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現代歐洲文學發展概論
現代歐洲文學概論
歐洲進入19世紀末期,浪漫主義文學日漸式微,現實主義仍是文學的主流,但亟待變革與創新。而自然主義文學的出現,雖不是獨領風騷,但聲勢和影響卻超過了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了令人矚目的新流派。
隨後,標榜“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文學也陸續登場。四大主要文學流派彙合形成19世紀後期歐洲文學多元化的態勢。
到了20世紀,經曆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發生了一係列新的重大變化,充滿著複雜的鬥爭,深刻的變革,激烈的動蕩和新的分化和分組。現代歐洲的社會發展史影響著現代歐洲的文學進程,使得歐洲的社會發展史影響著現代歐洲的文學過程,使得歐洲的文學發展比過去任何時期更為複雜多變,各種文學思潮、流派紛紜雜除,層出不窮。
承接19世紀的現實主義之學,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更加耀眼。表現主義的出現雖然持續時間不長,卻對現代各種領域的藝術產生了影響。意識流作為一種新的創作手法,被引入文學,出現了意識流小說。尤為突出的現代主義文學,構成了20世紀歐洲文學的主流,其中的各個流派,光彩奪目地呈現在麵前。
自然主義文學
自然主義是19世紀60~90年代歐洲文壇上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也是19世紀後期歐洲最重要的文學思潮。由法國作家愛彌爾·左拉等人創建。“自然主義”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左拉1866年7月25日發表的《大事件》一文中。該文重點分析泰納的《拉封丹和他的寓言》,認為泰納是道德世界的自然主義者,並且指出:“做一個自然主義者,即意味著要把純粹的觀察、精確的分析運用到道德事件的研究和生理個案的研究中。”1881年左拉在《自然主義》一文中又明確地指出:“自然主義者要從自然的本源上重新研究自然,要用生理的人去代替抽象的人,不把人同決定他命運的環境分離開。”
19世紀60年代,法國進入了科技時代,由於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法國在生物學、生理醫學方麵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自然科學的興旺、許多新理論、新觀點的不斷提出,對作家觀念、方法的更新勢必產生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達爾文的進化論、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泰納的實證主義藝術觀以及克洛德·貝爾納、呂卡思的生理學研究成果對自然主義文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高貴的人類是由低等動物演變、進化而來的,人和獸都處在生物進化的鏈條上。受達爾文思想的影響,左拉後來宣稱,“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有人的獸性的根子,正如人人都有疾病的根子一樣。”
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把接受科學方法看成是獲取正確知識的唯一有效的途徑。而泰納是第一個主張把藝術同科學結合起來的批評家。他主張用種族、環境和時代三要素理論來研究文化曆史的成因。
貝爾納醫生在《實驗醫學研究導論》中則闡述了可以將實驗方法應用於生理學與醫學研究的觀點。他還強調研究生物體內部環境的重要性。呂卡思的《自然遺傳論》一書把一切肉體、精神疾病的現象歸於遺傳,認為遺傳律是說明一切正常、病態的生理和心理現象的最終原因。這些新成果、新理論是當時自然主義理論的最基本內容。
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形成時期是1865~1876年。1865年是自然主義形成的轉折點,這一年,克洛德·貝爾納的專著《實驗醫學研究導論》和龔古爾兄弟的著名小說《翟米妮·拉賽特》出版問世。貝爾納醫生的理論直接或間接地為年輕的左拉所接受,並形成了他後來的自然主義文學理念。
《翟米妮·拉賽特》是法國第一部自然主義作品。龔古爾兄弟首次把醫學的方法運用到對人物悲劇性格的分析中。受其影響,左拉於1867年發表了第一部自然主義小說《戴雷斯·拉甘》。
1868~1876年間,左拉開始為自然主義寫作方法辯護,並在福樓拜、都德和屠格涅夫的支持下繼續其自然主義文學創作。
1876年,法國作家左拉的《小酒店》的發表獲得成功,以此為標誌,法國自然主義文學進入了其輝煌時期。1880年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的發表鞏固了左拉在文壇上的個人威望,與此同時,自然主義文學團體“梅塘集團”宣告成立。
1881~1884年左拉結合其創作實踐係統地提出了自然主義文學主張。他提出自然主義小說應具有三個特征:一是準確真實地描寫生活。小說家要像科學家做實驗那樣去真實描寫現實生活。二是英雄人物的缺席。小說家要寫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避免用誇張與虛構去塑造非凡人物。三是小說家要在作品中消失。
1884~1893年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分化和遭質疑的時期。1887年左拉的作品《土地》出版,5位年輕作家聯名發表文章,攻擊左拉,自然主義文學走向衰落。
從自然主義文學發展曆程來看,法國作家福樓拜(1821~1880)是個承前啟後的作家。他上承巴爾紮克的傳統,下啟自然主義文學。1857年他發表了作品《包法利夫人》,引起轟動。他在此後的創作中提出的創作理論對自然主義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愛德蒙·龔古爾(1822~1896)和於勒·龔古爾(1830~1870)兄弟1865年合寫了《翟米妮·拉賽特》。
這部小說的創作對左拉自然主義文學理念的最初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都德(1840~1897)因1866年發表《磨坊書簡》成名。他曾是左拉的支持者。和莫泊桑一樣,他曾接受過自然主義的影響,但他對自然主義理論的接受隻停留在一般的感官印象的描寫上,沒有超越寫實的某種限度。他擅長於寫短篇,代表作品是《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
從19世紀80年代起,隨著左拉的作品被翻譯介紹到英國、德國、意大利、美國和日本等國家,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遍及歐美大陸和世界各地。
唯美主義文學
唯美主義是19世紀後期產生的一個“純藝術”文學流派,屬西方早期現代派文學。由英國拉斐爾前派拉開序幕。代表人物是奧斯卡·王爾德。
唯美主義形成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美學對於藝術形式的偏重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對純美詩的追求。至19世紀初,唯美思想才形成明確的理論。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是法國詩人戈蒂耶。後來著名的美國詩人愛倫·坡(1809~1849)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21~1867)在創作中對新的表現技巧的追求、對病態美和醜的偏愛,無疑推動了後來的唯美主義文學運動。19世紀60年代法國巴那斯詩派又發揮了“為藝術而藝術”思想,明確提出了與浪漫主義美學理論所不同的“崇尚純粹的形式美”的口號。巴那斯詩派強調詩歌語言和格律的至善至美,並在創作中實踐這一主張。其影響從七八十年代又擴展到了英國,得到青年詩人約翰·羅斯金、瓦爾特·佩特和奧斯卡·王爾德等人的積極響應,從而形成了後來的唯美主義文學流派。
