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髒循環係統病理常識與預防治療(1)(1 / 3)

第一章心髒循環係統病理常識與預防治療

心腦血管病飲食與防治生活必備叢書第一章心髒循環係統病理常識與預防治療生活必備叢書

心腦血管病飲食與防治一、心髒循環係統疾病

的病理常識

循環係統與血壓知識

(一)心髒的結構與功能

心髒約為本人的拳頭大小,夾在左右兩肺中間,位於胸廓中前方,整個心髒約有2/3在中央偏左側。

1.左心與右心:心髒功能是由左右兩個泵發揮作用。左側的泵(左心)是將來自肺部含有氧氣的紅色血液(動脈血)輸送到身體各部位。右側的泵(右心)是將由全身彙集而來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黑色血液(靜脈血)送到肺裏,以便再生新鮮的動脈血。這兩個泵,由一個隔所分開。

2.心室和心房:左右泵,分別有心室、心房,心室與心房之間由瓣隔開。心室是將血液排擠出去的強有力器官,所以是由較厚的心肌壁所組成。心房是將返回到心髒裏的血液暫時貯存的器官,每當心室完成一次收縮而舒張下來時,貯存在心房裏的血液就可流到心室,心室可再次收縮。

3.四個瓣:為了使血液沿一定方向流動,心髒就要像手壓泵一樣,在每個重要地方都要有一個瓣。位於左心室入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處的為二尖瓣,位於左心室出口處(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的為主動脈瓣。另外,位於右心室人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間)處的為三尖瓣,位於右心室至肺動脈出口處的為肺動脈瓣。

(1)瓣的功能:二尖瓣與三尖瓣在心室收縮期間閉合,防止血液由心室向心房逆流;在心室舒張期間張開,心房血液流進心室。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在心室舒張期間閉合,防止輸送出去的血液向心室;在心室收縮期間張開,心室內的血液分別流向主動脈和肺動脈的血管裏。

(2)心髒搏動節律:心髒搏動與人的意誌無關,每分鍾以60~90次的節律反複跳動。決定這一節律的是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分界線的叫竇房結節的特殊心肌組織。該組織每隔一定間隔時間產生電衝動性興奮,這一興奮首先刺激心房使左右心房收縮,然後傳到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的房室結。興奮由此傳到分隔左右心室的室中隔,進而波及左右心室使整個心室受波動而引起收縮。

(3)心髒功能的調節:安靜時,心髒每分鍾輸出的血液量約為5立升。心髒的跳動數每分鍾為60~90次,故跳動一次可輸出70~90毫升的血液。但是,隨著身體組織需氧量的增加,心髒可相應地增加跳動次數,或使每次輸出量增加,從而輸送超過安靜時的4~5倍的血液量。這種調節與意誌無關,是在植物神經作用下無意識地進行的。

(4)冠狀動脈:心肌本身不停地收縮與舒張,需要一定的能量。冠狀動脈就是輸送這種能量的管道。冠狀動脈從主動脈根部分出兩支,然後又分為細支,由心髒表麵進入心髒內部。

(二)血管的構造與功能

1.血液循環經路:由左心室出來的主動脈首先分支為營養心髒本身的冠狀動脈,然後再向全身分支出許多小動脈。小動脈進一步再分,其末端形成細微血管網,在這裏體內的組織和血液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即將氧與營養物質輸送給組織,並回收二氧化碳與老化物。當血液在通過毛細血管的過程中完成上述物質交換後,就可逐漸彙集起來而流進小靜脈,接著彙集到大靜脈最終流進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我們將此稱為體循環或大循環。該血液經右心房通過右心室送到肺動脈,肺動脈在肺裏不斷再形成毛細血管網附於肺泡表麵。血液在這裏將二氧化碳排到肺泡裏,並從進入肺泡的空氣中吸進氧氣再生為新鮮血液,逐漸彙集以後經數條肺靜脈回到左心房。我們將此稱為肺循環或小循環。

2.血管功能:主動脈與其他大動脈的壁很厚,在心室收縮期裏呈彈性膨脹而變粗,在舒張期恢複原狀,由此使血流與血壓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小動脈壁又分布有許多植物神經,所以根據需要可改變血管直徑,用以調節血流與血壓。毛細血管壁呈薄膜狀,故使血液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易於進行。靜脈的整體容量很大,通過很薄的血管壁收縮或舒張就可以改變血液量從而調節返回心髒的血液量。為了防止逆流,在許多處有類似衣袋樣的瓣。

