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1 / 3)

第一章

亞洲現代文學大家

坪內逍遙

坪內逍遙,1859年出生於美國。坪內逍遙自小喜歡中國古籍,而後在外語學校學英語。

1883年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曾任東京專門學校(即後來的早稻田大學)講師。1885年,他的《小說神髓》出版,他提出寫小說應以人情為主,著重心理觀察與持客觀態度,為日本現代文學一部重要理論著作。他為實踐自己的主張而創作的長篇小說《當世書生氣質》,用寫實主義手法,寫當代學生生活,使之成為明治時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其後陸續發表小說和翻譯英國文學作品,並致力於文學評論工作。曾就理想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問題與森鷗外展開辯論,成為明治文壇最初的一場大論爭。

1887年後,坪內停止小說創作,轉而戲劇文學和演劇運動;從事文學人才的培養和戲劇的改良運動。1890年為學生講授莎士比亞,1891年創刊《早稻田文學》雜誌,他發表《美辭論稿》,指導學生演劇活動,並加入江戶時代大戲劇家近鬆研究會。這一時期,他發表曆史劇《桐一葉》(1894),並被授予文學博士學位。還成立“文藝協會”,創辦露天劇場。1909年譯完《莎士比亞全集》40卷,用20多年的時間和心血完成第二次新譯,成為享譽全球的學者。在此期間陸續創作《子規鳥孤城落月》(1897)、《新曲浦島》(1904)、《留別新月夜》(1917)、《義時的最後》(1918)等著名戲劇作品。

1928年是坪內的70壽辰,為了表彰他在文藝及戲劇的多方麵貢獻,為他建立戲劇博物館。二葉亭四迷

二葉亭四迷生於1864年,他的父親是地方的下級武士,明治維新後擔任地方小官吏。明治維新後,隨其父輾轉於名古屋,東京、鬆江等地,少年時代受過良好的漢學教育。他把為人正直、“俯仰無愧於天地”當作座右銘。當時沙皇俄國向亞洲擴張,引起日本朝野的憤慨。

他的青年時期正值明治初年,民主思想高漲,民族情感熾熱。他受到維新誌士的影響,有圖謀大業、憂國憂民的思想。他本身想置身於軍界為國效勞,但因身體條件差,轉而學外語,希望從事外文事業為國增光。1886年,他畢業前夕,外語學校突改為商業學校,他因不滿這種改變,憤然退學。

二葉亭四迷在俄國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熱衷於文學創作,同時進行評論和翻譯活動。1886年他拜訪了當時成名的作家坪內逍遙,在其幫助和鼓勵下,同年發表了文學論著《小說總論》,針對當時日本文壇占主導地位的娛樂文學和單純摹寫現實的創作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張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的小說應是直接表現和宣傳真理的手段,在創作方法上應通過現象描寫現實的本質,提出了較為完備的近代現實主義論。1887年,發表反映他文藝觀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浮雲》,寫在明治20年代,一個正直的青年被錄用為政府的下級官吏,隻希望和自己相愛的堂妹阿勢結婚,把在家鄉過著孤苦生活的老母親接來同往,共享天倫之樂,但他不諳世俗,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去迎合上司的需求,終於被政府機構革職。小說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的炎涼,也觸及明治社會單純模仿西方的種種浮淺的所謂“文明開化”的現象。

此後,他認為“文學不是大丈夫的終身事業”,停止了文學創作活動,曾當過情報翻譯員,陸軍大學和東京外國語學校教授。1904年入大阪“朝日新聞社”。任《朝日新聞》記者和中國清朝的北京警務學堂的幹部。直到1906年才發表第二部長篇小說《麵影》。這部小說寫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因和妻子感情不和,卻與守寡回家的妻妹產生了愛情。這種愛情違背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他隻有拋下情人和家庭到中國流浪,最後變成窮愁潦倒的酒鬼。小說對封建勢力作了揭發控訴,對拜金主義的世俗風氣作了深刻揭露。1907年發表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平凡》,描寫了才華出眾的知識青年在艱難歲月中空虛而無聊地度過半生的淒涼景象,反映明治社會中“才秀入微”的不合理現象。作品夾敘夾議,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學狀況進行冷嘲熱諷。

