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豪普特曼一方麵為戰禍而憂慮,另一方麵對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認識不清,錯誤地以為德國是在抵抗“外來勢力”。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發表公開信要求他譴責德國發動的帝國主義戰爭,被他拒絕。

戰後,豪普特曼在公開演說和文章中,表示擁護德國第一個共和國。他受到了魏瑪共和國授予“德國精神界的代表”的榮譽,接受了勳章。維也納造型藝術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普魯士作家協會任命他為會員,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授予他歌德獎金。豪普特曼主張統一和人道主義,在政治上采取不介入黨派鬥爭的態度。

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豪普特曼深居簡出。1945年秋,豪普特曼應約·羅·貝希爾的邀請前往西裏西亞的阿格內股多夫參加德國戰後民主複興工作,在準備遷往柏林前夕,於1946年6月6日逝世。

豪普特曼是在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創作的,但他並不拘泥於它的藝術主張,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性質。他的早期創作受列夫·托爾斯泰和易卜生以及當時流行的資產階級社會學、遺傳學的影響頗深。

他的第一部劇作《日出之前》,描寫了羅特與海倫的愛情悲劇,揭露了德國資產階級家庭的墮落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但作者卻把這場悲劇的原因歸結為酒精中毒和遺傳。劇本公演後引起了關於自然主義的熱烈討論。《和平節》(1890)、《孤獨的人》(1891)這兩部表麵內容是社會問題而實質是資產階級家庭悲劇。

90年代初,豪普特曼的戲劇創作針對了尖銳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矛盾。《織工》(1892)是他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是德國戲劇發展史上一座裏程碑。劇中取材於1844年西裏亞紡織工人起義。它是德國第一部控訴資本主義剝削的罪行,表現無產階級群眾鬥爭的作品。這出戲是作者根據對曾經當過織工的祖父的回憶、自己的調查和阿爾弗雷德·齊默爾曼的《西裏西亞麻紡織業的興衰》、威廉·沃爾夫的《一八四五的德國公民手冊》創作的。《織工》在藝術上打破了一人一事的結構方法,各場戲獨立成章,全劇改聯譬合,用表現集體英雄代替塑造單一的中心人物的古典編劇手法。對話采用西裏西亞方言。這出戲受到德國工人群眾的歡迎,遭到統治階級的攻擊。

《獺皮》(1893)是豪普特曼另一部優秀作品,被稱為“偷竊喜劇”。劇本通過一個表麵頭腦簡單、實際很有心計的洗衣婦沃爾夫大娘,巧妙地瞞過地方警察、密探,偷竊木材和獺皮的故事,辛辣地揭露和諷刺了普魯士官吏的剛愎自用,政權機構的腐敗無能。偷竊在作者筆下是小人物在生存鬥爭中一種自衛手段。《獺皮》在德國文學史上與萊辛的《明娜·封·巴爾赫姆》、克萊斯特的《破甕記》並稱為德國3大喜劇。

1893年,豪普特曼的“幻夢劇”《漢奈蕾升天記》上演。這出戲的問世,標誌著作者離開了用現實主義方法描寫社會現狀的道路。作者通過無產者少女漢奈蕾的經曆與幻覺的描寫,把現實世界與基督教神話傳說巧妙地糅在一起,在對比當中表現人間的苦難。體現了作者對被壓迫的下層人民的同情與關心。文學史家認為家普特曼這類作品具有“新浪漫主義”傾向,如他的童話與傳說劇《沉鍾》(1897)、《可憐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

《弗洛裏昂·蓋耶》(1896)是一部以德國農民鬥爭為背景的作品,如《車夫亨舍爾》(1899)、《米夏埃·克拉默》(1900)、《羅澤·貝恩特》(1903)、《大老鼠》(1911)等則是通過個人遭遇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衰落腐敗的劇本。《弗洛裏昂·蓋耶》在德國觀眾中反映極為冷淡,觀眾不理解作者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用意,用作者自己的話就是:“德國人的民族感情象一口破鍾,我用榔頭敲它,可它不響。”《車夫亨舍爾》和《羅澤·貝恩特》是以婚姻和愛情糾葛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描寫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裏西亞農村的粗獷的普通人的悲劇性遭遇。《大老鼠》是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的劇本,作者以象征筆法生動地描寫了發生在柏林一家公寓裏的種種風流的事,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資本主義社會製度麵臨崩潰的趨勢。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豪普特曼的戲劇創作,如《冬天的敘事謠曲》(1917)、《多羅苔婭·安格曼》(1926)、《馬格努斯·加爾伯》(1942)和《阿特裏德斯四部曲》(1941~1948)等,都遠不如早年作品那樣光彩奪目。但他1932年創作的《日落之前》,頗具藝術魅力。它通過70歲的出版家克拉森與少女茵凱·彼得斯在婚事上的悲劇,從而揭示了大資產階級的殘酷與無恥。

