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描寫這個不幸者的人生旅程時,特別著眼於揭示他的靈魂的變化和發展過程。曆史的沉積汙垢,荒謬的封建習俗,特別是殖民者的殘酷統治,使他形成一種逆來順受的性格。他破了產,不怨恨任何人;他明知工頭在欺騙自己,卻還故意裝出相信工頭諾言的樣子,去忍受淩辱和不幸。他任從命運的撥弄,在幻想中過日子。“妻子死後,他帶著印度教徒的那種萬念俱灰的漠然態度,認為喪妻不過是過去造了孽的又一次報應罷了”。他還想在天堂和自己命運之間架起一個光輝燦爛的梯子來。因此,他保持緘默,力圖去掉憤懣情緒,忍受屈辱,寬恕一切,以求活下去,修來世。可是,即使是這樣與世無爭的人,麵對難以生活的困境,也不斷產生疑問、不滿和反抗。他的宿命論思想,也曾被一種閃爍著複仇的怒火所代替,成為“暴動”的帶頭人之一。

然而,他的這種反抗意識,仍然是模糊的、空幻的、自發的,也是脆弱的。他既擺脫不了千年積習的精神枷鎖,又跳不出宗教的魔法圈子,心頭仍然帶著永遠無法解開的疑問,終於在絕望中結束了他的人生航程。這是甘鼓的悲劇,也是30年代印度民族命運的悲劇。這告訴人們:印度社會的解放,還要走許多更為艱苦的路程。

安納德在30年代所寫的幾部長篇小說,代表了他的藝術風格,也促進了印度現代文學的發展。首先,在題材的選擇方麵,打破了禁區,擴大了文學表現生活的範圍,著重描寫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把工人、農民和賤民的悲慘命運,作為主要題材。這既不是為了獵奇,也不是嘩眾取寵,而是時代的推進,文學發展的曆史需要,也是出於他對這些下層人民生活的了解和深厚的同情。

其次,他這些小說的主題的開掘,在印度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深化和推進的作用,他不僅注意把反封建和反殖民主義的主題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還特別著眼於從正麵提出反殖民主義的主題,表達了印度民族的願望和要求。第三,他在創作中對現實主義藝術原則的運用和革新,對印度現代文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克裏山·錢達爾

克裏山·錢達爾,1914年出生於印度。是印度烏爾都語作家,他的創作題材是多方麵的。他的《慈善家》(1944,中譯名為《我不能死》),是一部著名的諷刺性中篇小說,取材於1943年孟加拉的大災荒。在二次大戰期間,由於糧價迅猛上漲,地主和高利貸者逼迫農民把所有的糧食都用來繳納地租和高利貸,以便囤積居奇,牟取暴利。這就造成了著名的1943年的大饑荒。到處是求乞的人群,遍地是餓莩。僅孟加拉邦,就有400萬人死於饑餓。

這部小說用諷刺手法,側麵描繪了這場令人恐怖的災荒,揭露了帝國主義和“高等印度人”的醜惡嘴臉,反映了印度民族的悲憤和仇恨。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前後,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發生了極為悲慘的大屠殺。克裏山·錢達爾也被趕出自己的家園。他目睹這一曆史悲劇,以極端沉痛的心情,寫了許多有關大屠殺的作品,編為《我們是野蠻人》出版。

短篇小說《北夏華快車》(1948)就是一篇出色的作品。這篇小說以火車的獨白形式,敘述了自己的見聞:一次200多個難民,被伊斯蘭教徒槍殺了,屍體堆在月台上,鮮血流到路基,連鐵軌好像也被漂起來了。在印度教徒居住區,伊斯蘭教徒卻又整批地遭到殺害。作者借火車之口,憤怒地指出“那一幫領袖連同他們的子子弟弟,真該受到千萬人的咒罵。他們把這片美麗、英雄、光榮的土地撕成一片恥辱、欺詐、血腥的髒土,他們使這片土地和靈魂染上了梅毒,使它的身上充滿了殺人、放火、強奸的病菌。”

