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小讀者》的第三個特征是——美。冰心愛自然美、人體美。她說:“談到我生平宗教的思想,完全從自然之美感中得來。不但山水,看見美人也不是例外,看見了全美的血肉之軀,往往使我肅然的讚歎造物。一樣的眼、眉、腰,在萬千形質中,偏她生得那般軟美!湖山千古依然,而佳人難再得。眼波櫻唇,瞬歸塵土。”
在留學期間,冰心的血疾曾複發一次。病中,她住在自己喜愛的慰冰湖畔,感到人與自然交融的輕鬆解脫。她說:“過的是花的生活,生長於光天化日之下,微風細雨之中。過的是鳥的生活,遊息於山巔水涯,寄身於上下左右空氣環圍的巢床裏。過的是水的生活,自在的潺潺流走。過的是雲的生活,隨意的嫋嫋卷舒。”這簡直和大自然合而為一了。
《寄小讀者》中表現的真善美主題,使它成為一部傳世之作。在今天,隻要提到冰心的散文,人們必然會想到《寄小讀者》。老作家巴金曾說:“過去我們都是孤寂的孩子,從她的作品裏我們得到了不少的溫暖和安慰。我們知道了愛星、愛海,而且我們從那些親切而美麗的語句裏重溫了我們永久失去的母愛。”冰心老人雖然已遠離我們而去,但不管世界如何滄桑變化,《寄小讀者》這部書,仍會打動一代又一代的小讀者的心,還有大讀者的心。朝花夕拾
現代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入回憶性散文10篇,是魯迅先生1926年2月到11月間所寫,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最初用《舊事重提》的總題目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結集前又添寫了《小引》和《後記》並改名《朝花夕拾》,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本名新集”之一。
《朝花夕拾》裏的散文主要回憶了作者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往事,深情地敘述了對師長和親友的懷念,從特定的時代曆史和生活側麵,描寫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麵貌,顯露出作者生活道路和心靈發展曆程中特定階段的獨特內涵。
《朝花夕拾》中所寫的人和事,往往飽含著作家強烈的主觀愛憎,閃爍著現實社會批判的鋒芒,達到了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的有機統一。作品以清新舒展的筆調敘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描繪了作者家鄉的風俗人情畫,表達了對師友親朋的誠摯懷念,在平淡的敘述中寓有褒貶,在簡潔的描繪中是非分明,回憶與感想、抒情與批判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常常是一篇文章融敘事、寫人、議論和抒情為一爐,讀來引人入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段不同生活的回憶和對比,表現了童年魯迅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性格,體現出魯迅自幼即顯示出來的廣闊的生活興趣和聰慧才智,同時也揭露和批判了舊式封建傳統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極大危害。文章筆調輕盈,饒有詩情畫意,蘊含豐富而深沉。
《藤野先生》和《範愛農》都是寫人懷念的名篇,文章以客觀描寫一個人物為中心,與抒發作者個人的主觀感受融為一體,既寫出了傳記文學的特色,又寫出了抒情散文的韻致。此外,《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狗·貓·鼠》等篇,都是思想豐厚、藝術清新的名篇佳作。
《朝花夕拾》以明朗樸素、親切自然、流暢清新的筆觸,表現了散文的通脫與舒展;又以平易淺切而韻味深長的畫麵,啟迪人們更好地認識生活。《朝花夕拾》為現代敘事、抒情散文開拓了方向,對後來的散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學語文課本選入的《朝花夕拾》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範愛農》等篇,都是深受師生們喜愛的保留篇目。野草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抒情成分極濃的《野草》是魯迅的一本散文詩集,1927年編成。書中所收23篇散文詩是作者1924年~1926年所作,陸續發表在《語絲》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5日,廣州的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當時,擔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的魯迅,迅速召開各科係主任緊急會議,要求大家想辦法營救被捕的學生,然而,營救的計劃失敗了。4月29日上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的職務,以示對國民黨的這一反革命罪行的抗議。離開中山大學後,魯迅蟄居廣州東堤白雲路寓所。懷想近一段時期由北京到廈門,再到廣州的經曆,目睹身邊的風雲變幻,魯迅深深感到震驚、悲憤。
在百感交集之中,魯迅覺得“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這麼蕪雜”,“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朝花夕抬·小引》)。於是,他便開始整理過去的稿子,最初結成的集子便是發表在《語絲》上的散文詩,集子名為《野草》。
