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巍然屹立著一塊世界上罕見的磷峋怪石,當地居民自古以來稱之為“愛也斯”,它周長約8公裏,高達348米,曾有人估算過,僅它露出在地麵上的部分,就重約幾億噸。它很像古代神話傳說中“自天而降”的巨人,“高聳入雲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氣勢雄偉,表現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更為奇特的是:它每天很有規律地改變自己的顏色——旭日東升時,呈棕色;中午時,呈灰藍色;夕陽西沉時,驀然變成鮮豔的紅色,熠熠閃亮,蔚為奇觀,把這茫茫沙漠點綴得分外妖嬈。古代當地居民把它當作天然的“標準時鍾”,根據它顏色的變換來準確地掌握每天時間,安排生活和農事,從未發生差誤。隨著陽光照射的變化,它往往會給人以各種幻覺:遠遠望去,它時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麵上烏黑發亮的潛艇;時而像一條巨大鯊魚的背鰭。如果碰上光線合適的話,瞬時間內,它像一位穿著青衣的巨人,神采突變,儀態端莊,斜臥在一張巨大潔白的軟床上……變幻無窮,綺麗多姿,構成各種奇妙的景象。

自古至今,愛也斯怪石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客。許多人從國外千裏跋涉,來到怪石旁遊覽,愛慕和讚歎不已,遊後浮想聯翩、賦詩著文,抒寫情懷。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對怪石的興趣更加強烈,他們對怪石每天變換顏色的原因作過各種探究和猜想。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由於沙漠地勢平坦,天空終日無雲,而怪石表麵頗光滑,它好像一麵鏡子,對太陽光線的反射力較強,反映著從清晨到傍晚天際顏色的變化,因而它在不同的時間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但一些人認為,上述解釋還不夠全麵,難以令人信服,怪石還有一些奧秘尚未揭開。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縣馬武鄉安田,也發現了一塊能準確預告方圓幾十裏天氣變化情況的“氣象石”。

馬武鄉地處溝壑縱橫的土家山區,交通閉塞,文化經濟落後。長期以來,農民們習慣以土法識天氣,耕作種地,偶因當地有幾位土家族農民常到一塊石頭上歇息聊天,才發現了這塊石頭的變幹變濕,與天氣變化極為密切:當水珠彙集於該石表麵的某一方時,預示那一方將要下雨;當水珠彙集於石頭中部預示當地即將下陣雨;當水珠布滿石頭整個表麵時,就預示著將要下大雨。更神奇的是,每當石頭表麵潮濕變黑時,即預示著陰雨連綿的天氣來臨;一當石頭表麵由潮濕轉幹發白,就告訴人們久雨不晴的天氣很快要結束,同時陰見睛的天氣即將來臨;如當石頭冒蒸氣則是多雲有霧、氣溫下降的預兆。

有些石頭在大雨來臨前有回潮現象,但如此準確、變化多端的石頭,有關專家一致認為還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謎。

湖南省洞口縣竹市鎮荷池村,有一口長寬各1.5米、深2米的近似四方形的石井。數百年來,井水一直清澈、甘甜,是當地百姓飲用的水源。可是,1979年以來,每逢下大雨前的一天或兩天內,井水就會變成棕紅色,且水味也變得苦澀。這種現象每次持續2—5小時左右,然後井水又恢複原狀。為什麼這口古井的井水會隨天氣變化而變色變味呢?至今人們還不得其解。

在我國許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間發光的珠寶璧玉。這些奇珍異寶究竟是神話虛構還是真有其物呢?

古人曾傳說夜明珠就是鯨魚目。

近代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可能是幾種特殊的寶石礦物。據地質學家研究,自然界確有少數幾種礦物,如某些含雜質的金剛石、磷灰石、重晶石、螢石、白鎢礦、鋯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時,會產生發光現象。

1916年,日本寶石學家鈴木敏在所著《寶石誌》中寫道,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種特殊的紅色水晶,被封為“神聖的寶石”。英國當代學者李約瑟認為夜光璧就是螢石。我國也有人推測,某些寶石白天接受陽光曝曬,至夜間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這些東西加工成圓珠形或其他形狀,這就是古今中外傳說或史書載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據1984年《河北科技報》報道,我國在廣東某礦帶上發現一種淺棕色的螢石,證實了史書記述的夜明珠確實存在,我國並有蘊藏。但是,這些放光的礦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與古書所述又不盡相同。有沒有無須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寶呢?據傳慈禧太後死後嘴裏就曾含著那樣一顆夜明珠。

唐王翰《涼州詞》:“葡葡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多少年來廣為傳頌。夜光杯最早出於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近年屬涼州故地的甘肅酒泉也出產夜光杯,原料采自祁連山上的祁連玉,也有人稱其為夜光石。不過這種祁連玉屬於岫岩玉類,根本不會夜間發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認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發光。那麼它為什麼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釋不一,有的人說,夜光杯壁薄,斟滿後對月映照,月影倒入杯中,月光透過杯壁,與酒色相輝耀,而呈異樣的光彩,故稱夜光杯或夜光常滿杯。