這三部小說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不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汙,但又承受不了時代的重壓,缺乏衝破現狀的勇氣,為時代的壓力所挫傷,成為明治近代社會被排擠的“多餘人”。作品通過對這些“多餘人”的描寫,對明治社會作了廣泛的批判。另外,他的作品清新流暢言文一致,為近代日本文學語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葉亭四迷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他於1908年以朝日新聞社特派員的身份出使俄國彼得堡采訪,在回國時,因旅途勞累,肺病加重,於1910年死於途中,時年46歲。他還翻譯了一些俄國文學作品,並寫有回憶錄、日記和雜文等。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年生於江戶武士家庭。明治維新後家道敗落,先後當過兩個人的養子。漱石自幼好學,在中學時代受漢學的熏染,就對漢詩文和小說極為愛好。1888年中學畢業後入大學本科英語專業,專攻英國文學。這時期他曾致力於漢詩文的創作,後收為一集,題名《木屑錄》,其書序文明確表明“予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大學畢業後,去鬆山、熊木等地教書,此時受到學友、俳句詩人正岡子規(1867~1902)的影響,積極參加子規倡導的俳句改革運動。1900年漱石被政府選為官費留學生,到英國倫敦學西方文學。在異國,他度過了兩年“不愉快”的生活。人地生疏,經濟困難,生活不習慣,又遭到西方人的冷眼使他覺得自己象“狼群中的一隻長毛狗一般”,與世格格不入。1903年回到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任教。1905年,漱石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貓》。小說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強烈的諷刺、批判精神,驚動了文壇。此後,漱石發表了中篇小說《哥兒》(1906)、《旅宿》。前者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剛剛步入社會,誠實、憨厚、富有正義感的知識青年的形象,批判了教育界的腐敗和黑暗。後者則通過一個畫家的眼睛,描繪了一個超脫世俗的美的世界。他以“非人情”的情感,用“無心與稚心”來盡藝術家的天職寫詩作畫。作品描繪了秀麗的山水,渲染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它充分表露出他的唯美主義文學傾向。這三部作品被認為是漱石的前期三部曲。

1907接受《朝日新聞》社的邀請,辭去教職成為該社文藝專欄作家。直到去世的大約10年的時間裏,先後寫了10多部長篇小說,均在《朝日新聞》上連載。《三四郎》、《其後》、《門》是他中期創作的三部曲。《三四郎》(1908)寫農村青年三四郎在東京大學求學的生活和他對女性的愛慕,以及遭到拒絕,使他的幻想破滅。表現一個農村青年的成長過程。《其後》(1909)寫的是一個近而立之年的知識分子長井代助的戀愛問題,小說最後在尋求職業的煩惱中結束。《門》(1910)描寫出身小資產階級的宗助夫婦的窮困生活,悲觀、失望情緒籠罩著小說,表現了一個個性覺醒者的悲哀。

1909年漱石患了嚴重的胃病,多次危及生命,不得不住院治療。他拖著病身,仍然頑強地堅持創作,直到生命最後一瞬。連續發表了《過了春分時節》(1912)、《行人》(1912)、《心》(1914),這3部長篇小說被稱為“後期三部曲”。後三部曲把創作重心由外部生活轉移到人的內心世界,深入探討了近代知識分子的苦惱、孤獨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道德之間的深刻矛盾,形成了鮮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求的創作傾向。1916年正當他執筆長篇小說《明暗》之時病情惡化,治療無效,於當年年底病故。德富蘆花

德富蘆花,1868年生於熊本縣。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爾斯泰的創作和生活。1888年在熊本縣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對,並開始寫作。1898年至1899年發表連載小說《杜宇》,因而聞名。小說通過一個女人的愛情悲劇,批判封建倫理和家族製度。隨筆小品集《自然與人生》(1901),描寫了大自然的景色,隱含著作者對社會現實的譏諷。《回憶》(1901)塑造了一個不滿現實、渴望立身揚名的資產階級理想主義者形象。1903年震動文壇的長篇小說《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會政治史,以明治初年歐化主義盛行時期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天皇重臣的擅權仗勢、生活腐化,也表現了受到封建禮教壓迫的貴族婦女的不幸。歸國後作《順禮紀行》,抒發他對托爾斯泰的崇敬之情。《寄生木》(1909)刻畫了一個不滿現實、苦鬥致死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發表《謀叛論》,用折射的方式曲折地暴露了天皇製政府的強權統治。1908年後在東京郊外實踐了托爾斯泰式的晴耕雨讀的生活。1913年寫下的隨筆集《蚯蚓的夢囈》,紀錄了他的田園生活。同年還寫有批判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的《黑眼睛與黃眼睛》。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會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獨樹一幟。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鋒芒。

