地試飛。這一決定公布之後,《世界報》發表了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原來,為了敲打美國海軍,加快艦載飛機試驗的進展,《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於11月12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做起飛試驗。非常遺憾的是,麥克迪在起動引擎時,不慎打壞了槳葉,從而使試驗流產了。
盡管《世界報》所組織的試驗未能獲得成功,但它卻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勝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號按規定停泊在漢普頓錨地,遠遠看去,艦前甲板上方的長 253米,寬73米的木質飛行跑道惹人注目。一架待飛的單人雙翼飛機正迎風而立。
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的越轉越快,機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於艦上可供飛機滑跑的距離實在太短,使得飛機在脫離甲板的一瞬間,仍未達到起飛速度,速度不夠,機翼帶來的升力自然不足。隻見飛機在滑完26米的跑道後,機頭直往下紮,而且駕駛員同指揮台的通訊聯係也不知因何中斷了。人們驚呆了,以為一場慘劇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眼看就要機毀人亡的時候,沉著的伊利巧妙地操縱起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使飛機在即將闖入海麵觸水而機毀人亡的瞬間昂起了機頭,緊貼著水麵蹣跚地飛行了幾千米,並在海灘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著陸。
這次試飛成功,引起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不少艦隊指揮官仍然強烈反對繼續進行這種試驗,他們認為在大型軍艦上安裝飛行甲板會妨礙各種艦炮威力的發揮。但是,美國海軍部卻堅持撥出專款做進一步的試驗。錢伯斯工程師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還有人提出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麵的設想。
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準讓尤金·伊利駕駛飛機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飛行時間定於 1911年1月18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杆下麵一直伸到艇體之外。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衝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控製飛機。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雙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 50磅重的沙袋係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在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
1911年1月18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力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認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認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著艦前迅速降低高度衝向艦尾。在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衝力巨大,飛機輪子旁專門製作的鐵掛鉤隻掛住了後麵的 11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米的地方停下來。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
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飛機在反潛作戰中具有獨特的反潛作戰能力,使得飛機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高,故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
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1918年,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艏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艉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
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跑道的分開鋪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英國海軍部決定將由客輪改建的“百眼巨人”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割去煙囪,改成裝在甲板邊緣下麵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