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爾卡維的長篇小說有《土地》(1954)、《空虛的心》(1957)、《後街》(1958)和《農民》(1968)等,其中以《土地》和它的姊妹篇《農民》最有名,被譯成多種文字,公認為埃及新一代作家的現實主義代表作。
《土地》寫20年代末期農村生活,揭示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指出政府是地主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土地》在研究現實問題的深度上,具有洞察入微的筆力,因而受到普遍好評。文字通俗、明白、暢達,富於鄉土色彩和濃鬱的生活氣息。
長篇小說《農民》描寫埃及農村的轉化過程和新型農民思想的成長,揭示封建殘餘、反動勢力和決心達到革命目的的農民之間的鬥爭。
舍爾卡維是埃及政治詩創始者之一。50年代初著有長詩《一個埃及父親給杜魯門總統的公開信》,表示埃及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1968年著有長詩《給約翰遜的公開信》。1965年創作曆史詩劇《青年麥赫朗》,描寫埃及安馬立克王朝(即奴隸王朝,1250~1517)的統治者與奴隸之間的對抗性關係,具有強烈反戰情緒。《阿卡,我的祖國》(1969)一劇譴責以色列的侵略行徑。
舍爾卡維在《魯茲·尤素福》官方周刊任主編。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
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1906年生於塞內加爾姆布爾附近的若阿爾村一商人家庭。在達喀爾上中學。1933年在巴黎大學取得教師的資格,1934年獲文學士學位。1935年,桑戈爾成為第一個有資格在法國的中學、大學教授法語的非洲黑人,後來又成為第一個獲得法國文法博士學位的非洲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征入伍,1940年6月在前線被德國軍俘虜。1944年獲釋。1960年8月塞內加爾獨立,他被選為第一任總統,並且是塞內加爾執政黨塞內加爾進步聯盟總書記。1981年初,桑戈爾辭去總統職務,退居老家波龐吉納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活動。
1934年,桑戈爾和圭亞那的萊昂·達馬和馬提尼克的艾梅·塞澤爾3人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雜誌,提倡“黑人性”文藝。1948年,編輯出版《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他的詩集有《陰影之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亞詩集》(1956)、《夜歌集》(1961)和《熱帶雨季的信劄》(1972)。他的詩繼承非洲古老的文化傳統,富於哲理性,內容大多寫非洲淳樸的人情風俗,歌頌非洲的英雄人物,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與對殖民主義製度的揭露和批判,呼籲非洲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
在文藝理論方麵,桑戈爾著有論文集《自由一集:黑人性和人道主義》(1964),向全世界讀者介紹了黑色種族的詩人和“黑人性”代表者的創作,從而來介紹非洲的文學藝術。此外,還有政論集《影之歌》、《雨季信劄》、《和平的祈禱》及研究文集《有色人:黑人應有的貢獻》等。桑貝內·烏斯曼
桑貝內·烏斯曼,1923年生於塞內加爾的濟金朔爾一個沃洛夫族的漁民家庭。由於家境貧窮,他自幼隨父捕魚,除短短幾年的初級教育外,他再未受過正規教育,他不願按照父親的願望當漁民,尚未成年就到當時法屬西非的行政中心、重要的港口城市達喀爾謀生。先後做過鉛管工人、泥水匠、技工學徒、火車頭倉庫技師的助手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宗主國法國征召入伍,在“自由法國部隊”當汽車兵,曾在意大利和德國境內參加過反法西斯的戰役。戰後的1947年,他複員回到達喀爾,參加過達喀爾-尼日爾鐵路工人大罷工。幾年後他去了法國巴黎,在雷諾汽車廠當技工,後來,他又在馬賽度過了10年,在馬賽港作碼頭工人,並成為那裏碼頭搬運工會的領導人。
複雜的生活經曆,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黑人碼頭工》(1956)就是根據自己在馬賽當碼頭工人的經曆寫成的。這部小說雖然在藝術技巧上還不夠嫻熟,但作品的反殖民主義傾向卻十分鮮明,整個故事可以說是對種族歧視的控訴書。1957年他發表了第二部小說《祖國,我可愛的人民》(亦譯為《塞內加爾的兒子》)。這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作品,是作家的成名之作。
