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雷雨》是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1934年發表於《文學季刊》第3期,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後來的版本多有修改。現以較早版本進行評介。《雷雨》共有四幕,並有序幕和尾聲。
劇作寫了一個扣人心弦、動人魂魄的人間悲劇。30年前,地主闊少周樸園為了娶一個有錢的小姐,趕走了剛為他生下第二個孩子的使女魯侍萍。魯侍萍走投無路,抱著剛出生的二兒子魯大海投河自殺,為人搭救。30年後,魯侍萍與魯貴所生的女兒四鳳不巧也到周家做了使女。這時,當初魯侍萍留在周家的大兒子周萍正厭倦了與後母蘩漪的亂倫關係,轉而喜歡上四鳳。而當四鳳已懷孕3個月時,魯侍萍又鬼使神差地踏進了周樸園的家門。由於她的出現,周萍和四鳳發現了他們之間的真實關係,雙雙自殺身亡。周萍的弟弟,蘩漪的親生兒子周衝也因搶救四鳳而死。蘩漪和侍萍則同時精神失常,留下周樸園在孤獨中默默地懺悔。
作者采用了回溯式戲劇結構,從魯侍萍30年後即將再進周家寫起,將過去的種種糾葛在最後一天的情節發展中交待出來。這種從臨近高潮處下筆的戲劇結構,使得本來就扣人心弦的劇情更加緊湊激烈,戲味充足。
《雷雨》的基本思想是對不合理的命運和社會的譴責和詛咒,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於被壓迫者的同情和對於反抗者的讚賞。在劇作中,命運之神似乎無所不在,時時在通過環境、機遇,通過人們自己的情感、欲望去捉弄人們:周樸園自以為果斷、理智,但他維護家庭的“體麵”的努力卻一敗塗地;周蘩漪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不顧一切地要抓住周萍,結果也適得其反;周萍極力想擺脫與後母的不名譽關係,而移愛於四鳳,沒想到墮入了更可怕的深淵;魯侍萍遭遺棄後就不想再見到周家的人,“不公平的命”卻偏偏使她們母女與周家父子相遇;父子兄弟間爭執毆鬥,卻互相不知道對方是誰。不僅命運好捉弄人,不公平的社會也在禁錮和壓迫人:蘩漪被禁錮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中,心理已經變態;魯侍萍被遺棄後,遭受了種種磨難;可憐的四鳳,承受了周家父子兩代人犯下的罪孽;魯大海等工人,也受盡了剝削和摧殘。對此,蘩漪、魯大海、魯侍萍、周衝等,都進行了方式不同的反抗。作者給予這些人以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讚賞。整體看來,劇作雖然有較濃厚的命運悲劇的色彩,但民主主義思想仍然是其基本思想內核。
《雷雨》的人物塑造也有很出色之處。周樸園是一個封建思想很重的資本家,他唯利是圖,專橫跋扈,卻又道貌岸然,自以為品質高尚。從自己的實利考慮出發,他忍痛拋棄了年輕美麗的魯侍萍。在誤以為侍萍已死,不再對自己形成威脅時,他又似乎真誠地懷念她以保持自己內心的平衡。但一旦侍萍再次出現,他就又恐懼地、聲色俱厲地訓斥了她。隻是到了他認為無可奈何的時候,才不得已在全家麵前似乎很誠懇地承認了侍萍的真實身份。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偽君子形象。另一個人物蘩漪的性格也很鮮明。她的正當的人生需求受到禁錮時,她便不顧一切地進行反抗。她會瘋狂地愛,也會瘋狂地恨。她是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不道德是以反抗不道德的社會為前提的,因而她是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扭曲了的個性主義者形象。
整個劇情是在雷雨前夕和雷雨中進行的。劇作的命運思想、反抗情緒、緊張的情節、富於“雷雨”性格的人物形象,與劇中那種開始鬱熱憋悶,後來雷電交作、暴雨傾瀉的環境氣氛渲染,完美地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曹禺很注意學習和借鑒西方戲劇藝術。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命運思想、歐裏庇得斯的《美狄亞》中的反抗性格、易卜生的《群鬼》中的血緣糾葛情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氣氛渲染,在《雷雨》的創作中,都發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雷雨》是中國移植西方話劇形式的一次成功嚐試。它的演出,獲得了觀眾熱烈而經久不衰的歡迎。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屈原
中國話劇作品《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1942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首演,劇本發表於同年1月21日至27日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同年3月由重慶文林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的事跡,但不拘泥於史實,以屈原一天的遭遇,集中反映出他與以楚懷王為首的統治集團的矛盾,從而概括了他悲壯的一生。麵對秦國威脅,屈原主張積極抗秦,引起朝廷不滿,被革職囚禁。南後因引誘屈原遭拒,懷恨在心,在酒中下毒欲置屈原於死地,不料侍女蟬娟誤飲毒酒代屈原而死。
劇作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崇高品質,屈原在暴風雨中悲憤呼號的“雷電頌”,發泄了他對黑暗的憤怒、詛咒,對邪惡的勇敢抗爭和對光明美好的向往。演出時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1953年9月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重新上演,並先後在日本、蘇聯上演。桃花扇
