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顆衛星:“火衛1”和“火衛2”。火衛1的最長直徑是27千米,離火星中心是9370千米。火衛2的最長直徑隻有15千米,離火星中心為23500千米。

因為火星的這兩個夥伴都很小,離開火星又很近,所以很難看到它們。早在18世紀末,著名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就曾努力尋找過火星的衛星,但沒有找到。另一位天文學家阿勒斯特也曾搜索火星的衛星,也沒有結果。到了1877年,美國天文學家霍爾用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望遠鏡搜尋火星的衛星,那時候火星離地球很近,隻有5600萬千米左右,開始仍然搜尋無著。霍爾感到很失望,當他快要失去信心的時候,他的夫人斯蒂尼關心他,鼓勵他繼續堅持下去,最後終於在望遠鏡裏捕捉到了火星的這兩個小夥伴。這樣,人們就把火衛1上最大的環形山命名為“斯蒂尼”。火星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人們就把戰神的兩個兒子的名字給了火星的衛星——火衛1叫“福波斯”,火衛2叫“德莫斯”。

不過戰神的這兩個兒子的外貌可真不英俊,它們活像兩個爛土豆,坑坑窪窪的,很不規整。被認為是太陽係中的不規則衛星。它們形影不離地繞著火星旋轉。它們一個跑得很快,一個走得很慢。火衛1公轉1圈隻需7時39分,而火衛訟轉1圈卻要30時18分。如果到火星上去“賞月”,那就會看到這樣的絕世奇景:一個“月亮”(火衛一)因為運動速度快,使它在火星上看來,從西方升起,到東方落下,一夜之中,兩次跑過天穹。另一個“月亮”(火衛2)從東方升起後,緩緩移動,好幾天才下沉到西方地平線下。

人類已經拜訪了月宮,邁出了飛離地球的第一步,但是還從來沒有到過另一個天體。下一步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人類就將踏上征程,來到太空中的紅色國土,去揭開那顆行星上的生命之謎吧!

火星有“火衛1”和“火衛2”兩顆衛星,是美國天文學家霍爾在1877年8月火星大衝時發現的。由於古羅馬以希臘神話中戰神的名字給火星命名,所以也就以戰神的兩個兒子的名字給這兩顆衛星命了名。給距火星近的“火衛1”取名為福波斯,給距火星遠的“火衛2”取名為德莫斯,是“戰栗”與“恐怖”的意思。當1971年“水手9號”到達火星上空時,火星上正在發生全球性的塵暴,在塵暴平息後,“水手9號”拍攝了“火衛1”和“火衛2”的照片。這兩顆衛星的外形,很像兩塊馬鈴薯。若用三軸橢球體來描寫它們的形狀,“火衛1”的3個主直徑是27、21和19千米;“火衛2”的3個主直徑為15、12和11千米。在它們的表麵布滿了隕星坑,其中最大的一個隕星坑是“火衛1”上的斯蒂尼隕星坑,直徑有8千米。在沿著“火衛1”的赤道方向,有些平行的細槽延伸幾千米,當到達“火衛1”背麵的時候才消失,或整個的圍繞著“火衛1”。

根據“水手9號”所得的資料分析研究,發現這兩顆衛星的自轉周期和它們的公轉周期是相同的,都是以一麵永遠向著火星,就像月亮永遠以同一麵向著地球是一樣的。“火衛1”繞火星的公轉周期比火星自轉周期還要短,因此從火星上看,“火衛1”是從西方升起向東方落下去。如果在火星的赤道附近看“火衛1”還沒有在地球上看月亮的一半大。而要看“火衛2”就更小了,隻能勉強看清它的圓輪。

不討人喜歡的火星

火星是一個在地球軌道外麵旋轉的行星。它的半徑為3390千米,比水星大但比地球和金星小得多。

這個星星和水星、金星不同的地方是,發著可怕的紅光。很早以前,日本把它當作一個不吉祥的星,因此給它起了一個“災難星”或“紅焰星”的名字。就連西方也管它叫“馬爾斯”(意為戰鬥之神)。火星反射出來的火一樣的紅光,令人想起戰爭中流血,所以人們都不太喜歡它。

火星為什麼看起來是紅色的呢?因為火星是行星,它也和水星、金星等行星一樣,反射太陽光。由於火星大部分地帶覆蓋著紅色沙漠,所以它反射出來的光,就變成了紅色。

那裏的沙漠為什麼是紅色的呢?原來火星表麵岩石經過風化而成了氧化鐵。所謂氧化鐵就是鐵鏽,所以火星可以說是一個布滿了鐵鏽的世界。

火星的極冠和大黃雲

用望遠鏡觀察火星,火星的表麵。並不全是沙漠,也有許多暗淡的部分,這些部分也像月球上的“海”一樣,也把它叫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