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健康漂亮寶寶護胎決定法
生個健康漂亮寶寶生活必備叢書第十章生健康漂亮寶寶護胎決定法生活必備叢書
生個健康漂亮寶寶一、胎兒健康狀況的檢測與處理
胎兒正常與健康狀況的判斷
從懷孕第一天起有些孕婦就整天提心吊膽,擔心腹內的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其實掌握了一些胎兒發育的狀況依據就不必過分憂慮。
胎兒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一般在妊娠早期生長發育最為迅速,妊娠中期增長相對穩定,妊娠晚期則增長緩慢,到了出生前一周左右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可以通過孕婦的生理指標來推測胎兒的生長情況。
首先可以通過測量子宮底的高度(即從子宮底至恥骨聯合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胎兒身長的發育情況。一般情況下,當妊娠16周時,宮底約在恥骨及肚臍的中央部位;當20~22孕周時,宮底基本上達到臍部;32孕周時,宮底則達到劍突下2~4厘米處。過分超過或明顯落後於相應指標時,則顯示胎兒發育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查找原因。
其次,可以通過檢查孕婦體重的增長情況來監測胎兒體重的增加是否正常。懷孕期間,孕婦體重增長的平均值應為10~12千克。其中胎兒約為3千克,胎盤約為0.6克,羊水約為0.8千克,一共約4.5千克。其他如子宮、乳房、血液、水分等約增加5.5千克,共計10千克左右。在34~38孕周時,孕婦的體重每周平均增加0.5千克。妊娠後期平均每周增加0.3~0.35千克,如體重增加過快,則有可能出現水腫。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監測胎動情況來判斷胎兒發育是否正常。一般正常胎兒1小時胎動不少於3~5次,12小時共約30~40次。可以早、中、晚各測1小時,之後將這3個小時的總數乘以4,即得12小時的胎動數。若小於10次,則顯示胎兒出了問題,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胎兒監護儀是胎兒的救星
精子與卵子結合後形成的受精卵具有發育成新的生命個體的無窮活力。孕4個月,胎兒活動增強,絕大多數的孕婦可感知胎兒在宮內的活動——一“自覺胎動”。胎兒猶如魚兒戲水一樣,時而揚手,時而踢腿,時而又將臀部撅起,高興時還來打“自由拳”;疲勞時便小息,或安睡一陣子。當妊娠過期,胎盤衰老運輸氧氣與養料的能力低下時,則發生胎兒宮內乏氧,或由於臍帶繞頸、打結、扭轉等原因,致使胎兒宮內缺氧窒息。缺氧初期,胎兒拚命掙紮,孕婦覺胎動極其活躍,甚至無法忍受。當缺氧持續不緩解時,則進入失代償階段,胎兒由興奮轉入抑製,胎動減弱直至消失。通常,胎動消失12~24小時後胎兒死亡。因此,胎動是胎兒安危的可靠指標之一。孕婦如果每日能認真記錄其胎兒的活動情況,就可能及時發現潛在的胎兒宮內缺氧的危險,在胎動出現異常的初期,就醫求治,醫生可及時采取適當有效的終止妊娠的方法,如剖宮取子術等,就有可能使孩子獲救。
怎樣數胎動呢?方法很簡單,孕婦取左側臥位,靜心體會胎動的次數,胎兒每動一下,就在紙上劃一道,或將一粒豆子或火柴棒放入盒內計數,每日早、中、晚各記錄1次。3小時胎動的總和乘以4,則推算出12小時的胎動次數。若1小時內胎動少於3小時,或12小時的胎動次數少於10次,尤其胎動消失時,則為危險信號,應立即就診,千萬不能耽擱,以防胎兒死在宮內。
既往,對於臨產的產婦,醫生僅能借助聽診器聆聽胎兒心音的變化,通過手摸觸診了解子宮收縮的強弱及持續時間的長短。這種方法雖比較簡便,但不夠精確。且由於人力、精力、時間等因素,醫務人員很難長時間連續觀察產婦的宮縮及胎心率的變化,又由於摸宮縮與聽胎心不能同時進行,無法了解二者的關係,常導致胎兒的某些潛在危險被忽略,貽誤了診治。為此,人們研製出一種電子儀器——胎兒監護儀。
