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2 / 3)

芥川龍之介一生創作了中短篇小說一百多篇,還寫下不少童話、小品、隨筆、劄記、評論、戲劇等等,他為日本人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學遺產。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苦心孤詣,所以篇篇作品構思奇巧、寓意新穎、俊逸精當,構成一個絢麗多姿的藝術世界,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因之他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短篇小說巨擘”;又由於他的作品奇特、別致、詭譎,所以他又被稱為曠世的“鬼才”。他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文學評論家把他那個時代稱之為“短篇小說全盛時期”。

芥川龍之介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以他辭去教職而專事文學事業的1919年為界,前後兩期在創作傾向、藝術風格方麵,有很多不同。

第一個時期是以曆史小說為主,他發揮了自己學識豐富的特長,廣采曆史軼事、傳聞,寫出了眾多的特色鮮明的曆史小說。他的兩篇成名作品《羅生門》(1915)和《鼻子》(1916)都取材於日本古代故事文學集《今昔物語》,利用曆史的場景,寫出當時日本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和事。《羅生門》寫在古代平安朝末期,災難橫生,京都荒涼,一個被解雇的仆人走投無路,來到羅生門樓避雨,見門樓上屍骨如山,一個瘦弱老婆在拔死人的頭發。他本想申斥老婦的不義行為,轉念在生死攸關之時無道德觀念可言,旋即持刀脅迫老婦,剝其衣裳而去。《鼻子》描寫一位寺院方丈,鼻子長半尺,受人譏笑,使他甚為苦悶。他多方求助偏方,使鼻子短如常人狀,但又招來更多的人訕笑,這更使方丈不安,以致日夜苦惱,忽然一夜鼻子長如以往,才使方丈安心。這兩篇作品,洗練精悍,立意奇巧,而且語言幽默、詼諧,得到夏目漱石很高的讚賞。前篇借用仆人的轉念,深刻地揭示人們在生死關頭,隻為個人打算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後者以方丈鼻子受盡別人的嘲弄,披露了人們專以別人不幸而快慰的陰暗心理。盡管作品讓人忍俊不禁,但其背後卻潛藏著作者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他把人情的冷漠看成是人類墮落的深淵。

《戲作三昧》(1917)描寫的是封建末期江戶時代小說家曲亭馬琴晚年的一天生活,通過馬琴潛心於完成終生大作《南總裏見八犬傳》的創作活動,吐露出芥川創作的甘苦,表達了他在藝術上刻意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他筆下的馬琴是“想表現我內心活動而假托的馬琴”(《致邊渡庫輔書》)。

《地獄圖》(1918)也是取材於藝術家生活的曆史小說。它描寫封建領主大公名下的一位名畫師良秀的不幸遭遇和追求藝術完美的精神。良秀與《戲作三昧》的馬琴一樣,也是一位藝術大師,他自恃藝術高明,不屈從封建勢力的壓迫,作畫嘲弄僧侶和佛陀,就連封建領主大公他也不放在眼裏。他和秀麗端莊、溫馴善良的女兒相依為命,但女兒不幸自幼成為領主府邸的使女。良秀除作畫之外,唯一的願望是把女兒領出府門團聚。他願為領主畫一幅地獄圖的屏風以換得女兒的自由。他為了在創作上有實感,養了鷹、蛇之物,還把弟子捆綁起來讓鷹、蛇來咬,使弟子恐慌萬狀,以便誘發出他的創作靈感。他想目擊火燒華貴牛車和車子中嬪妃的淒慘景象,以便作畫。陰險的領主答應畫師的要求。領主驕奢淫逸,貪圖畫師女兒的美色,幾次下手均未得逞。他借畫師的要求,報複畫師父女,把畫師女兒捆在牛車裏,架火燃燒。良秀見之,無限驚愕,但當看到女兒在烈火彌漫當中痛苦萬狀之時,又觸發了他的藝術天性。他隨即作畫,在完成精美的屏風之後的第二天夜裏,就懸梁自盡了。

