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致力於詩歌創作和翻譯。曾翻譯過雨果的《悲慘世界》。他的詩作《哈菲茲詩集》(1922)中的初期作品,大多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不幸。《塞蒂哈之夜》是用瑪卡梅韻文體描述英國占領下的埃及、蘇丹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民的苦難。1905年日本在對俄戰爭中獲勝,他認為日本是東方弱小民族的方向,號召向日本學習,奮發圖強。他啟發青年要從侵略者手裏奪回失去的權利,並提倡女權主義。1906年丹沙微事件發生後,他寫詩譴責英國侵略者濫殺無辜人民的罪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埃及人民掀起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他滿懷激情描寫了埃及婦女的英勇鬥爭。1922年英國允許埃及獨立,他公開表示懷疑,要人們警惕無形的綢子般柔軟的枷鎖。1932年英國在埃及事務上作出中立姿態,哈菲茲寫了150行長詩揭露它的虛假性。他不斷提醒國民警惕帝國主義的陰謀詭計,保衛埃及的民族權利。他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哈菲茲·易卜拉欣在埃及現代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他的詩通俗易懂,所以受到埃及廣大貧苦人民的尊敬和喜愛。塔哈·侯賽因

塔哈·侯賽因,1889年生於上埃及米尼亞省的農村。家境貧困,3歲時因眼疾而未得到很好的治療導致雙目失明。13歲時隨哥哥到開羅入伊斯蘭教最高學府愛資哈爾大學學習經訓和教律。1908年入埃及大學,學習曆史、文學和外語。1914年畢業,獲埃及第一個博士學位。不久他被埃及大學派往法國公費留學,先後在蒙彼利埃大學和巴黎索爾本學院研讀希臘羅馬曆史、哲學、語言和文學,兼攻歐洲特別是法國近現代文學。1918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19年回國,任埃及大學教授。40年代~50年代初擔任教育部藝術顧問、亞曆山大大學校長、教育部長。1956年被選為埃及作家協會首任主席,並任埃及政府關注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主席。1959年獲國家文學表彰獎。1964年擔任阿拉伯語言學會會長。

塔哈·侯賽因在大學時期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兩篇博士論文《紀念阿布·阿拉》(1914)和《伊本·赫勒敦及其社會哲學》(1918),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1926年發表《論賈希利葉(蒙昧)時代的詩歌》,在這篇文章裏,全麵闡述了他的文學主張:提倡思想自由和純批評精神;應允許對一切古代典籍及先知聖人取懷疑、分析、批判態度;要敢於摒棄那些不符合理智和邏輯的東西。這些理論被保守分子稱為“離經叛道”。後來,這部著作被當局查禁。此後他出版了《星期三談話》(1925~1926)、《哈菲茲與邵基》(1933)、《談詩和散文》(1936)、《關於我們的現代文學》(1958)等論著。這些著作肯定了阿拉伯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強調向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學習的必要性,注意通過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分析來研究作家和作品,主張以理智和邏輯來代替傳統的偏見。

自傳體作品《日子》是他的代表作,共3卷,先後發表於1929、1939和1962年。這部小說被公認為埃及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裏程碑,無論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阿拉伯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的中、長篇小說比較重要的有《鷸鳥的喚聲》(1934)、《一個文人》(1935)、《苦難樹》(1944)等。短篇小說集有《大地受難者》(1948),反映了埃及勞動者的苦難。宗教曆史小說有《先知外傳》(3卷,1929,1942,1943)、《真實的諾言》(1948)等。還發表了宗教曆史小說《真實的謊言》散文通訊集《巴黎之聲》,批評文集《文學與文藝批評論述》、《文學良心明鑒》。

塔哈,侯賽因的創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共留下70多部文學、曆史、語言、哲學、教育、政治、宗教等方麵的著作。雖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宗教唯心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的,藝術上也有形式主義傾向,但他在文學研究和小說創作領域所開辟的全新道路,不僅在埃及啟蒙運動中起了重大作用,也為豐富阿拉伯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阿卡德

