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財富的積聚(1 / 3)

第三章財富的積聚

好的職業就是成功的一半

對人生來說,一種好職業的標準是:易於你的發展,能夠使你不斷進步,能讓你學到相當的技能,而且前途無限。

選擇哪一種職業比較合適呢?這是任何人早晚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一個青年人找不到正當的職業,那麼他的生活一定十分的無聊。

如果要選擇職業,就去做那種光明正大、利人又利己的工作吧!千萬不要從事你對其正當性產生懷疑的職業,從事這樣的職業無疑會使你內心感到不安,這樣,你在這種職業上就絕對不會有成功的希望,即使你有鋼鐵大王卡內基和富商培彼第的才能,也不見得會把那個職業做得得心應手。

在可能的選擇範圍內,不要從事那些會損害你的健康、讓你沒日沒夜工作永無假期的職業。你完全沒必要為自己的職業擔心,隻要選擇那些適合你的工作就可以了,完全不必要去嚐試那些條件過於苛刻、不適合你的工作。

有些人因為薪水的緣故,竟去從事那些低賤的職業,那些職業往往會喪失他們的人格、損害他們的身體、消磨他們的誌趣、埋沒他們本可以有更大作為的才幹,這樣的職業會使他們的生命看不到希望。

從眾多可能的職業中選擇一個適合的職業,就像從許多書籍中選出一些有益的讀物一樣,你要盡可能選取那些高尚而又適合你自己的工作,要做到深謀遠慮,你所從事的職業必須是既有益於別人又有益於自己的。

不管是誰,如果因為要逞一己之能,而忽視對自己品格的培養和發展,那麼終其一生,必定失敗無疑。

一個身體強健、富有才幹的人,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那些卑劣低微的工作上,而埋沒了自己最出色的理智與才幹,那他還有什麼希望呢?俗話說得好:“做人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每個人都應該牢記的。

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智力甚高、才幹過人、身強體壯,本來可以大有作為,但他們寧可把自己的智能和體能消耗在一些毫無意義、使人墮落的工作上。

試想,一個人為了一點錢就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格,去做那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他們哪裏還有臉麵去見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為了滿足一時的欲望和快樂而置一生名譽於不顧,他們的做法明智嗎?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一個人違背自己的良心和意誌,去做他本不願從事的工作。

一個有抱負的人因為“命運不濟”或是“謀生困難”的藉口,就違背自己的天性、拋開自己的自尊,去從事那些不值一提的卑賤職業,這是多麼的可憐啊!這些人本來應該利用一切大好資本,去過一種合乎道義的高尚生活。

一個人在世上有許多職業可以做。即便去做那掘溝渠、開煤礦、搬磚頭、砌瓦片的工作,也不要去做那些傷害人格、妨害自尊、違背天良、犧牲快樂、違反情理的事情。

要想獲得成功,你就必須為自己設計一個一生的計劃,然後集中心思、全力以赴地去執行這一計劃。

凡是能成就大事的人遇到重要的事情時,一定會仔細地考慮:“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哪一方麵呢?怎麼做才能使我的品格、精力與體力不受到損害,又能獲得最大的效益呢?”

首先,你應該做的是,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竭盡全力去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以此來實現你期望的目的。你所選擇的環境一定要適合你的性格、才智和體力。總而言之,一開始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先邁得開步伐,然後才能大踏步地前進。在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裏,我們做起事來才能感到順暢愉悅。

很多人往往存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從小就對某方麵的事務感興趣,所以長大了從事這方麵的職業一定如魚得水。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有很多人要等到中年才最終確定自己究竟要走哪條路,因為人到中年時,他們在職業方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接手工作就能很順利地展開。

當然,我們應該及早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但也不可過於急躁、草率。如果還無法及時確定,不妨慢慢來,再慎重考慮一下。固然,這樣的問題對於才智過人的人來說是不難抉擇的,但是我們還是能看到,多數人因為職業選擇的事情心緒紊亂、焦頭爛額,自己究竟應該往那邊走,還是往這邊去?尤其是好的機會降臨時,他們更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即使沒有多少事業上的野心,隻要他們品格端正,肯勤勉努力,就必定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立足之地。