印度獨立之後,由於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人們對獨立的熱情冷卻下去了。失望、沉默和不滿,就是克裏山錢達爾創作的主題。短篇小說《花是紅的》(1954)是一篇描寫工人反抗的優秀作品。它寫的是孟買紗廠的工人為反抗壓迫和剝削,開展了罷工鬥爭,一個死難工人的兒子,12歲的瞎子也參加了遊行,他手拿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麵,反動軍警血腥鎮壓工人的反抗,瞎眼小孩被殺死了,但紅旗並沒有倒。小說寫道:“盡管反動派把瞎眼孩子槍殺了。但是,他的鮮血卻一定會開出紅的花,自由的花,幸福的花。”

短篇小說《馬哈勒米橋》是一篇描寫社會下層人民生活苦難的優秀作品。小說寫橋的右邊是一座賽馬場,而橋的左邊則是貧民區。在橋的左邊,曬著6條破爛的紗麗,每一條紗麗的主人,都有自己的辛酸史。這個故事說明印度獨立之後,普通下層人民並沒有享受到獨立的好處。小說的結尾,作者號召人們走向橋的左邊,到人民中去,為他們擺脫苦難而努力。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克裏山錢達爾的創作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繼續保持以前創作的社會批判精神的基礎上,融會了大膽奇特的想象和曲折離奇的故事,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50年代中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流浪戀人》,通過主人公的經曆,反映了印度獨立後農民的貧困和城市貧民的艱難生活,揭示了兩極分化的社會現實。小說中主人公的性格鮮明,傳奇式的情節引人入勝。小說有許多對自然美的描述和對回歸自然的向往,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點。50年代末,他還寫了反映印度婦女不幸命運的中篇《一個少女和一千個求婚者》,也表現出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6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錢鏡》和《一頭驢子的自述》都采用擬人化手法,以貌似荒誕不經的情節揭露批判社會。這時期他還創作了一些以資本主義金錢關係破壞藝術、毀滅藝術家為主題的小說,代表作有《五十二張牌》(1956)、《銀色的傷痕》(1964)等。還有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心中的穀地沉睡了》和《痛苦的運河》(1963)。此外還有童話《一棵倒長的樹》等。

60年代後期,他的創作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優秀作品不多,社會批判意識減弱。《末班汽車》是他晚年較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圍繞著車上乘客太多,誰該下車的問題,展開情節,頌揚了鐵路工人顧全大局,鄙視自私的高尚品質。

他的作品已被譯成6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我國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仁親

仁親,1905年生於北部的恰克圖城。7歲學蒙文,9歲學俄文。中學畢業後去蘇聯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留學。長期在蒙古《真理報》和《火星》、《曙光》、《科學》等雜誌任主編和編委。20年代發表了為數不多的幾首詩,《給黃色寄生蟲們》是最著名的一篇,描寫上層反動喇嘛貪財好色,揭露其虛偽性。30年代致力於蒙古語文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蒙古《真理報》工作,發表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隨筆和短篇小說。1944年創作的電影劇本《朝克圖台吉》,被拍成了電影,先獲喬巴山獎金,後又受到批判,被指責為美化曆史人物,宣揚階級調和,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傾向。作者後又被指責有民族主義思想,多次受到批判。

三部曲《曙光》(1951~1955)是重要的長篇小說,描寫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約60年間錯綜複雜的曆史事變,小說主要寫主人公西爾臣因家貧被賣,後來當了兵,為“外蒙古自治”流血打仗,但卻未給貧窮牧民帶來一點好處。生活越來越苦。從而反應封建統治者是根本不會為貧苦牧民的利益著想,以致作者看到現實社會的黑暗,投身於革命。60年代和70年代,有長篇曆史小說《紮阿那·紮魯岱》和《大遊牧》出版,小說反映匈奴時代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在內容上和《曙光》有連貫性。中國已有《曙光》譯本。

