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扁鵲墓

在祖國醫學形成和發展的漫漫曆史長河中,有過無數醫術精湛、醫道誠樸、視為民解困為己任的大醫學家。他們不僅在當時以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聞名天下,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就是他們中間十分傑出的一位。

根據史籍記載:扁鵲的本名叫秦越人,是齊國渤海郡人。他的醫術師承長桑群,由於他刻苦鑽研,達到了博精相輔、享譽天下享譽天下:天下很多人知道他的名聲。褒意。的至高境地。他對各科醫術都十分擅長,而診脈最為有名。他從醫為民,遍遊天下為貧民百姓治療疾患,解除痛苦,做了大量功德圓滿的好事,所以深受人民的愛戴。人們把他比作傳說中黃帝身邊的神醫扁鵲,並且用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漸漸地,他的本名倒被人忘記了。

扁鵲,是一位醫學巨人,是一位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決定性貢獻的大醫學家。他一生倡導和推崇脈學,反對巫醫騙術,這不但在當時難能可貴,而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中醫界仍把他提出來的脈學原理奉為經典。

可是,正因為他醫術太高,名聲太大,所以,引起了小人的妒嫉。當時的秦國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難比扁鵲,卻又不願名落他人之後,於是,便雇傭刀手,刺殺了扁鵲。可惜,這樣一位醫學巨人,竟然死於非命,而且,連死在什麼地方,怎樣被殺和被誰殺死都沒有人知道。

而正是這種結局,導致了扁鵲的身後事成為千古難解之謎。雖然當時的史學大家都沒有記載扁鵲的身後事情,甚至連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沒有隻字片語。可是,在過了近千年的時間以後,關於扁鵲的墓地的說法卻出現了。而且還不隻一種說法,形成了相互對峙對峙(zhì):對立,敵對態勢不相容。、爭論不止的態勢。現在整理起來,有所依據的就有七八種之多。

在河南省湯陽縣,有扁鵲的墓和祠。據傳說,這裏原來是一道名為伏道岡的山岡。伏道之名就來自於扁鵲當年被“庸醫惡其勝己,伏於道側,謀而殺之”的緣故。這些至今尚存的墓和祠祠:供人們祭奠、供奉的店堂。,沒人能說清楚它們立於什麼時代,隻是墓旁的各種碑刻都是元代以後各朝各代的。

在山西省永濟縣清華鎮,有扁鵲的祠和墓。墓前有一對石羊及宋、明時代的碑刻。墓的周圍還保存著完整的石牆。永濟是戰國時的解虞,扁鵲曾經在此行過醫。不過,同樣沒人能說清,墓和祠是什麼時代建立的。

陝西省臨潼縣境內也有扁鵲墳,據傳說,扁鵲當年就是在這一地區被害的。

還有一些說法在當地史料中記載著。

山東省濟南市西郊,清代屬長清縣管轄。當時的縣誌中記載著:“今盧地有越人塚。”

山東省曆城縣1926年《續修曆城縣誌》中記載:“扁鵲墓在鵲山西山下。”

現在,還有人認為扁鵲墓是在他的故鄉,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任丘縣。

一是由於年代久遠,難以考證各種說法的真偽。二是由於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諸省在春秋戰國時代,分屬秦、韓、齊、魏、趙各國,正是曆史上記載的扁鵲行醫周遊列國曾經到過的地方。而謀害他的人,可能在這麼大的區域內的任何地方下手。前無記載,後無依據,誰也無法辨別哪一座扁鵲墓是真。倒也有這種可能,當年他曾行醫治病的地方的百姓感懷其德,修衣冠塚紀念他,因而造成了今天扁鵲墓各地都有的局麵。趙佗墓

趙佗佗:tuó。是西漢時期的南越國的開國之王。他本是秦朝的大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後,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3郡。趙佗被委任為南海郡龍川令。秦末戰亂四起,已做南海尉的趙佗也趁機控製了桂林和象兩個郡,在嶺南建立了第一個封建蕃國——南越國。他始稱“南越武王”,後來又改稱“南越武帝”。開國之始,他就下令斷絕了和中原聯係的所有通道,實行閉關自治,他奉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風俗,鼓勵漢、越雜處,任用越人首領。他的這種治理方式促進了嶺南越地的發展,南越國逐漸強盛起來。西漢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奈何不了它。在南越國近百年的曆史中,趙佗本人就在位67年。他近百歲時才逝世,死後被安葬在南越國的國都——番禹,也就是今天的廣州。