19世紀中後期的歐洲進入了科技文明時代。一方麵物質財富增長加快,歐洲呈現出繁榮景象,另一方麵物質主義泛濫,物質取代了人成為受尊崇的對象。歐洲到處彌漫著商業氣息。麵對這種物欲橫流的現實和商業化的氛圍,詩人們不禁悲哀地發現藝術已不再被視為受尊崇的神聖之物,詩人、藝術家也被置於社會的邊緣。
唯美主義文學的產生可以說是對工業文明和商品化社會造成詩情消解、理想失落的譴責。唯美主義文學從一開始就具有否定傳統、追求形式美的傾向。它所提出的美學綱領就是“為藝術而藝術”。
這個綱領包含兩方麵意義,一是否定文學的功利主義,二是反對藝術商品化。唯美主義雖然有形式主義傾向,但它重申藝術的超功利性和獨立性,強調藝術家要崇尚精神自由和個性解放。這些見解無疑顛覆了西方以德化教育為目標的傳統的文學觀,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和認識藝術的目的和藝術家的使命。
唯美主義文學的主要作家有法國詩人泰奧菲爾·戈蒂耶(1815~1872)。他是法國唯美主義文學的先驅,青年時代曾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支持者。183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次年發表第二部詩集《阿貝杜斯》,並成為以雨果為首的浪漫主義文學團體的核心成員。19世紀30~50年代,先後發表了小說《莫班小姐》(1832)、《弗拉卡斯船長》(1836)和詩集《琺琅和玉石》(1852)。戈蒂耶率先在文壇上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並以他的小說和詩歌,奏出了唯美主義先聲。詩歌創作上,他重視語言的推敲和韻律的色彩,把對形式美的追求推到了極致。
唯美主義文學的作家還有英國的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王爾德青年時代在都柏林三一學院和牛津大學讀書時,深受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英國拉斐爾前派理論的影響,成為約翰·羅斯金和瓦爾特·佩特的美學觀點的信徒,1881年因出版《詩集》成名。19世紀80~90年代,他先後出版童話故事《快樂王子》(1888)、散文《說謊的墮落》(1889)、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1891)、劇本《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1892)《無足輕重的女人》(1893)和《莎樂美》(1893)等。1895年他因同性戀而被判入獄,1897年出獄。《道林·格雷的畫像》是王爾德的唯美主義代表作。小說以幻想和現實相結合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美少年道林·格雷由純潔走向墮落與毀滅的過程。在小說中,王爾德闡述了唯美主義美學觀——美與道德是毫無關係的。美是高於現實的一種存在。人們不能用道德標準去衡量它的價值。
象征主義文學
象征主義是19世紀後期法國的一個頗具影響的詩歌流派,出現於1886年。先是詩人勒內·吉爾發表《言詞研究》,詩人斯特凡·馬拉美為它寫了前言。這部論著肯定了從波德萊爾以來詩壇上出現的一些新詩。稍後,一個筆名為讓·莫雷亞斯的詩人在1886年9月18日的《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征主義”作為當時文壇上出現的具有創造精神和新傾向的詩歌的定名,並且把波德萊爾視為該流派的先驅,把馬拉美、魏爾倫和邦維爾視為主要代表。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的響應,這標誌著象征主義流派的產生。
19世紀後期,印象派繪畫和瓦格納音樂在法國掀起了一場革新運動。印象派繪畫改變了傳統繪畫的表現技巧,從色彩中找到了最本質的詩意的表達。
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尼伯龍根指環》等歌劇陸續在法國上演,引起了轟動。瓦格納在歌劇中嚐試把音樂和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整體和諧的藝術去實現傳達人類精神的理想。
印象派繪畫的出現無疑從觀念和方法上啟發了詩人們對詩歌語言特性及表現手段的再思考。詩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詩歌的語言及其對語言的運用。他們發現,日常語言具有實用性,詩歌的語言不是敘述和描寫,而是一種隱喻和暗示。瓦格納的音樂則豐富了詩人的想象力,啟發了詩人重新去發現表現人內心奧秘的手段,促使詩人去思考詩歌表現手段的更新。
象征主義作為創作方法,早在中世紀的宗教文學中就已出現。後來美國愛倫·坡的詩被翻譯介紹到法國,人們從中讀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尤其是《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在創作中重視詩歌語言的象征、暗示作用,他們都被視為象征主義流派的先驅。19世紀70~80年代,象征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被認可。詩歌《一個牧神的午後》的發表,確定了馬拉美的地位,他被擁戴為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領袖。每逢星期二,馬拉美都在自己的寓所裏與年輕詩人們相會,交流與探討寫詩的經驗。1898年7月馬拉美去世,這一聚會也因此而終止,由此標誌著象征主義運動在法國的衰落。但從19世紀90年代後期,象征主義運動開始向歐美各國擴散,20世紀初又形成了後期象征主義運動。
象征主義的主要成就和貢獻表現在詩歌方麵。這一流派的作家提倡詩歌應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但反對浪漫主義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而主張用隱喻和暗示,尤其重視語言的多重功能和內涵的豐富性,主張用語言的魔力去創造一個獨立的詩情世界,並把這個詩情世界與現實世界隔開,將之神秘化。19世紀後期象征主義流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的蘭波、魏爾倫、馬拉美和比利時的梅特林克。
蘭波(1854~1891),法國詩人。共出版3部作品:《詩集》(1869~1872)、《地獄一季》(1873)和《啟示錄》(1886)。蘭波最著名的一首象征主義名詩《醉舟》被收錄在早期的《詩集》中。詩人以醉舟為自我的象征,寫詩人自由靈魂的遠航和理想追求。全詩富於幻想和象征色彩。
魏爾倫(1841~1896),法國詩人。受波德萊爾的影響較深,其詩歌的中心主題是描寫憂鬱和痛苦。他是位多產作家,先後出版10多部詩集,其中《無言的羅曼司》是其代表作。魏爾倫對構建象征主義詩歌理論方麵有貢獻,他主張打破傳統的韻律詩的格律,但又不放棄韻律的要求,他認為詩的語言要富於音樂性。
馬拉美(1842~1898),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和理論家。1861年因讀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而產生了寫詩的衝動。1862年開始發表作品。1866年,馬拉美在《現代巴那斯詩派》上發表了《窗》等11首詩,並在詩壇上引起關注。19世紀70年代他把愛倫·坡的詩翻譯介紹到法國。19世紀80年代,成為法國象征主義運動的領袖。他的《海洛狄亞德》、《一個牧神的午後》和《骰子一擲永遠取消不了偶然》都是象征主義詩歌的傑作。在對詩性語言本質的認識上,馬拉美認為詩與散文的區別不是性質和形式上的,而是運用上的不同。
