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耶在瑞士近代文學史中的地位僅次於凱勒。他的突出成就是曆史小說,大多以中古、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時代的生活為題材。長篇小說《於爾格·耶納奇》是他的代表作(1870)反映瑞士30年戰爭中的一段曆史,寫新教領袖於爾格·耶納奇為民族爭得了解放,本人卻成為叛徒和暴君,最後死在仇敵刀斧之下。這個故事反映了作者政治與道德相矛盾的觀點。中篇小說《聖徒》(1879)通過英王亨利二世與其寵信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伯克哈特之間的恩怨和矛盾,反映了英國中古曆史上激烈的政教之爭。《普勞圖斯在女修道院》(1882)批判天主教禁欲主義。短篇小說《一個少年的苦難》(1883)揭露耶穌會教士對人的精神的摧殘。他的重要的小說還有《護身符》(1873)、《僧侶的婚禮》(1884)、《女法官》(1855)、《培斯卡拉的誘惑》(1887)、《安蓋拉·鮑爾基亞》(1891)等。

邁耶的第一部詩集為《一位瑞士人寫的二十首敘事謠曲》(1804)。他的代表作《胡滕的末日》描寫了德國騎士領袖胡滕流亡在蘇黎世湖中的小島上回憶自己叱吒風雲的一生,內心中充滿了矛盾和痛苦。通過這個曆史人物,作者表現了對德國統一的同情和關注。此外,《羅馬的噴泉》、《雙帆》等優美的抒情詩,內容新穎,語言優美。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德國彌漫著悲觀失望的情緒,這時邁耶的多數作品的基調低沉,結局多為悲劇。他厭惡現實,而把文藝複興和德國宗教戰爭時期看作是理想的時代,這是他寫曆史題材的主要原因。邁耶受到“英雄創造曆史”的唯心史觀的影響,他筆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意誌力很強的孤獨的“英雄”。他寫曆史題材是借古喻今,一方麵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或批判,同時頌揚了俾斯麥,對他的所作所為表示同情。

邁耶的小說構思巧妙,場麵宏偉,戲劇性極強,有入微的心理描寫,語言優美凝練,受到凱勒的讚揚。他的詩歌感情含蓄,形象鮮明而富於象征性。施皮特勒

施皮特勒,1845年出身巴塞爾州一個高級官吏的家庭,19歲時因與父親發生爭執而離家出走。1865年在巴塞爾大學學習法律,隨後又到蘇黎世和海得爾堡攻讀神學。1868年回到瑞士格勞賓登地方擔任牧師。

從1871年起,施皮特勒在彼得堡和芬蘭的一些貴族府第任家庭教師。8年後回國,他在伯爾尼等地做教師和新聞記者,並於1881年寫成第一部重要史詩《普羅米修斯與埃庇米修斯》(1924年改寫後更名為《受難者普羅米修斯》)。1883年起他先後在《巴塞爾新聞》和《新蘇黎世報》等報紙任編輯。7年後繼承嶽父母的遺產,專事寫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題名《我們瑞士的立場》的政論中主張瑞士嚴守中立,因而受到德國民族主義勢力的猛烈攻擊。1919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施皮特勒利用《聖經》故事和古代傳說是題材,生動地刻畫出真善美與惡醜之間的矛盾。他的中、短篇小說如《庫拉德少尉》和《形象》等直接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尖銳矛盾。施皮特勒對帝國主義的種種矛盾而深感失望,又受到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所以他的整個創作基調是低沉而悲觀的。拉繆

拉繆,1878年生於洛桑,1901年在洛桑大學獲文學士學位。

他於1902年赴巴黎,開始創作,發表了詩集《小村莊》(1903),小說《阿琳娜》(1905)、《生活狀況》(1907)、《不得安寧的讓·呂克》(1909)等。

1910年,拉繆出版了《沃州畫家埃梅·帕謝》,作品描述一個瑞士農民畫家在巴黎不幸的遭遇最後被迫重返家鄉。另一部小說《塞繆爾·貝萊傳》(1913)也表達這種懷鄉之情。

1914年初,拉繆回到瑞士的沃州,與人合辦《沃州手冊》雜誌,並發表小說《病愈》(1917)、《我們中間的征兆》(1919)等。

1920年寫成《士兵的故事》,並作為歌劇演出。論著《存在的理由》(1914)、《向許多人物告別》(1914)以及《偉大的春天》(1917)等,體現了他對美學等問題的見解。

《山上的恐怖》(1926)、《股子,又名假幣》(1932)、《假如太陽不回來》(1937)等長篇小說,出色地描繪了瑞士的山景,有時帶點神秘感。代表作《德博朗斯》(1934)寫德博朗斯高山牧場上20餘名牧民在一次山崩時遇難,兩個月後,有一名牧人生還回村,卻被人們誤以為鬼魂。可他卻再度回到山裏去救另一個人。《人間的愛情》(1925)、《世上的美》(1927)、《薩瓦的小夥子》(1936)等小說,寫農村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拉繆的作品在描寫瑞士的風光以及窮苦勞動人的生活這兩方麵頗有特色,象征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