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裏爾·安吐爾,1922年生於棉蘭,1940年遷居雅加達。1943年開始寫詩。他的詩突破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形式,所以不易讓人接受。詩的內容也不符合當時日本推行“大東亞戰爭”的需要。1946年11月,凱裏爾同一些年輕詩人和畫家創立“文壇社”。開始寫詩來歌頌民族獨立革命,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日益明顯,有許多反映消極頹廢的作品。

作者第一個采用西歐現代派表現主義的手法,但卻打破相沿成俗的傳統格律,為印度尼西亞新詩歌開辟了道路。他從事詩歌創作的時間不長,作品不滿百首,由於他大膽創新,影響非常深遠,引起的爭議也非常激烈。他的詩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深受荷蘭現代派詩人馬爾斯曼、斯勞沃霍夫等人的影響,宣揚“活力論”,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意誌,認為“活力”是體現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活力”在受到民族獨立鬥爭的鼓舞時,可以表現為積極的戰鬥精神,例如他的著名詩作《蒂波尼哥羅》(1943)就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但這類作品不多;而更多地則表現為要求個人欲望得到最大的滿足,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縱欲主義成了他的詩歌的基調。最突出表現這種風格的是詩作《我》(1943)。寫自己不願受到任何束縛像野獸一般無拘無束。

凱裏爾的詩歌對印度尼西亞文壇作出過巨大貢獻。有人稱他為“四五年派的年鋒”,卻遭到許多進步作家的反對,主要是由於他詩裏存在許多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而給後來的詩人造成許多不良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地方,還是頗有借鑒之處。

凱裏爾的詩集有《塵囂》(1949)、《尖石、被剝奪者和絕望者》(1949)以及同阿斯魯爾·薩尼、利法伊·阿賓二人合寫的《三人向命運怒吼》(1950)。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1925年生於中爪哇的小市鎮布洛拉,幼年深受家庭民族意識的影響和艱苦生活的磨煉。日本占領時期曾在新聞機構工作。他積極投身於八月革命的熱潮之中,任新聞軍官,開始了創作生涯。

1947年,他任印度尼西亞自由之聲出版社編輯。不久即被荷蘭殖民軍逮捕入獄,直到1949年才獲釋。獄中兩年多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1959年被選為人民文化協會中央理事會理事、文化協會副理事長以及《東星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務。1965年“九·三零事件”後被捕至1979年才獲釋,過了14年禁錮生活。

他是印度尼西亞獨立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也是個已有40多年創作曆史的多產作家。前期作品大多以八月革命為題材,作品表現了對被壓迫、被奴役、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40年代末一度受“普遍人道主義”思潮的影響。八月革命時期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遊擊隊之家》(1950),以荷蘭發動的第二次殖民戰爭為背景,描寫遊擊隊員薩阿曼的家庭在1949年初的三天三夜中遭到破滅的故事。普通的家庭,在抗擊外敵、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中所做出的重大犧牲。八月革命失敗後,一度陷於苦悶,對“移交主權”後的現實感到失望和不滿,寫了不少暴露社會黑暗的小說。中篇小說《貪汙》(1954)和短篇小說集《雅加達的故事》(1957)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後者獲全國文化協商機構1960年小說創作獎。50年代中期起,思想有很大的轉變,認為悲觀失望減輕不了自己的重負,文學應為絕大多數人民去鬥爭。1964年獲耶明基金會文學獎的中篇小說《南萬丹發生的故事》(1958)已越出暴露文學的局限,正麵描寫貧苦農民反抗惡霸地主的鬥爭,宣揚了農民的勝利。《鐵錘大叔》(1965)則以滿腔的熱情描寫了1926年印度尼西亞民族的大起義。這些作品就是他新的文學觀點的體現。

他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革命隨筆》(1950)、《黎明》(1950)和《布洛拉的故事》(1952)獲全國文化協商機構1953年小說創作獎,中篇小說《追捕》(1950,獲圖書編譯局的最佳小說獎)、《不是夜市》(1953)、《鑲金牙的美女米達》(1953)和《雅加達的搏鬥》(1953),長篇小說《被摧殘的人們》(1951)和《勿加泗河畔》(1957)等。

普拉姆迪亞獲釋後於1980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人世間》,它是作家最突出的代表作,在印尼當代文學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不僅震驚印尼文壇,而且還被譯成各國文字,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巴哈爾

