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部寓意性極強的作品。20世紀40年代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市突然發生了鼠疫,許多人死去。小說的中心人物裏厄醫生卻不顧個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對鼠疫的鬥爭,搶救人們的生命。他眼看著親人、朋友以及周圍的所有人的生命被吞噬。清醒地認識到,災難並沒有永遠消失,鼠疫杆菌仍留在這座城市裏。小說中的“鼠疫”是惡的象征,它對人的威脅是永遠存在的,但是在厄運麵前,人們不應該消極、悲觀,而做出一個英雄的“自由選擇”,去實現人的尊嚴與價值,這就是作家要告訴讀者的。從藝術手法來說,存在主義文學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革新;既有對客觀現實的真實描寫,也有抽象的哲理寓意。
荒誕派戲劇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法國。荒誕派戲劇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複的戲劇動作和前言不搭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荒誕派戲劇起初並未得到人們的承認,但後來逐漸受到觀眾的歡迎。
20世紀80年代後期,它流傳到英、美等許多國家,逐漸發展為二戰之後西方最有影響的戲劇流派,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貝克特(1906~1989)、阿達莫夫(1908~1970)、熱奈(1910~1986),英國的品特(1930~)和美國的阿爾比(1928~)。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禿頭歌女》(1949)、《椅子》(1959)、《犀牛》(1958)等劇作都是這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禿頭歌女》寫一對老夫妻史密斯夫婦乏味的日常生活,內容散漫,荒唐。作家通過各種荒誕手法(包括舞台的燈光、音響、道具、布景等),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和人生的非理性。該劇的主旨與藝術技巧頗有代表性。
新小說派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主要的小說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羅伯·格裏耶(1922~)、薩洛特(1902~)、西蒙(1913~)、杜拉斯(1914~)等。
新小說派在思想上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帕格森的生命哲學和胡塞爾的現象學影響,藝術上則對意識流小說和超現實主義文學有所繼承。他們認為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模式已僵化、過時,無法表現現代世界的真實麵貌。新小說派作家的具體理論觀點並不完全一致,羅伯·格裏耶認為小說應主要描寫物質世界,應把人與物區分開來,不在作品中表達道德判斷和思想感情。薩洛特主張小說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表現“潛在真實”。但該派作家都認為,小說不應以塑造人物性格為中心,不應按因果律和時間順序去寫一個從頭到尾的完整故事。
因此在新小說中,人物被看作與周圍物質世界同等的描寫對象。情節具有“不確定性”,以表現生活現象的無邏輯混亂狀態,沒有貫穿始終的清晰線索。語言上則采用不帶感情色彩和修飾性的詞彙,以求“像攝像機一樣”準確客觀地描寫事物的真實麵貌。
羅伯·格裏耶的《橡皮》(1953)是新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一個恐怖組織的凶手格裏納去暗殺教授杜邦卻未果,千方百計要找到他,可杜邦最後卻被自己的私生子誤殺。杜邦受傷住進醫院。次日杜邦死在醫院的消息見諸報端,但其實他安然無恙,躲起來了。內政部長派偵探瓦拉斯去調查杜邦秘密文件的下落,恐怖分子知道杜邦未死,千方百計要找到他的蹤跡。最後,杜邦潛回自己住所去取文件,被實際上是他私生子的瓦拉斯誤殺。
小說借用了偵探小說的寫法,透出一種神秘氣息,場景有的是現實的,有的則是想象、幻景或回憶,彼此交織,撲朔迷離。
黑色幽默是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小說流派,在思想上受存在主義哲學的極大影響。代表作家最主要的有海勒(1923~)、馮內古特(1922~)、品欽(1937~)、巴思(1930~)、巴塞爾姆(1931~)等、法國作家維昂(1920~1959)。
1965年,美國作家弗裏德曼編輯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幽默》,該派名稱即由此而來。“黑色”的內涵是絕望、恐怖、殘酷和痛苦,麵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這就是所謂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小說的中心內容是表現世界的荒謬、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紮的徒勞,這決定了它在價值觀上的相對主義態度及悲觀主義色彩。在藝術上它拋棄了傳統小說的嚴謹結構和敘事原則情節有很大的跳躍性,現實與想象相結合;生活素材被誇張、變形;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筆法則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馮內古特的《貓的搖籃》(1963)是該派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創設了一個虛幻的島國“山洛倫佐”。此國的統治者是宗教領袖博克依和政治領袖、暴君麥克凱布。這兩人表麵上勢不兩立,拚命要置對方於死地,但實際上他們互相迫害、謀殺的過程又是彼此利用的過程,根本目的是要把全社會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
魔幻現實主義是拉丁美洲小說界中湧現出的一個流派,它始於20世紀30、40年代,至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潮,代表人物有危地馬拉的作家阿斯圖裏亞斯(1899~1974)、古巴的卡彭鐵爾(1904~1980)、墨西哥的魯爾弗(1918~1986)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1928~)等。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在藝術手法上對歐美現代主義文學有所借鑒,又深深植根於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中,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家大多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他們在創作中表現拉美人民苦難的曆史與現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本國的獨裁政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探索民族的未來與出路。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經常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敘述富於跳躍性,顯示出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點。