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象征主義詩人和劇作家。1911年諾貝爾文學獲獎者。19世紀80年代末受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開始寫詩和劇本。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象征主義戲劇創作上。《青鳥》(1908)是其代表作。該劇通過兩個孩子尋找青鳥的故事,表現了人類對幸福的渴望與追求。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發展為帝國主義。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德、奧、意組成的“同盟國”和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而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大戰參戰國家33個,卷入戰爭漩渦人口達15億以上。最後以同盟國集團失敗告終。這次戰爭開始削弱了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在戰爭末期,1917年11月7日,俄國發生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在十月革命影響下,世界各地興起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歐洲工人運動轉入低潮,資本主義各國進入相對穩定時期。但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矛盾空前尖銳起來。帝國主義國家逐漸形成美、英、法為一方和德、意、日為另一方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對外瘋狂侵略擴張,企圖重新瓜分世界,終於在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人口卷入戰爭。
隨著歐、亞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蘇聯的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失敗而於1945年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資本主義勢力,同時,戰後世界人民民主運動不斷高漲,亞洲和歐洲出現了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和民族獨立國家。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影響世界曆史和國際形勢的偉大事件。20世紀60年代以來,無論是資本主義世界,亞、非、拉廣大地區,或共產主義運動中,都發生了一係列的新的重大變化,充滿著複雜的鬥爭,深刻的變革,激烈的動蕩和新的分化和改組。
現代社會史影響著現代文學史。外國文學的發展在現代比過去任何時期更為複雜多變,各種文學思潮和流派紛紜雜陳,層出不窮。這種複雜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就是外國現代文學總的特征。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興旺,使無數作家投入到其中。我們把活躍在現代各國文壇上的現實主義進步作家或接近現實主義的作家,按國家分類作一個排列,整理如下:
英國:哈代,高爾斯華綏,威爾斯,蕭伯納,伏尼契。
法國:法朗士,羅曼·羅蘭,巴比塞。
德國:亨利希·曼,托馬斯·曼,海賽,霍普特曼,弗希特萬格(1884~1958)代表作品主要為《候車室》,(1930~1940),雷馬克(1898~1970)代表作為反戰小說《西線無戰事》(1929)。
奧地利:茨威格。
美國:傑克·倫敦,德萊塞,厄普敦·辛克萊,辛克萊·劉易斯,斯坦培克,考德威爾,辛格,阿瑟·密勒,沃克,哈利等。
厄普敦·辛克萊(1878~1968)最主要作品有揭露資本主義罪惡,反映工人悲慘遭遇和反抗鬥爭的長篇《屠場》(1905)、《煤炭大王》(1917)、《汽車大王》(1938)等。
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的代表作為揭露種族迫害的長篇《王孫夢》(1947)。
斯坦培克(1902~1968)的優秀作品有反映美國農民的破產和反抗的長篇《憤怒的葡萄》(1939),反映農業工人的悲慘處境的中篇《人鼠之間》(1937)和揭露資本主義金錢罪惡的中篇《珍珠》(1947)。
考德威爾的代表作為反映南方農民悲慘生活的長篇小說《煙草路》。
辛格(1904~)是美國別具風格的著名猶太作家,代表作為描寫愛情與宗教信仰的衝突的長篇小說《魯布林的魔術師》(1960),短篇小說集《傻瓜吉姆佩爾及其他故事》(1957)、《市場街的斯賓諾莎》(1961)等。
阿瑟·密勒(1915~)是進步劇作家,成名作為反映第二次大戰後資本家對職工的經濟壓迫的劇本《推銷員之死》(1949),此外還寫有劇本《煉金爐》(1953)和自傳性作品《墮落之後》(1964)等。
女作家瑪撒·稻德(1908~)的著名作品有《使館見聞錄》(1939)、小說《惡有惡報》、《疾風勁草》(1955)等。
赫爾曼·沃克(1915~)的代表作《戰爭風雲》(1971)通過帕格·亨利一家人在第二次大戰中的經曆,廣泛反映了戰爭對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小說提供了不少真實的曆史場麵。作者還寫了續集《戰爭與回憶》。
黑人作家阿曆克斯·哈利(1921~)的長篇小說《根》(1976),描述作者哈利一家七代人的曆史經曆,反映了一個黑人家族在奴隸製下的苦難生涯,揭露了美國曆史上反動的奴隸製。
捷克:哈謝克(1883~1923),其代表作《好兵帥克》(1921~1923)揭露奧匈帝國統治者及其軍隊的腐敗,反映捷克下層人民的反抗。
智利: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拉丁美洲著名詩人。主要著作有歌頌反法西斯鬥爭的詩集《西班牙在中心》(1937)和描述拉美曆史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力量的長篇敘事詩《大眾的歌》(1950)。
巴西:亞馬多(1912~),代表作為反映1917~1940年巴西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三部曲《無邊的土地》(1943)、《黃金果的土地》(1944)和《饑餓的道路》(1946)。
日本:島崎藤村,芥川龍之介,誌賀直哉,井上靖,有吉佐和子等。井上靖(1907)的著名作品有諷刺社會醜惡的小說《鬥牛》(1949)、《一個著名作家的生涯》(1951),長篇小說《夜聲》(1968)及反映中日曆史上友好交往的小說《天平之甍》(1957)。有吉佐和子(1931~)的著名小說有《地歌》(1956)、《並非因為膚色》(1963)、《恍惚的人》(1972)及《綜合汙染》(1975),反映現代日本社會深刻的矛盾或日本人民的愛國鬥爭。
印度:泰戈爾,薩拉特·查特吉,普列姆昌德,錢達爾等。普列姆昌德(1880~1936)寫有12部長篇小說,最著名的有反映農民和地主的關係的《仁愛道院》(1921),反映資本主義對農村的衝擊的《舞台》(1927),代表作是描寫農民悲慘生活、揭露城鄉剝削者的罪惡的《戈丹》(1936)。錢達爾(1914~1977),著名作品有通過一次災荒反映印度社會矛盾的中篇《我不能死》(1947)、自傳體小說《失敗》(1944)及許多短篇小說。
巴基斯坦:伊克巴爾。
埃及:邵基,易卜拉辛·馬齊尼,塔哈·侯賽因,台木爾等。塔哈·侯賽因(1889~1973)的代表作為自傳體小說《日子》,共分3卷,分別發表於1929、1939和1962年,廣泛地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埃及的社會生活及現實矛盾。台木爾(1894~1973),寫有抨擊社會黑暗和讚揚下層善良人民的大量短篇小說,最著名的有《朱姆爾大叔》(1925)、《彩票》(1962)等。
