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斯還寫了大量中、短篇小說,如《蜂房》(2卷,1953)、《加勒比海故事集》(1962)、《弱者的力量》(1965)、《渡航》(1971)和《奇遇》(1973)等。她的論現實主義和文學創作的論文,表現了堅定的社會主義傾向性和提倡藝術創新的勇敢精神。

西格斯早在1932年就寫了長篇小說《戰友們》,反映中國的革命鬥爭。她還寫了隨筆《計秒表》、軼事《駕駛執照》和報告文學《楊樹浦五一節》。《計秒表》寫中國遊擊隊配合紅軍作戰,擊潰國民黨軍隊的第3次圍剿。《駕駛執照》描寫一個中國司機將車上3名日本軍官的汽車開進長江的事跡,表現中國人民堅定的抗日意誌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她還發表《向南方局遞送新綱領》(1949),歌頌30年代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和中央蘇區的土地政策。遊記《在新中國》是西格斯在1951年訪問中國後,回國後發表的。布雷德爾

布雷德爾,1901年6月2日生於漢堡一工人家庭,15歲小學畢業,進工廠當學徒,加入社會民主主義工人青年團。當時德國已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第3年,國內民窮財竭,工人生活艱苦,使他體驗到資本主義剝削和帝國主義戰爭的罪惡。

1918年,布雷德爾加入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領導的斯巴達克團。是年這個團改組為德國共產黨,他也是最早的黨員。1923年他參加漢堡工人起義,被捕下獄,在獄中寫成《瑪拉——人民的朋友》(1924)。獲釋後,在一條航行地中海的船上當機匠助手,到過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北非等地。經過一年半海上生涯回到漢堡,進“N和K機器廠”當車工,並由台爾曼介紹在漢堡《人民日報》當工人通訊員。他在通訊中流露出的革命信念,觸怒了反動當局,於1930年因一次對製造防毒麵具的報道,被魏瑪共和國法庭以“文藝叛國罪”判處兩年監禁。他在獄中寫成反映無產階級日常生活的長篇小說《N和K機器廠》(1931),深得著名的共產主義作家路德維希·雷思的讚許,立即付印。因此他在監禁中又寫了一部表現漢堡工人的長篇小說《羅森霍夫大街》(1931)。這兩部反映20年代德國工人革命鬥爭的作品使他進入了安娜·西格斯、弗裏德裏希·沃爾夫等無產階級革命作家的行列。他的另一部譏嘲“納粹綱領”的小說《財產條款》,因為原文紙版落到納粹手裏,隻有俄文和烏克蘭文譯本流傳。

1933年納粹沒收和焚毀他的作品,並把他關進集中營。13個月後獲釋,流亡到布拉格。他根據這段經曆寫了長篇小說《考驗》(1934)。

1934年他和貝希爾到莫斯科,列席了作家大會,並見到高爾基。會後留居莫斯科,和貝希爾一同從事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工作。

1936年,他和布萊希特、福伊希特萬格合編文藝月刊《發言》。

1937年他以黨員地下活動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你的不認識的弟兄》出版。同年去馬德裏出席反法西斯保衛文化代表大會,並參加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國際反法西斯誌願軍,被任為台爾曼營的政委。在巴黎寫成中篇小說《埃布羅河上的遭遇》(1938),並研究法國革命史,寫成供青年閱讀的曆史小說《萊茵河上的委員》(1940)。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已去蘇聯,寫成《親戚和朋友》3部曲的第1部《父親們》(1941)、第2部《兒子們》(1949~1952)脫稿前,他回到了解放了的祖國。《孫子們》發表於1953年。3部曲的故事從主人公華德於1901年誕生起到1945年柏林解放止,通過華德的外祖父哈特柯夫的回憶,又追溯到30年前普法戰爭末期,從一個家庭反映了這期間的重大曆史事件。作者在這裏想說明德國工人階級這80年的鬥爭是有成果的,他們的血汗沒有白流。

1941年10月希特勒軍隊接近莫斯科時,布雷德爾和魏納特到前線去草擬傳單,用擴音器喊話。他把這時的經曆寫成中篇小說《一個德國兵的遺囑》(1942)和《特派員》(1944)。1945年5月,他回祖國參加重建工作,寫成中篇小說《沉默的村莊》(1949)和《五十天》(1950)。前者揭發一些村民想用沉默來忘掉助納粹為虐的罪行,後者是一部報告文學,記述勞動人民在50天內重建一個被洪水毀壞的村莊。

布雷德爾回國後,先後擔任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家協會理事和主席,主編過《今天和明天》、《新德意誌文學》等刊物,同黑爾合寫電影腳本《台爾曼——他那階級的兒子》(1954)。1955年春,他來中國訪問,在延安毛澤東故居參加過一次宴會,他把聽到的中國人民革命鬥爭故事寫成《棗園的宴會》(1956)。1959年發表《新的一章》,1964年續出它的二集和三集。1954年他被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和藝術科學院副院長,1962年為院長。1964年,他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訪問,返德不久,在藝術科學院1月27日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因突患心肌梗塞症去世。

布雷德爾在創作上力求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他們正麵和反麵的種種性格,描寫他們的“內心抽搐和鬥爭”。他的語言也同他的為人一樣地樸質而富有感情。他是中國人民熟悉和歡迎的作家。威廉·豪夫

威廉·豪夫,1902年生於斯圖加特一個官員家庭,青年時代他曾在圖賓根神學院求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當了家庭教師,同時也為孩子們寫童話。他曾遊曆法國等地,1927年任《有教養階層晨報》編輯。