應用監護儀可同時進行外監護與內監護。進行外監護時,將一個具有測壓裝置的探頭放在子宮體上,測量子宮收縮力;另一個與聲響裝置相連的探頭放在胎背處描記胎心音;同時,產婦手握一按鈕,當感知胎動時便按一下開關,通過傳感器最終將宮縮、胎心與胎動同時記錄於帶刻度的圖紙上。內監護測時將測壓導管一端插入宮腔,電極安裝於胎兒頭皮上,另一端聯結記錄儀,以測量宮縮及胎心。此法更為精確,可發現極細微的偏差,但因有引起損傷及宮腔感染的可能,臨床上極少應用。
通過胎兒監護儀監測,可了解產力(宮縮力)的強弱,胎兒對宮縮——缺氧負荷的承受能力及胎兒——胎盤功能,借此指導臨床處理。
正常的胎心率在120~160次/分之間,有一定的變異範圍。胎動時,胎心率相應適度加快。若胎心率每分鍾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或無變異性,或胎動時胎心保持不變,均標誌宮內胎兒缺氧。若宮縮一開始胎心即隨之減慢,宮縮結束時胎心始恢複至原水平,醫學上稱其為“早期減緩”,提示胎兒頭顱受壓,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若宮縮高峰時胎心開始減速,宮縮終了時胎心率仍未恢複至原來水平,為“晚期減緩”,說明胎盤功能不良;若宮縮與胎心率減速二者間無一定相關的規律性,叫做“變異減緩”,提示可能存在胎兒臍帶受壓。臨床上若持續存在上述異常變化,往往需要采取剖宮產術結束分娩,以挽救危險中的胎兒。
胎兒的血型檢查與推算
血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常說的血型主要是ABO血型係統,即人類血型分為A、B、AB、型四種。A型人紅細胞內有A抗原,B型有B抗原,AB型的有A及B兩種抗原,O型則沒有抗原.依照血型遺傳規律,知道父母血型,則可以推算其子女血型的可能性。
雙親和子女之間的血型遺傳關係
雙親血型子女可能的血型子女不可能的血型A×AA×OB、ABA×OA、OB、ABA×BA、B、AB、OA×ABAB、A、BOB×BB、OA、ABB×OB、OA、ABAB×OA、BAB、OB×ABA、B、ABOAB×ABA、B、ABOO×OOA、B、AB胎兒牙齒的保健方法
當母親懷孕2個月時,胎兒的乳牙牙胚即開始發育,到5個月時乳牙就開始鈣化,與此同時恒牙牙胚也開始發育。若在胚胎時期胎兒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或母親服用四環素族藥物等,都可直接影響胎兒牙齒的生長發育,出生後易患牙齒疾病和“四環素牙”。因此,母親懷孕期間,應忌服四環素族藥物,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品,如牛奶、雞蛋等;多做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促進胚胎牙齒、骨骼的發育,防止孩子患先天性牙齒疾病。
肥胖孕婦胎兒的保健方法
妊娠,對於第一次當母親的婦女來說,都是一段難忘的經曆,而對於身體肥胖的婦女來說,它尤其顯得不平凡。
肥胖孕婦,特別是同時患有高血糖的肥胖孕婦容易分娩巨大兒,即出生時胎兒體重超過4千克的新生兒。出生後6個月以內身體肥胖的嬰兒,大多數到青年時期卻並不肥胖。但是如果長到6個月以後仍舊超重,而且他的父親或母親身體肥胖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有可能仍是胖子。可見出生時體重並不是將來肥胖的惟一原因。遺傳、家庭、環境、過度營養、不適當的飲食方式等,對於身體是否肥胖的影響更為重要。如果對此能夠高度注意,並盡可能克服某些環節中的不利因素,就可以避免肥胖。
目前已將孕婦肥胖視為圍產期(即胎齡滿28周至生後滿1周前)的高危因素之一。因為肥胖孕婦孕期並發症較多,如:高血壓、明顯蛋白尿、妊娠期糖尿病、過期妊娠、分娩巨大兒等等。肥胖孕婦中需要手術產以及產後出血的人也比體重正常的孕婦為多。這是因為肥胖孕婦盆腔內的脂肪充盈,影響胎頭固定,而巨大胎兒又常引起頭盆不稱、宮縮無力、產力不良、產程進展緩慢、胎糞吸入、胎兒宮內窒息,以及難產、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顱內出血等不利情況的發生,常需要使用催產素催產或做剖宮產。