上述有的作家,由於較多地采用現代派表現手法,也被人們列為現代派作家,如托馬斯·曼,巴比塞,辛格等。
由於這些作家的努力,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果實累累。但是因為各種不同的社會原因,現實主義文學又可以分為幾類,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現分別敘述一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世界曆史進入現代以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仍然存在和發展著,直到十月革命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它仍然占著重要的地位。不過,進入現代以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19世紀相比有其不同的特點。首先,許多作品更直接地接觸和反映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表現廣大被壓迫工人和勞動人民的生活、鬥爭和願望。其次,這時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為無產階級文學的同盟軍。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大部分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與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站在一條戰線上,對人類反對法西斯鬥爭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三,這一時期的大多數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上受到了其他流派,主要是自然主義和各種現代派的影響,吸收和融會了非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除英國高爾斯華綏等少數作家外,實際上都不是遵循原來意義的純粹的批判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了。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在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形成和發展影響了世界文學的進程。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之一。這個術語及其定義是在1932~1934年蘇聯文藝界關於創作方法問題討論過程中,由作家和理論家提出、經斯大林同意後確定下來的。
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直接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文學,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始於無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曆史舞台。英國憲章派詩歌、德國無產階級詩歌及法國巴黎公社文學就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端。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一般認為,是從高爾基的《母親》和《敵人》的創作開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成熟階段相聯係的。隻有到了第一次俄國革命時期,才具有這種革命的形勢和特點。
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正是在第一次俄國革命的高漲時期醞釀成熟的。作者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展現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廣闊畫麵,塑造了巴威爾和母親等革命者的藝術形象,揭示了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運行著的革命洪流,並為工人群眾樹立了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
《母親》的產生標誌著世界藝術史上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高爾基被公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的勝利為藝術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文學中已湧現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藝術傾向的重要作品,如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馬雅可夫斯基的《列寧》與《好!》、法捷耶夫的《毀滅》、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潘菲羅夫的《磨刀石農莊》以及阿·托爾斯泰、列昂諾夫、費定等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繼承並發展了高爾基在《母親》創作中的基本原則。它們在忠於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曆史的全麵的描寫,對新生事物表現出滿腔的熱忱。
從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起,許多蘇聯作家、理論家開始注意積累創作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許多不同的創作方法的口號,如“無產階級現實主義”,“有傾向的現實主義”,“社會的現實主義”,“英雄的現實主義”等。
1932~1934年蘇聯關於創作方法問題討論的最積極的成果之一,是促進了文藝界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理論遺產的重視。討論過程中許多人開始學習並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普及起了推動作用。
列寧在論及文藝時,也首先強調了藝術和現實的關係、現實主義和傾向性(黨性)問題。列寧關於托爾斯泰藝術現實主義作了極高的評價,指出真正的藝術家,必定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麵”。
在初步學習和普及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思想的基礎上,蘇聯文藝界得以從理論上對新的藝術方法作出概括,確立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確立還借助於世界文學,特別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就。俄國文學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要求解放的思想,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進步的美學觀,俄國現實主義大師們的精湛的藝術技巧……這些優良傳統都為新的社會主義藝術和美學思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高爾基完成了前人甚至同時代人(首先是由於客觀條件)所不能完成或不能達到的東西,他以新的藝術手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新的社會關係和曆史鬥爭。他是一位承前啟後的真正的革新者。