作品情節緊湊、氣氛緊張。它沒有幽默、詼諧的語調,代之以肅穆、嚴厲的批判。作者以極大的憤怒把批判矛頭指向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大公是扼殺人性和藝術的暴君,他所統轄的府邸就是人間地獄。作品生動有力地勾畫了一幅封建社會的地獄圖。畫師良秀不惜一切,甚至不顧女兒的生命來追求藝術的精美,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至上主義傾向。作品最後以領主的驚慌和屏風地獄圖成為傳世之寶來結束,指出了社會最有價值的是精美的藝術品,藝術家要不惜一切追求藝術的完美。芥川說過:“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某傻子的一生》)。他這種唯美主義傾向,對後來的日本作家頗有影響。自然這種傾向是唯心的,但在當時卻是對汙濁現實社會的一種反抗,而且為了藝術完美而刻意求精,努力於技巧的提煉和純熟,也是值得稱道的。

芥川的曆史小說是出色的,它題材多樣,形式小巧玲瓏,而且立意新穎,代表了日本近代曆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尤其借助曆史的裝束,演出現代生活的悲劇,寄寓著深刻的哲理,這在盛行自然主義描寫的時代以及盛行“白柳派”溢於言表的情感的抒發的文壇上,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1919年以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日本社會發生了激烈的動蕩,當時社會思想活躍,民意沸騰,反政府的群眾活動不斷湧現,革命的、民主的力量迅速增強。社會的巨大變動也衝擊了芥川的書房,使他從藝術迷宮中走了出來,關注社會的激變。在創作上,他開始脫去曆史的外衣,逐漸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描寫了日本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現象。第一篇具有鮮明現實傾向的作品是短篇小說《桔子》(1919),它是一幅列車上的即景寫生,寥寥幾筆,勾畫出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麵。一個鄉村小姑娘去城裏做傭人,在停車的三岔路口上見到前來送行的三個弟兄,她探身窗口報之微笑,並把手中的幾個桔子酬謝了弟兄。貧家孩子姐弟之間的真誠情誼躍然紙上,使人感到社會的光明。在一旁觀看的“我”“頓時恍然大悟”,“忘記那無形的疲勞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議的、庸碌而無聊的人生”。作者捕捉到勞動人民的真摯淳樸的情感予以表現,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的思想和對人類的希望。《桔子》是他作品中少有的對生活抱以明快心情的佳作。

繼《桔子》之後,芥川又寫出表現近代知識青年生活苦惱的作品:《保吉的劄記》(1923)、《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1924)、《秋》(1926)以及《玄鶴山房》(1927)等。

《玄鶴山房》以老畫家崛越玄鶴死前病榻的生活為中心,揭示了資產階級家庭中的明爭暗鬥。畫家的女兒女婿從不把重病的父母放在心上,而是希望父母早死,家產可以早日到手,並且還防範父親外室阿芳母子前來幹擾財產繼承。老畫家目睹家庭的矛盾,自歎一生“卑劣”,感到絕望。自縊未遂之後不久病故。作者深刻剖析了這個家庭的成員無不是自私自利者,他們每一個欲念,每一個行動無不牽動個人的私利。隻有出身下層的外妾阿芳才真誠希望丈夫病愈,前來盡心侍奉。作品最後寫畫家死後出殯,作者讓一個進步的大學生出場,暗示了舊時代即將過去,新時代將要到來。小說用一幕資產階級家庭日常生活的悲劇,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作品陰沉灰暗,是芥川自稱為“極為陰鬱的力作”(《致吉田泰司書》)。