阿卡德,1889年生於埃及阿斯旺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靠自學獲得文學和曆史知識,受英國文學的影響較大。

1903年去開羅,他當過教師和電報局職員。1907年任《憲章報》、《公報》的編輯。1921年與馬齊尼合出詩集《笛旺》。

他反對哈菲茲、邵基等古典派詩人,認為真正的複興文學必須關心社會,深入民族的心田。他和馬齊尼、舒克裏等人形成了浪漫主義流派,人稱“笛旺”派,即詩集派。他的四部詩集《初晨的清醒》(1916)、《正午的炎熱》(1917)、《傍晚的幻影》(1921)和《黑夜的憂愁》(1928)組成合集,總稱《阿卡德詩集》。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於生活的遐想,寄托了作者的真實情感,帶有悲觀憂鬱的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對於理想的追求。他發表過大量政論和文學評論,有《批評與文學專集》(1921)、《文學藝術之見》(1925)等論文集。

1926年宗教和文化保守派圍攻文學革新派作家塔哈·侯賽因,他挺身而出,捍衛言論自由的原則。1930年,他因反對薛德基政府,批評國王法魯克,曾被判刑。在此前後,他寫了《二十世紀的極權統治》和《監獄和鐐銬的世界》等書,揭露專製統治的罪惡,要求政治民主。1933年出版新詩集《四十的啟示》和《鷸鳥的禮物》。1937年出版詩集《過路人》。同年發表長篇小說《薩拉》。

30年代末,他相繼發表重要的文學研究報告和演講,如《阿拉伯文學的新傾向》、《古今阿拉伯文學對外國文學的態度》等。1942年,他出版詩集《西方的旋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到50年代,他陸續發表阿拉伯古代詩人和學者艾布·努瓦斯、伊本·魯米、伊木·西那、伊本·魯希迪等人的評傳,以及介紹莎士比亞、蕭伯納等作家的專著。

阿卡德在埃及和阿拉伯文學界影響較大。曾擔任阿拉伯語言學會委員和伊拉克科學協會通訊會員、埃及政府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委員。1960年獲埃及國家文學表彰獎。1964年3月12日逝世。陶菲格·哈基姆

陶菲格·哈基姆,1898年生於埃及布海拉省的迪林賈特村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從事法律工作,母親是土耳其人。1924年畢業於開羅法律學校,後留學法國,獲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政府中任職。1943年辭去官方職務,專事文學創作和新聞工作。1951年以後,曾擔任埃及國家圖書館館長、埃及政府關注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委員、埃及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埃及作家協會主席等職。1961年被選為阿拉伯語言學會委員。1958年獲國家頒發的文學表彰獎。1977年被地中海國家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國家最佳思想家、文學家”稱號。

陶菲格·哈基姆在中學期間,因積極參加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被捕。他喜愛音樂,善彈奧德琴。在著名作家穆罕默德·台木爾的影響下,他編寫了《討厭的客人》、《新女性》、《阿裏巴巴》等3部劇本,於1924~1926年上演。在歐洲留學期間,他大量閱讀希臘和歐洲的劇作,研究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他為埃及新文學的創立作出了貢獻。

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自傳體長篇小說《靈魂歸來》(1933)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埃及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品。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鄉村檢察官手記》,寫於1937年,揭示了立法者與廣大人民之間尖銳的對立。此外,還有《來自東方的小鳥》等十幾部長篇小說和幾部短篇小說集。