按照高爾基以及盧納察爾斯基、法捷耶夫等人的解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在科學社會主義基礎上對現實主義藝術進行改造的結果,是現實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融合。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基本思想原則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思想指南,認定“生活是連續不斷的運動、變化”(高爾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最基本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發展的觀點,從矛盾鬥爭的觀點去觀察生活,描寫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及其趨勢。
1958年斯大林逝世後,蘇聯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定義進行了一些修改。在全蘇第二次作家代表大會(1954)上,作家西蒙諾夫要求把“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曆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這一句從定義裏刪去。他認為,這句話在實踐中,使得一部分作家、批評家借口要從發展的趨向去描寫現實而力圖“改善”現實本身。
20世紀50~60年代,蘇聯文藝界圍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問題又展開過一場廣泛而持久的爭論。一部分人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蘇聯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另一部分人則攻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已成了“公式”、“教條”、“僵死的規則”等,並把問題同斯大林“個人崇拜”聯係起來,要求重新審議這一原則。從這個時期起,蘇聯文藝界出現了創作方法多元論局麵。有的提倡批判現實主義,有的讚成自然主義,也有的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範圍太狹小,概括不了全部蘇聯作家的創作實質。
蘇聯文藝界出現的新情況,引起了蘇共領導的注意。1959年蘇聯召開第三次作家代表大會。蘇共中央給這次大會的祝詞中,重新強調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重要意義:“生活無可辯駁地令人信服地表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是不可動搖的和富有成效的,它真實地、具體地、曆史地揭示出我們時代的主要內容——向共產主義邁進。”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蘇聯文藝界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意見已漸趨一致:一方麵反對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教條主義的狹隘理解”,要求正確地闡釋它的含義;另方麵也反對“離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立場的‘探索’”,批判那種否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而提倡創作方法多元化的傾向。
經過長期的反複的爭論後,一種新的觀點(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新解釋)逐漸形成,這就是著名文藝理論家德·馬爾科夫提出的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看作是“真實地描寫生活的曆史地開放的體係”的觀點。
後來,許多作家、理論家都指出了這種觀點的狹隘性質,認為應該賦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更大的思想容量,更廣闊的美學天地,但又產生了另一個極端,即有人企圖“取消社會主義藝術的思想基礎”。
“開放體係”理論由馬爾科夫提出,他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不能隻局限於一種表現生活的形式,除了以生活本身的形式表現生活外,還應容許以浪漫主義的形式,假設幻想的形式,甚至怪誕的形式來表現生活;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不僅可以從古典藝術遺產裏吸收養料,也可以從現代一切藝術流派中得到有用的東西。不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開放性”也不是無邊的,它的邊界就是“廣泛真實性的標準”。這一“開放體係”理論,現在已為蘇聯多數作家、批評家所接受。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首先是在蘇聯確立的,後來得到其他國家許多作家的讚成和擁護,已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巴比塞、阿拉貢、貝希爾、安娜·西格斯、布萊希特、布雷德爾、伏契克、尼克索以及聶魯達等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家。
表現主義文學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
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表現主義”一詞作為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而誕生。1911年德國《暴風》雜誌刊載希勒爾的一篇文章,首次借用這個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以後方為人們普遍承認和采用。
1905~1906年在德累斯頓成立的第一個表現主義集團“橋社”,由一群中產階級的青年知識分子所組成。“橋社”的青年畫家們一方麵身穿工人服裝,住進工人區,同“自發的”工人階級結交;另一方麵又從原始的農業社會和東方文明尋求精神的寄托。他們的表現主義作品反映了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感到的憤怒和反抗,揭露金錢和物質對於人的奴役,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分工的發展所造成的人性的異化;或者表現沒有遭受工業化社會侵害和汙染的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色。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的第2個表現主義集團“藍騎士”社,在表現社會生活方麵帶有更加濃重的頹廢色彩和神秘色彩。