歐陽予倩(1889~1962),湖南瀏陽人,主要作品有劇本《天涯歌女》、《木蘭從軍》、《桃花扇》等。他的代表作品中國話劇《桃花扇》,1947年由新中國劇社首演於台灣。1957年和1962年由中央戲劇學院實驗話劇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公演。本劇原是清代孔尚任編寫的傳奇劇本,1937年歐陽予倩改編為京劇。1939年由京劇改編為桂劇。1947年又改編為話劇。
劇作通過秦淮歌妓李香君與複社文人侯朝宗的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反映明朝崇禎末年的政治形勢和社會風貌,貶斥朝廷的荒淫昏庸和閹黨官吏的禍國殃民,歌頌李香君的民族氣節。秦淮名妓李香君與複社文人侯朝宗相識相愛。定情後不久,李自成攻占北京,福王在南京登基,大權重落奸臣之手。侯朝宗被迫出走。香君在師傅柳敬亭幫助下,避身揚州史可法部下,並矢誌守節。在無恥文人楊文聰一再威逼下,以首觸柱,血染定情詩扇,楊就血在扇上畫桃花一幅。不日南明滅亡,清兵渡江,香君隱居山中。一日侯朝宗身著清廷官服來山中接香君,香君知侯已變節,即以死明誌。
全劇情節曲折,哀婉動人。龍須溝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問世。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中篇小說《微神》、《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中國3幕話劇作品《龍須溝》是老舍的話劇代表作,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
劇本寫在臭水溝龍須溝邊的一個小雜院裏住了四戶人家:
文弱膽小的舊藝人程瘋子,因被黑社會勢力欺淩成了“瘋子”,他妻子娘子善良、耐勞,靠擺香煙攤支撐這個家;車夫丁四脾氣暴躁,妻子丁四嫂是個刀子嘴豆腐心,於是在生活重壓下夫妻間常有摩擦;王大媽的女兒二春一心隻想早日離開這個臭水溝,可王大媽雖也恨這龍須溝,卻因為這裏有活幹,餓不死人,死活不準二春離開龍須溝;還有剛直敢說的瓦匠趙老頭。這些大雜院裏的小人物,年年交錢盼修溝;可龍須溝依然臭氣熏天,溝邊泥濘不堪。解放後人民政府發動群眾,徹底治理龍須溝,不僅溝水清澈,而且大雜院的人吃上了自來水。劇本通過龍須溝人民新舊社會的生活變化,熱情地歌頌了新社會新政府。
全劇形象生動,語言精煉,蘊含著現實主義的思想光輝。作者因創作此劇獲北京市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茶館
中國3幕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品,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劇本發表於1957年《收獲》雜誌7月號。195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單行本,1980年第二次印刷。
劇本描寫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3個曆史時期北京的社會風貌。
全劇由茶館掌櫃王利發、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和吃清廷皇糧的旗人常四爺貫穿始末。每一幕寫一個時代。慘淡經營祖業的王利發,在朝代更迭、連年戰亂和統治者的壓榨盤剝下,生意每況愈下,最後連賴以生存的茶館也被國民黨情報機關強占,走投無路。少年氣盛的秦仲義,變賣家產開設工廠,想幹一番救國實業,在曆史的動蕩中,經不起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蝕,實業救國的理想終成泡影。血氣方剛的常四爺從感歎大清國的沒落到一嚐鐵窗風寒,從吃皇糧到自食其力賣青菜,體驗了世道滄桑。當3個不同個性不同經曆的老人最後走到一起時,卻發出了同樣深沉的感歎。
全劇無貫穿的情節,作家以茶館這個三教九流進進出出的小社會,王利發等人的悲劇命運,揭示了舊社會必然滅亡的曆史規律。全劇氣勢宏偉,色彩斑斕,生活氣息濃鬱,語言簡潔、雋永、傳神,具有醇厚的“京味”。
《茶館》是中國現實主義戲劇的經典之作。1980年起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先後赴德國、法國、瑞士、加拿大、英國和香港、台灣地區演出,獲得巨大聲譽。關漢卿
中國12場話劇《關漢卿》是田漢的代表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本以創作和上演《竇娥冤》為主線展開戲劇衝突,塑造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形象。
劇本描寫善良少女朱小蘭因抗拒惡奴侮辱,被誣陷處斬。關漢卿激於義憤,在歌伎朱簾秀支持下寫成悲劇《竇娥冤》。權貴阿合馬以影射為名,強令關漢卿修改劇本,否則禁演。關漢卿寧死不屈,堅持不改,朱簾秀冒死承擔演出責任。劇本在忠於曆史真實,又不拘泥於曆史事實的原則下,在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背景下,成功地塑造了關漢卿剛正不阿、同情貧民、憎恨權勢的鬥爭精神,以及朱簾秀深明大義、嫉惡如仇的可貴品格。
此外,詼諧風趣且愛憎分明的王和卿、仗義而剛烈的王著、狠毒卑鄙的郝禎、投機取巧的無恥文人葉和甫等,也都栩栩如生,各有個性。
全劇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戲中套戲,構思獨特,語言精煉,洋溢著激動人心的詩情畫意。本話劇是田漢劇作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一個典範,也是田漢戲劇創作的高峰之作。蔡文姬