仁親通曉多種外文,翻譯過不少作品。還撰寫過中國電影《白毛女》和趙樹理的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他還有學術著作《蒙古民間傳說故事》、《蒙古語比較語法》等作品。他於1956年在匈牙利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並成為蒙古科學院院士。是蒙古最著名的學者之一。達·納楚克道爾基

達·納楚克道爾基,1906年生於土謝圖汗部達爾汗親王旗(現屬中央省)一破落貴族家庭。20世紀20年代初參加“蘇赫巴托爾俱樂部”的活動。後去蘇聯、德國學習。1923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和秘書長,1925年任少年先鋒隊工作局局長。1925年去列寧格勒軍事學院學習。1926至1929年在德國萊比錫學習新聞。1930年回國,開始文學創作。

納楚克道爾基是蒙古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控訴封建壓迫,揭露寺院罪惡,歌頌革命後的新生活,題材比交廣泛。小說《浩沁夫》是他的代表作。主人公浩沁夫(意為舊時代的兒子)愚昧、無知,相信天意不可違抗,但是革命使他覺醒,成為生活的主人。小說《年節和眼淚》通過一個富人家的使女在封建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下的悲慘遭遇。《從未見過的事情》和《喇嘛大人的眼淚》描寫寺院的反動和大喇嘛的偽善麵目。《草原上的光輝》、《飛快的白馬》和《春天的喜日》等,反映了革命後人民的新生活。抒情長詩《我的祖國》是蒙古現代最有影響的詩歌之一,它描寫高山、河川、戈壁、草原,充滿對祖國和新生活的熱愛。歌劇《三座山》寫革命前夕一個官吏巴拉幹仗勢搶走青年獵人雲登的未婚妻南薩爾瑪,雲登為奪回情人和巴拉幹搏鬥,受了重傷,南薩爾瑪不畏強暴,殺死了巴拉幹。以後詩人策·達木丁蘇倫對劇本作了一次修改,把個人鬥爭改為牧民群眾和封建主的鬥爭,悲劇的結局改為團圓。

納楚克道爾基翻譯過普希金的詩歌和莫泊桑的小說;他的作品也曾被譯成多種文學出版。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他建立了紀念碑,設立了納楚克道爾基文學獎。僧格

僧格,1916年出生於牧民家庭。幼年喪父,14歲喪母。蒙古革命勝利後,進師範學校學習。後被派到蘇聯留學,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回國後一直擔任蒙古作家協會領導職務,並在保安部門擔任工作。30年代開始寫詩,40年代以後是創作最旺盛時期。作品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在表現手法上,喜作新探索。《和平鴿》、《一個老遊擊隊員的話》、《給斯大林》、《騎著自己的馬去參軍》、《答日本武士》、《突擊工人》,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真理集》和《早晨的太陽》等詩集。歌劇《真理》的歌詞曾獲得好評。著名中篇小說《阿尤喜》中的主人公是個真實人物,描寫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對日戰鬥中犧牲的英雄事跡。這篇作品和《和平鴿》、《一個老遊擊隊員的話》等詩曾獲喬巴山獎金。

僧格的作品《深厚的感情》等已有中譯本,他曾於1953年到中國訪問。洛德依當巴

洛德依當巴,1917年生於戈壁阿爾泰省一個牧民家庭。中學在烏蘭巴托中學學習,畢業後,去蘇聯留學。1939年日本侵略蒙古,回國參加哈勒欣河戰役。1941年在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宣傳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過技師、教員,主編過理論刊物《宣傳員》和《火星》文學雙月刊;擔任蒙古作家協會書記和蒙古人民革命黨文學藝術科學委員會主席等。1944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戴帽子的狼》,以後陸續創作了短篇小說《昔日的英雄》、《地毯》、《瘟神》和中篇小說《誰之過》。他與桑達嘎合著的《額爾德尼·道爾基》、同僧格合著的《走自己的道路》等劇本,主要反映了農牧業中先進與保守的鬥爭,塑造了新牧民形象。1949年他的小說《在阿爾泰山》出版。這是蒙古文學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地質勘察隊進入阿爾泰山探尋地下資源的故事,塑造了幾個性格鮮明的獻身科學事業的知識分子形象,並插入了一些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1952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我們的學校》於1954年獲喬巴山獎金。1954年獲喬巴山獎金。他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未斷的棟梁》和長篇小說《清澈的塔米爾河》(1961),後者反映了1921年蒙古革命前後的社會麵貌。被譯成中文的主要有《我們的學校》、《在阿爾泰山》等。旺幹