巴哈爾,1886年出生於伊朗馬什哈德一知識分子家庭。他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幼學習波斯古典文學,少年時已能熟練運用“嘎紮勒”(抒情詩)詩體寫詩。

1904年他被封為“詩人之王”。1906年他在馬什哈德參加有進步傾向的知識分子組織“薩達特協會”,與封建王權展開鬥爭。1909年參加了代表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霍拉桑民主黨,並被選為中央委員。

他在馬什哈德創辦《新春》雜誌,由於它的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曾被當局多次查封,他也屢受迫害,多次被捕入獄或流放。他曾多次當選為議員,曾任伊朗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為伊朗科學院創始人之一。

巴哈爾的詩集有兩卷,共8000餘行,已被譯成英、法、俄等多種文字。他的許多詩篇,如《夜鶯》、《達馬萬德峰》、《詩人的理想》、《夜頌》、《跳蚤之歌》、《文學的勇敢》、《德黑蘭》等都被人們廣為傳誦。他的詩描寫現實生活,筆鋒犀利,感情熾烈,洋溢著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

巴哈爾曾校正、注釋古代名著《錫斯坦曆史》,著有《曆史簡編和古代傳說》、《風格探討》以及《政黨簡史和凱加王朝的覆滅》。他對於伊朗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了作用。薩迪克·赫達亞特

薩迪克·赫達亞特,1903年生於德黑蘭的豪門望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中學畢業後留學歐洲,僑居巴黎4年,熟諳法國語言文學。在國外創作了著名的小說《活埋》、《三滴血》,話劇《薩珊姑娘帕爾雯》和《開天辟地的傳說》。1930年歸國,先後在國家銀行、經濟管理委員會、建築公司、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任職,相繼發表了曆史小說《阿廖維耶夫人》(1933)、話劇《馬吉亞爾》(1933)、民間故事《拜火教堂》(1933)、短篇小說集《淡影》(1933)和文藝論著《海亞姆的歌》(1934)等。1936年他的中篇小說《盲梟》問世。1936年後他移居印度孟買,鑽研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文化,翻譯了《阿爾德希爾·巴伯康的業績》等古典文獻。兩年後回國,在音樂協會工作,發表了《無家之犬》(1942)等短篇小說,並熱心搜集民間故事、傳說、歌謠和諺語。1945年寫出了著名的中篇小說《哈吉老爺》。1950年,他去巴黎尋找新的出路,次年4月9日在巴黎自殺。

赫達亞特的小說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描寫了社會上地位卑下的人們的痛苦和不幸,但明顯地受到西方頹廢主義的影響,帶有感傷色彩。中篇小說《盲梟》,以怪誕的構思,隱晦曲折地揭露統治者的驕橫、宗教的虛偽、社會道德的墮落。作品陰鬱、沉悶和憂傷情調,正反映了當時伊朗統治者摧殘進步人士的政治氣氛對作者心靈的影響。後期創作的《哈吉老爺》,風格迥然不同,別開生麵地以自然準確、輕快流暢、樸實風趣、諷刺效果很強的語言進行敘述,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學語言的基礎。納齊姆·希克梅特

納齊姆·希克梅特,1902年生於薩洛尼卡城。伊斯坦布爾高中畢業後,入海軍學校學習。1920年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占領的鬥爭,被學校開除。1921年去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深受蘇聯文學的影響。1924年回國,從事進步的文學活動。1950年因遭到當局的迫害逃到蘇聯。曾獲得列寧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在莫斯科病故。

希克梅特的作品多以自由體詩描寫社會現實生活。20年代末30年代初,寫過許多優秀的詩篇,收在《八百三十五行》(1929)、《1+1=1》(1930)、《已經三個了》(1930)和《沉默的城市》(1931)等詩集中。他的詩多為歌頌愛情和反對黑暗勢力,寫人民的疾苦,號召廣大人民為建設新生活而奮起鬥爭。30年代還寫了有名的長詩《致塔蘭塔·巴布的信》(1935)和政論《德國法西斯主義與種族論》(1936)等,反對法西斯主義。在獄期間所寫的著名的史詩《我的同胞們的群像》,反映了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的社會和政治生活,刻畫了農民、工人、地主、資本家、政客和作家等許多人物形象。在蘇聯居住期間,寫了一些以維護和平為主題的詩歌。政治家一些傷口是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思鄉的感情,於1952年來華訪問。並作了7首關於中國的詩。