德富蘆花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作家,其作品洋溢著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他關注社會,對近代日本資本主義極為不滿,探求社會出路,寄情於社會主義思想。

由於作者作品揭露深刻,大膽地觸及上層統治者,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武者小路實篤

武者小路實篤,1885年出生於東京貴族家庭,父親武者小路實世是子爵,祖父實藏為著名的歌人。他幼年進入貴族子弟學校學習院學習,青年時對文學發生興趣。受到托爾斯泰作品的影響,在哲學上接近禪學和陽明學派,這對他以後的創作思想有重要的影響。

武者小路實篤於1908年在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入東京帝國大學社會科,次年退學,1909年發表處女作《芳子》。1910年,他和有島武郎、有島生馬兄弟等創辦文藝刊物《白樺》,提倡新的理想主義的文藝,形成“白樺”派。他早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天真的人》(1911),長篇小說《幸福者》(1919),劇本《他的妹妹》(1915)、《一個青年的夢》(1916)以及《愛欲》(1926)等。他的作品風格樸實,通過平實的記敘,表現作者對人生明朗而強烈的願望。如《天真的人》寫一個在戀愛上遭受打擊的青年,直到他所愛的女子同別人結了婚,他還相信對方是愛自己的。《一個青年的夢》則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人類愛好和平的願望。武者小路實篤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曾發起“新村運動”。為建設烏托邦式的社會,在日向創辦勞動互助、共同生活的模範新村。1918年創辦《新村》雜誌。1925~1936年,主辦雜誌《大調和》和雜誌《獨立人》。其後因為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普及,他的新村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遭到批判。在這次批判的風暴中他堅持自己的信念,並在這一時期寫出了一係列長篇和中篇傳記小說,如《釋迦》、《孔子》、《托爾斯泰》、《二宮尊德》(1929)等。

1937~1945年日本侵略戰爭失敗的這一階段內,他除繼續創作一些戲劇和長篇小說外,還從事美術著述,有《美術論集》、《讀美》、《生活在藝術中的人們》等新著刊行。戰後致力於繪畫,並從一般的文人畫轉向西洋畫的製作。1951年以後完成長篇小說《真理先生》。日夏耿之介

日夏耿之介,1890年生於長野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英文科。在大學時和西條八十等創辦同人雜誌《聖杯》(後改為《假麵具》),開始寫詩。第一部詩集《轉變頌》於1917年出版,以第二部詩集《黑衣聖母》(1921)成名。1921~1945年在早稻田大學教授英國文學,並寫了《古風之月》(1922)、《咒文》(1933)等詩。他的詩技巧獨特,想象奇異,用象征手法和漢語式句法來吟詠神秘幻想主題,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認為洗練、藝術性是文學的本質。自稱其詩為“哥特式浪漫詩體”,傾向於藝術至上主義。曾任《奢霸都》、《萬神殿》、《遊牧記》等雜誌總編。譯有《王爾德詩集》(1920)、《英國神秘詩抄》(1922)等。評著有獲讀賣文學獎的《明治大正詩史》(1929)、《晚近三代文學品題》(1941)和《明治浪漫文學史》(1951)。

日夏耿之介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日本因他在詩歌創作上的突出成就而榮獲藝術院獎。廣津和郎

廣津和郎,1891年生於東京。1913年早稻田大學畢業。發表短篇習作《夜》和《疲憊的死》,並翻譯契訶夫的小說,受到二葉亭四迷和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於1914年任東京每日新聞社記者,後為《洪水以後》等雜誌撰寫文藝評論,發表《憤怒的托爾斯泰》(1917),在文壇引起轟動。他的成名之作《神經病時代》(1917)是短篇小說,寫一個知識分子對殘酷醜惡的現實感到憤懣不平,但又無力反抗,彷徨苦悶,這是一個“多餘的人”的形象,是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典型。類似的作品還有《兩個不幸的人》(1918)、《懷抱著死去的孩子》(1919)等。

