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野畢業於鹹興普通學校,1916年考入漢城第一高等普通學校學習,1918年又轉入鹹興高等普通學校。這一係列學習生活,培養了他對小說、古典音樂、戲劇、電影等文學藝術門類的興趣,這對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極有益處。1919年,他因積極參加“三一”反日愛國運動而被日本殖民當局逮捕入獄達3個月之久。“三一”運動對他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出獄後,他到中國北京自修文學,並閱讀到有關宣傳社會主義的書刊。為了進一步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又於1921年渡海去了日本東京。在日本大學裏取得了學籍,在社會學係求學期間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並開始接觸到並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1924年,他於日本大學畢業後回國,開始在北青私立大成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文學創作活動。這期間他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在那天晚上》(1924)、《饑餓》(1924)、《憧憬》(1925)等。這些作品以描寫男女間的愛情,反映知識分子內心苦悶,表達時代心聲,顯露出作者的文學才華。
1925年,他到漢城開始與李箕永等進步作家一起創建“卡普”,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從此步入正軌,這也成為他正式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的標誌。從此,他樹立了創作的正確方向。1926年,他到中國東北旅行。1927年回國後又與李箕永等人一起改組了“卡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新綱領。為此,他寫了《關於階級文學》、《無產階級藝術宣言》、《階級對立和階級文學》等理論文章,用以宣傳無產階級文藝思想,主張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創作,批判資產階級文學的反動性,譴責民族改良主義的欺騙性。在撰寫這些文學評論的同時,還致力於文學創作。1929年前後,他根據“卡普”新綱領創作了短篇小說《摔跤》(1931)和《過渡期》(1932)等。
《過渡期》主要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朝鮮農村以後,農民破產和農村階級分化的現實。描寫世代以土地為生存之本的農民麵對殘酷的現實,所進行的反抗、鬥爭,乃至流浪,最後仍難以逃脫到日本資本家的工廠裏去受殘酷剝削的悲慘命運。《摔跤》可以說是《過渡期》的續篇,兩篇作品的人物雖然不同,但是反映了相同的主題。在《摔跤》裏,農民不僅開始進行有組織的、群眾性的反抗活動,而且原先被迫進入工廠的農民現已成為覺悟了的工人。他們和農民聯合起來,組成勞動會和佃農組合,共同向資本家進行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這兩篇作品反映了農民和工人覺醒的全過程,揭示出工農聯盟的偉大力量和意義,是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初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1930年,他參加了左翼雜誌《朝鮮之光》的工作。1932年,他進入“朝鮮日報社”工作,與社內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進行過堅決的鬥爭。1934年,他與200多名“卡普”作家一起被日本警察逮捕,關進全州監獄。當他在獄中得知日本殖民當局利用變節分子解散了“卡普”時,他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與獄中同誌研究恢複和發展“卡普”的對策。他在1935年底獲釋至1943年這段極為艱難的時期裏,寫有著名短篇小說《洪水》(1936)、《勞役》(1936)、《山村》(1938)、《泥坑》(1939)等,以及優秀長篇小說《黃昏》(1936)、《青春期》(1937)、《草香》(1938)、《塔》(1941)。
小說《洪水》、《勞役》、《山村》以朝鮮山區農村為背景,仍然表現佃農與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地主間的對立鬥爭,富有時代特色。《青春期》則更富有30年代的社會特點,通過對各類知識分子的塑造,再現了那動蕩變革的曆史時期,苦悶、彷徨的知識分子最終走上與工農結合的艱難曆程,回答了當時知識分子應走什麼道路的社會問題。小說以嫻熟的藝術技巧和多樣化的主題,成為30年代朝鮮無產階級文學的佳作。