據有關史料記載,趙佗在世時搜刮了大量奇珍異寶,死後又將它們都帶入了墳墓。而且,他在世時,就對自己的後事做了縝密縝密:謹慎周密。的安排。所以,他的墓藏是一個極大的秘密。

他沒有隨中原和嶺南的習俗使自己的陵墓外觀雄偉顯赫,而是利用山勢暗造地穴,在地麵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他還大設疑塚,為避免被掘墳盜墓而做到萬無一失。甚至連他的死後出葬都做了精心布置,靈柩車從四門而出。至於入土地點,在當時就是個高度機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兒。看來,秦始皇陵被掘使他頓悟許多。不過,這樣一來,後人尋找他的墓真的是太難了。

傳世的各種史料對他的陵墓的位置的記載大多來自推測,所以各不相同。明代《廣東通誌》中說“趙佗墓在縣東北八裏”,又說“在禹山”;《南越誌》中記載“趙佗墓就在自雞籠崗起至廣州附近的連岡山嶺之地”;晉代的《廣州記》中卻又說“趙佗墓在城北,墓後有馬鞍崗”;在各個時期的地方誌中,有的說它在白雲山上,有的寫它在越秀山下,真是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無所適從: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該聽從追隨誰的觀點和主張。。

由於趙佗墓的考古價值甚高,加上巨大的奇珍異寶墓藏的吸引,從東漢末的三國時候起,2000多年來一直有無數的人傾力於尋找趙佗墓。史料中記載:“三國時的東吳之主孫權,就曾派呂瑜帶領著幾千兵卒訪掘趙佗墓,想要找到巨額珍寶。他們在嶺南鑿山破石,掘地三尺,幾乎挖遍了廣州附近的大小崗嶺,最終都一無所獲。”不過,也有史料記載:“孫權當時並非一無所獲,他的手下找到了趙佗之孫,直越明王趙嬰齊之墓。從中獲得了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還有一枚皇帝信璽璽(xǐ):皇帝的印信,稱玉璽。和一枚皇帝行璽以及私印三枚,還出土了三把銅劍,就是著名的純鉤、幹將和莫邪劍。它們都裝在雜玉製成的劍匣內。”隻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文物後來又去向何方,已經無法查尋。所以,也不知此記載的真偽。

不過,198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州象崗發掘出了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墓中出土了眾多罕見的文物,堪稱“中國之最”。這使人們更加相信史料對趙佗墓藏的描述絕不會是捕風捉影。同時,也表明史料對趙嬰齊墓被發現的記載很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在趙昧墓中出土了3枚金印,其中一枚象征著權力威望的龍鈕“文帝行璽”重達148.5克,印鈕是一條傳神生動的遊龍。它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而趙昧下葬時也身穿“絲縷玉衣”,是用絲帶把2291多片玉片編織到一起製成的。這和嬰齊墓中,“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等記載十分相似,可見古人所言不虛。

趙昧墓中出土的文物中,還有許多堪稱中國文物之最的瑰寶瑰寶:瑰,美麗。瑰寶:泛指精美的東西。。作為南越國的開國之君,趙佗的墓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奇。可是,曆代的尋墓人已經踏遍了廣州附近的白雲山、雞籠崗、馬鞍崗等無數山崗,趙佗墓仍然深藏地下不為世人所識。這個謎誰能有幸解開呢?秦始皇陵墓是

否被毀的謎團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麼樣?它真的早在秦朝滅亡之時就遭逢浩劫,被項羽燒毀了嗎?這些都是史學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不得其解:對不理解不明白的問題得不到準確的答案。的謎。

許多史籍中都記載:秦末農民起義摧毀秦帝國後,西楚霸王項羽占據著秦都。他命人掘開了秦始皇的陵墓,盜運陵中的財寶。他調集了30萬人從地宮中向外運了30天也沒運完。當時,尋找羊隻的牧羊人用火點燃了皇陵地宮,秦始皇陵毀於大火。這種說法曆來為史學家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