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天王星和其衛星的大小

天王星的直徑是47600千米,體積為地球的49倍。它雖然比木星和土星小得多,但和類地行星比起來,它還是一個大行星。

在這個行星的表麵,即使用望遠鏡看,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它有一層很厚的大氣卻是肯定的。大氣的成分除了氫、氧和氨氣以外,還含有大量的甲烷。

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大略近乎圓形,公轉1周需要84年,也就是天王星的1年。長壽的人如果住在天王星上,能活到天王星的1年就不算少了。

天王星的自轉周期,即天王星的1天,約為地球時間的10時50分。比地球和火星旋轉得快。

天王星即使在最亮的時候也隻是五六等,用肉眼不容易看得見。

它有5個衛星,從裏向外數,分別叫作“天衛1-天衛5”。

天衛3最大,直徑有1000千米。其次是天衛4,直徑800千米。這兩個衛星是赫歇爾於1787年發現的。

其餘3個既暗又小:天衛1直徑600千米,天衛2400千米,天衛5200千米。

天王星奇特的季節交替

天王星有一種奇特的性質:它的自轉軸,即它的北極和南極的連結線,對於軌道麵隻有7°59′的傾斜度。如此說來,天王星簡直像橫臥在空間旋轉一樣。

像這樣有趣的行星,在別的地方是找不到的。因此,天王星的季節,就形成了古怪的變化。

先說北半球,北半球的大部分處於長年的冬夜,相當於地球的21年。這個地方的溫度,低達零下180℃。這時南半球正是夏季,而且全是白天,看不見太陽下沉。

接下去的21年是北半球的春天,晝和夜變化迅速。白天隻有5時25分。

再接下去的21年北半球完全是白天的夏季,而南半球就變成長年的黑夜了。

一過這個時期,北半球的秋天來臨,晝和夜開始到來。這時的南半球,自然是所謂的春天了。

就這樣,一年四季需要84年。雖說有春也有夏,但天王星完全是一望無際的冰雪世界。

天王星的光環

天王星,是太陽係第7顆大行星。

大約兩個世紀前,人們隻認識太陽係中行星家族的5個成員: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加上地球,一共才6大行星。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太陽係的範圍是以土星為界。到了1781年,人類發現天王星,這是繼哥白尼後200多年間關於太陽係結構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後來又發現海王星和冥王星,這樣,太陽係就有了9顆大行星。1977年又發現天王星也有類似環繞土星那樣的光環,這又是繼1930年發現冥王星以來,近50年內關於太陽係結構的重大發現。

天王星在太陽係的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它首次登場至今還不到200年。那是1781年3月13日的晚上,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用望遠鏡觀測雙子星座,發現有1顆星很特別:它不是恒星般的光點,而是個小小的圓麵。不久,他又覺察出這顆星在緩慢移動。

這顆既有圓麵又在移動的星體究竟是什麼?因為當時已經發現的太陽係行星隻有6顆,在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以前,把這個星體說成行星,恐怕誰也不會相信。說它是彗星吧,它又沒有彗星所特有的彗發和彗尾。同年4月26日,赫歇爾以“一顆彗星的報告”為題,向英國皇家學會提出觀測報告。據說,赫歇爾為了慎重起見,才把這顆星體說成彗星的。

隨著觀測資料的日益增多,這顆星體的運行軌道可以按萬有引力定律推算出來。盡管赫歇爾起初還想勉強采用一般彗星的拋物線軌道,或者扁長的橢圓軌道來說明這顆星體的運動,但總是和實際觀測不相符合。最後,赫歇爾終於傾聽科學實踐的呼聲,拋棄彗星的軌道,改用近乎圓形的行星軌道,確定它的軌道半徑越出土星之外。這樣,計算結果和實際觀測才大體一致。於是赫歇爾勇敢地宣布,他新發現的天體不是彗星,而是1顆比土星更遙遠的行星;太陽係的疆界比當時人們認定的還要大。後來就把這顆新發現的行星命名為天王星。

天王星的發現,在人類探索太陽係結構的征途上,是繼哥白尼建立日心說之後的第一個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