1945年朝鮮解放後,他的作品遵循曆史發展軌跡,表現鮮明的時代特征。短篇小說《村裏的人們》(1946)反映土地改革後,朝鮮農民煥然一新的精神麵貌。《煤礦村》(1946)描寫煤礦技校的學生在時代的感召下,成長為新一代勞動青年的過程,頗有教育意義。《凱旋》(1948)描寫金日成領導的抗日遊擊隊,經過15年的漫長鬥爭,凱旋歸國的史實。長篇小說《黃草嶺》(1952)通過女主人公護士福實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朝鮮青年對美帝國主義的仇恨之情和無限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大同江》(1952,第一部)通過敵占城市的青年工人和少年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鬥爭,表現出朝鮮人民反對侵略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韓雪野是一位多產作家,他以自己的筆記錄了朝鮮人民自20年代以來走過的革命鬥爭曆程,形成一幅形象的曆史畫卷。他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曾任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長。朝鮮教育文化部長、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會議副委員長、朝鮮作家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長等職。樸鍾和
樸鍾和,1901年生於漢城。1921年發表詩歌《煩惱的青春》和《奶色的街道》;1922年同洪思容、羅稻香、玄鎮健等創辦《白潮》文學雜誌,寫了《回到密室去》等詩。1924年詩集《黑房秘曲》出版。此後作為一個頹廢派詩人走上文壇。同時,開始創作短篇小說。
《父與子》寫兩代人的矛盾:父親要兒子繼承祖業學醫,兒子執意要學美術,父子反目,兒子離家出走。據說作者意在表現對舊道德的反抗。在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處於民族生死存亡的時期,這早已不是社會的尖銳問題。《灌腸湯》對當時的革命作家加以譏諷和醜化,可看出他的文學和政治傾向。
1929年以後,轉為寫曆史小說。代表作品有《錦衫上的血》、《待春賦》、《多情佛心》和三部曲《前夜》、《黎明》、《民族》。
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他居住韓國,出版了《洪景來》、《青春的勝利》和《壬辰倭亂》、《升官路》、《三國風流》、《女人天下》。這類曆史題材的作品均有所影射,如1954年創作的《壬辰倭亂》,便是為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發動的朝鮮戰爭服務的。
樸鍾和曾任南朝鮮文學家協會會長、文化團體總聯合會會長、藝術院院長、文人協會理事長、藝術文化團體聯合會會長、民族文化推進委員會會長等職務,並設立“月灘文學獎”。樸世永
樸世永,1902年生於京畿道高陽郡。1917~1922年在漢城培材高等普通學校求學。1922年到中國上海留學。1923年和宋影等人組織朝鮮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焰群社”。1925年參加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曾主編兒童文學刊物《星之國》。
他的創作生涯以組織“焰群社”為開端,其中詩《黃浦江畔》,反映了舊中國遭受的苦難;又寫了《北海和景山》、《江南的春天》等詩,揭示了帝國主義、軍閥的罪惡,預示革命風暴即將來臨。
解放前的作品,始終保持著革命的傾向,如《山燕》、《沉香江》、《夜夜都來的人》等詩,有的傾吐對自由的向往,有的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壓迫和掠奪,有的歌頌革命者的無畏英勇的鬥爭精神。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他從朝鮮南方來到解放了的北方,是解放後創作量最多的詩人之一。寫戰爭題材的《不死鳥》和歌頌抗日武裝鬥爭的長篇敘事詩《密林的曆史》,最為著名。他還編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歌《愛國歌》的歌詞。
他還創作了歌頌中朝友誼的詩如《致六億兄弟》。先後出版的詩集有:
《山燕》(1937)、《流火》(1946)、《真理》(1947)、《樸世永詩選》(1956)。長篇敘事詩《密林的曆史》已譯成中文並出版。宋影
宋影,1903年生於漢城。祖父是漢學者,父親是新小說家。1919年與樸世永等人秘密油印《自由晨鍾報》。由於多種原因,被迫停印後,又辦同人傳閱刊物《新宇》。同年,停止學業後,到郵局工作。1922年前往日本東京一家玻璃廠當學徒,並在大學夜校部藝術科聽課。不久回國,在一製藥廠工作。1923年春,組織朝鮮第一個革命文藝團體“焰群社”,在《焰群》第二期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男男對戰》。1925年,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成立,被選為中央執委、書記局長,並參與“卡普”機關刊物《文學創造》、《集團》的編輯工作。192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石工組合代表》,寫石工樸昌浩的覺醒和反抗。20年代後期,他主要從事戲劇創作。1929年發表劇本《拒絕一切會麵》,揭露紡織公司經理以偽善手法剝削工人。1931年和1934年兩次被捕入獄。
1945年解放後,從漢城來到平壤,他的創作進入了新的領域。繼續寫劇本、散文、小說。主要的劇作有《金山郡守》、《兩家鄰居》、《江華島》、《愛國者》、《不死鳥》等,其中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題材的《江華島》為最有名。他的劇本《愛國者》和短篇小說《石工組合代表》已有中文版本。宋影還曾任朝鮮對外聯絡委員會委員長。趙基天