旺幹,1920年生於紮布汗省圖德布台縣的一個牧民家庭。曾入布裏亞特蒙古烏蘭烏德工農專科學校學習。從1940年起,在雜技團當演員、編導和藝術指導。1946~1951年在莫斯科劇院學習,回國後任國家劇院編導,曾導演蘇聯和中國的戲劇。旺幹從40年代後期起開始創作,作品有劇本《醫生們》(1949~1952)、《在前進的道路上》(1955)、《個人主義者》(1958)、《在阿爾拜赫雷草原上》(1961)、《普通人》(1965)、《司機陶昭》(與達喜尼瑪合著)、《塔米爾地方來的媳婦》(與僧德合著),電影劇本《星火》(與朝·奇木德合著)以及兒童劇《售貨員的夢》和《白頸小熊和歪腳小熊》等。劇本《醫生們》曾獲國家獎金。

他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劇作品,其中《醫生們》寫大學醫學係畢業生布仁娜原分配在城市,但她卻申請到艱苦的牧區去工作。由於她的努力,牧區的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她不僅為群眾治病,而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醫治了她的同學桑達嘎和某些領導人的壞思想、壞作風。劇本《在前進的道路上》第一次描寫國營農場領導人的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司機陶昭》反映了運輸公司司機中的先進與落後的矛盾和鬥爭。《塔米爾地方來的媳婦》描寫一個牧業生產合作社的女社長南蘇拉經過艱苦鬥爭改良犛牛品種的事跡。《個人主義者》批評了身為草原站長的薩烏日的自私自利行為。《在阿爾拜赫雷草原上》表現了以薩本坦為首的青年突擊隊員們開墾荒地和興修水利的動人情景。

旺幹的劇本情節曲折,絲絲環扣主題。大多取材於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勞動和鬥爭,塑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順吞蒲

順吞蒲,1786年生於曼穀王朝一世。自幼隨母入宮,在吞武裏一所寺院裏接受了啟蒙教育,後做過文書。因與宮女簪戀愛而被判刑,獲釋後去孟格亮城投奔他的父親,寫了《孟格亮城遊記》一詩。他與簪結婚,後來卻遭到她的拋棄,便用詩作來表達對她的懷念之情。曼穀王朝二世時,順吞蒲在朝廷任職,深受國王寵信,官至順吞歐含、詩歌顧問與太傅。三世王繼位後,以舊日嫌隙,罷免了他的官職,順吞一氣之下既而出家。還俗之後,生活窮困。四世王帕宗告繼位後又受到重用,再次為官六年,直至逝世。

順吞蒲的作品有遊記詩、詩劇、色帕(格律詩的一種)、長篇敘事詩、戛普(格律詩的一種)、格言詩、搖籃詩。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帕阿派瑪尼》。此詩作於1828年之前,共2.5萬餘行,結構宏大,人物眾多,故事情節曲折複雜,是泰國最著名的古典作品之一。它敘述拉達納國的兩個王子帕阿派瑪尼與西素旺被父王逼出國門後的奇異經曆。帕阿派瑪尼被水鬼虜去,並強逼成親。8年後逃走。他在海上遇見帕惹國公主素婉瑪麗,兩人一見鍾情,在戰勝其未婚夫武沙林之後,成為夫婦,並當了帕惹國王。武沙林不甘失敗,率兵來犯,被擒羞死。其妹拉薇公主前來報仇,全用女兵作戰,帕阿派瑪尼因迷戀拉薇公主而戰敗。素婉瑪麗又打敗拉薇。後經道士調解,共享太平。後來帕阿派瑪尼落發為僧,素婉瑪麗與拉薇亦出家為尼。這部長詩表現了善良與邪惡的鬥爭,其中有戰場的搏鬥,愛情的糾葛,神奇的法術,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趣。