魯爾弗的《佩德羅·帕拉莫》(1955)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重要作品,它以主人公佩德羅·帕拉莫劣跡斑斑的一生為線索,揭露了地主莊園製的罪惡和黑暗。小說時序隨意顛倒,活人與鬼魂同時出現,現實與夢幻互相滲透,意識同潛意識彼此交織,作家以豐富的想象力,構築起一個虛實相間、真假難辨、光怪陸離的藝術世界。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曲折反映,也是西方文學發展到20世紀這一新的曆史階段的產物。它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下的人類生存狀況,對人的本質進行深層的考問,並力圖從個體的角度探索人類的前途和命運。現代英國文學
十月革命後,工人階級占領政治舞台,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蓬勃發展。除了寫《穿破褲子的慈善家》的特萊塞爾,還有工人階級作家奧凱西(1884~1964),他早年與著名的詩人葉芝(1865~1939)和著名的劇作家沁孤約翰·辛格(1871~1909),發動了愛爾蘭文藝複興運動。20世紀30年代加入共產黨,他的戲劇《星星變紅了》(1940)反映了愛爾蘭無產階級的鬥爭。此外吉本(米契爾,1901~1935)的三部曲《蘇格蘭人的書》的第三部《灰色的花崗石》(1934)。考得威爾(1908~1937)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礦工作家劉易斯·瓊斯(1897~1937)寫威爾斯工人階級鬥爭的自傳體小說《我們的生活》(1939)、索麥菲爾德(1908~)的《西班牙誌願軍》(1937)、蘇格蘭詩人麥克迪爾米德(1892~)獻給列寧的詩,都是無產階級文學的碩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產階級現代派文學在詩歌與小說中發展。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是現代英美著名詩人,他的《荒原》(1922)用象征和多種文化因素表現戰後空幻的危機感。20、30年代英國出現“意識流”小說。詹姆斯·喬伊斯(1882~1841)的《尤利西斯》(1922)和吳爾芙(1882~1941)的《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等揭示人物潛在的心理狀態,表現了絕望與混亂的情緒。勞倫斯(1885~1930)雖也用現實主義寫法,但在《兒子和情人》(1913)、《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年)中用精神分析法描寫了性心理。《天演論》作者的孫子阿爾多斯·赫胥黎(1894~1963)寫科幻的“概念小說”,表現科學將毀滅人類的悲觀思想,表達“迷惘的一代”的情緒。
20世紀前40年最有成就的還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除了蕭伯納和高爾斯華綏兩位大師,卓有成就的作家與文學名著非常之多。本涅特(1867~1931)用巴爾紮克手法描寫了小市民的生活,他的《老婦人的故事》(1908)、《克萊漢格》(1910~1915)三部曲等如實展示了英國社會現實。毛姆(1874~l965)的小說以東方為背景,寫海外英國人與當地人的生活。他的《月亮和六便士》(1919)及上百的短篇,既有異國情調,又表現了殖民主義者的卑劣。福斯特(1870~1970)的名著《印度之行》(1924)也以東方為背景,但側重揭示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意識的不同。著名女作家曼斯菲爾德(l888~l923)是“英國的契訶夫”,小說集《鴿巢》(1923)、《幼稚》(1924)等寫黑暗社會婦女不幸。克羅寧(1896~)被稱為“20世紀的狄更斯”,他的《群星俯視》(1935)、《城堡》(1937)表現了礦工的悲苦與鬥爭。奧爾丁頓(1892~1962)的長篇《英雄之死》(1920)寫了知識分子對帝國主義戰爭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絕望。此外著名的還有批評家普裏斯特利(1894~1984)批判社會、同情群眾的小說《天使人行道》(1930)、衣修午德(1904~)反法西斯的《再見吧,柏林》(1939)等等。
工人階級的文學,除了奧凱西後期的創作,主要成就在傑克·林賽(1900~)的《被出賣了的春天》(1953)等4部小說中。“具有傑出才能的無產階級一位小說家”格溫·托馬斯(1913~)寫了反映威爾斯工人運動的《眾叛親離》(1949)。工人出身的蘭伯特(1922~)的小說《他應當如此生活》(1956)、《沒有時間休息》(1957)寫了共產黨員領導的工人鬥爭。西利托(1928~)的《火上的一棵樹》(1967)寫毛澤東思想信仰者參加阿爾及利亞的反法解放革命鬥爭的故事。
進步的現實主義作家在揭露批判現實方麵繼續作出貢獻。女作家多麗斯·萊辛(1919~)的《青草在歌唱》(1950)和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1952~1969)抨擊了南非殖民主義者。奧爾德裏奇(1918~)的《外交家》(1949)、《荒漠英雄》(1954)寫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格萊姆·格林(1904~)的《沉靜的美國人》(1955)寫了越南戰爭中帝國主義的重重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戈爾丁(1911~)在《蠅王》中,女作家艾麗斯·默多克(1919~)在《一個砍掉的頭》(1961)、《黑王子》(1973)中用寓言探討人生的存在,女詩人西特韋爾(1887~1964)在戰後的《詩集》中表現了對核戰爭的恐懼。英國現代派文學,突出表現在“憤怒的青年”的創作中,韋思的《每況愈下》(1954)、艾米斯的《幸運兒吉姆》(1954)、布萊思的《向上爬》(1957)、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伯吉斯的《帶發條的桔子》(1962)反映了一代青年對社會的不滿與頹廢精神,其中奧斯本(1929~)的《憤怒的回顧》(1956)影響了戲劇的新浪潮。自法籍愛爾蘭人貝克特(1906~)的《等待戈多》(英文版,1954)在倫敦上演轟動,1962年英國評論家出一版《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在英國也風行開來。其代表作家是品特(1930~),他的《生日晚會》(1958)、《看房者》(1960)等寫下層人失去“自我”的迷惘與恐懼。故他的荒誕戲又名“威脅戲劇”。