他的戲劇創作融會了東方的宗教哲學精神和法老時代文化遺產的影響,創作出60多種具有東方的阿拉伯特色的哲理劇、社會劇和曆史劇。

哲理劇的題材比較廣泛,並且運用多種象征手法。他認為人類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受上天的神力支配的。《洞中人》(1933)取材於基督教故事,描寫3個基督教徒為逃避多神教國王的迫害,在洞中昏睡300年,以後舉國信奉基督教,他們漸漸與世隔絕,最後在洞中死去。《山魯佐德》(1934)來自《一千零一夜》故事。原故事敘述國王山魯亞爾每夜娶一王後,翌晨即行殺害。宰相女兒山魯佐德為了拯救其他女子,自願嫁給國王。她用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國王的興趣,最終使國王放棄了那個殘酷的計劃。劇作者增加了一些情節,將山魯佐德塑造成一個複雜的婦女典型,表現了人與空間的鬥爭。《皮格馬利翁》(1942)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寫雕塑家皮格馬利翁創造了美女塑像加拉蒂亞,並祈求諸神賦予它以生命。最後由於她的不忠,最後還原為塑像而被毀。劇本表現了作者認為靈感比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高貴的觀點。他的著名哲理劇還有《奧狄浦斯王》(1949)和《伊西斯》(1955)等。這些劇本上演時觀眾往往不易理解,因此隻適合於閱讀。

50年代,陶菲格·哈基姆創作若幹種社會劇。他善於運用心理分析,針砭時弊。《為了美好的生活》、《渴望殺人》、《瞬息之間》、《可尊敬的女議員》等,都接觸到當代社會的一些實質性問題。1956年發表的劇作《交易》,描寫農民團結鬥爭,最後從地主手中奪得了土地。這是當代埃及優秀劇本之一。在語言上,他運用了有方言成分的規範語,比較成功地進行了改革戲劇語言的嚐試。

陶菲格·哈基姆的作品人物描寫細膩入微,語言幽默,通俗易懂,結構安排嚴謹。被譯為多種文學,廣泛流傳。納吉布·馬赫福茲

納吉布·馬赫福茲,1912年生於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30~1934年在開羅大學文學院哲學係學習,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宗教基金部、文化指導部和社會科學與文學藝術最高理事會任職。1970年退休後,又在《金字塔》報工作,成為該報專職撰稿作家。30~40年代中期創作曆史小說,主要作品有《命運的嘲弄》(1939)、《拉朵貝斯》(1943)、《塔伊拜戰爭》(1944)等,這些作品取材於古代埃及的曆史,曲折地反映了人民驅逐英國侵略軍的願望。此後他轉而描寫現實生活。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新開羅》寫於1945年,暴露法魯克王朝時期社會的腐敗現象。他因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1956~1963)而聞名,它以一個中等商人的家庭為核心,表現這個時代的曆史風雲,政治變化和民俗民情。展現了1919年革命~1952年推翻法魯克王朝之間的曆史畫麵。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有《麥達格巷》(1947)、《始末記》(1949)、《我們街區的孩子們》(1959)等。

60年代他的主要作品有《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4)、《尼羅河上的絮語》(1964)、《名聲不好的家庭》(1965)等。《尼羅河上的絮語》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一群與社會脫節的知識分子,他們從彷徨、苦悶到墮落、甚至借毒品來麻醉自己,躲避現實。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傘下》(1971)、《卡爾納克咖啡館》(1974)、《尊敬的閣下》(1975)、《平民史詩》(1977)、《愛情時代》(1979)等。《平民史詩》描寫一代人創業的艱辛和平等、和睦、勞動的生活,後代人的墮落、稱霸、發財,甚至殘害無辜,最後一代總結前人的經驗,依靠團結和勞動,重建平民的天堂。

作者立足於民族文學的傳統,又積極吸收西方文學的營養,他在小說創作上,不斷探索、開拓和創新,對埃及現當代文學有重大貢獻,是一代文學的宗師。舍爾卡維

舍爾卡維,1920年生於麥努菲葉省代拉通村。1943年畢業於開羅大學法學院。1945年主編畢業生聯合會會刊《先鋒隊》。1943年開始發表詩歌、小說和文藝評論。1952年發表短篇小說集《鬥爭的土地》,它反映了埃及人民反對帕夏和地主以及外國侵略者的鬥爭。195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小夢》是描寫農民和城市普通人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