鑒於考古工作者至今沒有在地下發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沒有見到類似的礦物,關於它們的有無和奇異性質,目前仍是一個謎。

沙漠之歌

鳴沙,就是會發出聲響的沙子。鳴沙,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據說,世界上已經發現了一百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

在中國也有三個特別有名的鳴沙地。

第一處,是甘肅省敦煌縣城南6公裏的鳴沙山。《太平禦覽》和《大正藏》這兩部書裏曾經記載過它,那時候叫“神沙山”、“沙角山”。鳴沙山東西大約有40公裏長,南北大約有20公裏寬,高有數十米,山峰陡峭。它的北麓就是特別著名的月牙泉。

人們如果登上鳴沙山往下看,隻見沙丘一個接著一個,真是沙丘如林。人們如果從山頂順著沙子往下滑,那沙子就會發出一陣陣的聲響,不絕於耳。據史書記載,天氣晴朗的時候,鳴沙山上就會有絲竹弦的聲音,好像在演奏音樂一樣。所以,人們稱它是“沙嶺晴鳴”,是敦煌的一大景觀。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大將率領軍隊出征作戰,曾經在這個地方宿營。一天夜晚,天上突然刮起了狂風,刮得黃沙漫天飛舞,遮天蓋地,神鬼哭泣。等到風停了以後,大將和他的士兵全都被埋在漫漫黃沙下邊,沒有一個能夠活下來。後來,人們時常可以聽見從那山上、從那沙子裏傳來一陣陣鼓角之聲,就好像大將正在帶領軍隊行軍作戰。所以,人們就把它叫做了“鳴沙山”。

中國的第二處鳴沙地,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的沙坡頭黃河岸邊的鳴沙山。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在《沙漠裏的奇怪現象》這篇文章當中描述過它:“沙高約一百米,沙坡麵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湧出,這塊沙地向來是人們崇拜的對象。據說,每逢農曆端陽節,男男女女便會在山上聚會,然後紛紛順著坡翻滾下來。這時候沙便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兩年前我和五六個同誌曾經走到這鳴沙山頂上慢慢滾下來,果然聽到隆隆之聲,好像遠處汽車在行走似的。”

中國的第三處鳴沙地,是庫布爾漠罕台川兩岸的響沙灣。響沙灣在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南25公裏的地方,又叫“銀肯響沙”。這處沙山有60米高,100米寬。人們隻要一走進響沙灣,就會聽到各種聲音,有的好像手風琴拉出的低沉的樂聲,如泣如訴;有的又好像丁當作響的銀鈴,如醉如狂,好像整個沙漠都在歌唱。

響沙灣裏的沙子,發出來的聲響有時好像飛機擦過天空發出的轟鳴聲;有時又好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輪船拉響的汽笛聲。這沙子發出聲響有時是因為有風,有時卻沒有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們都能夠發出聲音。

鳴沙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出來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的沙子,會發出一陣陣好像狗叫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稱它是“犬吠沙”。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卻能發出一種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在中國的鳴沙山滾下來,那沙子就會像竺可楨描述的那樣“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

鳴沙,又叫做“響沙”、“哨沙”和“音樂沙”。人們發現,鳴沙一般都在海灘或者沙漠裏邊。鳴沙發出來的聲響,一般都是在風和日麗或者刮大風的時候,要不就得有人在沙子上邊滑動。在潮濕的天氣、雨天和冬天的時候,鳴沙一般都不會發出聲響。另外,人們還發現,隻有直徑是0.3至0.5毫米的潔淨的石英沙,才能夠發出聲響,而且沙粒越幹燥聲響越大。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沙子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響呢?古時候,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以為這是神鬼在作怪,是地獄的魔鬼在呼叫,是美麗的女妖為了引誘船員們而在沙灘上歌唱,是地下寺院裏的鍾聲在呼喚著僧侶們去祈禱。於是,許許多多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就在人們當中流傳開了。阿拉伯半島的“鍾山”,就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半島有一個寺院。寺院的僧侶很多,他們每天都要隨著敲響的鍾聲背誦經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裏刮起了凶猛的風沙。後來,風沙越來越凶猛,慢慢地就把這個寺院掩埋了,寺院裏的僧侶們死的死、逃的逃,從此這裏沒有了人煙。可是,路過這裏的牧民和遊客卻經常聽到一陣陣悠揚的鍾聲,這鍾聲就是寺院當時每天敲打的那種鍾聲。人們聽了,感到特別納悶:寺院早就被沙子掩埋了,僧侶們也早就沒有了,這鍾聲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呢,又是誰在敲打著大鍾呢?嗯,這可能是神靈在敲鍾吧!從那兒以後,人們就把這裏的沙山叫做“鍾山”了。

