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 星 世 界(2 / 3)

蟹狀星雲我們知道在恒星世界中,光度的差別極其巨大。有的星光度大到太陽的幾十萬倍,而有的星的光度僅為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恒星光度的大小又與它們的體積有關。天文學上把光度小的星叫矮星,光度大的叫巨星,光度特別大的叫超巨星。大多數恒星在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中,其亮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也有一些恒星,卻經常發生亮度的變化,這類恒星叫變星。變星亮度變化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雙星,一亮一暗,圍繞共同的重心不停地旋轉,有時亮星在前,有時暗星在前,看上去就產生了周期性的亮暗變化。也有的星定期地收縮和擴張,好像脈搏的跳動一樣,叫脈動變星,也會產生亮暗變化。變化最突然、最劇烈的是“新星”。“新星”並不“新”,隻是原來比較暗,肉眼看不見,由於內部突然發生變化,光度大大增強,好像新出現的一顆星似的,所以叫“新星”。自古以來,人類有許多關於新星爆發的記載,我國古代有關新星的記錄就十分豐富。在銀河係中,目前觀測到的新星已有200多顆。

比普通新星爆發規模更大的新星叫“超新星”。超新星是罕見的天象。著名的蟹狀星雲就是我國宋代公元1054年記錄下來的金牛座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跡。這顆超新星爆發時亮度超過金星。近代人們稱它為中國新星。

變星、新星、超新星的存在說明恒星不恒。此外,恒星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自己的年齡,它們並不能萬壽無疆,永恒存在。

天空動物園

天文學是高深而典雅的科學,古代不少大學者無不通曉天文學,在封建社會,一些不學無術的達官貴人和紈絝子弟,為了附庸風雅,也常把天文故事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沙皇時代就有這樣一個貴族,曾專門寫信到著名的普耳科沃天文台,自作詼諧地說:“你們大約沒有忘記每天晚上去給‘大熊’喂食吧……”

天上真有大熊嗎?說來話長。似乎對滿天閃爍的星星,現在的青少年可能以為,星空與現代的生產和生活已沒有什麼直接聯係了。但你可想到過,在人類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日月星辰曾是“最先進”的儀器。它可以告訴人們季節時令,可以為人類指點方向。因此早在文字發明之前,我們祖先便與星空頻頻打交道了。

古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意願,把滿天繁星劃分成一個個區域,構思出一個個圖案,並給它們取上了各種名字。我國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所以天庭也儼然是個等級森嚴的封建仙家皇朝。在全天的三垣二十八宿中,從天帝、太子到諸侯、少宰、次相、將軍,應有盡有,僅有少數恒星保留著與農事有關的名字,如箕、鬥、斛、杵、臼等。

另一文明古國巴比倫則把星星劃分為一個個星座。傳到希臘後,星座係統逐漸完備,並與希臘神話掛上了鉤,於是天上出現了許多珍禽異獸和神話英雄,使星空更富情趣和魅力。

夏夜的天空星座為了比較係統地、科學地研究星空,進行學術交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28年作了統一規定:按照天上的“經線”“緯線”(稱赤經、赤緯)把全天分成大小不等的88個星座,其名稱則照顧曆史習慣而予以保留。所以,除了那些位於南天很南的星座因直到近代才為人研究,故有“顯微鏡”、“時鍾”、“卿筒”等現代器具的名稱外,多數仍是動物或神話人物。

說來也巧,在88個星座中,44個是動物,恰恰占50%,如果加上牧夫、獵戶、蛇夫等與動物有些瓜葛的,則比例將高達2/3。由此可見,天上不僅有大熊、小熊,還有人間沒有的鳳凰和麒麟,真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動物園”。在這個動物園中,有20種哺乳動物(獵犬、海豚等),8種飛鳥(孔雀、天鴿等),5種爬行類(巨蛇、長蛇等),4種魚類(飛魚、劍魚等),2種昆蟲(蒼蠅等),此外,還有5種神話中的動物(天龍、人馬、鳳凰等)。

天上劃分星座就不再是雜亂無章的,人們可對星座中的可見恒星一一排隊,並進行統計,因此可見的恒星數也可按每個星座中所包含的恒星數來統計,就像我國人口總數可由32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之和求得一樣。用這種方法所得的結果也是7千左右。

老人星為難康熙帝

在200多年前的前清,有一個較有作為的皇帝,那就是執政61年的康熙。正由於他勵精圖治,重視科學技術,注重發展生產,才出現了史書上所稱的“康乾盛世”。康熙一生確實讀了不少書,還認識天上許多星星,不少亮星他都可說得出星名。

但有一次卻被老人星弄得差點下不了台,那是在他一次南下巡視時,有天晚上,康熙登上了南京的觀象台,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指點繁星,口若懸河,可後來當他指到在南方離地平線很低的一顆亮星時,突然語塞起來,眾文武隨員在旁也急得抓耳撓腮。幸得有個隨從比較機靈,趕緊給康熙呈上一張星圖。康熙仔細一找,才如釋重負道:“喔,此乃老人星也。”

老人星即船底α,它的亮度為-073等,也可說是負1等星。在恒星世界中,它僅稍遜於天狼,是響當當的“亞軍”。據測定,老人星同我們的距離約200光年,它的半徑是太陽的46倍,發的光則相當於太陽的6000倍。它的赤徑α=6°24′(或96°),赤緯δ=-52°42′。

在我國,老人星是顆吉樣的星,也即是民間所說“福、祿、壽”3星中的壽星,故又稱老壽星、南極壽星、南極仙翁等。遠在周代,我國已有了“壽星祠”,古典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榜》、《白蛇傳》中都有不少描寫。大詩人李白也有“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的詩句。在西方文學著作中,老人星也有一席之地,例如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傳世名著《神曲》中,作者但丁就把卡諾帕士、阿凱納爾、弗瑪爾哈特3顆星看作是天庭間的“三炬火”,分別象征著信仰、希望和博愛。卡諾帕士就是船底α,另2顆的名字則是波江α(中名水委一)和南魚α(中名北落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