順吞蒲的詩歌對泰國詩歌界出了巨大貢獻。被文學史家稱為“格侖之父”。他的詩通俗易懂,想象豐富,語言簡潔凝練。是泰國第一個把格侖用來敘事的詩人。直到現在,他的詩作也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西巫拉帕

西巫拉帕,1905年出生在曼穀一職員家庭。在瓦貼西林學校讀完中學後,即從事新聞工作和文學創作。後進曼穀法政大學深造。曾擔任過多種報刊主筆和泰國報業協會主席。

西巫拉帕是泰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傑出的代表。在日本侵略軍占領泰國時,他因反日而被捕入獄。1952年因追求和平民主自由而被捕,判刑13年4個月。1957年因佛誕2500周年而大赦獲釋。1958年,他率泰國文化代表團訪問我國時,因泰國發生政變而滯留中國,1974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

早年的西巫拉帕強調小說的思想內容和社會功效,主張文學“好像糖衣裹著苦藥一樣,起到藥到病除的作用。他在1928年~1930年間的主要作品有《降服》、《人類的惡魔》、《男子漢》、《色情世界》(以上均為1928年出版),《向往》(1929)、《惹禍》、《宮女之毒》、《精神威力》、《愛與仇》(均為1930年出版)等。

《生活的戰爭》和《一幅畫的後麵》是西巫拉帕成名之作。前者采用書信體裁,寫一對患難與共的情人最後分手的故事,說明不同地位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抨擊了社會的醜惡和人性的偽善。後者寫青年諾帕蓬和一個貴族婦女之間的愛情悲劇,抨擊了封建的婚姻製度,要求個性解放。《向前看》是西巫拉帕的小說中思想價值最高的一部。小說帶有一定的自傳性。小說的主人公詹塔是一個農村窮孩子。小說通過他在貴族公館和貴族學校的遭遇以及後來成為一個有覺悟的民主革命者的成長過程,再現了1932年泰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後的社會生活,表現20年代~50年代泰國社會的曆史變遷,真實地刻畫了那一時期各階層人物的思想麵貌,著意描繪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曲折道路,突出地表現了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對未來前途的堅定信念。

作為“泰國文學天空的王鳥”,西亞拉帕的作品昭示了泰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曆史。正如一位批評家所言,在泰國的文壇上,西亞拉帕的作品好比一顆光彩奪目的寶石,他的作品總是走在時代的最前列……西亞拉帕在佛曆25世紀最後10年(1947~1957)的作品,好像光輝燦爛的朝陽,給泰國文壇照亮了前進的道路。索·古拉瑪洛赫

索·古拉瑪洛赫,1908年生於泰國。曾在青年時參加新文學團體“君子社”。1928年到香港學習中文和英文。1931年在中國燕京大學修習哲學、曆史、經濟和中國文學。1936年回國後,在泰國教育部任職。1946年轉入新聞界,並從事文學創作。曾任泰國作家協會主席。他在政治上標榜第三條道路,經濟上主張用合作社的形式組織勞資合作。晚年專門從事政治、經濟、社會方麵的著述。

索·古拉瑪洛赫的作品有詩集、長篇小說、戲劇、電影劇本、翻譯小說,以及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論文集等。他的著名作品大多都是以中國為題材或以中國作為背景。《北京——難忘的城市》(1940)寫的是一個泰國青年學生在北京與十月革命後流亡在中國的俄國少女的一段邂逅,表現了對流亡的俄國人的同情。《中國自由軍》(1950)曾獲泰國金象獎,它描寫中國青年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宣傳政治上的第三條道路。