參加表現主義運動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有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因此,表現主義運動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但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即不滿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揭示人的靈魂。
表現主義繪畫由後期印象主義繪畫演變而來。表現主義畫家往往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畫肖像畫,以誇張和歪曲現實形象的方法表現心理和心靈的真實。在色彩的運用和構圖上不講究“美”,而重視表現“力”與“激情”。代表人物有“橋社”中的基爾希納和施密特·羅特盧夫,“藍騎士”社中的馬克和康丁斯基等人。
1910年,表現主義音樂的概念首次出現於德國和奧地利音樂家的作品中。表現主義音樂根本否定旋律,它以紊亂的旋律線,強烈的不諧和弦以及無調性音階來達到歪曲現實世界、強調自我感受、自我專注的目的。它還反對音樂有任何標題,標榜藝術的無目的性和純粹性。它所表達的盲目反抗情緒同表現主義繪畫一樣,最後墮入宗教的神秘主義或是崇拜原始生活的烏托邦主義。其中有一派音樂家向往原始社會和田園情調,主張音樂有固定的音型,有相對穩定的調性,於是逐漸形成了音樂中的新古典主義。
20世紀初,表現主義的文學興起,1911年以後傳入德國文學界,至20年代得到巨大發展,在詩歌、小說,特別在戲劇領域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家。
表現主義詩歌所表現的內容與技巧和繪畫相仿,多以厭惡都市的喧囂,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亂、墮落和罪惡為主題,充滿了隱逸的傷感情緒或是對“普遍的人性”的宣揚。它的特點是不重視細節的描寫,隻追求強有力地表現主觀精神和內心激情。它的初期的抒情詩形式自由,句子簡短,節奏鮮明,後來發展到極端,出現了沒有思想內容,隻剩下音響、節奏的純粹形式主義的所謂“絕對詩”。奧地利詩人特拉克爾(1887~1914)、韋爾弗(1890~1945)以及德國詩人海姆(1887~1912)、貝恩以及早期的貝希爾都是重要的表現主義詩人。代表性作品有特拉克爾的《寂寞者的秋天》、《童年》;韋爾弗的詩集《世界之友》和《彼此》等。
在小說領域,表現主義這個詞經常同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和愛爾蘭作家喬伊斯聯係在一起。他們筆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現實的異乎尋常的變形或扭曲。卡夫卡創造出一種把荒唐無稽的情節與絕對真實的細節描繪相結合的獨特藝術手法,用來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出時代危機的某些重大征兆。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說《變形記》(1916)、《在苦役營》(1919)和長篇小說《城堡》(1922)等。這些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精神危機。
表現主義戲劇在德國開始於1910年前後,其先驅者卻是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他的三部曲《到大馬士革去》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特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異性、教會以及與自己的搏鬥,為表現主義戲劇奠定了基本格局。
表現主義戲劇的共同特點是:內容荒誕離奇,結構散亂,場次之間缺少邏輯聯係,情節變化突兀,往往鬼魂與活人同時出現在舞台上,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人物類型化,經常沒有姓名和鮮明的個性特征,隻是共性的抽象和觀念的象征,如“兒子”代表變革的力量,“父親”代表保守勢力,父子矛盾象征新舊社會意識的矛盾。
表現主義戲劇的語言避免對情感和情景作描繪性的分析,往往用簡短、快速、高聲調、強節奏的冗長的內心獨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因而劇中人的語言像電報似的短促而不連貫。同時也大量運用其他非語言的手段如燈光、音樂、舞劇、啞劇、假麵等來補充並加強語言的效果。
表現主義戲劇抨擊和暴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模糊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但它卻不能揭示產生這些罪惡的真正根源,找不出克服這些矛盾的正確途徑;也不能像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戲劇那樣提供若幹治療社會弊病的藥方,它隻是號召精神上的“再生”,表現在絕望中奮起的樂觀情緒。
1924年以後,隨著德國經濟的暫時好轉和社會的相對穩定,表現主義戲劇逐漸衰落。但是它的有價值的探索與創新的成果保留了下來,並繼續被運用。
表現主義戲劇的著名作家有德國的施特恩海姆、托勒爾、凱澤,美國的奧尼爾、賴斯,捷克的恰佩克,英國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愛爾蘭的奧凱西等人。
1919年,表現主義電影首次出現於德國,主要運用在畫麵構圖、音樂、音響等非語詞傳播手段方麵,以深化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並加強反理性主義的因素。著名電影導演維恩、皮克以及電影評論家豪森施坦為表現主義的電影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存在的時間不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粉碎了青年人的理想之後,這一運動就已趨向結束。對於表現主義文學的評價,曆來分歧很大,30年代曾展開激烈論戰。論戰一方的主要代表為盧卡契,另一方為布萊希特和布羅赫。盧卡契把表現主義看作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頹廢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萊希特則反對這種觀點。表現主義暴露和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雖然不能揭示產生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這些矛盾的正確途徑,卻也能引起人震驚,啟發人思考。總之,這一運動的反叛精神對現代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以及其他領域的藝術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意識流小說
20世紀初,意識流小說興起於西方的以與傳統的寫實方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種小說即意識流小說。如愛爾蘭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伍爾夫和美國的福克納等人,他們的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
