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對他人不求全責備。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現實生活中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表現在禮儀方麵,有些人擅長於禮儀交際,說話辦事滴水不漏;有些人則不熟悉禮儀知識,形似粗俗。
有一個小品節目,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民到城裏來看望一名因病住院的退休局長。這位農民一身鄉下人的裝束,穿著帶有泥土的鞋,衣帽上布滿塵土,進門後非常實在,將帽子摘下用手拍打起帽上的塵土,女主人拿來拖鞋讓他換一下鞋又遭拒絕,弄得女主人哭笑不得,欲趕不能,欲留不成。但當女主人得知,這位農民是那位退休局長當年下鄉時的老房東,而局長在位時,這位農民從未來打攪過。現在聽說局長退休後病倒住院,特意帶著禮物前來看望。女主人不禁深為感動,對這位老農民肅然起敬,剛才的氣惱煙消雲散,並為自己的失禮表示歉意。
(3)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意見,即使批評錯了,也要認真傾聽。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後允許他人批評指正,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有時,批評者的意見是錯誤的,但隻要不是出於惡意,就應以寬容大度的姿態對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特別是在工作中,更應注意這個問題。
例如,某消費者從某公司買了一輛摩托車,由於行駛中操作不當,在公路上翻倒。這位消費者怨氣衝天地來到公司,說摩托車的刹車有問題,公司不負責任,置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於不顧。負責接待的公司公關小姐聽完消費者的指責後,並沒有發怒或還以顏色,而是連忙關切地問:“人摔傷了沒有?摔著了要到醫院檢查一下。”小姐的一席話,馬上緩和了氣氛。接著,兩人就摩托車的操作問題平心靜氣地進行了交談,越談越融洽。最後,這位消費者對自己的言行深感慚愧,並對小姐的態度表達了敬意。
自律原則
禮儀宛如一麵鏡子。對照著它,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品質是真誠、高尚還是醜陋、粗俗。
《禮記·典禮》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毋不敬”,但這又是造作不來的。真正領悟禮儀、運用禮儀,關鍵還要看你的自律能力。
日本是個經濟大國,也是個高度注重文明的國度。當1997年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6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的報紙都登文驚歎:“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為沒有一張廢紙,令全世界驚訝。
1998年世界杯足球賽在法國舉行。據報道,因為賽會方麵的球票醜聞,日本數千名交了錢的球迷抵達圖魯茲賽場後卻無票進場,但他們不罵不鬧,服從東道主安排,在體育館內通過大屏幕觀賽。更令人感動的是,轉播結束後,工作人員清理現場時,同樣沒有發現一點垃圾,所有的棄物都被日本人裝進自備的塑料袋帶走了。日本隊在第二場比賽中以0:1輸給克羅地亞隊後,在場的日本球迷邊流著傷心的眼淚,邊向法國工作人員鞠躬致謝,沒有一個人泄憤鬧事。
另據報道,德國隊對南斯拉夫隊的比賽期間,一群德國足球流氓聚眾鬧事,殘暴地把一名法國憲兵毆打至重傷,受到國際足聯和全世界輿論的譴責。
再看看中國,在國慶節升旗後,人群散去,整個廣場是滿地的廢紙,被風刮起,四處亂飛。就這一個現象,就說明人們沒注重自己的禮節,這樣的人不配在國慶節看升旗。
有些事,我們總覺得應該做,總覺得那樣做才是正確的,但我們往往做不到,為什麼?內心修養和素質不夠!