希克梅特還著有劇本《被遺忘的人》、《土耳其故事》和長篇小說《羅曼蒂克》等。薩巴哈丁·阿裏

薩巴哈丁·阿裏,1907出生於軍官家庭,師範學校畢業。後去德國留學,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德國革命運動。回國後任語文教師,並從事文學活動。初期的作品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和蘇聯文學的影響,逐漸轉向現實主義。1933年由於寫了一首諷刺總統的詩,被監禁14個月。獄中是他的創作多產時期,由於結識了共產黨人和農民,又寫下了許多反映農民生活的現實主義小說,其中著名的有短篇小說集《磨坊》(1935)、《呼聲》(1937)和長篇小說《孤兒優素福》(1937)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我們心中的魔鬼》(1940),寫知識分子中各種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揭露了為德國法西斯效勞的文人的醜惡麵目,因而遭到激烈的攻擊,書也被焚毀,直到戰後還被列為禁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阿齊茲。內辛還創辦了幽默雜誌《馬爾科·帕夏》,發表寓言和政論、諷刺詩,鞭撻出賣祖國的反動派,因而再度被捕入獄。獲釋後被迫脫離寫作生活,隻能靠當搬運工糊口。後逃亡國外,在過境時被暗殺。

他的長篇小說《我們心中的魔鬼》已有中譯本。潘佩珠

潘佩珠,1867年生於義安省南壇縣。自幼跟隨父親攻讀漢文。1885年,組織學生軍準備起義,未成。1903年寫成《琉球血淚新書》,引起越南思想界和政界的震動。1904年組成維新會。1912年組織越南光複會,鼓動青年出國深造,掀起“東遊運動”,形成留學日本的高潮。1905~1925年間,他在中國、日本和暹羅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在日本時與孫中山有過交往。他主張民主立憲。俄國十月革命後,他的思想又有新的轉變。1924年,他與阮愛國(即胡誌明)約定1925年在廣州商討越南革命組織和方針政策問題。不料,臨行前在上海被法國密探綁架,送回越南,被軟禁在順化香江畔,直到逝世。

潘佩珠在國外流亡期間,多用漢文寫作,被捕以後則多用越南文寫作。愛國愛民的思想貫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的創作開創了越南一代愛國革命文學的文風,對越南愛國抗敵文學作出了貢獻。

潘佩珠用越文和漢文寫了許多著名作品。如越文作品《黎大祖傳》、《巢南文集》、《征女王傳》等。漢文作品有《獄中書》、《越南亡國史》、《海外血書》等。阮輝想

阮輝想,1912生於北寧慈山縣。幼時就喜讀漢文和法文。17歲開始參加印度支那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活動,1941年越盟陣線成立後,他是文化救國會的創建人之一。越南人民政權成立後,1946年當選為越南第一屆國會代表,並在越南文化協會和文藝協會等組織中任職。越南和平恢複之後,任越蘇友好協會和越南作家協會的執行委員。在1942~1945年間,當越南處於法國和日本雙重黑暗統治下的時期,他創作了一些借古諷今、以曆史事件為題材的小說和劇本,如寫一個與人民為敵的藝人終於遭受人民懲罰的《武如蘇》;暴露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龍池夜會》;反映陳朝抵抗外族侵略的《安思》等。八月革命成功後,1946年寫成劇本《北山》,歌頌北山人民的起義事件。1948年完成劇本《留下來的人》,塑造了抗戰初期與首都共存亡的戰士們的形象。1950年寫成的《高諒紀事》,是作者在抗戰期間隨軍生活的紀實。後寫出了以土地革命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阿陸哥》。1958年以後的作品有中篇小說《四年後》。

阮輝想作過很多作品,而且熱心於兒童文學,曾參加金童出版社的創辦工作。紀伯倫

哈利勒·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美麗的山鄉卜舍裏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抨擊時弊,揭露封建禮教和陳規陋習。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被開除教籍。他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紀伯倫學成返美,先在波士頓定居,旋即遷往北美阿拉伯僑民文學家彙聚的中心紐約,潛心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到1931年4月10日去世。