亨利·戴克教授說:“一個人最大的致命傷就是遇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其實,凡事做起來隻要覺得有些把握並且還有興趣,那就完全可以當機立斷,立誌去做。在職業方麵,種種無謂的考慮與擔憂,隻會妨礙自己的前程,隻有那些勤勉努力、踏實工作的人,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托馬斯·斯賴克博士也這樣說:“我能夠達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是因為我總是考慮如何動手去做。老是東想西想,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是決不會成功的。”

五分鍾投資亦有回報

每天肯花時間鑽研的人,將會越來越傑出。決不要放棄學習,並要努力把學到的知識用於生活之中。

渥淪·哈特葛倫博士是一位博學多聞的老人,他以前是淘沙一所大教堂的牧師,後來退休了。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你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鍾的時間(與5個鍾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倫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隻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就這樣,一直到老死。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餘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點一點的流逝。

成功與不成功之間的距離,並非大多數人想像的是一道巨大的鴻溝。成功與不成功隻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在實踐理想時,你必須與自己做比較,看看明天有沒有比今天更進步——即使隻有一點點。

隻要再多一點能力;

隻要再多一點敏捷;

隻要再多一點準備;

隻要再多一點注意;

隻要再多培養一點精力;

隻要再多一點創造力。

通常隻有遇到實際的狀況後,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勝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個外科醫生,動手術時卻手腳笨拙,就說明你醫術不佳;如果你是一個廚師,人們無法知道你廚藝好不好,除非你準備了一頓餐點,人們悉心品嚐後才會曉得。

評斷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師、消費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動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勝任這一任務。你可以想盡辦法掩飾你的無能,並祈禱沒有人會發現你知道的很少、動作多麼的不熟練。但終究你還是得麵對自己的無能,也必須自己想辦法修正。

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釋你為什麼長時間仍然無法勝任一項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麼都不知道,第二天你應該懂點什麼。第一次嚐試一份工作,你可能沒辦法表現得很完美,但經過一、兩天的練習,你應該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別人可能也無法真正斷言你是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在實際的表現之前。隻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動機或企圖;隻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誠不誠實、值不值得信賴;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人們通常了解他們自己是不是欺騙了他人,如果自己連這點都不知道,就已經成為病態的騙子,行為上也會有嚴重的偏差。

不論你想追求的是什麼,你必須強迫自己增強能力以實現目標。這就需要鑽研自己的領域。認真地研讀、仔細地觀看、專心地聆聽這行中頂尖的人的言行舉止,並效法他們的作為。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機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並不缺少機遇,而是缺少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素質。

常有人發如此感慨:“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係在一個等來的機會上,他們當然總也不會成功,他們可能至今仍在抱怨自己的命運。

羅丹說:“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並不缺少機遇,而是缺少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素質。如果有了很高的素質,即使生活沒有機遇,也能創造機遇。

一家英國鞋廠和另一家美國鞋廠,各派了一名推銷員到太平洋的一個島嶼去做推銷工作。上島後,他們各自給鞋廠打回一封電報。英國推銷員那封電報是:“這座島上的人不穿鞋,明天我就搭頭班飛機回來。”另一封電報是:“棒極了,這個島上的人都還沒穿上鞋子,潛力很大,我將常駐此島。”麵對同樣的狀況,一個看到的是“失望”,一個看到的是“機遇”。可見,素質不高的人就是機遇擺在麵前也不知道,而素質高的人就連別人看不到的機遇也能發現。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埋怨沒有機遇,實際上該怪自己素質不高。許許多多的機遇就在你的眼前,就看你是否有發現它們的素質。

素質高的人生就一雙敏銳的眼睛,時時刻刻洞察著機遇,素質不高的人則恰恰相反。美國曾經掀起淘金熱潮。淘金生活異常艱苦,最痛苦的是沒有水喝。人們一麵尋找金礦,一麵不停地抱怨。

甲嘀咕:“誰讓我喝一壺涼水,我情願給他一塊金幣。”

乙宣布:“誰讓我痛飲一頓,龜孫子才不給他兩塊金幣!”

丙發誓:“老子出三塊金幣!!”