(三)血壓知識

血壓是指流動中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測量血壓要在安靜時將血壓表的袖帶纏在上肢,用橡皮球將空氣送入袖帶裏,然後測定水銀柱高度。可以取坐位、臥位和立位進行測量血壓,但袖帶位置應與心髒位置高度相同。

1.最高血壓與最低血壓:血壓的原動力是心髒收縮力。當心髒收縮時,動脈裏血液量增加,因而血壓上升。相反,當心髒舒張時,動脈內血液量減少,血壓即可降低。前者叫做最高血壓(收縮期血壓),後者叫做最低血壓(舒張期血壓)。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之差叫脈壓差。脈搏每跳動一次,可出現一次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

2.血壓的正常值:20歲男子最高血壓的正常值是16.4千帕(123毫米汞柱),女子為15.7千帕(118.7毫米汞柱),男子最低血壓為9.7千帕(73.8毫米汞柱),女子為9.6千帕(72.1毫米汞柱)。30歲以前,與上述數值基本相似。但40歲以後,在嚴格意義上,很難決定正常血壓,這是因為又增加了老化現象的緣故。一般所說的高血壓,是指經反複測量而高壓總是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上,低壓總是在12千帕(90毫米汞柱)以上者。然而60歲以上的人,高壓為21.3千帕(160毫米汞柱)亦屬正常(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3.血壓的變動:血壓並非總是恒定的,會隨著身體諸項條件變化而變化。

(1)氣溫與血壓:氣溫對血壓有明顯影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一般夏季較低,冬季較高。並且與每天的氣溫變化都有密切關係。

(2)運動與血壓:運動對血壓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血流增加時,血壓可上升。輕微運動時,由於末梢血管擴張減少血流的阻抗力,因此血壓不會上升。但是,在激烈運動時,由於從心髒壓迫出來的血液量增多,因而可使血壓升高。

(3)精神狀態和血壓:憤怒、擔憂、苦惱、受驚等感情中樞興奮可使血壓上升,但其上升情況因人而異。

心髒病

(一)心瓣膜病

心髒有肺動脈瓣、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四個瓣。當這些瓣發生病變後,作為輸送血液的泵的工作就可受到影響,這一狀態就是瓣膜病。

1.瓣膜病的特征:瓣膜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窄病,有兩個瓣或三個瓣黏連在一起而不能充分開張。另一種是閉鎖不全症,瓣的閉合不好,使一度通過的血液出現倒流。也可兩者兼而有之,叫做狹窄兼閉鎖不全症。後天性的瓣膜病以二尖瓣疾病為最多,其次是主動脈瓣,然後是二尖瓣與主動脈瓣同時發生。單純的三尖瓣疾病很少見,後天性的肺動脈瓣疾病更為少見。先天性的瓣膜病以肺動脈瓣疾病為最多,其次是主動脈瓣疾病,二尖瓣疾病、三尖瓣疾病則很少。

2.原因:心髒瓣膜病的原因有先天性畸形或由後天性疾病所引起。後天性心瓣膜病最多的是風濕熱,其次是梅毒、細菌、動脈硬化、外傷等。

3.症狀:先天性重症瓣膜病雖然也出現發紺症狀,但生後不久便會出現呼吸速度加快和浮腫等心功能不全症狀。但是後天性瓣膜病大都是在20~30歲期間出現症狀。

一般來說,後天性瓣膜病大都由於稍一活動就出現心跳,或爬坡上樓梯時出現心跳與氣喘等才被發現。此外,也有夜間睡眠時出現發作性咳嗽,由於氣喘而坐起來或靠著一定東西才感到舒服的症狀。這是由左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髒哮喘。右心功能不全時,可出現浮腫。此外也有同時出現血痰與咳嗽。

後天性瓣膜病有二尖瓣膜病與主動脈瓣膜病。二尖瓣膜病:有二尖瓣狹窄症與閉鎖不全症。狹窄症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左心房因血液儲留,壓力升高。肺靜脈壓力也可升高,引起肺淤血與浮腫成為心髒哮喘的原因。不久,心髒右側因負擔加重使肝髒腫脹,或發生浮腫。這就意味著右心功能不全。如果左心房積存血液而加重負擔後,就成為引起心律紊亂的原因,容易發生血栓。血栓脫落由左心室流進主動脈後,就可阻塞腦和身體血管而發生栓塞。二尖瓣閉鎖不全症是因二尖瓣的變形與硬化使血液由左心室再逆流到左心房的疾病,為此可使左心室承受很大負擔。逆流回來的血液使左心房的壓力升高,結果就同二尖瓣狹窄症一樣,由左心功能不全而並發右心功能不全。當二者都為重症時,三尖瓣承受不了其壓力,有時會引起三尖瓣閉鎖不全。主動脈瓣膜症:主動脈瓣狹窄與閉鎖不全症在早期一般無心跳氣喘症狀,亦有終生都未發現者。但是,隻要出現一次症狀就會迅速惡化,所以不要因無症狀就疏忽大意。也有從年輕時開始就並發心髒性哮喘與心絞痛。