其他較著名的作品有《世界所不需要的好人》、《當積雪融化的時候》、《蔣飛》和《褐色的血》等。他的作品行文流暢,以抒情見長,藝術上有一定成就,在泰國文壇上有較大影響。社尼·紹瓦蓬

社尼·紹瓦蓬,1918年生於北欖府一農民家庭。1936年入朱拉隆功大學,後轉入法政大學。學習期間曾任《暹羅報》、《首都報》記者。1941年獲法學士學位。1941~1943年任《黃金地報》國際新聞記者。1943年以發表長篇小說《失敗者的勝利》和《東京無消息》而成名。1944年進入泰國外交部,而後在泰國駐外使館任參讚、大使等職。1979年退休。

社尼·紹瓦蓬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文藝理論、報告文學、遊記等。長篇小說《失敗者的勝利》、《東京無消息》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內容都是寫在愛情上失意的男子離鄉背井來到舉目無親的異國,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彼此爭論著人生、愛情等問題。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和感傷的情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寫的《宛拉雅的愛情》和《魔鬼》是作者在創作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標誌。前者以法國為背景,探討了生活、愛情、男女平等以及藝術等問題,表現了作者對舊思想的批判和對新的價值觀念的渴望與追求。《魔鬼》(1957)是作者的代表作,被認為是泰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優秀作品。《魔鬼》突破了泰國才子佳人小說的老框框,塑造了一個公正、無私、蔑視封建權貴、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的泰國新知識分子的形象和一個打破等級觀念的束縛、走出封建家庭牢籠的新的女性典型。

1961年以後發表的《冷火》和《亞馬孫河畔的荷花》以拉丁美洲為背景,前者寫一個女革命家的故事,情節並不連貫,後者描寫原始森林的神奇以及印第安人的曆史。

1952年,社尼·紹瓦蓬還發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論文,對當時新文學起了巨大作用。他也是泰國現實主義文學開拓者之一。馬爾戈·卡托迪克羅摩

馬爾戈·卡托迪克羅摩,1878年生於爪哇熾布。1914年加入新成立的社會民主聯盟,聯盟改組為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後入黨。1914年用馬來語(印度尼西亞語)寫成的鞭笞殖民主義的小說《瘋狂》,和用爪哇文學成的揭露封建主義的小說《宮廷秘史》被殖民政府判刑,出獄後又被梭羅封建當局驅逐出境。1916年作為當地新聞工作者的代表赴荷蘭出席新聞工作者會議,回國後因被指控為煽動性文章而再度入獄。1918年發表詩集《香料詩篇》,多為獄中所作,因有強烈的反荷思想被拘禁。1919年寫的小說《大學生希佐》,因揭露荷蘭殖民統治者的荒淫無恥和白人社會的腐朽墮落而又遭到迫害。1924年發表最後一部小說《自由的激情》。之後,他擔任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梭羅特區的領導工作和人民聯盟主席,領導梭羅地區人民的起義鬥爭。1926年起義失敗被捕,並被流放到西伊裏安的迪古爾。1928年經“甄別”後被關進塔納丁宜的隔離營。1930年因患嚴重肺病被送入塔納默拉醫院,從此杳無音訊。

馬爾戈是20年代無產階級反帝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無產階級領導的現實鬥爭並為現實鬥爭服務。代表作《自由的激情》描寫一個官吏家庭出身的青年知識分子,對殖民地社會不合理的現象表示不滿,為尋求真理,放棄仕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部小說結構安排隊緊湊,用階級觀點揭露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醜態,勾畫出一個個荷蘭殖民者的醜惡嘴臉。並塑造出20年代革命者的形象。

馬爾戈的作品用大眾語言進行創作,打破文學語言的舊傳統,為印度尼西亞語言的革命作出較大貢獻。凱裏爾·安吐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