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艘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

1918年9月,英國從意大利買下了排水量15750噸的郵船“康蒂羅索”號,並進行了改裝,成為“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最初的設計,是把起飛甲板和降落甲板從中部煙囪和上層建築處單獨分開,由於吸取了“暴怒”號航空母艦的教訓,及時修改了設計,改成了全長甲板。由煙囪排出的油氣和煙,改從裝在甲板邊緣下麵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排出。

該艦長1725米,寬207米,吃水64米,蒸汽輪機,功率14700千瓦,航速20節,裝6座102毫米炮,艦員 373名。

該艦能載飛機20架。艦上取消了吊車裝置,從艦首至艦尾鋪了一條173米長的直通式飛行甲板,海軍中校戴維斯曾駕機成功地在該艦甲板上起飛和降落。因為飛機能在艦上直接起降,所以這艘艦才可稱得上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

美國“中途島”號航空母艦

該級航空母艦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共建3艘,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後建成的航空母艦。艦長298米,寬37米,吃水11米,標準排水量45000噸,滿載排水量67500噸。動力裝置為12台鍋爐,4台汽輪機,航速30節,續航力15000海裏/15節。編製3000人。

主要武器包括2座八聯裝MK29北約“海麻雀”防空導彈,18座127毫米單管兩用炮,21座四聯裝40毫米炮,以及多座20毫米炮。電子戰裝備包括4座SRBOC箔條紅外誘餌發射裝置、SLQ-36型“水精”電聲幹擾裝置以及預警係統。可搭載各型飛機126架,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由於該艦是為應急參加二次世界大戰而建造的,其設計技術較差,建造時間短,艦上的自動化程度低,工作生活環境差。機艙內溫度達60℃,濕度經常超過90%,用於輸送各種液體和氣體的縱橫交錯的管道係統也鏽跡斑斑,長達數千千米的銅製導線幾十年來由於受到熱氣體的侵蝕已變得脆弱不堪,艦員們把進入這樣一個環境下工作稱為“走進人間地獄”。

該級航空母艦曾經過多次現代化改裝,目前已經全部退役。其中,“中途島”號是該級最先服役和最後退役的航空母艦,艦齡長達46年。

美國“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

該級航空母艦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批設計製造的航空母艦,也是首次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設計的航空母艦,通常攜載各型飛機80餘架。機庫高76米,相當於三層甲板空間的標準高度;庫內麵積約7000米,可停放編製飛機的一半,其容積約占全艦總容積的10%。

該級航空母艦取消了戰前航空母艦普遍采用的在甲板中心線處口設置飛機升降機的作法,而首次采用在艦體舷側設置升降機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具有結構簡單,不占艙室有效空間,不妨礙飛機的正常起降,不影響甲板結構強度等優點。

該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為81160噸,航速33節。首艦於1952年7月開工建造,1955年10月正式服役,共建4艘。主要作戰使命是實施遠洋作戰,奪取作戰海區的製空權和製海權;襲擊地麵目標,支援登陸作戰;攻擊和消滅敵方的水麵艦艇編隊和運輸船隊;封鎖海峽、港口和基地,切斷敵方的出海口和交通運輸線等。

後來,根據作戰任務需要,又全部被改為多用途航空母艦,除用於執行上述使命外,還被用於攻擊敵方的潛艇部隊。為此,航空母艦上增設了相應的反潛設備,減少了部分攻擊機,搭載了部分反潛機。除此之外,該級航空母艦還一度被考慮用作戰略核打擊兵力,搭載可攜帶核武器的飛機。

該級航空母艦服役後,除參加了越南戰爭外,在美國航空母艦外交中也多次擔任重要角色。1983年,該級航空母艦“獨立”號曾參加對勵口拉瓜的封鎖和軍事隔離。同年7月,又悍然出兵入侵格林納達。該級航空母艦經過多次現代化改裝後,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

“小鷹”級航空母艦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同時也是最大的一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該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為 (60100~61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83960噸,艦長3236米,艦寬396米,吃水114米。動力裝置為4台蒸汽輪機,最大功率為205800千瓦,最大航速為32節,以20節航速巡航時可連續航行350小時、12000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