《水虎》(又譯《河童》,1927)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諷刺小說。它借用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口述,偶入半人半妖的水虎世界的所見所聞,全麵抨擊了日本資本主義社會。水虎國是異常發達的工業國,“平均每月發明七八百種新機械”投入生產,每月也有大批水虎失業。失業的水虎被瓦斯成批毒死,製成肉食品,傾銷市場,以消除水虎罷工反抗。水虎社會也有法律,它以指控罪名為手段,受害者承受精神壓力自行暴亡,它也用軍警鎮壓不合時流的藝術表演。水虎國裏黨派之爭尖銳,各黨派都標榜自己是全體水虎利益的代表者。執政黨受報界政客的指使,報界則受到資本家的支配。統治者還可以隨意發動戰爭,驅使成千上萬的水虎去當炮灰,而資本家乘機大作投機生意,大發不義之財。水虎世界在作者筆下,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寫照,作者借它影射業已軍國主義化的日本,對其予以諷刺和批判。

芥川後期創作有不少的優秀作品,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加強,同時,悲觀、厭世的情緒也有所增長。《竹叢中》(1921)借用曆史題材,寫了一件情殺案,由於供詞相異,案情難以辨認。作品的目的不在於製造一件情節離奇、懸念眾多的奇案,而是要說明客觀真理難以掌握,表露出作家的深刻的悲觀主義傾向。

正因為如此,他在晚年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壓力,在社會矛盾加劇、革命發展的形勢下,終不能棄絕舊物、擺脫舊時代的束縛而自滅。

從日本文學發展來看,芥川龍之介的創作標誌著一個時代文學的轉換,而他的死則標誌著日本近代文學的結束。

他的文名早已超出日本疆界,在世界上享有盛譽。20世紀20年代我國魯迅先生就曾翻譯了他的作品,以饗我國讀者;二次大戰之後,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藝術珍品。日本文學界為了紀念他,每年召開“水虎”忌,還設立了以他為名的芥川文學獎——日本文壇上最高的文學獎。黑島傳治

黑島傳治,1898年生於日本香川縣小豆島一貧農家庭,做過漁夫和醬油廠工人。青年時期靠苦學入早稻田大學預科,不到一年即被征入伍。1921年隨軍開往西伯利亞,次年因患肺病而回鄉,後進行創作。並參加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後因日本政府對進步文學運動鎮壓加劇,肺病轉重,被迫於1938年回鄉。

黑島傳治在文學活動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武裝城市》和短篇小說60餘篇,以及《軍隊日記》和評論文章《論反戰文學》等。黑島的短篇小說《兩分硬幣》(1925)、《電報》(1925)、《豬群》、《盂蘭盆會前後》(1926)、《被砸斷腿的人》、《農民的鞭子》(1927)、《泛濫》(1928)、《波動的地價》(1930)等,大多以故鄉為背景,描寫農民的貧困、地主富農的殘暴、資本主義侵入農村以及農民的破產和他們的反抗鬥爭。《豬群》是這類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篇。它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風格獨特、筆法犀利,揭露和諷刺了地主兼工廠老板及其幫凶法院官吏的惡毒和愚蠢,歌頌農民的團結鬥爭精神,批判落後農民的自私自利。

反戰作品以十月革命為題材,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性。長篇小說《武裝的城市》(1930)和個別短篇小說描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剝削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抗戰鬥爭。《風雪西伯利亞》(1927)和《盤旋的鴉群》(1928)在以出兵西伯利亞為題材的作品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著。《盤旋的鴉群》描寫駐紮在西伯利亞東部的侵蘇日軍,一個軍官為了一個女人而和兩士兵爭風吃醋,在一怒之下,遂派兩個士兵的連隊去執行危險任務,致使全連被凍死在雪地裏。第二年的春天,群鴉去啄屍體的故事。作品結構嚴謹,匠心獨特,文筆簡練流暢。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年生於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歲時與之相依為命的祖父也去世。他體弱多病性格孤僻。孤兒的生活感受對他後來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1920年9月,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係,第二年轉入國文係。在東大期間,他熱心文學事業,積極參加編輯出版東大文科係統的同人雜誌《新思潮》(第六屆)。在這個刊物上,他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其中《招魂節一景》獲得意外好評,打開了他通向文壇的大門。