先天性瓣膜病,如肺動脈瓣狹窄症雖自生出就有,但若為輕症則完全沒有症狀。中等程度的肺動脈瓣狹窄也多在20歲以後才會出現自覺症狀。重症肺動脈瓣狹窄自嬰幼兒期開始出現右心功能不全症狀。症狀發展後,主訴有運動時呼吸困難,或比別人容易疲勞等。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病和二尖瓣膜病,其症狀大都比後天性出現得要早。

(二)肺心病(肺源性心髒病)

肺和心髒關係密切,當某一方麵發生異常時,一定會影響另一方麵,如果心髒功能發生異常,血液就不能徹底地從心髒裏流出麵積存在肺裏,肺血液循環變壞,肺動脈內壓增高,右心負擔加重,最終導致右心功能不全,這就是肺心病。急性者可在引起休克症狀後死亡,慢性者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死亡。

1.急性肺心病(肺梗塞):靜脈與右心房產生的血液凝塊(血栓)脫落流進肺裏阻塞了肺動脈引起梗塞,此因肺動脈壓升高所致。骨盆與下肢深部靜脈產生的血栓,也容易引起這種事故。

發生較大肺梗塞後,可見呼吸困難、胸痛、咳嗽、血痰、發燒、發紺、脈搏微弱、跳動次數增多、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出現休克,也有的在幾分鍾內死亡。但也有不表現上述症狀,而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燒、胸部壓迫感以及胸痛等。

要絕對安靜,可用鎮靜藥與鎮痛藥、輸氧,並對休克采取急救措施。

2.慢性肺心病:患慢性肺疾病時,特別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結核、矽肺以及脊柱與胸廓變形等時。會增大肺血管的阻抗,使肺動脈壓升高,右心負擔加重,這就是慢性肺心病。

除呼吸困難、心跳、咳嗽、咯痰、發紺等症狀外,還有哮喘症狀。

(三)心功能不全

心髒的泵作用一旦變弱,就不能很好地輸送血液,同時也不能很好地處理回到靜脈裏去的血液,而出現各種症狀。這種狀態就叫做心功能不全(或稱心力衰竭,簡稱心衰)。

症狀:初級階段,運動時出現氣喘與心跳等。隨著病情的發展,麵部和下肢出現浮腫。病情進一步發展,夜裏出現呼吸困難而不能入睡,呼吸受阻而發出喘鳴聲。更嚴重時,嘴唇與指尖出現紫紺現象。此外,尿量減少,沒有食欲,但體重卻可增加。有時腹部膨隆,這不僅是因為胸膜腔內有積水,腹腔也有積水,由於肝髒腫大所致。

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原因除了心髒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心髒本身疾病外,也有因高血壓以及內分泌係統的疾病所引起。因此,在僅有氣喘、心跳、夜間呼吸困難等症狀時,就要盡早請醫生檢查以弄清原因。此外,患有高血壓和瓣膜病時,即使沒有心功能不全的自覺症狀,也不可掉以輕心。

(四)心律紊亂

有規律搏動的心髒發生紊亂而成不規則狀態叫做心律紊亂(或不齊)。既有無任何不適的暫時性心律紊亂,也有症狀嚴重的心律紊亂,故應特別注意。原因除了由各種心髒病所引起外,也有因內分泌和神經疾病等心髒以外的疾病所引起。

心律不齊有期外收縮、發作性心動過速等幾種類型。

1.期外收縮:有規律的搏動發生紊亂,心跳節律發生變化。因為改變由正常搏動的起搏點控製,由另外的激動,使心髒跳動規律一時發生紊亂。基本上用不著擔心,但由心髒疾病和藥品中毒引起者,應予注意。

2.陣發性心動過速:突然出現心跳,脈搏可加快到160~200次。但很快又恢複原狀而感到舒適,這叫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打哈欠、用勁憋氣、用手指於眼皮上壓迫眼球、按摩頸部以及使身體屈伸等時,有時可以止住過速的心跳。