趙基天,1913年11月6日出生在朝鮮鹹鏡北道會寧郡一個貧農的家庭裏,後來隨全家流亡到蘇聯西伯利亞地區謀生,1945年8月隨同蘇聯紅軍回到朝鮮,投入了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1951年7月31日,他在美國飛機轟炸平壤時犧牲,年僅39歲。
趙基天的創作生涯隻有短短5年。但在這短暫的時間裏,卻寫出了大量的詩篇,其中不少堪稱佳作。他的詩歌在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在內容上是豐富多彩的。從題材和主題的角度來看,大體屬於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表現祖國新麵貌的詩歌。這類作品大多寫於朝鮮解放之後,抗美救國戰爭爆發之前。麵對祖國的新生和民族的解放,詩人懷著無限喜悅的激動心情,寫下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詩篇,歌唱祖國,歌唱人民。抒情敘事詩《土地之歌》(1946)、長篇敘事詩《生之歌》(1950)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作品。
二是反映抗美救國戰爭的詩歌。這類作品寫於炮火連天的年代。在那些年代裏,詩人隨軍隊參加過戰鬥,還曾到過洛東江前線。在《在燃燒著的街道上》(1950)、《朝鮮的母親》(1950)、《讓敵人死亡》(1950)、《朝鮮在戰鬥》(1951)和《我的高地》(1951)等激動人心的詩篇裏,尖銳地揭露了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所犯下的血腥罪行,熱情地讚頌了朝鮮人民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三是謳歌抗日武裝鬥爭曆史的詩歌。這類作品在詩人全部創作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其中最出色的作品是《白頭山》。
抒情敘事長詩《白頭山》(1947)是趙基天的代表作品,也是朝鮮當代的優秀作品之一。這部長詩以普天堡戰鬥為中心,熱情地謳歌了金日成同誌所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的輝煌業績。
《白頭山》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敘事與抒情密切結合。在敘述故事、描寫人物方麵,詩人充分發揮詩歌的特長,善於通過典型事件進行藝術概括。他所選擇的典型事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抓住主要之點,反映本質方麵,避免麵麵俱到,防止撿芝麻丟西瓜;二是注意彼此之間內在聯係,既有一定跳躍,又不使人產生割裂之感;三是生動形象,有啟發性,有感染力,給人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因此,他筆下的故事是生動的,情節是緊湊的,人物是鮮明的。同時,這部長詩又具有大量的抒情因素,充滿濃鬱的抒情氣息。詩人是懷著滿腔熱情進行創作的,他的感情滲透到全篇的字裏行間。不僅如此,他還往往壓抑不住自己的激動,通過優美動人的抒情插筆直接抒發感情。千世峰
千世峰,1915年生於鹹鏡南道高原郡,自幼家境貧苦。小學畢業後在家務農,並創辦農民夜校。1940年初在郡城運輸部門當雇員和公務員。1945年開始創作生涯。1946年2月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嶺路》。1947年以後創作的《五月》、《新的脈搏》、《土地的序曲》、《虎老爹》、《故鄉之子》、《青鬆》、《新管理委員長》、《新春時節來了一個年輕人》等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農村生活。《虎老爹》是他短篇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主要描寫農民之間為爭交公糧而發生的故事,反映他們對人民政權的熱愛和建設新農村的熱情。他的中篇小說《戰鬥的村民》和《白雲繚繞的大地》是兩部較優秀的作品。前者描寫朝鮮祖國解放戰爭時期一支活躍在敵後的農民遊擊隊的戰鬥事跡;後者以修複被敵人破壞的水電站為中心,多方麵反映了後方人民群眾的生活和鬥爭。因作家曾參加過遊擊隊,對農村生活很熟悉,所以塑造出來的遊擊隊員和農民形象真實、善良、個性鮮明。長篇小說《大河奔流》是繼李箕永的《土地》之後一部反映朝鮮土地改革的作品。千世鋒的《戰鬥的材民》和《白雲繚繞的大地》均有中文版本。黃健
黃健,1918年生於兩江道豐西部一貧苦農民家庭。他曾在普成高等普通學和全州師範講心所學習。畢業後,在全羅北道茂朱郡和中國長春當過教員。兩次去日本留學,就讀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專科。1940年以後,在家鄉從事畜牧業。1945年朝鮮解放,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先後創作了《旗幟》,《礦脈》、《牧畜記》等短篇小說,在文壇引起轟動。朝鮮解放戰爭期間,他隨軍到前線,發表了朝鮮人民軍保衛祖國英勇事跡的短篇小說《燃燒的島》,被評為描寫戰爭題材的優秀短篇小說。他兩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兒女》和《蓋馬高原》,都是戰後所創作。前者著力塑造了一個堅強的抗日戰士的形象。後者反映朝鮮青年一代在解放後的成長過程;他的作品結構嚴謹,手法細膩,擅長於心理描寫。
黃健的代表作還有《燃燒的島》、《蓋馬高原》等。均有中譯本。在中國來訪期間,寫下《六億人民的呼聲》一書,受到好評。黃健還曆任朝鮮作家同盟小說分科委員長和兩江道作家同盟委員長等職務。密爾·穆罕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