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深的海底又黑又冷,不要說光合食物,連地熱食物也沒有,它們吃什麼來維持生命呢?科學家無奈地搖搖頭,攤開手:現在還不知道。
缺氧環境中的生命
大家知道,海拔愈高,氧氣愈稀少。而氧對生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人和動物來說,不吃食物還能活上10天半月,但不呼吸就頂多堅持2~3分鍾。當然,你若練成了印度瑜伽術和中國的龜息大法,堅持的時間會異於常人,但那是經過刻苦鍛煉獲得的超常能力,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不能說明問題。普通人,升到四五千米的高處,就已大感不適了,更不要說六七千米的高度。地球上最高的居民點是5334米,再往上不帶氧氣瓶就難存活了。然而許多動物生活的地區大大超過了這一高度。棕熊、羚羊、岩羊等常在6000米以上的高山覓食,雪豹常年生活在這樣高的山峰上,野犛牛還能在7000~8000米的山峰上活動。鳥類就飛得更高了,胡兀鷲常在9000米的高空盤旋,斑頭雁能從10000高的空中飛越喜馬拉雅山,往返於青海與印度之間。
這些高山動物是如何適應高山缺氧環境的呢?原來它們血液中含有一種胎兒血紅蛋白,約占血紅蛋白總量的50%~60%。胎兒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比普通血紅蛋白強得多,能有效地從肺泡中攝取更多的氧氣;同時,它對氧的離解力也很強,當血液流經毛細血管時,胎兒血紅蛋白能給組織和器官釋放出更多的氧氣。此外,高山動物的毛細血管比平原動物多40%左右,這就更有利於向全身擴散氧氣。另外高山動物機體在代謝活動中還有一套節氧的機製,能量的轉化往往在無氧的過程中完成,這就大大節省了氧的耗用量。
人類的血液中也含有大量的胎兒血紅蛋白,遺憾的那隻是在母體中時才具有,出生後,由於環境的改變,胎兒血紅蛋白很快就消失了。因此對人來講,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是人類生存的禁區。可是事實又使這幾乎成了定論的說法站不住腳了。幾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生理學家約翰·威斯特在智利奧坎基爾查山峰考察時,發現了一種藍血人種,他們渾身青藍,連血液也是藍色的。
奧坎基爾查山峰高聳人雲,藍血人住的地方海拔在6600米以上,這裏的氣溫常年都在-50℃~-40℃,山上冰雪終年不化,空氣稀薄,含氧量不及平地一半,而藍血人卻常年在那裏生活。據考察,他們可沒有練什麼瑜伽術或龜息大法。這種藍血人種,探險隊在撒哈拉大沙漠也曾發現。
低海拔的人,即使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登山運動員,如果不帶氧氣瓶,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也隻能勉強存活幾周,超過此限必死無疑,更不要說那些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人了。而藍血人是如何在這個高度生存下來的呢?科學家認為,藍血人種為了適應高山缺氧環境,他們的機體內大量合成了血紅蛋白。當氧氣充足時,血紅蛋白呈紅色,當氧氣不足時,許多血紅蛋白充滿血管,使皮膚呈現藍色。這就同人嚴重缺氧皮膚呈現青紫色相似,我們不是常說“臉都憋青了”嗎?
地理學家克裏斯琴1986年在羅馬尼亞靠黑海處勘察一個電站站址時,發現一個洞穴。此洞穴內的生態係統在同外界隔離環境下已繁衍生息了500萬年之久。該洞穴直至1990年才解禁向科學界及公眾開放。新發現的這些未命名生物都具有細長腿和觸角等特點,這樣的物理構造保證了生物在洞穴低氧環境下存活的適應性。據測定,洞穴內空氣中氧含量極低,僅為7%~10%,而正常大氣環境中的氧含量為21%。科學家們在洞穴中還發現了一種水蠍,它們的眼睛盲視,體內有“肺”係統,可經由尾部進行呼吸。
可見,不管動物或人類都能夠在缺氧環境中存活。又一個禁區被打破,人們不禁有些茫然,怎麼會有這麼多超出規律的現象?茫然之後,又有一些希冀:沒有水,生命總該不存在了吧。
無水動物的隱生命
30多年前,英國大英博物館發生了一件奇事,一對輪蟲蛆標本複活了。這對輪蟲蛆是123年前英國科研人員在非洲采回製成標本的。標本原放在幹燥的盒子裏,工作人員在搬運時,無意中把清水灑到了標本上,兩隻輪蟲蛆竟慢慢蠕動起來,居然又活了。已經放了100多年的輪蟲蛆體內不可官B再有絲毫水分,在人們的眼中隻是生物標本,而標本在人們的概念中是沒有生命的,可是現在標本竟然複活了,這當然令人們困惑不已。
生理學家認為,人體內失水20%就有生命危險,一般動植物失水30%~40%也就不能存活。因為沒有水,機體內新陳代謝活動就不能進行,細胞也會因缺水而死亡。自然界的生物為了能使體內有足夠的水份,真可謂用心良苦。赤道兩側的植物為避免體內水分過快逸失,就在葉片上長出一層亮亮的蠟質物,一方麵反射強烈的陽光,一方麵束縛體內水分;幹旱地帶植物則把葉片長成針狀,縮小與空氣接觸的麵積,沙漠中的植物則多把葉片長成刺的形狀,盡量減少水分蒸發;駱駝則在背上長出肉袋,以儲存大量水分,滿足身體所需。它們的目的不外一個:保存體內充足的水分,使生命得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