立即可恢複者不用擔心。但時間一長就有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危險,所以應請教醫生。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大都由心髒有病或洋地黃中毒等引起,所以對病因的治療也很重要。

3.心房撲動與纖顫:心髒跳動完全呈不規則狀態。原因是由二尖瓣膜症、冠狀動脈硬化、巴塞德氏病(甲亢)等引起,整個心房不能進行正常收縮。如果僅是脈搏不規則,大都感覺不到,但心房撲動加快時可感到心跳,持續時間長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

4.亞一斯綜合征(心髒傳導阻滯引起的腦缺氧綜合征):心髒起搏點激動不能由心房傳到心室。所以心室就以本身節律進行搏動,這種狀態就是房室傳導阻滯。這種激動突然失傳時,在心室開始搏動以前,出現暫停搏動與循環,引起腦貧血意識消失。這就是亞-斯綜合征。也有由心動過速所引起,為了弄清原因可請醫生診斷,也可住院治療。即使進行藥物療法、但若反複發作時,可植入人工起搏器,用電流刺激調整搏動節奏,從而使心髒轉為正常跳動。

(五)心髒神經症

這裏所說的是精神病的一種,概言之是由神經症引起的心髒病。因此,心髒本身並沒有發生病態變化。多發病於中年人,尤其女性較多。

症狀:心跳突然加快,心髒部有壓迫感、疼痛、脈搏不規則、心律不齊(期外收縮)。除此之外,還有臉色蒼白、呼吸困難、手腳發涼、出冷汗、血壓下降等重症表現。但是,在心絞痛與心肌梗死中,心前胸壁疼痛和壓迫感很強。與此相反,心髒神經症與局部的痛苦相比,首先出現立即死去的不安感和恐怖感。另外,在發作時或請醫生診斷時以及在人群中,總想用右手保護著心髒的姿勢,這也是其特征。發作反複多次,或隔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再次發作,每次發作都加劇不安感,不能一個人呆著。請醫生診斷,隻要摸摸脈,大都會立即好轉。

(六)心肌病(特發性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在心肌病中,心肌肥大是病變的主體。特別當心室中隔(左室與右室之間的壁)肥大明顯,由於是向內腔發生的肥厚,所以可使心室內腔狹窄。此外,心室壁變厚,從而心室難以擴張,血流不暢。如果是在左室的出口附近,即主動脈瓣下端發生肥大時,左室收縮使該部分肥大的心肌也發生收縮,這樣血液就難以由左室流進主動脈。

因此,將妨礙血液流動位置上發生的肥大稱為阻塞型,將除此之外的稱為非阻塞型。肥大型心肌病在同一家族中發病的較多,故認為與遺傳有關。

症狀與診斷:非阻塞型肥厚型心肌病比較輕,有輕微心跳、活動時氣喘、胸部壓迫感等。在出現阻塞後,常有頭暈。肥厚型心肌病在超聲心動圖上可見心室肥厚以及其他特征。另外,有否阻塞可通過心導管檢查。而且通過心導管還可采集心髒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肥大的類型。

2.淤血型心肌病:由於心肌變性使心肌變弱,心髒擴張,心髒不能徹底發揮泵的作用。因此導致淤血性心功能不全。

症狀和診斷:有時是以心律紊亂開始發病。但最典型的是引起頑固的淤血性心功能不全。肺部淤血可出現呼吸困難、肝腫大、浮腫、尿量減少等。胸部X線檢查可見明顯心髒擴大。此外,心電圖的變化也很大,若檢查心肌組織可見心肌變性。

3.收縮性心肌病:心內膜及其下方的心肌發生高度纖維化的疾病。由於心肌被很硬的纖維所取代,致使心髒功能減弱。

(七)心包炎

心包是覆蓋心髒的膜,在心髒上麵轉過來再次包裹心髒。兩層心膜之間叫作心包腔,有少量液體進入,可使心髒圓滑地運動。心包發生炎症時,就叫做心包炎。從臨床上分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慢性絞窄性心包炎三種。

1.急性心包炎:風濕熱、病毒、結核、其他的細菌感染、尿毒症。膠原病、惡性腫瘤是導致該病的主要原因。心包炎並非單純由上述疾病所引起,大都是由全身疾病或由其他疾病繼發。因此,心包炎的經過和預後與致病原因有密切關係。風濕性者預後較為良好,結核性者容易轉成慢性,化膿性心包炎預後大都不良好,由惡性腫瘤引起者預後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