豪普特曼一生除創作40多部劇本外,還寫過許多散文,如自傳體小說《激情篇》(1926)、《我的青春冒險》(1937)和遊記《希臘之春》(1908)等。

豪普特曼的劇本《織工》、《獺皮》和《漢鍾》在“五四”運動以後傳到中國,對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亨利希·曼

亨利希·曼,1871年5月27日生於盧卑克一個富商家庭。他曾在柏林費舍爾出版社任職,後又轉入柏林、慕尼黑大學學習。1893年首次去法國旅行,後去意大利。1925年定居柏林。

為擁護還是反對戰爭問題的爭論,他與弟弟托馬斯·曼大傷感情。1942年托馬斯在祝賀亨利希71歲壽辰時,承認了自己是錯的,認為哥哥為民主、為反對帝國主義而戰是正確的。1918年亨利希·曼熱烈歡呼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戰後他希望魏瑪共和國采用和平改良的方式革新資本主義社會,為此寫作了大量政論,宣傳自己的民主觀。從1924年起,他十分關注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從中看到了實現他的民主理想的希望。1931年他被選為普魯士藝術科學院主席。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亨利希·曼被開除出普魯士作家協會,作品被焚燒。流亡期間,他同高爾基、羅曼·羅蘭、巴比塞一起,積極從事反法西斯鬥爭。1935年和貝希爾率領德國作家代表團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大會”。1938年在巴黎任“德國人民陣線”主席。1940年前往美國,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1949年他被選為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主席,並獲國家一等獎金。他在即將啟程返回德國之前,於1950年3月12日逝世。

亨利希·曼一生共創作19部長篇小說,55篇中、短篇小說,11部劇本和大量政論、散文。他藝術上深受斯丹達爾、福樓拜、法朗士和左拉的影響;思想上從資產階級的叛逆的立場出發,轉向激進民主主義,對資產階級社會持批判態度,最後轉變為從政治和道義方麵肯定社會主義製度的立場。

亨利希·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一個家庭裏》於1894年出版,開始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在懶人樂園裏》(1900),以19世紀90年代的柏林為背景,通過一個外省大學生在柏林的浮沉,采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對大都會時髦的文化界和暴發的金融資本家進行了辛辣地諷刺。這是他的第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在日漸繁華的大都會生活中,作者以銳利的目光發現了寄生、墮落和崩潰的萌芽。長篇小說《垃圾教授》(1905)描寫一個綽號“垃圾教授”的中學教師,平時道貌岸然,私下卻與一個下等歌女勾搭,最後弄得身敗名裂。作者借描寫垃圾教授尖銳地抨擊德國的教育製度,揭露了19世紀末德國資產階級的虛偽與墮落。1930年劇作家楚克邁耶把它改編成電影,更名《藍天使》,30年代曾在歐洲轟動一時。1909年出版長篇小說《小城》,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的一個小山城為背景,反映民主力量與反動勢力的衝突。作者在這部小說裏第一次描寫了人民群眾的形象,提出了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乃至在歐洲崛起的可能性。

1911~1914年間,亨利希·曼完成了傑出的長篇小說《臣仆》,最初部分發表在慕尼黑《時代畫報》上,小說主人公狄得利希·赫斯林是造紙廠老板的兒子,自幼怯懦殘忍,欺軟怕硬,充當強者的走狗,而欺淩弱者。小說還通過老布克和費舍爾的形象,表現了自由主義的沒落和社會民主黨人的機會主義路線。《臣仆》與《窮人》和《首腦》共同構成了《帝國三部曲》,《臣仆》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市。父親是經營穀物的巨商,任盧卑克市稅收事務的參議,具有北部德國人的嚴肅、冷靜;母親出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統,富於南歐人的敏感、熱情和長於幻想,喜愛藝術。父母的雙重性格在他身上都得到了體現。

1891年父親去世,商號倒閉,1892年全家遷至慕尼黑定居。托馬斯·曼在慕尼黑的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當見習生時,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墮落》(1894),受到著名作家戴默爾的讚揚。1895~1896年他在慕尼黑高等工業學校旁聽曆史、文學史和經濟學等課程,同時為哥哥亨利希·曼主編的《二十世紀德意誌藝術及福利之頁》審稿和寫作書評。1896~1898年去意大利。1898年回慕尼黑任諷刺雜誌《西木卜利齊西木斯》編輯。

1898年,托馬斯·曼出版了中篇小說集《矮個先生弗裏德曼》。1901年他發表了成名作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庭的沒落》。1903年發表小說集《特裏斯坦》,其中包括他的中篇代表作《托尼奧·克勒格爾》。1905年他與有猶太血統的教授的女兒卡塔琳娜·普靈斯海姆結婚。以後陸續發表諷刺小說《王爺殿下》(1909)、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1912),完成3幕劇本《菲奧侖察》(1906)。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針對亨利希·曼批評德國戰爭政策的論文《論左拉》,發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1918),從衛護“德意誌精神文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德帝國主義參戰辯護。1922年發表《論德意誌共和國》的演說。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