中國5幕曆史劇《蔡文姬》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品,1959年5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1959年11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作取材於文姬歸漢的史實,以建安時代動亂不安的社會為曆史背景,用倒敘的手法,寫主人公蔡文姬回憶她的淒慘經曆:戰亂被俘,嫁與匈奴左賢王為妻,生下一雙兒女,卻難抑思鄉之情,後曹操重金相贖,回中原修《續漢書》。
劇本以《胡笳十八拍》貫穿全劇,濃烈地渲染蔡文姬的悲楚經曆和歸漢途中拋兒別女的悲憤、哀怨、痛苦之情,並塑造了一個襟懷坦蕩、力修文治的政治家曹操的新形象。全劇詩情澎湃、激越。狂人日記
現代最早的著名小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是周樹人第一次使用“魯迅”的筆名所寫,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它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著名白話小說。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致狂的人的自述,描寫了他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受過封建教育,目睹過宗法製度和舊禮教吃人的事實,身受封建傳統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束縛、壓迫和殘害。他認為周圍的人都想加害於自己,整個現實社會已變成了“吃人”的世界,因此對四周的景象和自身的處境感到極端的恐懼。哪怕是趙貴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一路上的人交頭接耳的議論、人們張著的嘴和街上女人說的“咬你幾口”的話,都使他十分敏感地聯想到了狼子村佃戶告荒時講過的人吃人的故事。他從他大哥平常的言論開始懷疑當前的安排,他以為醫生把脈是為了“揣一揣肥瘠”、囑咐吃藥的“趕緊吃吧”是要趕緊吃他,從而歸結出整個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整個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曆史。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雖然他的每一句話都是瘋話,但這些瘋話中卻又飽含著深刻的真理。從而尖銳地揭露了宗法製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他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於是發出了“救救孩子”和推翻那個社會的號召。
魯迅通過“迫害狂”患者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為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實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曆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小說借實引虛,以虛證實,構思異常巧妙,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激情和徹底的民主革命精神。它是一篇應時代的感召而誕生的徹底反封建的戰鬥檄文。它向數千年來吃人的封建製度噴射出了空前熾烈的火焰,向封建社會吹響了第一聲進軍的號角。小說的問世,既標誌著魯迅創作活動的偉大開端,也標誌著中國新文學的偉大開端,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自此以後,文學革命突破了初期理論主張的局限,開始了內容上真正的大革新。作品受到了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但在思想和藝術上又高於果戈理的作品。它發表後,因其憂憤的深廣和批判的犀利,使眾多讀者耳目一新、警醒驚覺,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始成於1921年,最早刊於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的《晨報副刊》上。1922年納入《呐喊》中。《呐喊》是魯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裏麵收錄作者自1918年~1922年所作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風波》、《故鄉》、《阿Q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等15篇。
它反映了從辛亥革命開始,到“五四”運動前後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逐漸破產的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麵貌,塑造了沒落的知識分子、人力車夫等形象。“呐喊”的意思是為革命者助戰。他在描寫被壓迫人民的不幸時,常常是期望他們奮起抗爭,並以極大的憤慨來揭露封建階級、封建思想的殘酷統治,顯示了作者反映農民問題的深刻性和反封建的徹底性。這些作品,為中國現代小說創作開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