1924年,川端從東大畢業。他決心走上文壇,成為專業作家。同年10月,他和橫光利一、片岡鐵兵等人一起創辦同人雜誌《文藝時代》。他們受歐洲達達派、未來派、表現派等現代文藝思潮的影響,主張藝術至上主義,追求“新的感覺”、“新的表現方法”,以及“革新文體”,用以對抗既成文壇的衰落和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新感覺派衰落後,他創辦《文學界》雜誌,參加了“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的文學運動,發表了一些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小說,如《水晶幻想》等。

川端前期作品一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的孤獨感情,描寫他的失戀過程和痛苦感受。二是描寫舞女、藝妓等處於社會底層婦女的悲慘命運與生活的追求。如《參加葬禮的名人》(1923)、《十六歲日記》(1925)、《伊豆的舞女》(1926)、《致父母的信》(1932)等。其中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寫一個20歲的高中生在旅遊途中與一個14歲的賣藝舞女之間短暫而朦朧的愛情經曆,充滿了淡淡的哀愁和感傷情調。

他戰後的創作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走向成熟與完美。他的作品集傳統的美和現代技巧於一身,融東西文學精華為一體,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的精髓”。他以《雪國》(1937~1947)、《千隻鶴》(1951)和《古都》(1962)三部中篇小說榮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以後第二個獲得此獎的東方作家。《雪國》描寫貪圖享樂、坐食祖產的東京人島村3次去雪國同藝妓駒子相會的故事。表現了下層藝妓對生活的無望追求、對愛情渺茫的期望,集中體現了作者的美學觀念。《千隻鶴》寫主人公同亡父的情人及其女兒間的戀愛故事。《古都》主要描寫一對貧寒的孿生姐妹,分別在貧富不同的兩個家庭中長大成人,重逢相識而又分離的故事。

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100多篇中短篇小說。由於深受佛教禪宗和虛無主義哲學的影響,他的作品表現的可能是他內心的痛苦和鬱悶(如美的理想難以突現,對愛的追求不能得到滿足,麵對老年和死亡感到不安和恐懼等),有著獨特的創作風格。

由於在創作方麵成績斐然,川端在戰後獲得了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如1948年起任日本筆會會長,1958年起任國際筆會副會長,1960年獲法國藝術文化勳章,1961年獲日本文化勳章。

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的諾貝爾獎金授給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的精髓”。宮本百合子

宮本百合子,1899年生於東京中產階級家庭。中學時代喜愛俄羅斯文學,特別是托爾斯泰的作品,深受其影響。1916年入日本女子大學英文係。同年發表以窮苦人民的生活為題材的處女作《貧窮的人們》,作為人道主義作家登上文壇。1918年去美國,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1920年回國。20年代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宮田神官》(1917)、《午市》(1922)、《伸子》(1924~1926)和《一朵花》(1927)等。長篇小說《伸子》描寫一個婚姻失敗的女性為追求個性解放而走過的曲折道路,在她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27年去蘇聯,並訪問波蘭、德、法、英等國。1930年回國,加人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納普)。1931年參加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考普),同年加入日本共產黨。1932~1941年間曾5次被捕,先後在獄9年。這期間除著文介紹蘇聯外,還寫了《一九三二年的春天》和《時時刻刻》(1932)、《乳房》(1935)、《廣場》(1940)、《三月的第四個星期日》(1940)等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比較注意結構和心理描寫,情節複雜多變。