196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神的兒女》被認為是作家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反映鐵路工人罷工的小說。作家將工人罷工這一現代鬥爭方式放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廣闊背景上,濃墨重彩地加以描繪,賦予反殖民主義的性質,表現了非洲工人階級的覺醒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塑造了自覺鬥爭的工人典型。這在黑非洲文學史上是個創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小說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似一幅壯麗的曆史畫卷,不但塑造了眾多的屬於不同階級、階層的人物,而且色彩層次鮮明,細膩地刻畫了各種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巨大變化,從而表現了黑非洲人民由奴隸到戰士的曲折而複雜的轉變和發展過程。
如果說,《祖國,我可愛的人民》主要寫農民,《神的兒女》主要寫工人,那麼1964年發表的小說《全民投票》則第一次塑造了努力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華獻給民族解放事業的知識分子的形象。這是一部以1958年全民投票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這次全民投票標誌著人民已經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殖民主義體係開始崩潰。
烏斯曼才思敏捷,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上述作品外,他還發表過兩部中篇小說,即《維希·契奧讚涅,或私生女》和《彙票》(1965);一部短篇小說集《沃爾特來的人》(1962)。兩部中篇小說所反映的都是非洲國家獨立後的政治與社會問題,曾在1966年舉行的達喀爾藝術周上獲大文學獎。1973年他又發表了小說新作《哈拉》。
烏斯曼具有多方麵的藝術才能。1963年,他編導的故事影片《四輪馬車夫》在法國圖爾電影節上獲最佳作品獎,標誌著黑非洲電影得到國際上的承認,開始進入世界影壇。其後,他又編導了好幾部故事片,其中以鬧劇形式攝製的政治影片《彙票》,在1968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特別獎。奧斯曼·塞貝納
奧斯曼·塞貝納,1923年生於塞內加爾。他是塞內加爾作家和電影導演,以法語和沃洛夫語創作,被稱為非洲電影之父。
他15歲離開學校,1942年加入自由法國軍隊,並於1944年隨部隊解放法國。二戰後,塞貝納在馬賽當碼頭工人,積累了他第一部長篇小說《黑色碼頭工人》的生活經曆。傷殘後,他開始以文學創作為第一職業。
20世紀60年代早期,他去了莫斯科的高爾基電影製片廠。塞貝納在1963年回到塞內加爾,之後他製作了大量的長片和短片,從諷刺喜劇到嚴肅戲劇到紀錄片,都有所涉及。1966年他執導了《黑女孩》,這是一部關於一個法國家庭虐待非洲姑娘的電影。作為非洲電影製作者製作的首部長片,它在1967年戛納電影節上獲獎。
從《Mandabi》開始,塞貝納開始用沃洛夫語創作電影,他帶著他的電影到塞內加爾各地,以獲得更廣泛的觀眾。他後來的電影被認為有攻擊政府的傾向,所以經常遭到臨時查禁。
90年代後,他的影片題材豐富。《Guelwaar》是一出發生在小村莊裏關於穆斯林教徒與基督教徒的諷刺劇,《Samori》和《Faat-Kine》則表明塞貝納又回到了他所關心的非洲婦女問題上。彼得·阿伯拉罕姆斯
彼得·阿伯拉罕姆斯,1919年生於南非共和國約翰內斯堡黑人居住區弗裏德多普,父親是埃塞俄比亞人,母親是南非共和國好望角州的有色人。他自幼家庭生活困苦,從9歲起,就當童工,16歲開始,又跑遍了南非各地,尋找各種工作做。1939年,他到輪船上當火夫,漫遊海外。40年代末,被迫遠離祖國,在異鄉過著漂泊生活。他曾一度旅居英國,為英國一些報刊當記者、撰寫文章。後來在西印度群島的牙買加定居,在那裏結了婚。
阿伯拉罕姆斯由於家貧,讀書到初中,就不得不輟學工作。由於他愛好文學,勤奮好學,又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因此,他在20歲以前,在南非各地尋找工作謀生時,就已寫出了很多短篇小說,但大部分在旅途中散失。他早期發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黑暗的聖經》(1941)、長篇小說《城市之歌》(1943)。這些作品以其清新的文筆、描寫現實生活的才能受到西方文壇的矚目。