……

在這種抱怨聲中,亞默爾發現了機遇:如果將水賣給這些人喝,比挖金礦更能賺到錢。於是他毅然放棄淘金,將水運到山穀,一壺一壺賣給找金礦的人。一起淘金的夥伴們都紛紛嘲笑他“不挖金子發大財,卻幹這種蠅頭小利的買賣。”後來,那些淘金的人大多空手而回,很多人甚至忍饑挨餓、流落異鄉,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內靠賣水發了大財。亞默爾發財的機遇並不是上帝賜給他一個人的:淘金者都深感沒水喝的痛苦,人人都聽到了那一片抱怨聲,可是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機遇,甚至還嘲笑亞默爾的做法。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人們往往從表麵上探尋成功的原因,歸之於條件,歸之於機遇,而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質。亞默爾正是具有其他淘金者所沒有的敏銳的洞察機遇的素質,決定了他能夠發現、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機遇。

大家都看過關於泰森打擂咬耳醜聞的報道。許多人看過去就算了,最多把它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誰能意識到這就是個發財的良機呢?想不到美國的一個巧克力商人在咬耳醜聞發生之後,趕緊推出了一種形狀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麵缺了一個小角,象征著被泰森狠咬的那隻著名的霍利菲爾德的耳朵,巧克力包裝上還有霍利菲爾德的大照。此舉立刻使這個牌子的巧克力備受世人關注,在諸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脫穎而出。這個巧克力商人就這樣一舉發了大財!泰森咬耳醜聞,全世界十幾億甚至幾十億人都知道,但是發現這個發財良機的隻有這個美國商人。

抓住機遇,首先必須發現機遇。生活中處處充滿機遇。社會上的每一項活動,報刊上的每一篇文章,人際中的每一次交往,生活中的每一次轉折,工作上的每一次得失等等,都可能給你帶來新的感受、新的信息、新的朋友,全都可能是一次選擇,一次機遇,是一次引導你走向成功的契機,問題在於你自身的素質,在於你是否能發現每一次機遇。不要以為機遇難尋,其實機遇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就在我們的手上。

也許你不信,你會問機會究竟是什麼呢?實質上機會是一種有利的環境因素,讓有限的資源,發揮無窮的作用,借此更有效地創造利益。具體地說,在特定的時空下,各方麵因素配合恰當,產生有利的條件;誰最先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運用手上的人力、物力,從事投資,誰就能更快、更容易獲得更大的成功,賺取更多的財富。這些有利條件便是機會。

機會有三項要素,即資源、利益和條件的配合。

資源包括個人的知識、技能、人際關係的技巧、智慧、財富、膽量等等,也包括機構或企業的人才、資本、科技、設備、現有的產品或服務,諸如此類。

利益是機會的主要內容,也是創造機會的主要目標。一種條件如果不能為人們帶來利益,那就不是機會。利益可以是金錢的收入、名譽的提升、形象的建立或改善;而建立聲譽和形象最終也會帶來金錢的收入。利益在不同行業裏各有不同的具體表現,例如,酒店業要求客房的入住率保持高水平,百貨業要求貨品流通迅速。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利潤、降低成本等,是各行各業同樣的追求。

條件的配合是指客觀環境和創機者的主觀條件互相配合。首先是客觀因素的變化,造成有利的投資環境。例如經濟複蘇,人口激增,可用的土地有限,造成地價急漲,這是把資金投入地產市場的有利環境。其次是指創機者具備足夠的條件去利用這個有利的環境,例如買地、發展土地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以及創機者個人的眼光、膽識和決斷力等。最後是指主、客觀因素剛好配合,例如,在地價快要急漲時,先已預見這個趨勢,又具備投資的各項條件。

現在,停止抱怨,仔細看看你周圍到底有沒有機遇。

等待機遇不如創造機遇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弱者坐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聰明人自己創造的機會往往比他遇到的機遇要多得多。

1969年,在貴州省偏遠的深山密林中,一個年輕人把一根繩子係在腰間,小心翼翼地爬到山路邊一處醒目的懸崖峭壁上,寫下了五個鮮紅的大字:毛主席萬歲。當他冒著生命危險將這幾個字寫好時,恰好被路過此地的省城記者看到。於是他出了名。

直到今天,已擁有10億資產的福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忠福在談到當年那幼稚的舉動時仍帶有一絲狡黠和得意。

當時,他聽說省城將有記者要來當地采訪知青生活,他覺得機會來了。他要做一件事,一件使他這個永無出頭之日的“黑五類”能在全公社400多知青中引人注目的大事。羅忠福拿出自己僅有的10元錢,到供銷社買了一桶紅漆,在記者到來的日子裏,他攀上峭壁……

