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老風俗(1 / 3)

結婚老風俗

說媒

媒人在傳統婚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中國禮俗一再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必須要經過媒人說合才能夠結成連理。媒人可以主動“攬活”,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

說成一樁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家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家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媒人的雞、鴨、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寡,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

相親

舊時男女授受不親,女子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身處深閨,難睹芳容。在經媒人說合之後,男方一般會提出“看一看”,這種在媒人的帶領下到女方家裏作初次訪問的活動就稱之為“相親”,俗稱“看親”。

相親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決定時間並通知男女雙方,雙方都應做好準備,男方要帶一些禮物,禮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打動對方父母的心當然就更好了。作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應盡力收拾打扮得得體漂亮,以獲取對方的青睞。

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這一般說明他已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認可。若遲遲不備飯菜且任由男方告辭出門,則說明這門婚事即將告吹。中國是一個講究含蓄的民族,這種事當然不會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觀色。

當然,女方也可能會去男方家“拜訪”,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當(dàn)”。若女方父母不願意接受款待,執意告辭,表明這門婚事難以告成。此時,男方當然不可費力強留。女方父母通過察看男方家庭情況,欣然接受邀請,或者將奉上的香茶一飲而盡,結局則是皆大歡喜。

納彩

“納彩”,就是男家請媒人向女家說明締結婚姻的請求。是中國傳統禮俗程序中的一種,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提親”、“說媒”。

古時中國盛行包辦婚姻,青年男女沒有自主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就是他們的惟一選擇。

後世通行的婚聘條件,是人們常聽說的“門當戶對”。門當戶對除了家族社會地位以外,還有經濟條件、家族世係、職業等等,結婚當事人本身的條件也給予考慮。

盡管是婚聘的第一個步驟,納彩也是要攜帶禮品的。古代用雁,所以這個儀式也稱作“奠雁”。納彩用雁,有一定的講究:“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有其所”。雁是候鳥,冬天飛往南方,夏季則生活在北方,來去有時。納彩用雁,實際上就等於告訴女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應該像雁那樣適時選擇其所在。

後世納彩的禮物大大地豐富了,有時多達50多種。比如漢代的納彩禮物就有合觀、鴛鴦、九子蒲(或墨)、雙石、五色絲、長命縷、蒲帶、棉絮、卷柏、嘉禾、阿膠、幹漆、魚、鹿等。這些禮物都有先鋒讚文,提及這些禮品的象征意義。民俗中將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禮品分為四類:

第一類表示吉祥,像以羊代“祥”,以鹿代“祿”;

第二類是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膠漆的合諧,鳳凰的合儷,鴛鴦的和鳴;

第三類象征以男性為主的夫婦關係,如以雁候陰陽喻妻從夫,以蒲葦喻婦女的柔順,以附生於山頂、屈從成性的卷柏喻婦女的服從;

第四類是表示一般德性的,如舍利獸廉而謙,受福獸體恭心慈,烏鴉反哺、孝順。

其後,由於戰亂、動蕩等因素禮物自然比較簡單,如北齊有羊、雁、酒、黍、稷、稻、米、麵等。

問名

問名,是男家納彩女家收下禮物後的一個步驟,即請媒人持帖去問女方的姓名及其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當於後世的“請八字”。

古人陰陽等信仰觀念極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說,又有屬相相合相衝之說。一事不合,婚事便沒有成功的希望。無論古禮還是後世,擇偶考慮的並不僅僅是上述的命相等等,因而問名還包括問清女子為誰氏所生,是親生還是收養,是正室還是繼室所生。

問名也攜禮物,古禮也用雁,大概納彩、問名是一次進行的,後世的納彩、問名就是如此。有的地方問名之後,男女家雙方要交換“草帖子”,也就是互相通告各自的情況。

這種“八字”是寫在一張紅紙上,紙寬約一寸,長約八寸,上麵寫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其格式如下:

男××乾造××年××月××日×時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時瑞生

上麵所寫“八字”的字數,習慣上必須是偶數才行。假如出現奇數的話,就隨便增減一個無關緊要的字湊成偶數。男女兩家收到這種八字以後,就趕緊燒香供在正廳神佛祖先之前放三天。假如在這三天期間,家裏發生吵架、失竊、摔壞東西及其他意想不到的災變事故,就都被認為是不吉的凶光,那這門親事就不必談了。反之如果在這三天期間,男女雙方家中都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就認為是出於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乃是大吉之光,這門婚事就可繼續談下去。這時男女雙方都要請算命先生來批“八字”,看看男女當事人的相性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就繼續進行,不好就免談。假如一切都很順利,這門婚事才能進入正題,也就是開始談論聘金和嫁妝,以及男女雙方的各種其他問題。

由此可見,“生辰八字”十分重要,它是決定男女婚姻的主宰。就因為根據生辰八字能判斷出一個人命運相性的好壞,所以很多做父母的在女兒出生之後,趕緊請算命先生給找一個好的生辰八字,以免將來長大合婚時合不成。如此一來,很多婦女出生年月日都是假的。尤其是那種所謂“破骨”的女孩子,更需要特別偽造生辰八字,不過當她享盡天年死亡時,她娘家人必須通知她的“孝男”,告訴他們,她是一個“破骨”相的人,以後絕不可以拾骨。

納吉

納吉,是問名之後的下一步。在問名和納吉之間,有一個內容並不算簡單的“地下工作”,即合婚,這也可以看做是納吉的一部分內容。

我國傳統的婚姻不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為依據。問名之後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一係列的活動就是合婚,後世俗稱“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這是最為要緊的一天。倘若其他方麵的條件都比較相符,八字不合,也隻好就此拉倒,無法再進行下去。