阿伯拉罕姆斯不僅是一個有才華的作家,而且也是一個勤奮的多產作家。他從早年開始寫作以來,不僅寫了很多篇短篇小說,並且從那時起,寫了不少部關於整個非洲、特別是關於南非共和國的長篇小說。他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的創作。
194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礦工》是阿伯拉罕姆斯的成名作,也是開創南非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作品。這部小說寫成於1943年,發表後受到南非文學界的重視,1955年他又進行了改寫。它通過一個從北方農村來的黑人青年在南方工業城市尋找工作,概括了南非城市黑人的困苦生活,描繪了在南非占多數的黑人在少數白人種族主義分子統治下所受的歧視和壓迫,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1948年,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一路雷霆》問世。小說通過混血兒蘭尼·斯沃茨和白人姑娘莎莉·維利爾的愛情悲劇,譴責了南非白人政權執行的種族歧視政策。作者生動地描繪了蘭尼·斯沃茨和老黑人沙姆在愛情上的悲慘遭遇,把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殘酷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指出了南非黑人不幸的根源,以及他們的崇高民族自尊感。作者認為,必須把罪惡的種族歧視政策連根鏟除,人們才能不分膚色地平等相處。
1948年以後,南非反動政府對爭取民主權利和自由的解放運動和進步人士發動公開進攻,少數不堅定的分子脫離了解放運動,阿伯拉罕姆斯為了回答反動派的進攻,在194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野蠻的征服》。1950年,他又發表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憶》。這部小說雖然是作者根據自己在約翰內斯堡貧民窟中20年左右的親身經曆寫的,但它是南非黑人社會生活的縮影。讀者可以從中看出作者對南非人民深摯的同情,以及對殖民主義者種族壓迫政策的強烈抗議。
50年代開始後,非洲大陸的解放運動重新高漲,阿伯拉罕姆斯就選擇了民族解放鬥爭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題材,於1953年寫成了他的重要長篇小說之一的《獻給烏多摩的花環》,這是一部帶有政治批判性的小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表這部長篇後,阿伯拉罕姆斯經過一個時期的醞釀,於1965年和1966年又寫成了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該島今日》和《夜深沉》。這兩部小說都是在1971年才與讀者見麵的。《該島今日》描寫60年代加勒比海上一個島國的政治風雲變幻。這部小說描寫了這個島國的進步力量為爭取獨立和掙脫原宗主國殖民主義勢力的枷鎖,為擺脫外國壟斷資本和國內反動派的控製,在關鍵時刻所進行的鬥爭及其複雜性,小說中主人公卓齊阿的悲劇對某些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來說,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阿伯拉罕姆斯在這部小說中表現了非凡的諷刺才能。
《夜深沉》是一部描寫南非地下工作者鬥爭生活的小說。阿伯拉罕姆斯在這部作品中又選擇了同種族主義政權作鬥爭的主題,小說在揭示民族解放鬥爭的道路時,不僅指出了過去在鬥爭路線上犯過的錯誤,並且隱約地提出了應有組織地進行武裝鬥爭的問題,確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阿伯拉罕姆斯在這部小說中還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示了南非地下工作者所進行的鬥爭中許多驚心動魄和可歌可泣的動人場麵,描繪了南非不同種族的人物之間長期存在的互不信任,以及受種族主義分子煽動而造成的成見,揭示了地下工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
此外,阿伯拉罕姆斯還發表過兩部報告文學集:《重返高裏》(1951)和《牙買加風情畫》(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