1927年的時候,“五四”狂飆已經過去,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來。魯迅經曆了同一戰陣中夥伴的分化,感受到處於革命低潮時文化戰線的荒涼和寂寞。據1932年魯迅在《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中回憶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曆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並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階級鬥爭的血的教訓促使魯迅從進化論轉向階級論。盡管“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發生了分化,但魯迅堅守陣地,繼續對陳舊的邪惡勢力進行著堅決的鬥爭。但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所以還不能清楚地看到鬥爭的前途。“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正如1934年10月9日魯迅致蕭軍的一封信中所說的:“我的那一本《野草》,技術並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
《野草》反映了魯迅當時的複雜的思想矛盾,它與魯迅的雜文有很大的差別。收錄《野草》中的許多著名篇章,如《題辭》、《影的告別》、《希望》、《風箏》、《好的故事》、《死火》等等,並非照穢水、看針砭時弊的時評,並非致敵於死命的標槍,而是自我心靈最坦誠、最無情的解剖。同時“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些措辭就很含糊了”。作者在確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以後,對《野草》部分作品中所包含的消極一麵,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
在現代散文中,《野草》可以說是開了中國散文詩的先河。荷塘月色
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代抒情散文中的精品,載於1927年的《小說月報》第18卷第7號,後收入散文集《背影》。作品描寫了“我”在一個“心裏頗不寧靜”的靜謐的夏夜,到清華園古月堂附近散步時所見荷塘月色的景象。
文章通過對荷葉、荷花、微風、灌木、蟬聲、蛙聲等的細致描繪,從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動態等角度,寫出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聲光色味,優美、柔和、明淨。
文章語言洗練自然,比喻貼切生動,情景交融,具有濃鬱的詩情畫意。並在淡淡的愁思當中反映了作者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折射出國民黨反動統治對知識分子精神上的重壓,體現了朱自清散文縝密、細膩、漂亮的風格。雅舍小品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等。祖籍浙江餘杭,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他是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
梁實秋一生著譯頗豐,其中散文、雜文集有《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秋室雜文》、《看雲集》等;文藝理論批評著作有《偏見集》、《文學因緣》、《文學的紀律》、《浪漫的與古典的》等。他還出版有專著《英國文學史》,以及窮傾生之力翻譯的37卷《莎士比亞全集》,並主編了《遠東英漢大辭典》。
1940年,梁實秋以筆名“子佳”在《星期評論》和《世紀評論》撰寫專欄小品——《雅舍小品》,後於1947年出版成冊,共計散文34篇,仍以《雅舍小品》命名。
在《雅舍小品》散文集裏,作者從日常生活事件中擷取題材,從人生男女到琴棋書畫,從旅行遊覽到體育運動,從地上走獸到天上飛禽,無論題材如何,都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
文章中對散文語言的運用,有梁實秋獨創的特色。他能將文言文的簡練典雅,融入到白話文的親切流暢中去,使一般有中等教育水平的讀者,都可以讀懂。正由於這一點,而使該散文集剛一麵世,便轟動當時的文壇。
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和大陸的評論家,都把《雅舍小品》稱為“閑適小品”。其實,如果隻簡單地用“閑適小品”來規範《雅舍小品》則未免失之片麵。閑適小品的一般規律是,要麼無病呻吟,要麼宣揚消極避世思想,要麼國難當頭卻仍在書房裏茗茶品酒,等等,不一而足。但是,這類“閑適”在《雅舍小品》中一字也沒有提到。
梁實秋的散文,透視社會情態,抒寫人生襟懷。它是人生百科全書式的入世之作,他抒發的不是閑情逸致,而是頌揚真善美,抨擊假惡醜,直麵人生,希望借手中犀利之筆鋒,醫治人生的鄙陋,激勵起人們的奮發精神。
在《雅舍小品》中,冷酷地“審醜”的篇章是十分尖銳、中肯的,像《洋罪》、《男人》、《女人》、《孩子》、《喜筵》等皆屬此列。如《孩子》一文中的,“我看見過不少的孩子,鼓噪起來能像一營兵,動起武來能像械鬥,吃起東西來能像餓虎撲食;對於尊長賓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時撒潑打滾有如羊癇……”,將那些嬌生慣養的“小皇帝”的習性生動地刻畫了出來。又如《旁若無人》和《音樂》中的缺乏公共道德的觀念放聲嚎叫的現象,作者也嬉笑怒罵成文章。《汽車》一文,寫盡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旅行》一文,使人思緒如雲,感慨萬千。
《雅舍小品》中有許多文章是描寫男人、女人題材的。作者筆下的男人,髒、懶、饞,“男人的談話,最後不談到女人便不會散場”;而女人呢,“喜歡說謊,善變,善哭,膽小”等等,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並非惡意攻擊。作為一個散文家,梁實秋先生專做些揭瘡疤的事,而不肯阿諛逢迎,欺世媚俗,這是需要一些勇氣的。
《雅舍小品》中直麵人生,抨擊人性中的假惡醜,又如何能一個“閑適”了得?
