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與氣質的培養(1)(2 / 3)

(2)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認真履行角色道德。為了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在我們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要大力倡導和發揚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與人的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相聯係的一種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是調節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它要求做“官”有“官德”,治學有“學德”,行醫有“醫德”,從藝有“藝德”,經商有“商德”。作為商業工作者就要自覺堅持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平等競爭、童叟無欺、優質服務等職業道德標準,以維護商業信譽,創造最佳效益。盡管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但其核心內容是相同的,這就是履行角色道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有社會公德的修養。社會公德是每個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在我們的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倡導和發揚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見義勇為、扶貧濟困的社會公德,自覺遵守公共秩序,自覺履行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等。

社會公德具有共同性、群眾性、簡易性和繼承性的特點。遵守公德,人人有責,不管何人概莫能外。而講文明,重禮儀,則是社會公德的集中表現。

(4)要有良好的家庭倫理道德修養。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組織形式。從倫理道德上調節社會成員家庭生活的最好方式,是大力倡導和發揚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的家庭美德,鞏固和發展夫妻間的愛情、父母子女間的親情,並使之具有崇高的倫理道德內涵。愛情、親情與其相應義務的統一,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基礎。一個在家庭倫理道德方麵修養不好的人,在社會交往和商務活動中也很難成為佼佼者。

道德行為修養,就是要努力把自己的道德意識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道德行為是構成道德品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和道德品質好壞的客觀標誌。看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品德,不在於他的言論是否動聽,而在於他的行為是否高尚、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始終如一地把道德原則和規範貫穿在他的實際行動中。

道德行為的最大特點是自覺性和習慣性。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站在時代前列的先進人物,他們的行為都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覺意識和習慣性。形式主義和違心的道德行為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即使眼前有效,但難以持久。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須加強道德行為的修養。

加強道德修養的方法

列寧曾說:“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高尚品德的形成,同樣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因此,進行道德修養,首先要努力學習,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倫理道德知識,學習先進人物的高尚人格和品德,而且要廣泛地學習人類社會文明的成果,使自己能從多種知識中認識社會和人生。而學習禮儀知識,注重禮儀美,也是進行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麵。

“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要躬行”。進行道德修養也是如此。在當前,就要積極參加兩個文明建設的實踐,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堅持知和行的統一,“從我做起”,堅持“躬行實踐”的修養方法。

在進行道德修養的過程中也會伴隨有新舊道德觀念的鬥爭。因此,要嚴於解剖自己,經常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違背道德原則和規範。這就是古人說的“內省”的方法。

進行道德修養,貴在自覺,重在“慎獨”。“慎”是謹慎;“獨”是獨處。就是說,當隻身一人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也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隻有時時處處用“慎獨”的精神要求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進行道德修養,必須從小事做起。也就是說,對一些小事情,也要認認真真、一點一滴地去做,要像古人所說的那樣,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禮節民間風俗

春節禮俗

春節的來曆

古代稱正月初一為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它是我國的農曆年節,是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一個節日。

我國人民歡度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傳說,那時有一個叫堯的天子,為黎民百姓辦了許多好事,非常受人愛戴。但他兒子不太成器。堯帝考慮隻有把“天子”的位置傳給品德好且有才幹的人,才能當好百姓的首領。後來,他發現一位叫舜的人能擔任“天子”,便不分親疏地讓位給了舜。

舜接天子位,繼承了堯的事業,並幹得很出色。堯非常高興,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交好,我死後也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不久,堯死了,舜非常感激堯帝對自己的信賴和重托,以及對平民百姓的關心和愛護。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同時,舜在位時,事事都像堯帝一樣,時時為百姓著想,處處為黎民辦事,也十分受人愛戴。人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天,當做一年的重要發首之日。發首即開始,開始即第一的意思。太陽從地平線升起,象征一日開始。太陽是日,地平線像“一”線,於是便組成“日”和“一”的象形字“旦”。元為年之始,且為日之晨。人們就把這天作為一年之首,稱正月初一日為元旦,即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可見,我國人民歡度元旦、同慶新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隻是元旦的日期曆代不盡相同。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令全國以農曆十月為正月,並因正月的“正”字與嬴政的“政”字同音,犯了忌諱,故從此正月就隻得稱呼“征”月。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深感曆法太亂,就下令大臣編寫“太初曆”,並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為元旦。一直沿至清末。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我國又將春、夏、秋、冬定為四節,即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於是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稱,並同時采取世界通用的公曆,把陽曆2月2日稱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並正式規定陽曆的1月1日為我國的元旦,陰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我國人民過春節,過去習俗從年前過小年後就開始操辦年貨,直到元宵節這段時間,舊時民間在正月十五日有“送年”的習俗。還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和“拜年拜到初七八”等說法。現在春節就過得不那樣長了。

古時無論皇宮還是民間,對於春節都很重視,是正月喜慶的一個高潮。從年三十(除夕)晚上守歲開始,終夜不眠。深夜11時至淩晨1時(春節頭一個時辰子時)家家迎喜神、財神、貴神及上界諸神下凡,在庭院擺供桌,點香燭,叩拜四方,對天朝禮,謂之迎接各路神仙,俗稱“出天行”,這種信仰習俗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初一這天,從周代開始,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的禮儀。在民間,婦女們有戴春勝、春幡的習俗,以示迎春。唐代以來,又增加了鞭打春牛、送小春牛、送財神、放鞭炮、玩龍燈、耍獅子、貼幅字、貼春聯、貼春花、猜燈謎等習俗。此外,還有舞蝦、舞蚌、劃旱龍船、耍花燈花鼓、打蓮花鬧等習俗,預祝新的一年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一習俗可上溯至宋朝。相傳掃帚、簸箕的創始者是夏朝少康帝。“帚”字。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禮記》中有“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用掃帚做掃除了。有人認為,堯舜時代已有“掃年”(古代稱春節大掃除為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閻,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掃年”之風俗,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美德。