從此,羅忠福成了當地的著名人物,並且成為全公社惟一加入農宣隊進駐學校參加辦公的下鄉知青。

成功的秘訣其實並不深奧,主動抓住機遇,改變自己命運的可獲得成功,被動的眼瞅著機遇從身邊溜走的往往會成為失敗的可憐蟲。

有位心理學家,在他的小女兒第一天上學之前,教給她一個訣竅,足令她在學習生活中無往不利。

他把女兒送到學校門口,在女兒進校之前,告訴她,在學校要多舉手,尤其是想上廁所的時候,更是十分重要。小女孩真的按照父親的叮嚀,不隻在上廁所時記得舉手,老師發問時,她也總是第一位舉手的學生。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師對這個不斷舉手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印象極為深刻。不論她舉手發問,或是回答問題,總是讓她優先發言。而因為積累了許多這種不為人所注意的舉手發言權,竟然令小女孩在學習的進度上,以及自我肯定的表現上,甚至於其他許多方麵的成長,大大超過其他的同學。

多多舉手,正是心理學家教給女兒在生活中創造機遇的最有利的武器。

許多人強調自己是千裏馬,卻沒有被伯樂發現的機遇,你有沒有想過,為何不創造機遇自己主動跑到伯樂麵前呢?或者把你的才華充分表現出來,那樣的話,即使不是伯樂也會發現你是個有本事的人。也許我們應該向這個小女孩學習學習,多舉手,主動吸引機遇的注意,為自己爭取和製造機遇。

你生來多才多藝,可能你是一位天生的作家、畫家或者音樂家。能否成為現實,我們隻能祝你好運了。

18世紀英國著名詩人托馬斯·格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很多鮮花,生來豔麗奪目卻無人所見;許多鮮花,生來氣味芬芳卻無人所知。”自格雷於1750年在鄉村墓地的碑銘上留下這一著名詩句時起,又有多少多才多藝的人生不被人們所知曉,便悄然枯萎了呢?要想使自己成為眾人所矚目的明星,除了需要有才藝、需要有大家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大家的了解。

如何使別人了解你的能力呢?假如你要成為畫家,就需要一個畫廊來展示你的能力;假如你要成為作家,就要有一家出版社作後盾;假如你要想成為音樂家,身後則要有一個唱片公司的支持。

總之,你所需要的是那些能夠幫助你成功的人們的了解。

盡可能地將你的能力在畫廊、出版社、唱片公司裏全部表現出來,而且越全部越好。

保羅·麥卡特尼曾在美國利物浦大教堂的唱詩班試唱,結果失敗了。是艾伯斯坦使麥卡特尼與他的同伴們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合唱團。隨著時光的流逝,事情的轉變是令你吃驚的:利物浦大教堂正在委托保羅·麥卡特尼為其創作長達一個小時的歌曲!

約翰·列儂是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可是若無艾伯斯坦,他是不可能靠他的那把吉他謀生的。

如果你是一位天才,那麼,不妨去試著主動找找真正的伯樂,給自己創造機遇,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機遇。

學會放棄,才會擁有

人的一生要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無奈的是往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在把握命運的十字關口,我們應當學會放棄。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應學會放棄,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失去的,會有收獲回報,不要悲觀地感慨“不可兼得”的失去,要樂觀地看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曆史性的機遇往往是很珍貴的,稍縱即逝。成功學專家通過調查發現:成功者往往有著很強烈的緊迫感,他們一旦認識到所麵臨的機遇的巨大價值,就會全身心地去奮鬥,克服“幹擾”,不怕挫折,直至達到目的,因此,時代所賜予的偉大機遇很難從他們手上溜掉。

從轟動全國的報告文學《中國姑娘》上不難發現魯光的名字。這篇報告文學的發表,是魯光人生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機會來自1981年春節前後的那段時間。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特別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的產生。這一年末將有世界杯足球預選賽和世界杯女排賽,這兩項大賽要是取勝,無疑將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對體育戰線會產生重大影響。於是,深入地了解女排和足球隊的情況和任務,很幸運地就落在了身為體育記者的魯光的頭上。

魯光深知這一任務的重大價值,他決心努力把它完成好。然而,就在魯光即將動身前往女排訓練基地時,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對父親一直有著深厚感情的魯光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之中。奔喪回家就意味著要失去采訪女排這一特殊機遇,而不回家又要擔上“不孝”的罵名,何去何從?