通過禮儀的教育和訓練逐漸使人們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禮貌修養準則,這樣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力量。在這種力量下,人們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克製的能力,在與他人交往時,就會自覺按禮儀規範去做,而無須別人的提示與監督。如果自覺依據這些規矩來待人處事,就能使大家相處和諧、愉快,反之,就容易使人產生反感衝突。因為,誰都喜歡和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相處,而不願意和一個粗魯無禮的人接近,可謂“禮多人不怪”。
社會生活中的禮儀細節並非人人都能全部學到,但隻要我們把禮儀的原則銘記在心間,貫穿於言行,那麼,禮儀這種文化現象就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禮儀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顏元曾就禮儀的價值作過如下描述:“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禮儀作為一種行為規範或行為模式,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禮儀使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際關係更為和諧。禮儀不僅是社會生活的要求,也是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體現。盡管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禮儀的內容和形式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但它始終是人類社會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禮儀與人際交往
禮儀的產生和存在,並沒有憑借外力,或者說它主要還是取決於人類的自覺。這恰是因為它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際交往之初,由於交往的雙方相互之間還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彼此產生某種戒備心理或距離感。如果交往雙方在交往之初都能做到施之以禮、還之以儀,則可以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心理隔閡,拉近雙方的距離。
注重交往禮儀,無疑會增加對方的好感,從而為以後的進一步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圮橋進履”的故事便是這方麵的一個生動例子。
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據傳是因為得《太公兵法》一書之故。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成,逃匿到下邳。一天,張良信步在圮水橋上,見一穿著十分寒酸的老人當道,張良出於尊老的想法欣然讓路。繼則,老人又故意將鞋丟落橋下,並以命令的口氣要張良將他的鞋子撿回來。麵對如此無理的要求,張良一想他年事已高,尊老忍讓為上,便下橋拾鞋,拂去灰塵,跪下給老人穿好。老人有所感動,隨即約張良五天後一早原地見麵。張良感到事有蹊蹺,跪下答應而退。五天後張良大亮時赴約,見老人已先在橋頭,老人指責張良:“小人,赴老人之約,為什麼遲到?過五天後早點來!”五天後,張良三更雞鳴便去,無奈又落在老人的後麵,老人告訴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趕去,等了一會兒老人才趕到。老人見張良先己而到橋頭,顯得很高興,感歎說“孺子可教也”,這才把《太公兵法》交與張良。獲此兵書,張良潛心研讀,如虎添翼,不僅成了一位大軍事家,而且成為一位大智謀家。他擔任劉邦的首席謀士,為破秦滅楚,建立強盛的漢王朝立下了奇功。
“圮橋進履”帶有明顯的傳奇色彩和演義成分,但其中的道理對今天的人們不無教益。
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是人有感情。寬容待人,通情達理,才能化解矛盾,增進友誼。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代社會裏,人際關係日益複雜。由於利益的衝突,人際交往中發生一些矛盾和紛爭是不可避免的。出現矛盾紛爭以後,首先應當發揚“禮讓”的美德。如果個屬於原則問題,當事雙方應相互謙讓以化解矛盾、平息事態。即便是原則性問題,也應以理服人,以禮感人。我國民間向來就有利用節日或喜慶典禮等時機化解矛盾、消除隔閡的習俗。如平素兩人有矛盾,互不往來,到春節時,甲到乙家給乙拜年,乙方感激而還禮,雙方從此就可能言歸於好。人們耳熟能詳的“將相和”的典故,便是一個古人講究禮讓、調解矛盾的典型例子。
戰國時,趙惠文王因懼怕強敵秦國的入侵,不拘一格,重用了出身卑微但卻有雄才偉略的藺相如。由於藺相如西入強秦,出色地完成了“完璧歸趙”的任務,趙王破格任用藺相如為上卿,位居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滿,便說:“吾有攻城野戰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吾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此話傳到 相如耳朵裏,他不以為意,相反卻顧全大局,每次出門,總是避讓廉頗,還時常以生病為由不上朝,以免與廉頗因排位次序而發生衝突。 相如謙讓有禮、坦蕩大度的胸懷與行為,終於感動了自命不凡的廉頗老將,他“負荊請罪”,登門向 相如請罪。從此二人結為“刎頸之交”,將相和睦,一心報國,使秦國長期不敢冒犯趙國。
禮儀與公眾形象
一個人以何種形象呈現給公眾,歸根到底是由他在公眾場合的具體作為決定的。要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別人。所以,舉止得體,以禮待人,才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贏得公眾的好感和尊重。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1912年3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舉行盛大的就職典禮以後,他親自把代表送到大堂階下。代表們請孫中山留步,他說:“我是國民的公仆,諸位是國民的代表,所以就是主人,我應當送你們到大堂階下。”
一位年高八旬的鹽商肖先生,專程從揚州到南京求見大總統,孫中山立即把肖老先生請到辦公室。肖老先生一進門就行三拜九叩禮,孫中山立即把老人攙扶起來,並說:“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體國民服務的。”老先生問:“總統離職後呢?”孫中山答道:“總統離職,就和老百姓一樣。”大總統如此平易近人,是老先生始料未及的,他感慨萬千地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