70年代以後,現代派文學衰落,特雷弗的《代思茅斯的孩子們》、安東尼·鮑威爾的《聽見了秘密的聲音》等又塑造起典型人物和描繪中產階級的現實主義生活畫麵來。現代德國文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出現了印象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產生了表現主義文學。這是德國頹廢文學的3個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屬於象征主義文學。
20世紀德語文學,包括德意誌(現代又分東、西德)、奧地利及瑞士文學幾部分。
進入20世紀,德語文學有突出成就的首先當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托馬斯·曼寫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賽(1877~1962)寫了《在輪下》(1906),當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創作。亨利希·曼在20世紀初寫了長篇小說《在懶人樂園裏》(1900年,又名《一部寫上等人的小說》)、《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仆》(1911~1914)。他的小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德國反動的教育製度和虛偽墮落的知識分子,展示民主力量與反動力量的衝突,十分有力。《臣仆》和後來寫的《窮人》(1917)、《首腦》(1925)組成《帝國三部曲》。前者通過欺軟怕硬的造紙廠老板的兒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誌帝國忠順奴才的典型;後兩部描寫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衝突。20世紀30年代,他還寫了曆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寫了19部長篇,55部中短篇,11部劇本,還有大量的散文與政論。
從1919~1933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高漲,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聯盟與《左翼》雜誌,而且湧現了大批作家。德國主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盧森堡(1871~1919)均寫了不少文藝論著。無產階級作家還有貝希爾、沃爾夫、托勒等由表現主義轉到無產階級立場上來。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廣泛反映20世紀20年代各國政治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同伴們》(1932)、反法西斯小說《月之路》(1935)等。從文學形式上來分,長篇小說有格倫貝格的《魯爾烈火》(1926)、圖雷克的《一個無產者自述》等等。詩歌有貝希爾的詩集《王位上的屍體》(1925)等等。戲劇方麵,有沃爾夫和布萊希特等。沃爾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話劇《馬門教授》(1933~1934),《氰化鉀》也是他的作品。布萊希特(1898~1956)是著名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他建立了獨特的稱作“敘事性演劇”的戲劇理論體係。他的作品主要有劇本《三角錢的歌劇》(1928)、《母親》(1932年,據高爾基小說改編)、《卡拉爾大娘的槍》(1937)、《伽利略傳》(1939)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這時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語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神秘的中國》(1933)、沃爾夫的劇本《馬門教授》(1935)和《博馬舍》(1941)、貝希爾的詩《1937的祖國》、布雷德爾的小說《父親們》(1941)、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等等。
這個時期的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學影響,有的在藝術上受現代派影響,亨利希·曼的《帝國》的後兩部、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萬格(1884~1958)他的《候車室》三部曲:《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寫了納粹的形成與發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惡。他另有3部曲《約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羅》(1936)、《西蒙》(1945)以及戰後寫的關於西班牙畫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義者雷馬克(1898~1970)的《西線無戰事》(1929)與雷恩的《戰爭》(1928)一樣都是優秀反戰小說。雷馬克通過8個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戰壕生活,揭露戰爭的恐怖。他還寫有反法西斯的小說《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學貢獻的作家,他的《三大師》(1920)與《三詩人》(1928)等是優秀的傳記,也是深刻的文學評論。他的小說集《馬來狂人》(1922)、《感覺的混亂》(1927)、《象棋的故事》含蘊極豐。唯一的長篇《焦躁的心》(1938)寫癱瘓少女的愛情與自殺,十分深刻。茨威格善於寫孤獨者的奇特遭遇。《一個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細膩地分析了資產階級婦女的心理,影響頗深。
20世紀20年代,表現主義發生了左翼與右翼的分化,中間派在藝術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響著幾代現代派作家。其他還有:凱澤(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氣》(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寫瓦斯工人的受剝削。托勒(1893~1939)的《群眾和人》(1921)、《機器破壞者》(1922)表現了無產階級的鬥爭。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寫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國的文學以社會主義文學為主,其中著名詩人,除了貝希爾以外,還有魏納特(1890~1953)。這位20世紀20年代就著名的無產階級詩人在他眾多的詩篇中,號召反對法西斯,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小說家除了布雷德爾、西格斯,有成就的還有寫《創奇跡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裏特馬特(1912~)、寫《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裏斯塔·沃爾芙(1929~)、寫《少年維特之新煩惱》(1972)的普倫茨多夫(1934~)等等。戲劇方麵,突出的是布萊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闌記》(1946)、《伽利略傳》(1947)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國卓有成效的作家還有賴曼、康特、布勞思、諾伊奇、庫納爾特等等。
