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7日到15日期間,可以看到有名的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極盛日期在8月10日到8月12日。因為8月10日是聖神洛朗的節日,因此,西方人把這一流星雨稱為“聖洛朗的眼淚”。流星雨的輻射點在英仙座γ星附近,所以稱為英仙座了流星雨。曾經在1779、1834、1836、1839年有過盛大的出現。這一流星雨現象是1862年出現的彗星(1862Ⅲ)所造成的。這顆彗星沿著它的運行軌道撒下無數的塵埃。地球在每年8月上旬穿過該彗星軌道,這些塵埃物質受地球引力影響而進入地球大氣,由於和大氣分子碰撞摩擦而燃燒發光,於是我們便看到許多流星。
武仙座
武仙座是夏季夜空中一個龐大的星座。它北接天龍座,南連蛇夫座,東鄰天琴座,西鄰北冕座和牧夫座等。武仙座中沒有1顆2等以上的亮星,但有相當多的3等星和4等星。因而看上去並不很弱。要找到武仙座,可以順著北鬥七星的鬥柄曲線方向向西南延伸,就可碰到1顆橙黃色的亮星,即牧夫座的大角星。由大角星向織女星引出1條直線,途中會遇到兩個星座。第一個是由7顆星組成的半環形的小星座——北冕座,第二個就是靠近織女星的武仙座。
北冕座東側是武仙座。武仙座是個大星座,麵積1225平方度。介於赤經15時47分~18時56分,赤緯+4°~51°之間。每年8月5日晚8時武仙座上中天。這個星座雖然巨大,卻沒有亮於2等以上的亮星,3等星有6顆,5等星19顆,肉跟可以看到的星共181顆,武仙座相當於我國三垣二十八宿中的天市左垣一部分及帝座、天紀、天桔、女床等星官。
武仙座是為紀念古希臘神話中的蓋世英雄海格立斯而命名的。傳說天神宙斯和密刻奈王王妃阿爾古墨涅所生的兒子海格立斯,是一位威力無比的英雄。他一生的功績卓著,人們特別稱道的是他消滅獅子精(獅子座)、鏟除水蛇精(長蛇座)等12個功績。海格立斯死後被封為神,送上天空,成為武仙座。
北半球觀測者如果麵南而立,看海格立斯的形象是頭朝下、腳向上倒立的。位於海格立斯頭部的是1顆3等星——帝星,它的上方是4顆3等星和2顆4等星所連成的H形的軀體,再往上是分開的兩腳,左膝前閃光的星是天琴座的α星織女星。
在武仙座中,有1個著名的M13球狀星團。星團內有30多萬顆星星,它們密集成為一個直徑為35光年的巨大球體,看上去相當於4等星的亮度。1934年,在這裏曾觀測到一次十分耀眼的新星爆發,它的亮度曾達到一等。
武仙座α是顆3等星,中名叫帝座,在我國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次,後漢光武帝和大臣嚴子陵同榻而眠。第二天,禦前天文學家報告,有客星侵犯帝座,就是指武仙座α。這個故事當然是無稽之談。西方把帝座叫Ras A1gethi,阿拉伯語意為“跪下的男人的頭”;它是由320等的M5型巨星(α1)和541等的G5型巨星(α2)組成的雙星。其中,(α1)的距離620光年,絕對星等為32等,光度為太陽光度的1500倍,雙星的角距為4″6,軌道周期約3600年。武仙座β,中名叫河中,又叫天市右垣一,是1顆視星等277等的哪型巨星,距離為100光年。武仙座δ,中名叫天市左垣一。其亮度為314等,是1顆目視雙星,兩子星的亮度各為31等和82等,角距離8″9。其主星為A3型亞巨星,距離74光年。武仙座ζ,中名叫天紀二,其亮度為28等。是由29等和55等的兩星組成的密近雙星,角距離為0″7,軌道周期為34385年。武仙座γ,中名叫河間,又叫天市右垣二,亮度為375等的A9型巨星,絕對星等為06等,距離140光年。武仙座ι星,中名天桔五,是1顆短周期造父型變星中的仙王座β型變星。這類變星的光變周期約3~7小時,變幅一般小於01等。天桔五的亮度極大為293等,光度極小為295等。在其體積脈動變化過程中,光度極大對應於半徑最小,光度極小對應於半徑最大。