蘇格蘭有一個名字叫布魯斯特的博物學家聽說了這件事情,就專門趕到“鍾山”,打算好好地考察一下這是什麼原因。他找了一個當地人作向導,朝著“鍾山”爬了上去。布魯斯特爬著爬著,發現“鍾山”上的沙隻要一移動,就會發出一種豎琴被輕輕撥動的聲音;當沙子移動得特別快的時候,就發出來一種濕手指在玻璃上摩擦的聲音。他還發現,沙子流到山腳以後,激起的回響又像打雷一樣。布魯斯特索性坐在了一塊岩石上,仔細地聽了起來。忽然,他覺得那聲音越來越大,就連自己坐著的那塊岩石都被震動了。布魯斯特感到特別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他說不出這其中的科學道理。

人們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種自然現象,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科學家們經過認真仔細的研究和試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

有的人認為,沙粒和沙粒之間的空隙有空氣,空氣在運動的時候,就構成了一個個“音箱”。當沙丘山崩塌以後,空氣在空隙之間出出進進,就會引起空氣的震動。當空氣震動的頻率恰好與這個無形的“音箱”產生共鳴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響。

有的人認為,由於不同的風向長期吹動著沙粒,使它們變得顆粒大小均勻,非常潔淨,也具有了好像蜂窩一樣的孔洞。鳴沙能發出聲響,可能就是由這種具有獨特表麵結構的沙粒之間的摩擦共振造成的。

前蘇聯一個名叫馬裏科夫斯基的科學家,在考察了前蘇聯卡爾崗上的鳴沙以後,提出了這樣一種看法。他認為,每個沙丘的內部,都有一個又密集又潮濕的沙土層,它的深度是隨著雨水的多少而改變的。夏天的時候,這個潮濕層就比較深,它被上麵的沙土層全部覆蓋了起來,潮濕層的底下又是幹燥的沙土層,這就可能構成一個天然的共鳴箱。當沙丘崩塌、沙粒沿著斜坡往下滑動的時候,幹燥沙粒的振動波傳到潮濕層的時候,就會引發共鳴,使得沙粒的聲音擴大無數倍而發出巨大的聲響。

前蘇聯另一個學者在考察了我國寧夏中衛縣沙坡頭鳴沙山和內蒙的達拉特旗的響沙灣以後,發現這兩處鳴沙地都屬於細沙類,當中的石英沙占了其中的一半多。於是,他認為:石英沙裏邊有石英晶體。石英晶體具有特殊的壓電性質,使得鳴沙裏邊的這些石英沙粒對壓力非常敏感,隻要一受到擠壓就會帶電,在電的作用下它又會來來回回地伸縮振動。振動得越厲害,產生的電壓就越高;電壓越高,振動得就會越厲害。這麼一來,沙子就會發出奇妙的聲響。

不過,石英沙的分布很廣泛,響沙卻沒有那麼普遍,而且一般的鳴沙隻要換了一個地方,就會變成“啞巴”,什麼聲響也不會發出來。所以,好多人認為,鳴沙的形成和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

1979年,我國有一個叫馬玉明的學者,寫了一篇題目叫《響沙》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見解。他認為,響沙的“共鳴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麵上的空氣裏邊。響沙發出聲響,應該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沙丘又高大又陡峭。第二個條件是背風向陽,背風坡沙麵還必須是月牙形狀的。第三個條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滲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幹河槽。馬玉明還提出,由於空氣濕度、溫度和風的速度經常在變化,不斷影響著沙粒響聲的頻率和“共鳴箱”的結構,再加上策動力和沙子本身帶有的頻率的變化,響沙的響聲也會經常變化。人們有時候在下雨天去看響沙,發現響沙不會發出聲響,正是由於溫度和濕度的改變,把響沙的“共鳴箱”結構破壞了。比如說吧,寧夏中衛縣沙坡頭的鳴沙山,就是因為周圍綠化造林等原因,破壞了共鳴的條件,使得它發不出響聲了。

有人不同意馬玉明的這種看法。因為外國一些海濱的響沙沙灘是非常平坦的。且季節不同發出來的聲響也不一樣。所以,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如日本的琴引濱和擊鼓濱,所以日本學者認為主要是沙子必須潔淨。

咱們國家的幾處鳴沙山還有兩個特別奇特的地方,在古代書籍裏麵曾經記載著:第一個奇特的地方是那裏都是清泉,盡管周圍的沙丘一個緊連著一個,可是千百年來泉水一直沒有被黃沙掩埋。第二個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頂上,滑落下來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風兒又會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得沙山變得跟原來一模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它們和響沙的秘密一樣,也沒有一個能說服人的答案。這個謎團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地解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