聯邦德國戰後最先出現的是以博歇爾特(1921~1947)為代表的“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動文壇,其中有伯爾、格拉斯、瓦爾澤、沙呂克和奧地利的巴赫曼、漢德克等等。亨利希·伯爾(1917~1985)的長篇小說《一個婦女周圍的群像》(1971年,中譯名《萊尼和他們》)、《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通過善良婦女的受迫害,控訴了西方社會。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澤三部曲”:《鐵皮鼓》(1959)、《貓與鼠》(1961)、《非人的歲月》(1963)既回顧了法西斯統治的殘暴,又揭露了現實資本主義的醜惡。西格弗裏德·倫茨(1926~)的《德語課》(1968)以警察兒子在德語課作文中回憶往事形式,寫出了納粹時期人們悲觀絕望的心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1942~)的劇本《卡斯帕爾》(1968~)以癡人學話形式表現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學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勞工界文學社”提倡工人文學與紀實文學。20世紀70年代,紀實文學發展引起日記體、自傳體小說盛行。戲劇方麵受歡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產士》(1971)、《獵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馬拉薩德》(1964)。
現代瑞士德語文學以弗裏施與迪倫馬特的小說與戲劇最引人注目。弗裏施(1911~)的鬧劇《中國長城》(1947)讓秦始皇、拿破侖、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時代的人物同台,喜劇《唐璜》《老婦還鄉》(1956)揭露了西方金錢萬能的現象,《物理學家》(1962)說明強權爭霸對科學的侵占。他們的戲用誇張手法,寫異化現象,也有人歸之為荒誕戲。現代法國文學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導致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實現了人類曆史上第1次無產階級專政。公社失敗後,反動的資產階級獲得勝利,1875年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的工人運動在70年代末有了新的開展。1879年,法國第一個真正的工人政黨成立,提出社會主義的主張,並且通過由馬克思、恩格斯、蓋德和拉法格起草的黨綱。但由於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工人運動內部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如可能派、無政府工團主義,展開了長期、複雜、尖銳的鬥爭。90年代以後,國際上的許多重大事件(第二國際的活動、1905年的俄國革命)都對法國工人運動和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起過巨大的影響。
在左拉最後確立自然主義理論以前,在60年代,愛德孟·龔古爾(1822~1896)和於勒·龔古爾(1830~1870)兄弟二人合寫的《日爾米尼·拉賽德》(1865)已經是一本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
自然主義在詩歌方麵的表現是60年代開始形成的巴拿斯派。巴拿斯派宣揚藝術至上,不問政治;他們標榜創作“冷靜的”、“客觀的”、“無我”的詩,宣揚為藝術而藝術,單純注重藝術形式,刻意追求造型美感。巴拿斯派的創始人是勒貢特·德·裏爾。另一個重要代表詩人是洛賽·瑪麗亞·德·愛瑞狄亞(1839~1907)。
象征主義作為一種文學運動,是在1886年《費加羅日報》發表若望·莫瑞亞斯(1856~1910)執筆的《象征主義宣言》,但是在這以前,象征主義的基本精神和創作原則,在魏爾侖、韓波和馬拉美等人的作品中已經有具體的表現。魏爾侖把詩歌看作個人感情和感官的直接表現;韓波把詩歌看作對不可知的世界的一種神奇的認識手段;對於馬拉美,詩歌則是為了揭示隱藏在一切事物背後的“理想世界”,即事物的“純淨”狀態。他們都把客觀世界看作主觀世界的“象征”,發展了波德萊爾“宇宙是一座象征的森林”的神秘主義觀點。這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創作方法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沒落。
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的小說家保爾·布爾澤(1852~1936)認為必須以君主主義思想和天主教信仰來教育青年,才能複興法蘭西民族。莫裏斯·巴萊斯(1862~1923)以宣揚頹廢的個人主義的《自我崇拜》(1888~1891)三部曲開始他的創作。後來他成為“民族複興”的鼓吹者,成為德萊福斯事件中反動陣營的領袖之一。
他在第2個三部曲《民族精力小說》(1897~1903)裏頌揚的一個富有精力的樂觀主義者,實際上是信奉狹隘民族主義的典型人物。彼埃爾·洛蒂(1850~1923)是宣揚殖民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繼承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傳統,在他的描寫遠方國家“原始狀態”(即所謂異國情調)的小說中,貫穿著愛情、死亡、憐憫等“永恒”的主題;他想讓人相信人的命運是不變的,但實際上是掩蓋了殖民主義者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真實關係。同時,他以歐洲“文明人”的姿態去描寫遠方國家的“原始狀態”,鼓勵了殖民主義擴張政策。
在上述各種文學流派活躍的年代裏,巴黎公社文學同自然主義、象征主義以及反動文學尖銳地對立著,它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高漲,表現了國際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發揚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給文學為革命服務提供了光輝的範例。與此同時,一些進步作家也在努力接近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在作品中用論戰的形式對第三共和國政府展開尖銳的批判,法朗士和羅曼·羅蘭是這方麵的代表人物。在反對各種消極、頹廢、反動的文學流派的鬥爭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家拉法格作出了顯著的貢獻。現代意大利文學
