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1 / 3)

第四章

中國現代文學精品

女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著有《沫若文集》。《女神》是他的代表作品,1921年8月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個詩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內容與形式全新的新詩集。

《女神》是時代的產物,它傳達出“五四”精神的最強音:對封建製度的勇猛衝擊,對改造社會的強烈要求,以及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在具體內容上,《女神》渴望舊中國及詩人舊我的毀滅和新中國及詩人新我的誕生,飽含著詩人眷念祖國的深厚情感,歌頌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現了與萬物相結合的自我力量,表達了對工農群眾的景仰和頌揚,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深情謳歌。

《女神》還以濃厚的浪漫主義藝術情調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詩集中許多詩篇所表達出的火山爆發式的激情和狂飆突進般的氣勢,都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豪邁的氣魄、宏偉的構思、激昂的音調和急促的旋律形成一股掃蕩一切的力量。在很多詩篇中,新奇的想象伴隨著大膽的誇張,大量色彩絢麗的詞語交織成一幅幅華麗的錦繡,使詩作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詩集還充滿了英雄主義的基調和傳奇色彩,許多詩篇以神話傳說或曆史故事為題材,借其中的英雄抒發理想,表達現實內容。

在詩歌的格律和形式上,《女神》首次真正實現了“詩體大解放”。詩集打破傳統固有格局,采用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詩體,句法多變而靈活,節奏明快而悠揚,富有極強的音樂性。

郭沫若創作的《女神》開創了自由體新詩的一代詩風,為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做出了曆史性的卓越貢獻。再別康橋

徐誌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詩集有《誌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等。

《再別康橋》是徐誌摩於1928年秋再度遊曆英國後在歸國的海輪上寫的。在詩裏他以纏綿淒婉的筆調,抒寫了自己對康橋無限留戀和依依惜別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橋理想”的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誌摩十分注意藝術技巧。在《再別康橋》裏,他敏銳地抓住“金柳”、“波劼人光”、“青荇”、“星輝”等具體而生動的形象,勾勒出無比美麗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會在一起,創造了耐人尋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對過去憧憬的留戀和眼前的離愁別緒。

詩篇格調輕盈柔和,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詩行齊整,聲調回環往複,語言輕倩柔美,意象明麗流轉,富有音樂性與動態美。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原名蔣海澄,生於1910年,浙江金華人,著有詩集《大堰河》、《歸來的歌》等。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艾青的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是他早期的成名作、代表作,寫於1933年。

在詩中作者以真摯虔誠的心情懷念和讚美了養育自己的保姆大堰河,敘述了她及其一家的悲慘遭遇,並為她受盡人間淩辱與悲苦命運抒發強烈的憤懣和不平。這首詩不僅對一個貧苦的勞動婦女充滿了真摯的同情,也對中國農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關注。

詩中的大堰河是舊中國普通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勞、寬厚、樸實、善良,一生過著淒苦貧困的生活。為了養活自己的一家,她不得不用自己的乳汁來養育一個地主的兒子,並且是以偉大而聖潔的母愛無私地疼愛著這個“地主的兒子”。這是多麼淳樸熾烈的慈母心腸,是中國勞動婦女多麼美好感人的靈魂!但是在那個黑暗吃人的社會裏,大堰河同許許多多中國勞動婦女一樣,終於帶著無法實現的夢想,悲涼地離開了人間。

詩人是在回憶與思念之中成功地塑造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這個形象凝聚著詩人無限真誠的感情和深沉的愛。通過這個形象詛咒了整個黑暗的舊世界,並體現了詩人自身思想感情的轉變與升華,他是把這首給大堰河的讚美詩,“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們的兒女們,呈給愛我如愛她自己的兒子般的大堰河。”

在藝術上,這首詩兼有敘事和抒情的雙重色彩,是一首帶有自傳性的抒情詩,所以詩歌既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又傾注了深厚的感情因素;既有平實的客觀敘述,又有濃烈的主觀抒情。全詩給人坦誠、自然、情深意切的主觀感受。詩人是在自然而動情的陳述中,抒發了對大堰河的無限深情並袒露出自己純潔的靈魂,沒有任何斧鑿的痕跡。

全詩運用了排比和重複的修辭手法,在蕩氣回腸、一唱三歎的藝術氛圍中把詩的內涵逐漸推向高潮,特別是全詩在臨近結尾時突然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給人以久遠的沉思和啟迪,這是艾青在其詩歌中常用的一種獨特的技巧。這首詩的語言準確凝重而又靈活多變,具有內在的旋律和整齊和諧的節奏。王貴與李香香

李季(1922~1980),河南唐河人,主要作品有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楊高傳》,詩集《玉門詩抄》等。《王貴與李香香》是現代長篇敘事詩,是李季完成於1945年底的作品,1946年9月發表於延安《解放日報》。