梁實秋曾強調:“散文的文調應該是活潑的,而不是堆砌的——應該是像一泓流水那樣的活潑流動。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當的自然是必須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當的自然,同時也必須是顯示個人的心情,散文要寫得親切,即是要寫得自然。”作者寫作時,正是遵循這一風格,而使《雅舍小品》獲得成功,並且有巨大的文學魅力。作者學貫中西,知識淵博,行文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情味濃鬱,清秀雋雅,自成一家。文章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極高的散文寫作技巧。
著名美學專家朱光潛先生曾致信給梁實秋,讚歎“大作《雅舍小品》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的確,如果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是一杯清而淡的綠茶,那麼,《雅舍小品》則是梁實秋先生奉獻給中國文壇的一頓豐盛的大餐。誰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生於1920年,河南鄭州人,主要作品有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散文通訊集《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1年10月初版,收入《誰是最可愛的人》、《漢江兩岸的日日夜夜》、《戰士和祖國》等9篇作品。1954年2版增收《前進吧!祖國》、《擠垮它》等。1959年3版時又增收《寫在凱歌聲裏》、《依依惜別的深情》等,共計17篇,並附有《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
本集所收作品報道了朝鮮戰局的變化,描繪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頑強戰鬥精神,謳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集中《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最初發表於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上。
作者以戰地采訪的記者口吻,講述了發生在朝鮮的鬆骨峰戰鬥、馬玉祥烈火中搶救朝鮮兒童、作者和戰士對話3個片斷,發掘出了誌願軍戰士無比高尚的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揭示了“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文學作品本身,曾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小桔燈
現代散文《小桔燈》,是冰心創作於1957年的著名作品。文中所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45年,作為國民黨統治中心的重慶一片黑暗,特務恣意橫行,殘暴地迫害、屠殺共產黨員和反蔣抗日的愛國群眾,文中所寫的小姑娘就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著意刻畫了小姑娘的形象,歌頌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文中描寫了作者與小姑娘的兩次見麵。第一次是在村公所的樓上。小姑娘八、九歲,身體瘦弱,衣衫破舊,她正要打電話給母親請醫生。作者通過描寫小姑娘的語言、行動,表現她與外貌極不相稱的冷靜與幹練。第二次是作者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的母親。而對父親的突然失蹤,麵對生活的重壓,麵對年夜的紅薯稀飯,她非常坦然,還微笑著安慰作者讓她放心。小姑娘做了盞小桔燈替作者照路,並相信將來“我們大家都好!”如此的堅定、樂觀反而使“我”受到了巨大的鼓舞,那盞小桔燈似乎給了“我”無限的光明。
本文在寫作上主要用了象征手法。小桔燈的紅光雖朦朧,卻能驅走眼前的黑暗,它象征著光明,象征著勝利,也象征著小姑娘的精神。文章以“小桔燈”為題,既形象生動又引人回味。另外,本文時間和細節上的前後呼應,人物和情節的精心刻畫和安排,都是值得稱道的。雷雨
曹禺,生於1910年,湖北潛江人,著作有話劇劇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