到20世紀,意大利從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進入壟斷的發展階段,躋身於歐美帝國主義之列。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南北地區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資源的嚴重匱乏,決定了意大利具有“貧窮的帝國主義”的特征。對非洲的軍事擴張,參加帝國主義瓜分勢力範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獨裁政權,這就是記載於20世紀頭30年意大利曆史上的重大事件。
20世紀初馬裏內蒂倡導未來主義,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主張用自由不羈的新手段表現以都市機器文明為特征的新時代,一時席卷文藝的各個領域,並波及他國。未來主義不曾產生有價值的作品,但它對歐美現代派文藝發生了影響,在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手段方麵獲得某些突破。與此同時,另一詩歌流派“微暗派”也出現在文壇上,這一派詩人的作品同鄧南遮的文體華美浮誇、宣揚超人的詩歌相對立。
隱逸派也是盛行於20世紀20~30年代的重要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歐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朱澤培·翁加雷蒂(1888~1970)、薩爾瓦多雷·誇齊莫多(1901~1968)。隱逸派詩人回避現實生活的重大題材,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和鮮明的藝術形象,著意抒寫“生活之惡”,刻畫人的內心世界的微妙情緒和瞬息間的感受。隱逸派詩歌表現了中小資產階級被壓迫的精神狀態,反映了人們追求民主、維護尊嚴的意識。抵抗運動的風暴推動誇齊莫多等詩人脫離隱逸派,轉而寫作社會詩歌。隱逸派在意大利現代許多詩人的作品裏留下了鮮明的印記。
同未來主義、隱逸派分庭抗禮的是鄧南遮、皮蘭德婁。加布裏耶萊·鄧南遮(1863~1938)寫的一係列唯美主義小說、戲劇,表現藝術同環境的衝突,刻畫利己主義者的病態心理。隨著意大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鄧南遮也變為軍國主義吹鼓手,歌頌肩負統治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義,為法西斯張目。鄧南遮的唯美主義作品曾風靡一時,為許多作家所效尤。
路易吉·皮蘭德婁(1867~1936)的早期創作受到真實主義的影響。他的長篇小說,特別是怪誕戲劇(《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亨利四世》,1922),以人與現實、“自我”與“假麵”的衝突為主題,打破傳統戲劇的規範,描寫荒誕不經的環境裏發生的荒誕不經的事件,表現置身於紊亂的客觀現實裏的人,被迫戴上種種“假麵”,在虛幻中尋求真實,卻由此永遠失去“自我”,被現實所拋棄。皮蘭德婁的怪誕劇表達了意大利從帝國主義向法西斯主義轉變而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時期小資產階級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立足點的頹喪和苦悶。
20世紀上半葉,兩個著名文藝刊物《呼聲》、《哨兵》聚合的文學家、批評家,在建立“新文化”的旗號下,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們借鑒歐洲現代派文藝,或以自我意識為作品的中心,或追求純粹的藝術美,後來衍生出脫離現實、執著於形式的“藝術散文”派。1945年是意大利現代曆史的轉折點。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埋葬了反動、黑暗的墨索裏尼政權,迎來了第一個製憲共和國的誕生。爭取社會平等與進步的民主運動在全國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新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
新現實主義作家把抵抗運動的激情和理想注進了文學。他們以反法西斯鬥爭、“南方問題”或戰後初期勞動群眾日常的生活為題材,予以真切的描寫,力求使文學作品成為記述曆史的真實和戰後嚴峻的現實的藝術文獻。他們塑造了意大利文學史上新的主人公。新現實主義揭露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悲劇,喊出了下層人民要求生存、渴望社會平等和民主的呼聲。新現實主義是對墨索裏尼統治時期美化現實、歌功頌德的法西斯文學的否定,又同回避現實或曲折地反映現實的文學形成對照。它繼承真實主義的文學傳統,開辟了意大利文學新的蹊徑。
戰後許多作家的成就都在一定程度上同新現實主義相聯係。瓦斯科·普拉托利尼(1913~)描寫社會生活,早年的作品可以看出“藝術散文”的痕跡。《苦難情侶》(1947)、《麥泰洛》(1955)等,描寫意大利工人運動艱難曲折的發展和青年一代的生活、愛情及反對法西斯的英勇鬥爭,是戰後現實主義的傑作。30年代嶄露頭角的作家埃利奧·維多裏尼(1908~1966),把現實主義的描繪同抽象的觀念結合起來,試圖從道德的角度揭示法西斯政權的本質,表現“人性”同嚴酷現實的衝突(《人與非人》,1945;《墨西拿的婦女》,1949)。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無論是用寫非英雄人物的手法來表現抵抗運動,或借助離奇的情節來反映現代社會裏人被異化的現象,都蘊含著對人和社會命運的沉思。切紮雷·帕韋澤(1908~1950)的詩歌和小說,抒發對鄉土、童年的摯愛和對生活的追求,披露人在虛偽、墮落的社會裏絕望的孤獨,貫串著對人生歸宿的痛苦的反省。
喬爾喬·巴薩尼(1916~)是一位出身猶太人家庭的作家,他的小說以抒情的筆觸,描寫故鄉費拉拉普通人失去歡樂的生活,或敘述猶太人在戰爭和法西斯統治時期的苦難。西西裏的有名作家朱澤培·托馬齊·迪·蘭佩杜薩(1896~1957)的小說《豹》(1958),通過一個貴族家庭的衰敗,表現了民族複興運動的興起和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
意大利現代最著名的作家當推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07~)。從《冷漠的人們》(1929)到《內在生活》(1978)長達50年的創作中,比較深刻地暴露了這個階級日益喪失理想,陷入無可挽救的思想危機,展示出西方畸形的“福利社會”裏富裕的物質生活同貧困的精神生活的尖銳矛盾。莫拉維亞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某些作品又可看出抵抗運動和新現實主義的影響。
