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液態氫球在快速旋轉著。它用9時50分左右自轉1圈,是九大行星中自轉最快的。很難設想,像木星這樣的龐然大物,能夠像芭蕾舞演員那樣輕盈地急速地旋轉;然而這卻是事實。正是因為木星自轉得很快,所以它的赤道部分向外“甩出”,形成一個扁球體,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長5000千米。

我們用望遠鏡觀察木星,可以看到一些和赤道平行的、明暗相間的雲帶。這些雲帶是木星快速自轉產生的大氣環流,其中比較明亮的白色或黃色的雲帶叫做條斑,比較晦暗的紅棕色的雲帶叫做帶紋。從南到北,這樣的雲帶共有17條,非常絢麗壯觀,被看做木星的象征。

除了彩色雲帶以外,木星表麵還有五顏六色的斑點或斑塊。在木星赤道以南,有一塊出名已久的大紅斑,特別引入注目。它的顏色發紅,形狀像雞蛋,長20000多千米,寬約11003多千米,可以容納得下兩個地球。它是1665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的,到現在已經300多年了,形狀始終是老樣子,顏色和大小卻常有變化:有時呈鮮紅色,有時呈玫瑰色。寬度比較穩定,長度伸縮較大,最長可達4萬千米。

神秘的大紅斑是什麼呢?有人以為它是冷的氨氣的凝結物,飄浮在木星表麵的大氣之中,還有人認為它是浮在液氫海洋上的大冰山。現在,旅行者1號”的考察結果告訴我們:這是一股聳立高空、突出雲頂8千米的強大旋風。它像一個巨大的旋渦,按逆時針方向不停地旋轉。旋渦或氣流中含有紅磷化合物,紅斑的顏色可能就是這樣得來的。那麼,是什麼力量驅使著這股強大的旋風維持幾百年不散?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

看到這裏,你能不能想象得出木星的表麵是多麼的漂亮?那裏白、黃、棕、紅彩雲密布,17條雲帶斑斕絢麗,真好像是個祥雲繚繞的仙境啊!

木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的5倍多,它的表麵單位麵積所接受的太陽能,隻有地球的1/27。按理論計算,木星雲層表麵的溫度應該是零下170℃,但是實際測定卻是零下140℃至150℃。而且,在木星上,深夜也不比正午冷多少,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別的行星都和地球一樣,主要是靠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獲得能量。到60年代末,科學家們發現,木星是個例外。木星本身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它從太陽那兒得到的能量還多一倍半,也就是說,“支出”大於“收入”。這說明木星內部還有自己的熱源。

難道木星是1顆小型的“太陽”,它內部也在進行著熱核反應嗎?

不,它不具備產生熱核反應的條件。木星中心溫度太低,隻有3萬度,這個溫度比熱核反應所需要的溫度還差得遠。而且,木星的質量還不到太陽質量的1/1000。隻有它的質量再增加100倍,才有可能進入“宇宙原子鍋爐”的行列。

那麼,木星內部的熱源究竟是什麼呢?一種解釋認為:木星是在緩慢地收縮,氣體分子在收縮的過程中運動加快,能量就以熱的形式散發出來。另一種解釋是:木星的中心有原始的熱源,大約在45億年以前,木星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熱能,儲存在木星的核心裏,通過對流的方式慢慢地向外輸送。

“旅行者1號”探測器還發現木星的兩極地區有巨大的極光,長達30000多千米。這是地球上從來沒有見過的最大的極光,也是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發現的極光。

“旅行者1號”還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木星也有光環。在這以前,人們已經知道土星有光環,天王星有光環,現在,木星就成為太陽係中第三個帶環的行星。這是1979年天文學界的一件大事。

木星光環的厚度不到30千米,寬度至少6000到8000千米以上,環的外緣距離木星中心約有128000千米。這個環是由大量的黑色碎石塊組成的,石塊的直徑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們都飛快地繞著木星旋轉,大約7個小財轉1圈。因為這些碎石塊是黑色的,幾乎不反射太陽光,所以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