春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清代《燕京歲時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淮南子》中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來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上麵寫著除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話。古時候,到夏曆年初一那天,人們把它釘在門的兩側稱為“桃符板”,以避邪降福,作為“更新除舊”的象征。到了宋代,這種懸“桃符”的習慣更相演成風,蜀後主孟昶有一年過春節,在桃符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兩句聯語,據說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以後桃木逐漸為紙來代替,符咒也變成祝詞,於是“桃符”變成了“春聯”。到明代,這種隻在春節時貼的春聯,在酒店、飯館、廟宇、寺院、名勝古跡等處也貼起來了,生辰祝壽、婚喪嫁娶也貼起來了。於是,便有了喜聯、壽聯、挽聯等名稱。春聯也就變成了“對聯”的一種了。“全民共飲新春酒,舉國同慶大治年”,“勞動致富六畜興旺,勤儉持家五穀豐登”,“人民江山千古秀,祖國花木四時春”。讀之,使人心懷寬闊,生機盎然。

貼“福”字

春節前,在大紅紙上寫“福”字,貼“福”字,“迎春接福”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每逢新春佳節到來,隨同貼春聯,家家戶戶要在牆壁上,門窗上、水缸、米櫃、倉房等處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福”字還帶有各式各樣圖案,或是壽星、壽桃,或是鯉魚跳龍門,也有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等,真是豐富多彩,把“福”字映托得更加金墨閃耀。民間至今還有把“福”字倒貼的習俗,為的是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貼“福”字,大約是在宋朝以前開始的。據宋人吳自牧著的《夢粱錄》中說“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又說:“七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閻,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所說的“貼春牌”,也就是今天在紅紙上寫的“福”字。貼“福”字,是人們以示寄托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追求美滿生活的期盼。“福”字在古書裏都有很多解釋,如“禱也、休也、祥也”等。但它總的含義是“長命富貴”和“吉祥如意”。不過,一般百姓則認為“平安”就是“福”。《韓非子》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意思說,所謂“福就是富貴加長壽”。所以,過去的春聯之中,“福”字又往往與“壽”字聯在一起,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看來,福是人類生存在社會上的共同願望。

年畫

年畫起源於古代在門上貼畫的習俗,多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用以驅邪避害。由最初的一處簡陋的春圖,後來逐漸發展成木刻水印,畫麵熱鬧。如表示五穀豐登的春牛、天天向上的嬰兒、意味著風調雨順的花鳥風景等。新中國成立以來,年畫在傳統畫麵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表彰古今英雄、描繪幸福生活的園地。

放爆竹

爆竹也稱爆仗、鞭炮,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傳說它起源於“庭燎”,《詩經》中有“庭燎之光”的記載。“庭燎”就是當時用竹竿之類做成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啪的炸聲,以此驅鬼除邪。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晉朝宋懍寫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同雞而起,先於庭前爆竹,避山臊惡鬼。”其實用爆竹不過是討個吉利,作為“暴發”的象征。到了唐朝,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火藥的發明,使爆竹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北宋時,便有人用紙包裹硫磺粉製成爆竹,稱為“爆仗”。南宋時又出現了“鞭炮”,周密的《武林舊事》載有“內藏藥線,一發連百餘響不絕”,這就是現在的“百子炮仗”。宋朝以後,一方麵把火藥用在軍事上,製成震天雷、連球炮等;一方麵也製成供娛樂用的爆仗和煙火。現在的爆竹,五花八門,品種繁多,諸如小鞭炮、電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頭鞭炮、千頭鞭炮,甚至幾萬頭長的鞭炮,還有能現變幻之狀,噴出種種顏色火焰的“煙花”等等,使節日活動更加絢麗多彩。但是,在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地方燃放爆竹,不僅汙染空氣,而且還時常伴隨人身傷害,所以近年來一些大城市移風易俗,已禁止燃放爆竹。

拜年

拜年、送賀喜是春節期間廣泛流行的習俗。初一天剛亮,全家就更換新衣,互相拜年,子女要給長輩拜年,互相講一些祝詞。之後,左鄰右舍,相互串門拜年。舊時,拜年送禮也是十分講究的一個禮節。晚輩給長輩送禮,多是酒、糕點之類;長輩給晚輩(小孩)的回禮是“壓歲錢”。有意思的是新姑爺給丈人家拜年送的“年節”,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定親第一個年節禮品,要豐厚,每樣禮品都要成雙;二是結婚後的頭一個年節,要全麵,即包括叔、伯丈人等均要送年禮,且禮品的分量和厚薄要一致;三是,以後的年節,就可減免些了。

送財神

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相傳,每年初一都有一個大吉大利的方位,由六十甲子的第一年甲子年為“大利東西、不利南北”和第二年乙醜年為“大利南北、不利東西”這種每隔一年輪換一次依序往返排列,就能確定大利的方向,是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因此,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這種信仰,流傳很廣,至今,民間仍有市場。另外,還認為初二是財神節,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串戶送或售財神像,住戶都付錢,不要時,隻能說“已有”,忌諱答“不要”,以圖吉利。據傳,財神是道家所奉諸神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名趙公明,又叫趙玄壇,俗稱趙公元帥或趙公菩薩,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災,主持公道,求神如意”。所以,民間初二都要祭財神,供以雞、活鯉魚等,各家各戶都吃餛飩,因餛飩形似元寶,可討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