萊奧納爾多·莎沙(1921~)擅長寫社會政治小說,揭露社會黑暗勢力的罪行,對統治集團和各政治黨派的行為予以抨擊,在現代文學中獨樹一幟。
藝術上別具一格的作家還有布紮蒂、莫蘭泰。迪諾·布紮蒂(1906~1972)的作品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征,通過神秘、玄妙的事件,影射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人的惶惑、恐懼的本能和等待不可抗拒的災難的痛苦。女作家埃爾薩·莫蘭泰(1918~)以細膩的心理分析見長,把寫實同象征的手法熔於一爐,表現暴力在人的心靈上留下的深刻烙印,飽含對人的生活經曆的再思索。
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近年來湧現出一批寫工業題材的作家。奧蒂耶羅·奧蒂耶裏(1924~)曾長期在壟斷企業工作,他的小說、雜文寫工業發展對人的摧殘。維多裏奧·塞雷尼(1913~)早年是隱逸派詩人,戰後在皮雷利壟斷集團任職,他的詩歌訴說龐大、無情的工業齒輪對人的心靈造成的創傷。
在戲劇領域,著名編劇、導演、演員愛德華多·德·菲利浦(1900~),寫了許多方言喜劇,以反映那不勒斯的社會風尚為內容,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展現平民階層的喜怒哀樂,嘲諷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予以針砭。達裏奧·福(1926~)是另一位有較大影響的戲劇藝術家,他摒棄正統戲劇的規範,從“即興喜劇”汲取營養,又借鑒歐洲現代派戲劇,創作了許多政治諷刺劇,對資本主義製度及其上層建築進行激烈的抨擊。在文藝理論領域,克羅齊和葛蘭西是最有影響的人物。貝內德托·克羅齊(1866~1952)是20世紀資產階級文藝理論的重要代表。他從現實屬於精神生活範疇的唯心主義觀點出發,提出“直覺即藝術”的理論。他一方麵視文學藝術為人的感情的反映,指出藝術創作同政治、經濟活動雖互相作用但又各自獨立,強調了文學藝術的特殊的屬性和規律;另一方麵認為感覺先於觀念、行動,提倡創作同生活分離、內容同形式分裂的“純詩歌”,否認文學作品對社會生活的藝術概括和作家世界觀對創作的指導作用。克羅齊在哲學、曆史、美學、文學史、文藝批評方麵的著作,對西方思想界和文藝理論界具有深遠的影響。
安東尼奧·葛蘭西(1891~1937)是意大利共產黨領袖。他的文藝理論著作大多寫於獄中,主要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文藝觀和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的觀點,堅持曆史唯物主義和無產階級黨性原則,提出創立“民族與人民的文學”的口號,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藝批評的任務,作了精辟的論述;同時對許多古典作家和20世紀重要的文學現象作了分析和論述。葛蘭西奠定了意大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現代俄蘇文學
1917年十月革命也在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劃出了前後迥然不同的兩個時代。作家隊伍發生劇烈分化和重新組合,約有一半在革命後遷居國外,俄羅斯文學分為兩大板塊:“國內俄羅斯文學”(蘇聯文學的主體部分)和“國外俄羅斯文學”(僑民文學)。
從十月革命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國內文學團體林立,各種各樣的新口號層出不窮。主要有“無產階級文化協會”(1917~1932)、“意象派”(1919~1927)、“謝拉皮翁兄弟”(1921~1926)、“左翼藝術陣線”(簡稱“列夫”,1922~1929)、“山隘派”(1923~1932)。“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簡稱“拉普”,1925~1932)等,都是較有影響的文學團體。其中,“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和“拉普”規模最大,其理論主張顯示出極“左”文學思潮的逐漸抬頭。在理論批評方麵,20世紀20年代曾同時活躍著多種派別。如以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以亞·康·沃隆斯基(1884~1943)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批評,以弗裏契(1870~1929)為代表的庸俗社會學批評,以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理論與批評等。
在創作領域,思想傾向與藝術風格各異的作品同時存在。勃洛克的長詩《十二個》在黑與白、新與舊、光明與陰暗的強烈反差中,顯示出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彼得格勒的獨特生活氛圍。“田野詩人”謝·葉賽寧(1895~1925)的《四十日祭》(1920)一詩,提供了“逝去的俄羅斯”的鮮明形象。曼德爾什塔姆的《世紀》(1922)一詩,滲透著一種無法抹去的對曆史過程的悲劇感受。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列寧》(1924)把列寧看成“未來的人”的理想化身予以熱情歌頌,具有強烈的曆史感和磅礴的氣勢;短詩《開會迷》(1922)諷刺蘇維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淹在各種會議裏的官僚主義者,成為傳誦一時的名篇。
20世紀20年代的小說創作也有成就。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1924)和法捷耶夫的《毀滅》(1925)是較早描寫國內戰爭、正麵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兩部代表作品,後者顯示出作者傑出的文學心理分析才能。安·普拉東諾夫(1899~1951)的長篇小說《切文古爾》(1927~1929)描寫20世紀20年代中期俄羅斯中部某草原小城切文古爾“自發地”提前實現共產主義的故事,是“反烏托邦文學”的一部力作。在一大批肯定現實的小說作品中,作家革拉特科夫(1883~1958)的《水泥》(1925)和作家潘菲羅夫(1896~1960)的《磨刀石農莊》(第一部,1928)是較有代表性的兩部。其中,《水泥》以國民經濟恢複、工業生產建設為題材,《磨刀石農莊》則是第一部反映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長篇小說。