意識流原來是一個心理學和哲學術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1842~1916)曾把意識比喻為流動的“河流”或“流水”,法國哲學家柏格森也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20世紀20年代,歐美一些作家把這種理論直接借用到文學創作上來,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這就形成了意識流文學。其代表人物有法國的普魯斯特(1871~1922)、愛爾蘭的喬伊斯(1882~1941)、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婭·沃爾夫(1882~1941)和美國的福克納(1897~1962)等。他們的作品采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對其他文學流派很有影響。福克納的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1929)是意識流文學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通過主人公康普生一家人的意識活動,表現了貴族莊園主的沒落。康普生的長子昆丁內心空虛苦悶,對其妹妹懷有奇特的感情,最後絕望自殺。二兒子傑生自私卑鄙,自甘墮落。小兒子班吉是個白癡,整日沉溺在夢幻和囈語之中。女兒凱蒂被人誘奸懷孕後,婚姻失意,生活沉淪。在小說中,作家沒有從正麵去描寫康普生一家的沒落過程,而是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這體現了意識流文學的特點。
意識流方法並不純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麵的問題,而是涉及對人的意識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釋的問題;它是從現代心理學對人的觀念中派生出來,為表現這種人的觀念服務的。
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係的製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麵的緊密的邏輯聯係。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麵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複,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
法國新小說派作家米歇爾·布陶的作品《變化》比較典型地說明了這種結構。長達300多頁的小說的全部故事是寫主人公從巴黎乘火車去羅馬時在車廂中所度過的20多個小時。主人公坐在車廂內,他的意識活動達到了巴黎、羅馬,他的事業和他的家庭、私人生活;而他的意識活動所構成的場景又與他坐在由巴黎去羅馬的火車車廂中這個中心環節相聯係。於是在這20個小時的敘述時間內展現了主人公20餘年的生活以及他對未來生活的設想和憧憬。
意識流小說沒有劃一的規格,在實際上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加上現代各種文學流派(例如新小說派、荒誕派戲劇)的一些作家在不同程度上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因此這種手法的表現形式更為紛雜,變幻無窮,不能給它確定一定的原則與模式。公認的意識流的著名作品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等。
現代主義文學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又譯現代派文學),是對思想上具有強烈反傳統傾向、藝術形式上追求實驗、創新的本世紀西方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主要包括後期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等重要文學流派。它是西方現代社會生活的產物,也是歐美文學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
20世紀上半葉大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使歐美國家社會、政治問題層出不窮。西方世界動蕩的現實,為現代主義文字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
從哲學思想上看,流行於本世紀的西方各種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以及現代心理學,如帕格森的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為其提供了從世界觀到創作方法的理論根據。
柏格森(1859~1941)是本世紀前半期影響極大的法國哲學家。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超越於物質和精神之外的“生命衝動”,它是宇宙的動力和主宰,世間萬物都是它的表現形式。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綿延”,生命衝動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流程,但它不能靠理性來認識,隻能通過直覺來把握。這種“直覺”與經驗無關,超出感性與理性之外,是一種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柏格森對人的心理活動也頗有研究,他認為人的意識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不是物理時間的簡單替代過程,而是“過去”綿延進“現在”,“現在”又延宕進“未來”。
薩特(1905~1980)是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於19世紀,其先驅是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1813~1855),早期代表人物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1889~1976)和雅斯貝斯(1883~1969)。薩特在繼承中發展,形成了自己無神論的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哲學體係。薩特理論的核心是試圖解釋人在世界的存在狀況,自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哲學。他認為,隻有人才有“存在”,人的存在先於人的本質。世界上沒有一個上帝來規定人的本質,也沒有所謂先天的抽象人性,人的本質是通過其行動來確定的。世界是荒誕的,人對自己的處境難以理解,因此,存在就是虛無,就是孤獨、不安、痛苦。然而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人必須行動,行動即是選擇,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的傑出貢獻,在於提出了獨特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構成的理論。弗洛伊德最初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3個部分。潛意識是存在於人們內心底層的隱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們自己往往也難以覺察的黑暗王國,對它的了解隻能通過對夢與行為的解析和自由聯想的特定心理學方法才能實現。意識是人們清醒狀態下的心理活動,它是明晰的,與潛意識處於對抗狀態。兩者相較,潛意識寬廣無邊,而意識則隻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在這兩者之間的邊緣部分,是擔任警戒任務的前意識,它對潛意識係統中想要進入意識的各種“精神興奮”逐一加以鑒別,凡不符合要求者則加以壓抑。