此外,還有抒寫個人婚姻不幸的作品《師崎之行》(1918)、《壁虎》(1919)、《在波浪上》(1919)等。20、30年代日本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高漲時期,創作了《昭和初年的知識分子作家》(1930)和《暴風雨更猛烈些吧》(1934),被看作“同路人文學”。戰爭年代,發表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小巷春秋》(1940)和評論《德田秋聲論》(1944),表示對法西斯的反抗。戰後不久寫了諷刺日本政府對占領軍奴顏婢膝的短篇小說《幽靈列車》(1945),此後陸續發表《美佐和她的女友》(1949)、《港灣小鎮》、《到泉水去的道路》(1954)、《微風吹過街頭》(1960)以及評論《加繆的<局外人>》、《那個時代》(1950)、《歲月的蹤跡》(1963)和政論《鬆川審判》(1958)等。戰後最能體現他人道主義精神的是《鬆川審判》和《到泉水去的道路》。《鬆川審判》是寫“鬆川事件”完全是冤獄,為爭得社會的同情而寫的作品;《到泉水去的道路》戰後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從苦悶走向鬥爭而寫的作品,它有中文譯本。藤森成吉

藤森成吉,1892年生於長野縣一藥商家庭。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期間對文學產生興趣。

1913年發表長篇小說《波浪》(1914),表達了青年知識分子追求理想的矛盾心理,自費出版,受到知名作家的好評。

1915年以在《新潮》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雲雀》成名。

191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1918年發表《在研究室裏》、《舊先生》、《妹妹的結婚》等小說。隨著日本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思想日益左傾。

1921年參加社會主義同盟,1924年發表的報告文學《狼》就是根據他在工廠、農場與工農群眾一起勞動的這段生活經曆而創作的。

1926年轉向戲劇創作,寫作《茂左衛門遭磔刑》,描寫不堪領主盤剝的農民決心發動武裝暴動,一個叫茂左衛門的農民情願替農民上訴,避免暴動引起過大的犧牲,結果卻和美女一起被領主處以磔刑。這件事使農民覺醒起來。《犧牲》是以不滿現實的作家有島武郎的自殺事件為題材創作的小說,被禁止出版。

1927年發表劇本《是什麼使她變成了這樣》,描寫一個被百般折磨的年輕女性的反抗。

藤森成吉創作過許多優秀的長篇小說如《渡邊華山》、《悲哀的愛》等。1928年被選為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納普)第一任委員長。1949年加入日本共產黨。1960年發表長篇小說《悲歌》和劇本《獨白的女人》。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1892年出生於東京。

芥川龍之介出生後不久,因為母親生病,不得不送給舅父芥川道章家寄養,後成為芥川家養子,更姓芥川。舅父是沒落武士出身,雖有薄產,但還需依靠供職的薪金過活。養父尚喜南畫與俳句,居住地區又是江戶時代文人墨客萃聚之處,芥川自幼在這樣一個文化藝術氛圍濃鬱的環境中生活,因此熟通琴棋書畫。

他自幼聰明、好學善思,但體弱多病,神經異常敏銳,少年時期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表現出濃厚的文學興趣。1913年中學畢業,以優等生被優先錄取在東京高等學校學習。

大學時代,他更廣泛地接觸了西方文化,尤其是19世紀末的西方文學對他影響更深,如斯特林堡、法朗士、波德萊爾、王爾德、愛倫·坡等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述:“我也是在19世紀90年代的藝術氣氛中成長起來的”(《萩原朔太郎》)。這初步形成他的人生觀和藝術觀:在思想傾向上,他有早期法朗士的懷疑主義思想和波德萊爾的悲觀厭世情緒;在藝術觀念上,他有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的美學觀。他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嚐試,參加了“新思潮”文學組織,並是其中得力的一員。後來經文友的介紹加入了夏目漱石的“星期四聚會”,成為夏目的門生。在夏目指導下進行創作,取得了文壇上的名聲。

大學畢業以後,在海軍軍官學校任教。這時期出版了小說集多種,成為當時知名的作家。1919年3月辭去教職,加入“每日新聞”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21年3月曾被新聞社委派到中國考察,先後旅行了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長沙、北京、沈陽等地,因身體健康不佳和中國動亂,不得不提前回國。在中國,他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跡,結交了不少中國名士,也目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給中國造成的災難,這些內容都寫進了《中國遊記》裏。

芥川龍之介晚年過著“多事、多難、多憂”的日子。他身體病弱,精神恍惚,由於社會矛盾的加劇引起思想的恐慌愈來愈嚴重,加之家族經濟的負擔加重,使他悲愁難消、痛苦難解,終於在1927年7月24日淩晨服毒自殺。他的死是社會問題。他在遺書中說他“對未來懷著莫名其妙的不安”(《致友人書》),正是因為這種不安的感覺導致出自戕的行為。這體現了一個敏感的小資產階級作家在動蕩不安和矛盾加劇的社會麵前的恐懼感和絕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