1934年,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了《蘇聯作家協會章程》,規定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蘇聯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從思想上、組織上對作家和文學創作實行統一,結果使各種文學團體、思潮、運動和不同流派蕩然無存。衛國戰爭爆發後,民族矛盾升居首位,一批優秀之作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亞·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的長詩《瓦西裏·焦爾金》(1941~1945)、康·西蒙諾夫(1915~1979)的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等。戰後,個人崇拜達到頂峰,對阿赫瑪托娃和左琴科等作家的批判,導致了文學回避矛盾、粉飾生活、為極“左”政策唱讚歌。代表這一時期俄羅斯文學的真正成就的是著名作家米·布爾加科夫(1891~1940)的長篇小說《大師與瑪格麗特》(1928~1940)和著名的作家高爾基、肖洛霍夫以及阿·托爾斯泰(1882~1945)在這個時期最終分別完成的《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靜靜的頓河》和《苦難的曆程》三部曲等作品。
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社會政治生活發生重大變化。1954年,老作家愛倫堡(1891~1967)發表中篇小說《解凍》,宣告了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同年12月,在第二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上,作家們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文學的一係列重要問題展開爭論,打破了文壇長期以來的沉悶空氣。通過對“無衝突論”的批評,強調積極幹預生活,文學中的人道主義、現實主義傳統得以回歸。“奧維奇金派”的出現,“解凍文學”思潮的流行,“戰壕真實派”的崛起,標誌著蘇聯文學的深刻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蘇聯文學總的趨勢是多元化,各種思潮、流派和風格的作家作品爭奇鬥妍,並存發展。這30多年間影響較大的作品有列·列昂諾夫(1899~1994)的長篇小說《俄羅斯森林》(1953),弗·杜金采夫(1918~)的《不是單靠麵包》(1956),鮑·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1957),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說《人的命運》(1956~1957),亞·索爾仁尼琴(1918~)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1962),鮑·瓦西裏耶夫(1924~)的中篇小說《這裏的黎明靜悄悄》(1969),尤·邦達列夫(1924~)的長篇三部曲《岸》(1975)、《選擇》(1980)和《人生舞台》(1985),特別是尤·特裏豐諾夫(1925~1981)的《濱河街公寓》(1976)等“莫斯科小說”,小說家兼電影藝術家瓦·舒克申(1929~1974)的中篇電影小說《紅莓》(1973),瓦·拉斯普京(1937~)的中篇小說《活著,可要記住!》(1973),還有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的散文體小說《魚王》(1975),艾特瑪托夫(1928~)的長篇小說《一日長於百年》(1980)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蘇聯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再度發生的深刻變化,文學生活也發生了具有根本意義的、全方位的改變。對文學的行政幹預停止了,創作自由、出版自由真正得到實現。“回歸”是這一時期俄羅斯文學最突出的現象。“回歸文學”首先是指世紀之初白銀時代、三代僑民作家的作品,經過若幹年月的風風雨雨,終於回歸到俄羅斯讀者手中來。其次,“回歸文學”也是指的自20~80年代的漫長歲月中由於種種原因被禁止發表、被封存或被“擱置”的作品,從被禁狀態回歸到自由狀態,得以同廣大讀者見麵。
除了“回歸文學”之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還出現了所謂“另一種文學”(即“異樣文學”)。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內文學與僑民文學之間的界線被打破,兩大文學的區分不複存在。90年代文學的基本特點是多元化。同時,宗教對文學的廣泛滲透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通俗文學作品也顯示出量的優勢和特殊的影響力。這一切都改變著世紀末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格局。現代葡萄牙文學
19世紀末葉以來,葡萄牙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流派繁多,新的作家大量湧現。最早有受法國文學影響的象征主義派,代表人物是歐仁尼奧·德·卡斯特羅(1869~1944)和卡米洛·德·阿爾梅達·佩薩尼亞(1867~1926)等。
1910年,以《鷹》雜誌為中心,形成了“薩烏達德”派,它的代表作家最主要的有特謝拉·德·帕斯科艾斯(1877~1952)和阿方索·洛佩斯·維埃拉(1878~1946)等。
1915年,以《奧爾甫斯》雜誌為中心,出現了第一批現代主義作家,主要的作家成員有費爾南多·安東尼奧·諾格拉·佩索阿(1888~1935),馬裏奧·德·紮·卡爾內羅(1890~1916)以及若澤·索布拉爾·德·阿爾梅達·內格雷羅斯(1893~1970)等。
1927年,又出現了以《現場》雜誌為中心的一批現代主義作家,最主要的有若澤·馬裏亞·多斯·雷斯·佩雷拉(1899~1969),米格爾·托爾加(1907~),阿多爾福·卡紮伊斯·蒙特羅(1908~1972)和托馬斯·德·菲格雷多(1904~1970)等。
由於1926年獨裁政權的確立,葡萄牙在政治、經濟等方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以阿爾維斯·雷多爾(1911~1969)在194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雇農》為起點,主張通過揭露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以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的新現實主義文學開始興起,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家,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索埃羅·佩雷拉·戈梅斯(1909~1949),還主要有若澤·馬爾梅洛·埃·西爾瓦(1913~),費爾南多·納莫拉(1919~),曼努埃爾·德·豐塞卡(1911~),若澤·羅德裏格斯·米格伊斯(1901~),若澤·戈梅斯·費雷拉(1900~)以及若阿金·納莫拉多(1914~)等。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有所發展。近代葡萄牙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安東尼奧·諾布雷(1867~1900),著有詩集《孤獨》。小說家阿基利諾·戈梅斯·裏貝羅(1885~1963),以寫農村題材小說見長。他的長篇小說《魔鬼的土地》,對農民的苦難生活作了逼真的描寫。特別是小說家若澤·馬裏亞·費雷拉·德·卡斯特羅(1898~1974)的早期作品《僑民》(1928)和《原始森林》(1930),描述了他僑居巴西時的遭遇,這是葡萄牙文學中最先描寫工人階級苦難生活的作品。