全詩分3部13章,長達740多行。長詩以史詩般的雄偉畫麵展現了1930年前後“三邊”(陝北定邊、靖邊、安邊)地區廣大貧苦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艱難激烈的鬥爭情景。

作品以疾風暴雨的階級鬥爭為背景,以青年農民王貴和李香香的愛情故事為基本線索,真實反映了當時陝北農村中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描繪了“三邊”農村階級壓迫的一幅幅血淋淋的圖畫。“一眼望不盡的老黃沙,哪塊地不屬財主家?”“二三月餓死人裝棺材,五六月餓死沒人埋。”這就是當時農村階級對立的深刻寫照。

長詩還熱情歌頌了陝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翻身鬧革命的偉大勝利,生動地揭示了勞苦人民的命運同黨所領導的革命事業的血肉聯係,讚美了勞動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忠於愛情的高貴品質。全詩把王貴與李香香的愛情、廣大農民的翻身解放和整個革命事業融為一體,表現出“不是鬧革命窮人翻不了身,不是鬧革命咱倆也結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莊戶人”、“咱們鬧革命,革命也是為了咱”這一通俗鮮明而又深刻重大的思想主題。

長詩成功塑造了王貴和李香香這兩個覺醒了的青年農民形象。作品在革命與戀愛、廣大群眾的事業與個人利益等多重層次中,突出了王貴的性格特征,表現了他火熱的革命熱情、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開闊的革命胸懷。王貴的成長過程,從階級仇恨到起來反抗,再到自覺的革命戰士,代表了中國革命中農民成長的普遍道路,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李香香的形象則俊美善良、勤勞勇敢而又愛憎分明。作品同樣在嚴酷的階級鬥爭中,不斷發展和完善了她堅強的反抗性格。在李香香身上,充分體現了廣大農村勞動婦女要求婚姻自主、忠實於愛情的美好願望和心靈,也反映了她們渴望革命勝利的急切心情。作品還通過對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崔二爺的刻畫,形象地控訴了剝削階級和反動統治者的腐朽、凶殘,而以崔二爺覆滅的下場揭示了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長詩在藝術手法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詩通篇采用陝北民歌“信天遊”的格式寫成,創造性地運用民間歌謠,把原來每兩句為一節表達一個較完整意思的“信天遊”歌體,發展為數節、數十節表現一個完整情節,數百節連綴成章敘述一個曲折多變的長篇故事,這是大膽的開風氣的藝術嚐試。

長詩在刻畫人物、敘述情節和表達主題過程中,大量而貼切地運用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傳統藝術手法,既使長詩在明快的節奏和暢達的語言裏顯示出含蓄生動、富於變換的韻味,又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和形象美。長詩還廣為吸取了方言土語,更顯示出民歌特有的淳樸、凝練的格調。整個長詩在總體上表現出陝北高原獨具的清新高朗、質樸熱烈的藝術風格。

《王貴與李香香》是作者遵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入實際鬥爭生活,向群眾學習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它為中國現代敘事長詩的創作和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為中國現代新詩的民族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貴與李香香》是中學語文課本長期保留的重要篇目之一。東方紅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豐寧縣人。著有詩集《東方紅》、《投入火熱的鬥爭》、《甘蔗林——青紗帳》、長詩《將軍三部曲》等。

詩集《東方紅》是現代著名詩人郭小川的作品,1949年5月由北京新華書店初版,共收詩歌53首。

這些詩作,或反映農村土地革命,表現解放區農村的巨大變化;或表現工人階級努力生產,支援前線,建設新生活的主人翁精神;或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和革命戰士的英雄主義精神。

詩作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其中《東方紅》、《揭開石板看》、《移民歌》、《選好人》等,曾在當時廣為流傳。雷鋒之歌

賀敬之,生於1924年,山東棗莊人,主要作品收在詩集《放歌集》、《賀敬之詩選》裏。

抒情長詩《雷鋒之歌》是他的重要作品,最初發表於1963年4月11日《中國青年報》上,同年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後收入作者詩集《放歌集》。全詩共計1200餘行。長詩寫於全國人民“向雷鋒同誌學習”的熱潮中,曾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長詩從“我最迷戀的地方”和“最壯麗的人生”寫起,引出對雷鋒成長的國土和時代的熱情歌頌;接下來回顧雷鋒短暫的一生,提出“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的問題,闡發了應該向雷鋒學習什麼和學習雷鋒的深刻意義;最後政治抒情達到高潮,集中唱出了雷鋒精神的意義和巨大影響,並表現出對未來必勝的信心。