為了避免分娩時意外情況的發生,肥胖孕婦應定期做產前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妊娠並發症。要加強產前監護,孕28周後的孕婦與未來孩子的爸爸應學會做胎動監測,及時為醫護人員的產前、產時監護提供信息。為了避免低估胎兒的體重,可做B超檢查,幫助預測是否為巨大兒,以便做好產前準備。
在肥胖孕婦中,有一部分人營養失調,攝入了過多的熱量,但攝入的蛋白質卻不足,造成血管內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體內細胞外液瀦留,以致超重。有的肥胖孕婦在孕期體重不增或反倒減輕,但仍能保證胎兒體重正常增長,說明肥胖孕婦體內儲存足夠數量的“熱量”,可滿足自身和胎兒的熱能需要。肥胖孕婦每日營養成分要合理,既不可過分限製飲食,也不要過量飲食。應以蛋白質和豆製品為主。這樣就能保證胎兒身體正常發育,特別是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了。
體重正常的孕婦,孕期平均增重12千克,肥胖孕婦孕期體重以增長8~9千克為宜。有可能分娩巨大兒的產婦應警惕,需要以剖宮產結束分娩時,要提前做好精神準備,術中術後要與醫師很好地合作。肥胖婦女的新生兒出生6小時內需要接受血糖變化的監測,當出現無症狀低血糖時,要早給嬰兒喂糖水和母乳,必要時還需從靜脈輸入葡萄糖。分娩以後,母嬰一般都需要住院觀察7天,以確保母子平安。
胎位的種類與測知
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稱為胎位。胎位是以母體骨盆與胎兒的先露部(先露出母體的部分)的關係為指示點而命名的,如胎兒頭後部的枕骨位於母體骨盆的左前方,其胎位叫做枕左前位;胎兒枕骨位於母體骨盆的右前方,胎位即是枕右前位,以此類推。在母體骨盆前方的枕左前位和枕右前位為正常胎位,這種胎位進骨盆後所占的體積最少,容易順利分娩。枕橫位在臨產早期尚屬正常,如為持續性枕橫位,則為胎位異常。其他胎位均屬異常。
胎兒在母親體內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大約在6周左右,就可在孕婦的腹部觸摸到胎兒。
妊娠26周前因羊水相對較多,故胎位不固定,26周以後可用手法來測定,共分四步:
檢查胎位時,檢查者站在孕婦的右側,采取以下手法:
目的是檢查子宮底部的胎位,檢查者的雙手在子宮底部交替活動,以了解胎位。胎頭的特點為圓、硬、浮球感;臀位的特點較軟、無浮球感、不很圓;有時有伸腿的動作。
目的是檢查子宮左、右兩側的胎位。以一手向對側推孕婦的腹部,用另一手觸摸胎兒部分,胎兒脊背為平坦麵;再推向對側腹部,換另一手觸摸胎兒四肢及手、腳等不平坦部分。
目的是查明恥骨聯合上的胎兒部分是頭或是臀。
目的是查明胎兒的先露部是否已入骨盆,檢查者麵向孕婦的足部,以兩手交替摸清先露部。
胎兒臀位的矯治方法
把胎頭朝上,胎臀朝下的胎位叫做臀位。它屬病理性胎位。
臀位兒的下肢可呈各種姿勢:兩下肢盤曲在臀部前方者,稱其“全臀”或“完全臀位”;兩下肢直伸向頭端者,稱為“伸腿臀”或“單臀”;胎兒一足或雙足伸向母體陰道方向者,叫“足位”。
經產婦的腹壁鬆弛或羊水過多,胎兒在宮腔內均可自由活動,易發生臀位;初產婦腹壁過緊,羊水少,子宮畸形,雙子宮,可影響胎兒的自然回轉也可形成臀位;腦積水、無腦兒、前置胎盤、骨盆狹窄及骨盆腫瘤等影響胎頭入盆等,也易形成臀位。
臀位分娩時,先娩出下肢及臀,胎體中最大、最重要的頭部最後娩出,不像頭位分娩時胎頭經產道擠壓可變長(變形),顱骨重疊縮小胎頭體積,以利通過產道,在臀位分娩時則無此適應性變化。因此,同一骨盆,體重相同的頭位兒可順娩,若為臀位,胎頭娩出時極有可能發生困難,尤其骨盆狹窄者,即便是胎臀與肩部娩出後,胎兒頭部,尤其下頜部也易卡在骨盆腔內,嚴重者活活將胎兒憋死。
臀位兒自然分娩的幾率小,大多需助產人員將其牽出,助產過程中有發生胎兒肢體骨折、頭顱骨折、頸椎脫位、脊髓損傷、窒息、顱內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因此,妊娠期間應定期做產前檢查,妊娠30周(7個半月)發現臀位,應及時糾正。
一般采取胸膝臥位的方法糾正。胸膝臥位時,孕婦應將前胸貼近床麵,盡量抬高臀部,膝關節成90度角與床相接,晨起與睡前空腹時,各做15~2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