所謂“八字”,這與我國傳統的曆法密切相關。我國古代以幹支紀年、紀時,天幹、地支相配組成的60組名目及其順序,分別指代著一定的年、月、日、時。每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由四組幹支指代,共有八個字,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為了便於記憶,又用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屬相(生肖),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屬相,由屬相的合與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關於這方麵的合與不合,民間流行有許多俗謠,相合的如“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蛇盤兔,必定富”;不合的如“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如此等等。如果把各地的此類俗語收集到一起,就會發現其矛盾百出。

批八字除了涉及屬相之外,還涉及陰陽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與此相關,或是本命,或是上命。五行也有相生相克的說法,與此對應,命相也是如此,是什麼命相,又可以根據生辰八字推算出來,從而也就可以判斷婚姻的吉凶。

納吉之後,“婚姻之事於是定”,雙方交換的帖子類似於後世的結婚證書。此後,男女雙方都受到社會倫理的約束,婚姻的終止再不是隨便的事情,而要經過雙方的協商或外人的調解。同時,男方逢年過節都要給女家送禮,有些地區稱之為“綴節”,並且還要供給女方四季衣物。正是因為納吉的這種特殊意義,人們才對其象征性代表——帖子格外重視,好多地方稱其為“龍鳳帖”。

納征

納征,是男女雙方婚約已明確下來後,男家送禮給女家。它是男家迎娶女方必經的最重要的程序。亦即後世的過禮、送嫁妝、下彩禮。納征,一般說來,很多物品都必須是成雙成對出現的。人們很忌諱單數,認為那是不吉利的象征。

舊時的納征相當於現在的送聘禮,送禮時間,按慣例一般定於新娘正式過門的前一天。

納征,北方叫“過大禮”,也稱“完聘”、“大聘”。這是進入婚姻階段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婚姻習俗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環。當男家去女家送聘禮時,必須選擇偶數的吉日,由媒人(多半是女性)和男方父母與親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等,攜帶聘禮去相親。把“生庚”二字用金線縫在紅綢上,所帶的聘禮包括金花店(簪)兩對、金環(金鐲)兩對、金戒指(一隻金的,一隻銅的)一對、豚肉、喜酒、羊、糕仔、紅綢二尺四寸、烏紗綢七尺、蠟燭四對、爆竹、禮香兩把、耳飾兩對、薑花(糖米花餅)、禮餅等。完聘的聘禮,都陳列在由兩個人扛抬的大食盒上,然後按照順序吹鼓手走前,媒人押後,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其行列順序如下:

(1)吹班,即吹鼓樂隊。

(2)禮帖及男方婚書,禮帖就是記載禮物的單子,以及儀式程序表。但文法頗有講究,如雞鴨是寫“德禽四翼,家鳧四掌”,鳳梨寫為“鳳凰來儀”,香蕉寫為“連招貴子”,金鐲寫成“金鐲成雙”,蠟燭寫成“喜燭雙輝”等。

聘禮的目錄表,是用紅紙折成十二折,如果是男家送給女家的,上麵就寫“端肅”二字;如果是女家送給男家的,上麵就寫“肅複”二字,內容是摘自《禮記》中的吉祥句子。

所謂“婚書”,就等於今天的結婚證書,男家送女家的叫“乾書”,女家送男家的叫“坤書”。

聘禮中的“福圓”、“閹雞”、“鴨母”,由於是代表男家的福氣,如果女家收下,就等於奪走男家的幸福,所以照例都要原樣奉還。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福圓(龍眼)是象征女婿的眼睛,所以必須如數退還男家。至於豬肉,女家可以收下,但是按照風俗,必須把豬腳退還男家,其意為男家“肉要給人吃,骨不讓人啃”,此時如果女家把豬腳收下,意味著女家對男家不禮貌。其他各種聘禮,都可以酌情收下。

接過聘禮的女家,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十二種禮物,送還男家作為答禮。然後再由女家向男家奉茶,最後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接受此種豐盛酒筵款待的男家,要給每桌酒席奉送銀錢謝禮。

這時男家和女家都要筵請親友,表示兩家已經結成秦晉之好。男家也要把婚書供在神佛與祖先神位之前,報告已經和×家結成親戚。

如果說女家預計將來結婚時有豐厚的嫁妝,那女家就可不必客氣收下男方的全部聘禮,隻取出一小部分作為男家的回禮;反之如果預計以後不能陪送豐厚的嫁妝時,就很客氣地收下男家的小部分聘禮,絕大部分都以謝禮的名義退還男家。所以比較有經驗的人,從女家所收聘禮的多少,就可推知將來嫁妝的多少。

請期

納征之後,就意味著婚姻締結,接下來就該迎娶過門了,而此前的準備工作就是請期。請期就是男家占卜擇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讓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當於後世的“告期”、“下日子”、“送日子”、“探話”等。古代請期用雁,後世用各色禮品。請期儀式過程中,進行婚禮儀式的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動,大體與問名後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選擇適當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適的迎親、送親之人。占卜的選擇中心仍然是八字與屬相。首先是選擇吉日良辰,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過,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雙方的屬相忌諱,否則“犯月”;合適的月份諸如“正七迎雞兔”等,則為“行嫁月”,可以嫁娶、迎親。送親的也不能犯屬相的忌諱。

古時候的請期似乎是口頭進行的,後世則口頭、書麵皆有,尤其是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讀之家,大多以書麵的形式進行,也就是所謂“下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