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名的作家中,在詩歌方麵具有成就的主要有安東尼奧·熱德昂,塞巴斯蒂昂·達·加馬,索皮阿·德·梅洛·布雷內爾·安德雷森,歐仁尼奧·德·安德拉德,安東尼奧·拉莫斯·羅紮,埃爾貝托·埃爾德爾,魯伊·貝洛,曼努埃爾·阿萊格雷等;在小說方麵主要有烏爾巴諾·塔瓦雷斯·羅德裏格斯,維吉利奧·費雷拉,費爾南多·博特略,奧古斯托·阿貝賴拉,阿古斯蒂納·貝薩·路易斯和若澤·卡爾多佐·皮雷斯等;在戲劇方麵有路易斯·弗朗西斯科·雷貝洛和貝爾納多·聖塔雷諾等。現代西班牙文學
1898年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戰敗而結束。西班牙君主製度的腐朽沒落已經暴露無遺。年輕一代作家在創作中表現出對西班牙現狀和未來的憂慮,形成為一股新的思潮。他們把歐洲的新思想介紹到西班牙,宣揚尼采、叔本華、易卜生、托爾斯泰的哲學思想和藝術觀點,與國內的陳腐的傳統思想相對抗。他們自稱為“九八年一代”,1898年也成為20世紀西班牙現代文學開始的標誌。
與此同時,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的浪潮影響到西班牙,著名詩人薩爾瓦多·魯埃達(1857~1936)、弗朗西斯科·比利亞埃斯佩薩(1877~1936)、曼努埃爾·馬查多(1874~1947)、愛德華多·馬基納(1879~1946)等,以尼加拉瓜詩人魯文·達裏奧(1867~1916)為典範進行創作,形成了西班牙的現代主義詩歌流派。
“九八年一代”的作家們反對腐朽的君主政體,反對科學文化領域中的禦用權威,提出創造具有民族風格的西班牙藝術,其作品主要是對西班牙自然景色的謳歌和對西班牙社會的抨擊,情調深沉而憂鬱。代表作家有米格爾·德·烏納穆諾(1864~1936),他以散文著稱,作品充滿哲理,帶有悲觀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何塞·馬丁內斯·魯伊斯(1874~1967),筆名阿索林,他善於捕捉到事物轉瞬即逝的印象,他的散文筆調十分細膩;皮奧·巴羅哈(1872~1956),以觀察敏銳、筆調粗獷著稱的小說家;拉蒙·馬裏亞·德爾·巴列·因克蘭(1869~1936),是著名的小說家和戲劇家;以及著名的詩人安東尼奧·馬查多(1875~1939),其詩歌情景交融,以孤寂憂鬱的情調,描繪了卡斯蒂利亞的悲慘景象,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渴望。
與他們同時代或稍晚的著名小說家有模擬古代風格的裏卡多·萊昂(1877~1943),富於地方色彩的孔查·埃斯皮納·德·塞爾納(1877~1955),側重心理描寫的拉蒙·佩雷斯·德·阿亞拉(1880~1962),善於寫景抒情的加夫列爾·米羅(1879~1930),繼承加爾多斯創作手法的鬆蘇內吉(1901~),以及內戰後長期僑居國外的拉蒙·森德爾(1902~)等。
戲劇家哈辛托·貝納文特(1866~1954)雖然與“九八年一代”處於同一時期,但在創作上並無聯係。他的劇作主題鮮明,結構簡潔,諷刺辛辣。另外,塞拉芬和華金·阿爾瓦雷斯·金特羅兄弟(1871~1938,1873~1944)寫的獨幕劇,饒有興趣地反映了民間的風俗習慣。哈辛托·格勞·德爾加多(1877~1958),其劇本題材都取自民間傳說和曆史軼事。後來的著名戲劇家還有熱衷於戲劇改革的費德裏科·加西亞·洛爾卡(1898~1936)、亞曆杭德羅·卡索納(1903~1965)和華金·卡爾沃·索特洛等。
繼“現代主義派”和“九八年一代”之後,藝術上絢麗多彩獨具一格的詩人,主要是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詩人,被稱為“二七年一代”。他們的詩歌傾向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和進行創作。主要有:佩德羅·薩利納斯(1891~1951)、豪爾赫·紀廉(1893~1978)、赫拉爾多·迭戈(1896~?)、達馬索·阿隆索(1898~?)、加西亞·洛爾卡、拉斐爾·阿爾維蒂(1902~?)等。
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文學正欣欣向榮,但是由於內戰爆發,以及戰後經濟凋敝和政治腐敗,許多作家流亡國外,文學事業受到摧殘,整個40年代,西班牙文學處於毫無生氣、青黃不接的狀況。從20世紀的50年代開始,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和卡門·拉福雷特(1921~)以其小說使西班牙文學複蘇,並與其他小說著名作家米格爾·德利維斯(1920~)、安娜·馬裏亞·馬圖特和胡安·戈伊蒂索洛(1931~)等人的創作,形成西班牙“戰後小說”的新潮流。
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1883~1955)是20世紀以來在散文、哲學與評論方麵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著作豐富了西班牙人民的思想。同時代的作家格雷戈裏奧·馬拉尼翁(1887~1960)、歐亨尼奧·多爾斯·羅維拉(1882~1954)和薩爾瓦多·馬達裏亞加(1886~1978),是重要的文學評論家。另外還有拉蒙·梅嫩德斯·皮達爾(1869~1968)在研究校釋西班牙古典文學方麵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西班牙,除了以卡斯蒂利亞文寫作的文學外,還有以少數民族語言寫作的文學:卡泰蘭文學、巴斯克文學、加利西亞文學。現代愛爾蘭文學
愛爾蘭經過獨立戰爭在1921年成為自由邦。1937年又通過新憲法,宣告自身為“獨立、民主的主權國家”。
獨立以後,愛爾蘭戲劇日趨興旺。丹尼斯·詹斯頓(1901~)的《老太太說“不!”》表達了一部分人對於獨立後政治局勢的幻滅感,而他的《黃河之月》則探討了文化傳統與技術進展之間的矛盾。進入50年代,又出現了塞繆爾·貝克特(1906~)和勃蘭登·比漢(1923~1964)兩個頗有新意的劇作家。比漢的《怪人》(1954)一劇就是通過囚人的眼光來看牢獄生活的。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開了西方戲劇史上新的一頁,他使沒有有趣情節、連對話也不多的劇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獨立後的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層出不窮,特別是在短篇小說的領域內。萊姆·奧弗萊爾蒂、弗蘭克·奧康諾、肖恩·奧費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還有有名的女作家瑪麗·拉文和伊麗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愛爾蘭短篇小說足以與法、俄、美三國並列,成為在這一文學形式中最有造詣的佼佼者。同時,這些作家大多也寫長篇小說,其中有不少佳作。近年來又出現許多後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奧勃賴恩、約翰·麥克蓋恩、克文·凱西等人,在題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