豪夫從小就有講故事的才能,晚上常講故事給他兩個妹妹以及另外的女孩子們聽。這些故事有的是他從學校裏聽來的,有的是他自己編的,這種講故事的天賦為他日後的童話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24年10月到1826年初,他在參謀總長許格爾家當家庭教師,課餘常給孩子們講故事。這些故事娓娓動聽,連許格爾夫人也很欣賞,她鼓勵豪夫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公開發表。豪夫接受了她的建議,創作了內容連貫的4組童話,即《穿年鑒外衣的童話》、《商隊》、《亞曆山大教長和他的奴隸們》、《施佩薩爾特客店》,後來出版時書名題為《童話年鑒》。

1927年,豪夫因病逝世,年僅25歲。他的作品大多是他逝世前一兩年寫成的,《小矮子穆克》、《仙鶴哈裏發的故事》、《年輕的英國人》等等早已家喻戶曉,《冷酷的心》更是德國最美的童話,成為歌劇、繪畫的題材。

豪夫的《童話年鑒》模仿《一千零一夜》的形式,通過卷首引線,講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些故事套故事的形式是豪夫童話特有的風格,故事語言通俗易懂,情節驚險神奇,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間童話和東方童話《一千零一夜》對他的影響。

豪夫的童話雖然取材於民間故事和傳說,但融入了社會現實的內容和作家的生活體驗。他通過童話的形式,揭露當時德國庸俗的社會現實,批判和諷刺統治階級的愚蠢和貪婪。

豪夫的童話在德國廣泛流傳,備受人們的喜愛,曾以多種語言、各種版本一版再版。他的童話思想內容深刻,故事情節生動,受到讀者的喜愛,成為世界兒童文學的瑰寶。施特裏馬特

施特裏馬特,1912年8月14日生於施普倫貝格。父親是麵包師。曾當過飯店服務員、飼養員、司機和輔助工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二戰期間他被征入伍,戰爭快結束時離開軍隊,漂泊他鄉。1945年回到家鄉,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1947年任當地7個小村的聯合村長,後任森夫滕貝格地方報紙的編輯,不久成為專業作家。他一直和農民在農村一起生活。1959~1961年任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家協會第一書記,多次獲國家獎金和其他獎金。

施特裏馬特的作品以農村生活為主。第一部長篇小說《趕牛車的人》(1950)描寫農村無產階級的生活,展示了德國從威廉時代到法西斯上台這半個世紀的農村階級關係。短篇小說集《一堵牆倒塌了》(1953)共收8篇短篇小說和速寫,作者以樸實真切的語言描繪了農民因農村變革而引起的變化。《貓兒溝》(1954)是他的第一部劇作,是一出4幕詩體喜劇,1953年由布萊希特領導的柏林劇團上演,博得好評,獲國家獎金。劇本以農村一條新的公路線索,展開了富農及其追隨者與進步力量之間的衝突,反映了土地改革後農村階級鬥爭的新麵貌。

5年後,施特裏馬特又加寫了一場《19年的貓兒溝》(1958),以表現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進展。劇本《荷蘭人的未婚妻》(1960年演出,1961年出版),寫一個農村雇工的女兒在戰爭結束前後3年內愛情上的遭遇,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與階級問題密切相關,政治上的選擇與私生活的處理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劇中雖然描寫了對抗性矛盾,但女主人公漢娜與她的同誌、朋友之間的矛盾卻占了重要地位。這出戲被認為是東德60年代戲劇發展的序幕。劇本發表後,曾在文藝界引起爭論。

施特裏馬特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獲1955年國家獎金的《丁柯》(1954)是他的代表作。小說以1948~1949年土地改革後的下勞西茨農村為背景,通過主人公丁柯的觀察,揭示了土地改革後各種矛盾之間的鬥爭。丁柯的祖父、翻身農民克拉斯凱擺脫不掉舊生產方式的影響,一心走個人發家致富道路,丁柯的父親思斯特發生了矛盾。老克拉斯凱無法適應新的生產方式,不但沒有成為土地的主人,反而成了土地的奴隸,終於勞累致死。他的死既象征著舊思想的必然滅亡,也預示著合作化是農民應走的道路。小說形式新穎,引人入勝,1957年被改編成電影。

施特裏馬特的長篇小說3部曲《創奇跡的人》繼承了德國“發展小說”的傳統。第1卷(1957)敘述貧苦的農村青年施坦尼斯勞斯·比德納從1909~1943年法西斯滅亡前夕所走過的曲折道路,此時,德國社會對小資產階級的狀況進行全麵分析。作者把現實主義的描寫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幅生活氣息十分濃鬱的畫麵。第2卷(1973)繼續敘述施坦尼斯勞斯的發展道路,在直接描寫之中穿插著許多回憶。第3卷於1980年出版後,因對生活帶有強烈的批評性,引起爭論。

施特裏馬特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奧勒·畢恩科普》(1963)圍繞奧勒·畢恩科普的遭遇,表現了1951~1959年間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複雜的鬥爭。主人公奧勒·畢恩科普是農村中的基層幹部,他在帶領農民實現合作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但他不畏艱阻,持之以恒,擊敗敵人取得勝利。

他於1964年第3次獲國家獎金。

施特裏馬特的短篇小說,較著名的有《舒爾采霍夫的流水賬》(1967)、《九月的一個星期二》(1969)、《一百的四分之三個小故事》(1971)等。赫爾姆林

赫爾姆林,原名魯道夫·萊德。1915生於開姆尼茨一個猶太人家庭。早年受到的種族歧視,使他對政治了解頗深,16歲加入德國共產主義青年聯盟。納粹統治初期,在柏林從事地下工作。1936年起流亡國外,曾在法國參加反法西斯抵抗運動。1945年回德國,最初在西德法蘭克福電台工作,後定居蘇軍占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