紀伯倫從18歲起就開始自己的創作。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小說為主,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後期則轉向散文和散文詩的寫作,大都用英文寫作。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反映那個時代阿拉伯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命運,深刻地揭露宗教勢力和封建習俗的凶殘冷酷。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紀伯倫用全部心血澆灌出的一株奇葩。作者以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婚姻、孩子、飲食、工作、歡樂與悲傷、理性與熱情、法律、自由、友誼、美、死、宗教等26個一係列人生和社會各個方麵的問題,是一個飽經滄桑、曆盡人間坎坷的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紀伯倫並自繪了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是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到了20世紀20年代,一個以散文和散文詩為主流的阿拉伯文學流派就形成了,這就是“敘美派”文學。他和艾敏·雷哈尼、米哈伊爾·努埃曼一起組織和領導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竺會”,他們已經成為“敘美派”的代表人物,為創立阿拉伯語的新文體——散文和小說,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紀伯倫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文學,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吳邦雅

吳邦雅,1812年生於緬甸中部實戾鎮。其父吳妙特瓦曾任沙耶瓦底王即位前的師傅。8歲剃度為沙彌,20歲受戒為僧。1837年任實戾寺方丈,後又在王都從莫寺中掛褡。1852年還俗,在王儲加囊親王門下任內廷詩人,因文采過人,後又被召入宮中任侍茶官。1866年因被控參與敏貢、敏空岱王子叛亂事件被害。被救出後,一直隱居在毛淡棉一帶。

吳邦雅目睹宮廷、官場及社會的黑暗,他感受頗深。他的創作活動沒有局限於佛教文學和宮廷文學,同時也關懷人民的疾苦和抒發憂國憂民的胸懷。他有一部分作品係奉命而作,詩文中也有一些對國王的頌辭。現代文學評論家認為他有些過分誇張的頌詞並非由衷之言。但他敢於反映人民疾苦,譏諷社會甚至宮廷中的黑暗麵,諷喻影射國王與王後,從而又使人民喜愛他的詩文。他學識淵博,有不少即興作品。他的詩人用詞優美、詼諧、構思獨特、標新立異。

他的作品有茂貢(紀事詩)、講道故事詩、密達薩(詩文間雜的書柬)、劇本和其他雜體詩。代表作有講道故事詩《六彩牙象王》,詩中暗喻王後的嫉妒和國王的昏庸,故事緊湊,引人入勝。密達薩《香艾草油》揭示富人施舍的虛偽性。密達薩《回複》是反駁對他的非難誣蔑之作。劇本《賣水郎》影射當時國王與王儲的不和。劇本《巴杜瑪》嘲諷淫亂無度的宮妃。

吳邦雅是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應予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德欽哥都邁

德欽哥都邁,1875年生於下緬甸卑謬地區瓦壘村。從小出家在寺廟中讀書。19歲還俗。當過排字工人報社編輯,教授等職務。後任《太陽報》和《達貢》雜誌編輯,巴罕國民學院緬文與曆史教授。緬甸獨立後,曾任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從此易名德欽哥都邁,投身於民族獨立鬥爭。1950年獲緬甸政府所授“文學藝術卓越者”稱號。

德欽哥都邁從事文學創作,正當緬甸戲劇鼎盛時期。他以“瑞當塞耶龍”筆名寫過80餘部取材於佛本生經故事的劇本。20世紀20年代,政界和緬甸知識界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崇拜英國,一些人都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密斯特”的稱謂。德欽哥都邁取當時流行小說《賣玫瑰茄菜的貌邁》中的主人公、詭計多端的騙子貌邁的名字,前麵冠以“密斯特”,作為筆名。1914年用“密斯特貌邁”為筆名而發表的《洋大人注》在緬甸引起極大的震動。

德欽哥都邁精通緬甸曆史、文學和佛學。寫作許多歌頌古代緬甸人民的聰明才智,激勵民族自尊心,號召為擺脫外國人的統治而鬥爭;同時熱情地記敘了緬甸人民為獨立而戰的光輝業績。英國殖民當局曾企圖用重金收買,要他寫詩歌頌英王子,遭到拒絕。

德欽哥都邁寫了許多“注”(一種以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體)的長篇著作,代表作有:《孔雀注》(1919)、《猴子注》(1922)、《狗注》(1924)、《鯤鵬注》(1930)和《德欽注》(1934),它們有的譴責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政客,有的揭露英國殖民當局,有的歌頌緬甸農民起義。作品傾注了作者對祖國強烈的感情。