又有一次,孫中山去國民黨黨部演講,門口的衛兵攔住他不許進去,說道:“今天孫大總統來,不許別人進去。”孫中山說:“孫大總統不也是個普通人嗎?他不過是百姓的公仆。”然後把名片拿出來,那個衛兵看後,不勝驚慌,但孫中山毫不介意,微笑著走了進去。孫中山的言行舉止,體現了一代偉人的風範,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這種公眾形象,與他成為中國革命的先驅,受到舉世尊重與愛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除此之外,禮儀還是公共場所文明的標誌。
公共場所是社會組織開展各種公共活動的場地,也是人群相對密集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場所的範圍越來越擴大,從而大大拓展了人們的活動空間。由於公共場所中人群比較集中,增大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加強禮儀修養,在公共場所中盡量做到講禮重儀,互諒互讓,和諧相處。否則,不僅有失體麵、傷風敗俗,還可能會引發紛爭。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場所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檢驗地。公共秩序如何,代表和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或許能給大家以某種啟迪。
1996年的一天,某地的一家醫院在市內一廣場舉行糖尿病義診,並免費贈送價值約60元的藥品。次日,廣場上人山人海,擁擠不堪。許多人不顧起碼的禮儀,爭相拿藥,毫無秩序,擺放的義診桌椅被擠得歪歪斜斜,參加義診的醫生根本無法開診。取藥處更是擁擠不堪,一名中年婦女被擠倒在地,哭喊著,但無人理睬。最後,舉辦單位隻好草草收兵。麵對這樣的場景,任何一個稍有禮儀修養的人都不免會產生一種深深的悲哀感,不文明的行為舉止,嚴重地損害了所在城市的形象,使之蒙受了恥辱。
禮儀與國際交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之間的交往增多,所以禮儀也超越了一地、一國的範圍,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注重更為講究的禮儀。隻要你做到了,就肯定能“有‘禮’走遍天下”。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裏根連任了兩屆總統,具有十分豐富的政治經驗與管理能力,同時,他那談笑風生、幽默平易的形象也使美國公眾為之傾倒,為他當選及連任總統贏得了選票。
實際上,裏根總統的良好形象並非與生俱來。在他競選總統及任職期間,就有一整套人馬在盡職盡責地為他服務,精心設計著他的服裝、發型、表情、動作、手勢等所有與他的形象有聯係的因素。
1984年,裏根決定在他第一任總統期滿、即將開始競選連任時訪問中國。美中關係是自雙方建交以來,曆屆美國總統都十分注重的問題。裏根總統訪華能否成功,直接影響著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關係著裏根本人在美國本土與國際社會上的聲譽和形象。
針對中國是一個以平民為主體的東方大國,裏根決意要在中國公眾麵前樹立一個“平民總統”的形象。於是,在來華之前,總統的顧問們為他進行了精心的策劃與設計,決定訪華的內容除了正式的國事活動外,總統還將攜夫人在北京街頭散步1小時,並以平等的姿態與北京市民隨意交談,以及訪問上海時到複旦大學作一次演講。
北京的活動結束後,裏根總統來到了上海複旦大學。演講前,裏根微笑著說道:“我來中國之前,碰到了一位你們複旦大學去美國的留學生,她要我代她向謝希德校長問好。說著,他把身體轉向站在旁邊的謝希德女士說:“現在這個口信我帶到了,請您打個電話告訴那位女同學,她的電話號碼是……”這個精彩的開場白贏得了全場百餘名師生代表的熱烈掌聲,也贏得了人們對“平民總統”裏根乃至美國政府的好感。
裏根很聰明,因為他知道怎樣的禮節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能夠達到國際交往的目標。
禮儀與文明水準
這是禮儀在不知不覺中體現的一個作用。
從社會教育的角度來看,社交禮儀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它的學習與培養,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延續和文明水準的提高。一個具有良好文明素養的民族,必定是一個講禮儀、懂禮貌的民族。現代社會,無論是政治的競爭、經濟的競爭、軍事的競爭,還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人的文明素養程度與民族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許多外商在國內投資時,不僅重視廠房、資源、設施這些“硬件”環境,而且十分重視企業及其員工科學的管理、誠實的信譽、優良的品格、良好的禮貌風度這些“軟件”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軟件”環境的創造更為不易。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節”,往往是一個人文明修養水平的直觀反映。有人因注意小節獲得成功,也有人因不拘小節而告失敗。尤其是在公關活動中,個體形象代表著組織形象,因而個體形象的成敗得失也直接關係到組織利益的成敗得失。
國內有一生產醫療設備的廠家,準備和國外客商簽約長期合作,在雙方的業務洽談中,廠長通曉生產線行情,考慮問題縝密,給外商以精明能幹的良好印象。雙方決定第二天正式簽約。由於時間尚充裕,廠長請外商到車間參觀。車間秩序井然,外商也感到滿意。不料,就在這時廠長突然感到喉嚨不適,本能地咳了一聲,到車間的牆角吐了一口痰,然後連忙用鞋擦去,地上留下一片痰跡。第二天一早,翻譯送來了外商寫來的一封信,信中寫道:“尊敬的廠長先生,我十分佩服您的才智和精明,但是您在車間裏吐痰的一幕使我徹夜難眠。恕我直言,一個廠長的衛生習慣可以反映一個工廠的管理素質。況且,我們今後將生產的是用於治病的輸液管。貴國的成語說得好:人命關天!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否則,上帝會懲罰我的……”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由此證明一條公關準則:“公關無小事。”組織形象是大事,而良好的組織形象又是由千千萬萬樁小事、千千萬萬個員工個體行為體現出來的。在人們社會交往的舉手投足之間,是否擁有禮儀,能否講文明、懂禮貌,已成為衡量人們文明修養水平的尺度。一個組織的文明水準程度是與組織內員工的文明水準程度密切相關的,它依賴於每個員工的學習和修養。組織員工通過公關禮儀的學習,用禮儀觀念滋潤心靈,用禮儀準則規範言行,可以提高個體的素質水平,進而提高組織整體的文明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