在武仙座中,最著名的天體是M13球狀星團,它在武仙座ζ和η之間靠近η星的地方。它是北天中最為明亮的球狀星團,亮度為64等,距離為24000光年,用小望遠鏡就能看到它。M13擁有50000顆恒星,視角直徑23′。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把它形容為好像玻璃球中儲滿星星,自成一體係,與外邊的諸星無關。1702年首先為德國天文學家柯爾希發現,1714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無意中也曾觀測到,1771年後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才將它編人自己的星團星雲表,列為第13號,簡寫為M13。在天桔五附近有1個球狀星團M92,距武仙座π、69、ρ(中名女床一,二,三)3顆星北約6°。視星等為69等,視角直徑12′,距離我們約26萬光年。它很像M13,但較小,用小望遠鏡望去,中心部分恒星密集。
1934年在武仙座ι東邊約4度處發現一次新星爆發,最亮時視星等達到1等左右,這顆星又叫武仙座DQ。現在已變成14等的暗星了。此外,1960年和1963年武仙座中都觀測到新星爆發。
在密近雙星中有一類特殊的能夠發射出X射線的,叫作X射線雙星。其中1顆子星是致密星,另1顆是普通恒星。致密星吸積從普通恒星流出的一部分物質在致密星周圍形成吸積盤。吸積物質的引力勢能變成熱能,溫度可達100萬到10億開,就可發射出X射線。武仙座球狀星團M13的東邊,赤經16時56分,赤緯+35度處有一叫武仙座X-1的X射線雙星,主星是一中子星。它是一個X射線脈衝源,每隔124秒X射線發生一次脈衝,每隔170天發生一次X射線食。它的光學對應天體是變星武仙座HZ,其變光周期為170天,恰和X射線食的周期吻合。
飛馬座
在秋季的夜空中,常能見到由四顆亮星排列成一個東西稍長的四方框形,叫做“飛馬-仙女大方框。”方框東北角的那顆星是仙女座最亮的α星,這顆α星以及東北方向的部分星空就是仙女座。方框以及以西的較大一部分星空就是飛馬座,飛馬座是6個“王族星座”之一。
從“飛馬一仙女大方框”西側的那條邊向南延伸約3倍,會碰到秋季南麵夜空中最亮的星——北落師門;向北延伸約4倍,會碰到北極星。從“飛馬-仙女大方框”東側的那條邊向南延伸同樣的長度,便到達黃道上的春分點的附近,太陽在每年春分時(即3月20日或21日)都經過此點;而向北延伸約4倍,就是北極星的位置。
飛馬座比較靠近黃道,它東麵的白羊座和雙魚座以及西南麵的寶瓶座和摩羯座,都是位於黃道上的星座。
組成飛馬座主體的4顆星分別位於四方形的四個角,我國稱為室宿一、室宿二、壁宿一、壁宿二。其中壁宿二最亮,它雖屬於仙女座(即仙女座α星),但實際上是飛馬座和仙女座兩個星座所共有的。
秋末初冬的夜空中飛馬座很是引人注意。它是1個大星座,麵積為1121平方度。其範圍為赤經:21時%分~0時15分,赤緯:+2°30′~+36°30′。其中包含亮於6等的恒星118顆,有3顆2等星,2顆3等星,8顆4等星。飛馬座相當於我國傳統星官的室宿,危宿和雷電等;主要亮星分別是飛馬座α,中名室宿一,西方叫馬卡布(Markab),是“馬鞍”的意思。飛馬座β星,中名室宿二,西方叫施阿特(Sheat),是“腕的上部”的意思。飛馬座γ星,中名叫壁宿一,西方叫阿耳哥尼布(A1genib),是“翅膀”的意思。這3顆星和仙女座α星(壁宿二)組成一個巨大的四邊形,肉眼看去這四邊形裏星很少,其實在這裏麵亮於6等的星有20幾顆。這四邊形被想象為飛馬的身驅。四邊形的西邊,兩端各有一串星向西延伸。從β星延伸出兩支是飛馬的兩條前腿;從α星延伸到ε星這一支是飛馬的頸部和頭部。飛馬座ε星,中名危宿三,西方叫埃尼夫(Enif),是“鼻子”的意思。是飛馬的鼻子尖。飛馬的後半身看不見,據說是隱沒在雲霧之中了。飛馬是頭朝下,蹄朝上倒置於天上。每年10月25日晚20時飛馬座上中天。
飛馬座象征一匹在天空中飛騰的天馬。根據古希臘的神話傳說,當天神宙斯的兒子帕修斯(英仙座)割下怪物美杜薩的頭時,從美杜薩的身子裏突然跳出一匹俊美而帶有雙翼的飛馬佩加索斯。帕修斯立即裝好美杜薩的頭,跨上跳出的飛馬離開了險境。後采,這匹飛馬被提升到天上,成為飛馬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