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8月27日,威廉·赫歇耳首次使用他自製的122厘米的大型望遠鏡觀測土星,又發現了土星的兩顆新衛星。這兩顆衛星就是土衛1和土衛2,它們也采用了希臘神話中巨神的名字。一個叫彌瑪斯,一個叫恩刻拉多斯。在探測器飛往土星就近考察之前,人們一共發現了10顆土星衛星。

土星是太陽係裏的奇觀,它美麗多姿,世界聞名。

是因為它身材嬌小,顯得玲瓏精巧嗎?不,在太陽係的行星中,無論個兒還是體重,土星都是“老二”,僅次於木星。它的赤道直徑121萬千米,身體裏能容納下750來個地球,長得一點兒也不秀氣!

是因為它晶瑩璀燦、光彩照人嗎?也不是。土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1427000000億千米,距離地球也在1277000000億千米以上,在我們地球上看來,土星的光芒不僅比金星差得遠;而且比木星也要暗得多。在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人們還以為土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哩!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土星具有那麼大的魅力呢?

是光環,美麗的光環使土星姿色迷人。

有人可能會說,光環有什麼稀奇?木星不也有光環嗎?是的。但是木星的光環是由大量的黑色碎石組成的,幾乎不反射太陽光,所以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發現。而土星的光環卻是由無數像流星一樣的小塊固體——粒子和礫石組成的,它們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銀光閃閃,繞在土星的腰部,把土星打扮得多麼嫵媚!有人說,土星光環是大自然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的一具精妙絕倫的藝術品,自從1659年土星光環被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以來,人們把許許多多的讚美的話獻給了它。二三百年來,土星成了天文學家和業餘天文愛好者最喜歡觀測的天體之一。

土星光環一共有好幾個,一個套一個。總寬度有好多萬千米,而厚度卻隻有幾千米。如果把土星光環設想為一個直徑為1米的圓環,那麼,它的厚度比一張紙還薄。所以從望遠鏡看去,土星套著光環就好像戴了一頂發光的寬邊大禮帽一樣。幾個光環並不緊挨在一起。1675年,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在A環和B環之間有一圈寬約5000千米的縫隙——卡西尼縫。以後,這樣的縫隙又發現了幾個,於是就分開成了幾個光環。不僅每兩個光環之間有縫相隔,而且各環當中還有更窄的空隙。

1980年11月13日淩晨,美國“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在離土星124240千米遠處掠過土星,自動發回了1萬多張關於土星的彩色照片和各種數據,其中有些新的發現使科學家們大吃一驚,發現土星比原來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在土星光環的平麵裏,有成百成千條大小不等的環。它們大多是對稱的環,看起來就像是唱片。上的波紋,但也有的是不對稱的。這些環大多光滑勻稱,但也有一些是鋸齒形的,有些呈輻射狀,還有的環甚至像發辮一樣扭在一起。這些光環全部在土星的赤道麵上,都是同心環。它們以不同的速度繞著土星旋轉。有意思的是,土星環本身就能放出無線電信號,功率高達幾百萬瓦。

土星的光環是美麗的,但是它的形狀老是在變化,有時還愛跟人開玩笑,突然消失不見,讓你找不到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土星和我們地球一樣,也是側著身子繞著太陽旋轉。土星光環受陽光照射的位置不斷變化,它就不斷地以不同的角度朝向我們。這樣,我們在望遠鏡裏看到的土星光環,在不同的時間裏就會有不同的形狀和亮度。有時候變成像一頂寬邊大禮帽,懸在空中;有時候像一隻花籃,很是誘人;有時候變成像一條項斑,橫在土星中間,把它一分為二;而當它的側邊朝著我們的時候,薄薄的光環就幹脆看不見了。在土星繞著太陽公轉1周的過程中,土星光環要跟我們這樣“捉迷藏”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