戰後參加創立新日本文學會工作。她的小說《知風草》(1946)和自傳性記錄文學《播州平野》(1946~1947)描寫日本戰後的生活,尖銳地批判了法西斯獨裁專製和侵略戰爭的罪惡。長篇小說《兩個院子》(1947)和《路標》(1947~1950)描寫知識婦女逐步提高覺悟,傾向社會主義的過程。她的作品大多情節曲折,結構謹嚴,以內容具體、描寫細膩、感情真摯見長。1951年1月21日去世。我國曾翻譯出版《官本百合子選集》4卷。三好達治

三好達治,1900年生於大阪。中學時代因愛好文學,廣泛閱讀著名作家的作品,寫了1000多首俳句。1925年入東京帝國大學法文係,參加同人雜誌《青空》,同年發表詩作。詩集《測量船》於1930年出版,以其清新明麗的抒情風格贏得好評。1932年後,《南窗集》、《閑花集》、《山果集》3部詩集陸續出版,運用白描手法和四行詩的形式,描繪鄉間的自然景物。1937年,以《改造》和《文藝》兩雜誌特派員身份,赴上海等地日本侵略軍中作戰地考察,寫了一些所謂戰爭詩,歌頌侵略戰爭。這類作品都收在《捷報傳來》、《幹戈詩吟》等詩集中。這一時期還有《草千裏》、《一點鍾》、《花筐》、《故鄉之花》、《沙之堡壘》等抒情詩集出版。作品在構思和藝術技巧上雖較前成熟,但由於從口語詩轉向詠歎調,往往受到歌與漢詩的意境所拘束,大多缺乏新意。1952年出版的《騎在駝峰上》和《百旅之後》,是他的代表作品。

三好達治曾發表大量散文、評論和譯著,並編輯、注釋如《日本現代詩大係》、《現代日本詩人全集》,三好達治於1963年被推選為藝術院會員。小林多喜二

小林多喜二,1903年生於秋田縣一貧農家庭。幼年隨父母投奔北海道小樽市的伯父,並在伯父資助下從小學讀到高等商業學校畢業。1924年任北海道拓殖銀行小樽支行職員。他從少年時期就參加勞動,愛好繪畫,喜歡寫作詩歌、散文和小品等。1929年發表《在外地主》,揭露銀行勾結地主狼狽為奸的掠奪行為,他以所謂“自願辭職”的方式被銀行解雇。1930年遷居東京,成為職業作家和革命家。次年參加日本共產黨,成為革命作家組織的主要領導人。1932年被迫轉入地下。1933年2月20日與同誌秘密接頭時被捕,因傷勢重當晚致死,年僅30歲。

小林多喜二的創作開始於十月革命後日本國內階級鬥爭日趨尖銳的時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從1919~1927年,為習作和初期階段。主要作品有《瀧子及其他》和《牢房》等,寫工人和勞動婦女麵對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而奮起反抗的自發行動。在第二階段,1928~1929兩年,為深入探索和逐步提高的階段。連續發表《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1928)、《東俱知安行》(1928)、《蟹工船》(1929)和《在外地主》等小說,在當時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高潮中發出最強音。《蟹工船》描寫作者深入周密地對蟹工船(既是捕蟹的母船,又是製造蟹肉罐頭的工廠)上的狀況進行調查,並廣泛搜集有關蟹工船的資料和勞動結晶。作者成功自覺地運用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對外推行侵略政策,對內與資本家相互勾結殘酷剝削和野蠻鎮壓工人的行徑。第三階段,從1930~1933年,為堅持鬥爭和創作、繼續提高的階段。作品有《工廠黨支部》(1930)、《組織者》(1931)、《安子》(1931)、《轉折時期的人們》(1932)、《沼尾村》(1932)、《為黨生活》(1933)和《地區的人們》(1933)等。前三篇是中篇小說,其餘都是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可以獨立成章的部分。《為黨生活》是他的代表作,為人們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感人至深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兼共產主義戰士的光輝形象,集中表現了30年代日本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為勞苦大眾的解放而忘我鬥爭的獻身精神,生動地表現出革命者艱苦的自我改造過程。這部作品在作者犧牲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