後來弗洛伊德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學說加以修正和補充,提出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伊德、自我和超我3個層次的理論。弗洛伊德是各種本能和欲望的憩息所,它遵循唯實原則,毫無理性,也沒有價值觀念。伊德中存在著性欲的內驅力,即“裏比多”,它是人的一切行為動機的源泉。自我是受環境影響而加以調節後的本能,它遵循唯實原則,按照現實的要求,把不見容於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衝動改造為適應外部世界的心理動機。超我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結構層麵,它體現著文明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輿論、法律觀念,製約著本能的活動。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發展是有缺陷的,因為它“總的說來是建立在壓抑本能的基礎之上”。文明社會長期以來形成對自然本能的偏見,被壓抑的本能隻好以象征性的曲折方式得以滿足,否則人就會產生精神疾病。
綜上所述,20世紀的西方社會,為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充足的條件。從思想內容看,現代主義文學表現的是“現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圍世界的荒誕、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於其中的孤獨、陌生、焦慮、痛苦的情緒。就文學發展的曆史而言,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銳意創新的文學,它反對文學是客觀現實的反映的傳統美學觀,強調表現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熱衷於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和潛意識活動。
在藝術手法上,現代主義文學反對傳統的表現技巧,用荒誕的情節來取代故事的邏輯性,用虛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間、場景和人物來取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時序跳躍、交錯的心理時間來取代時序遞進的物理時間,用隱晦、暗示性的語言取代語言的鮮明性。
象征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最早出現的一個流派。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然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稱為前期象征主義。到20世紀20年代,象征主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很有影響的國際性文學流派,稱為後期象征主義,代表人物有愛爾蘭詩人葉芝(1865~1939)、法國詩人瓦雷裏(1871~1945)、德國著名的詩人裏爾克(1875~1926)、美國詩人龐德(1885~1972)、英國著名的詩人T·S·艾略特(1888~1965)以及比利時的著名的梅特林克(1862~1949)。後期象征主義繼承並發展了前期象征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征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複雜微妙的情緒、感受。
瓦雷裏的《海濱墓園》(1926)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象征主義名詩。詩人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讚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梅特林克的著名作品《青鳥》(1908),描寫的是聖誕節前夕,蒂蒂爾和彌蒂爾兩個孩子在夢中受仙女白麗倫之托,為她病重的女兒去尋找象征著幸福的青鳥的故事,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超現實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的一個主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主要的有布勒東(1896~1966)、艾呂雅(1895~1952)、阿拉貢(1897~1982)和蘇波(1897~1990)等。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現實,主張改革現存社會製度,同時又有濃厚的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由於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分歧,超現實主義陣營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逐步走向分裂。超現實主義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所謂“超現實”是由“夢幻與現實轉化生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
布勒東的小說《娜佳》充分體現了超現實主義的這些特點。阿拉貢的早年創作具有鮮明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其中散文集《巴黎的鄉下人》(1926)是這一流派的重要作品。從20世紀30年代起,阿拉貢的思想和藝術傾向發生了很大轉變,他脫離了超現實主義,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其中長篇小說《共產黨人》(1946~1953)描寫共產黨人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巨著。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期,阿拉貢又回到早年的超現實主義立場,他晚年的小說《處死》(1965)和《白朗茹與遺忘》(1967)撲朔迷離;晦澀難懂。阿拉貢曾經表示:“如果有人說我始終未離開超現實主義,這是對我作品質量的最高評價。”
存在主義文學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文學流派,最早產生於法國,後在歐美各國廣泛流行。它是以文學的形式來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在存在主義作家筆下,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們一方麵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麵又表現人的不幸和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代表作家有法國的薩特(1905~1980)、加繆(1913~1960)和波伏娃(1908~1986)等。加繆的成名作中篇小說《局外人》(1942)和長篇小說《鼠疫》(1947)是存在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