德欽哥都邁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囑咐》(1916、1919和1921年先後出版3卷),描寫了敏東王時代曼德勒一帶人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生活,以及他們反帝愛國鬥爭曆史事件。他的作品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感染力強。

德欽哥都邁於1952年曾訪問中國,寫有《訪華長詩》。他的許多作品生動地反映,真實地記載了近代史實,被譽為政治詩史,在緬甸民族鬥爭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黎薩爾

何塞·黎薩爾,1861年生於內湖省的卡蘭巴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1872年進人馬尼拉的阿登尼奧學校學習,1876年畢業。1877年轉入聖托瑪斯大學。大學期間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文化活動。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這一時期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熱情宣傳愛國思想的詩篇《獻給菲律賓青年》;(1879)。

由於黎薩爾為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奔走呼號,因而不斷遭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迫害。1882年,詩人不得不離開菲律賓出走歐洲。他先在西班牙馬德裏大學學習醫學、文學和哲學。1885年,赴巴黎專攻眼科學,1886年入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曆史和心理學。同時,又研究歐洲古典文學,畢業後獲碩士學位。這期間,黎薩爾雖遠離祖國,卻時刻關心民族的命運。他與友人一起創辦刊物,掀起改良主義的宣傳運動,抨擊殖民者,揭露教會,提出改革殖民製度、民族平等、驅逐西班牙教士等要求,宣揚民族自豪感。同時,又進行文學創作。

1886年,他創作了《海爾德堡之花》、《瑪麗亞·克拉臘之歌》1887年發表長篇小說《不許犯我》,並特此書偷運回國。同年7月返回菲律賓,不久即被驅逐出境,因而重返歐洲。1891年在比利時發表《起義者》,轉年又在馬德裏與友人共創《團結報》。

1892年6月黎薩爾回國創辦了“菲律賓聯盟”,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不久被捕,流放達4年之久。1896年菲律賓爆發了波尼法秀領導的武裝起義,黎薩爾與起義無關,卻遭逮捕,軍事法庭以“組織非法團體”和煽動人民造反為罪名,於1896年12月30日將他殺害於馬尼拉。臨刑前寫了絕命詩《我最後告別》,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獻身精神。

黎薩爾的創作還有詩歌《勞動讚歌》、《旅行者之歌》、劇本《和巴錫在一起》、《眾神的忠告》、自傳《一個馬尼拉大學生的回憶》及民間故事《猴子與海爾日》等。

菲律賓人民在獨立後,將12月30日定為“黎薩爾日”,並在他犧牲的盧內塔廣場為他樹立了紀念碑和銅像。魯薩菲

魯薩菲,1875年生於伊拉克巴格達。他曾在軍事學校受訓,中途輟學。後跟隨著名學者穆罕默德·舒克裏·艾盧西受教。其後曾到伊斯坦布爾、巴格達、耶路撒冷教授阿拉伯語言和文學。

1914年擔任奧斯曼眾議院議員。1921~1928年在伊拉克教育部任職。1928~1936年任伊拉克議會議員。1941年參加拉希德·阿裏·凱拉尼領導的反英鬥爭,失敗後隱居,直至逝世。著有《魯薩菲詩集》(1910)、《阿拉伯文學報告集》以及語言文學著作多種。

魯薩菲是伊拉克複興時期的重要詩人,以抨擊奧斯曼哈密德二世殘暴統治的詩篇成名。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反映了伊拉克知識分子為社會進步而進行的鬥爭。

《為了思想的自由》表達詩人對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我們和過去》勸導民眾不要沉湎於過去的光榮,要努力建立新的業績。他提倡科學教育,宣傳破除迷信,爭取婦女的平等權利。敘事詩《節日的孤兒》、《巴格達監獄》描寫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以對比手法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不平等。

英國占領伊拉克後,他曾對英國抱有幻想,期望英殖民者會使國家繁榮強大,以後轉而抨擊英國的殖民主義政策。

政治諷刺詩《殖民者的政治自由》、《尾巴內閣》等揭露了殖民者高唱“自由”的虛偽性,抨擊了國內反動派搞假獨立、真叛賣的行徑,號召人民起來打倒傀儡政權,洗刷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