深刻的哲理、奔放的激情、鮮明的形象融於詩中多層次的立體結構和整齊的“階梯型”句式排列中。詩歌語言鏗鏘有力,氣勢磅礴,具有一種引人思索、催人奮進的藝術魅力。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1952年生於廈門,主要作品有詩《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土地情詩》、《珠貝——大海的眼睛》等。《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發表於《詩刊》1979年第7期,全詩共4節,表達了一代青年基於愛與憂患意識對祖國所產生的痛苦與歡欣、失望與希望相交織的複雜心態和感情。

它和一般的歌頌祖國的詩不同,不是直接的表達對祖國的讚美和歌頌,而是將慷慨激昂的抒情變為帶冷色調的低沉詠歎,把熾熱的感情化為內心沉重的思考和殷切的期望,被現實所壓抑的痛苦和被夢幻點燃的理想相交融,形成了一種蕩氣回腸的沉鬱風格。角度奇特,感情深沉,比喻新穎。

“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幹癟的稻穗”、“淤灘上的駁船”、“‘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麵的花朵”、“神話的蛛網”、“掛著眼淚的笑渦”等色彩斑斕的意象,以及由人稱的轉換而造成的強大排比句式,把“我”與“祖國”血肉相連,氣脈相承,融為一體,“我”即是“祖國”,“祖國”即是“我”,從而使“祖國”這一抽象的概念變成可親、可感、可觸、可觀的具體形象,也使“愛祖國”這種亙古的感情變得深沉而實在,不但擴大了詩的意義內涵,而且增加了藝術容量。寄小讀者

冰心,生於1900年,福建長樂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讚》等。1923年上半年,冰心從燕京大學畢業,8月份,到美國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大學留學。這期間,她選擇了通訊這種體裁來抒寫自己去國懷鄉之情和傳遞對兒童親友的眷戀、思念。

冰心用優美的文筆,以《寄小讀者》這樣的通訊形式,把純潔似泉水的情思奉獻出來,獲得了廣大小讀者的喜愛。同時,許多的成年人也在閱讀她的通訊,喚起了對童心的追求,更讚美她文字的美麗雋秀,溫雅婉約。

在美三年中,冰心共寫了29封寄給小讀者的信。這些信結集為《寄小讀者》出版後,在國內一經披露,即被傳誦遐邇,轟動20年代的文壇。直到80年代末,著名散文家蕭乾仍然把《寄小讀者》列為20年代文壇上的散文代表作。

在《寄小讀者》這本散文集中,冰心是向大、小讀者傳播真善美的使者。

冰心做人、做文堅守的重要信條是——真。《通訊錄》中說:“我是你們天真隊裏的一個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從前也曾是一個小孩子。為著要保守這一點天真直到我轉入另一世界為止,我懇切的希望你們幫助我,提攜我,我自己也要永遠勉勵著,做你們的一個最熱情最忠實的朋友!”這裏,冰心以平等的身份,輕柔的口吻,把自己置於小朋友們之中,絕沒有裝腔作勢地擺大人的架子。

這些話看起來平淡無奇,但真誠地從內心深處湧出來,也並不那麼容易。她十分認真地、敏感地捕捉童心的真誠流露,雖令小讀者感興趣,自己卻有些不滿意,她說:“我平時總想以‘真’為寫作的唯一條件,然而算起來不但去國以前的文字不‘真’,就是去國以後的文字,也沒有盡真的能事。”(《通訊錄》)

善——在《寄小讀者》中處處都有流露。一個說真話、真誠的人,其心地也必然善良仁愛。冰心不厭其煩地向小讀者宣傳善良仁愛:“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

冰心善良、仁愛的品質,大到愛友人、父母、故鄉、祖國,小到愛一朵花,一片綠,一湖水,一隻鼠。她曾寫道:“拾起一片湖石,用小刀刻上:‘鄉夢不曾休,惹甚閑愁’兩句,遠遠地拋入湖裏,自己便頭也不回地走轉來。這片小石,自那日起,我信他永在湖中,直到天地的盡頭。隻要湖水不枯,湖石不爛,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鄉心,也永古不能磨滅的!”字裏行間對鄉土、故鄉的熱愛之情,從筆端流向紙上。

母愛,也是冰心在文章中頌揚的主題。冰心從她母親身上學習到的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善良,善良到就是一隻出生後不久,第一次出來偷吃東西的小鼠也不忍心傷害。這種善良,是博大而又深厚的。冰心在《通訊錄》中,用母親向她講述兒時往事的方法,把自己生命之始的那段歲月娓娓道來,她說:“從母親口中,逐漸的發現了,完成了我自己!她從最初已知道我,認識我,喜愛我,在我不知道不承認世界上有個我的時候,她已愛了我了。我從3歲上,才慢慢的在宇宙中尋到了自己,愛了自己,認識了自己;然而我所知道的自己,不過是母親意念中的百分之一,千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