經過權衡,魯光還是以事業為重,隻寄了一筆錢回家,便忍著悲痛,踏上采訪之路。

魯光終於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出了成名作《中國姑娘》。他的成功經曆告訴我們,把握曆史給予我們的機遇,一定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生活中還充滿了種種誘惑,在誘惑麵前我們也應當把握住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適當放棄,對不應得到的不存非分之想,才是明智的作為。

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大臣公儀休,是一個嗜魚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以後,魯國各地有許多人爭著給公儀休送魚。可是,公儀休卻正眼不看,並命令管事人員不準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那麼多從四麵八方精選來的活魚都被退了回去,深感可惜,就問他:“哥最喜歡吃魚,現在卻一條也不接受,為何?”

公儀休很嚴肅地對弟弟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

“你以為那幫人是喜歡我、愛護我嗎?不是。他們喜歡的是宰相手中的權,希望這個權能偏袒他們、壓製別人,為他們辦事。吃了人家的魚,必然要給送魚的人辦事,執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長日久哪能瞞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會被人撤掉。到那時,不管我多想吃魚,他們也不會給我送來了。我也沒有薪俸買魚了。現在不接受他們的魚,公公正正地辦事,才能長遠地吃魚。靠人不如靠己呀。”

有一次,一個不知名的人偷偷往他家中送了一些魚,他無法退回,就把魚掛到家門口,直到幾天後魚變得臭不可聞才把它們扔掉,從哪以後,再也沒有人敢給他送魚了。

約束自己的得失之心,懂得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即使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仍能自律的人,在人生道路上也能把握好自己的命運,不會為得失越軌翻車。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凡是真正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決不允許毫無裨益的習慣影響自己事業的發展。

一個把自己的全副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中的人並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在現實世界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在工作中所存留的不良習慣拖垮了他們。

在許多工作沒有計劃和條理的商行裏,要不少拿著高薪的員工做著極簡單的工作,比如拆信、把信劄分類、寄發傳單等等事情。其實,此類工作,即便是待遇微薄的職工也一樣能夠勝任。像這樣一些沒有精細規劃的商行是永遠不會有發展的。

隻有很少商人和店主,對於商行管理過程中時間的節約與職員的能力,有著相當的研究,但大部分商人和店主並不善於指揮,總不能使工作有條理和係統化,這樣就無法增加員工的辦事效率。其實,不去注意工作上的條理和效率,是經營上最大的失策。

工作沒有次序、缺乏條理的商人,總易因辦事方法的失當,而蒙受極大的損失。他們不知怎樣去有效地措置業務;對於雇員的工作,他們不知道好好的安排;做起事來,有的地方不及,但有的地方卻過之;倉庫裏有許多過時、不合需要的存貨,也不及時把貨物整理一下,結果什麼東西都紛亂不堪。這樣的商行,必定失敗。

一個在商界頗有名氣的經紀人把“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經營者失敗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沒有條理,同時又想做成大規模企業的人,總會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夠。他們認為,隻要人雇傭得多,事情就可以辦好了。其實,他們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條理、更有效率。由於他們辦事不得當、工作沒有計劃、缺乏條理,因而浪費了大量職員的精力和體力,但還無所成就。

沒有養成做事有條理、做事有次序習慣的人,無論做哪一種事業決沒有功效可言。而有條理、有次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業也往往有相當的成就。

有這樣一個性急的A先生,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遇見他,他都很匆忙。如果要同他談話,他隻能拿出數秒鍾的時間,時間長一點,他便要拿出表來看了再看,暗示著他的時間很緊。他公司的業務做得雖然很大,但是花費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上毫無次序,七顛八倒。他做起事來,也常為雜亂的東西所阻礙。

結果,他的事務是一團糟,他的辦公桌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堆。他經常很忙碌,從來沒有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東西,即便有時間,他也不知道怎樣去整理、擺放。

這個人自己工作沒有條理,更不知如何恰到好處地進行人員管理,他隻知一味督促職工,但他隻是催促職工做得快些,卻談不上有條理。因此,公司職員們的工作也都混亂不堪、毫無次序。職員們做起事來,也很隨意,有人在旁催促便好像很認真地做,沒有人在旁催促便敷衍了事。

而另一個與A先生同業的競爭者B先生,恰恰與他相反。他從來不顯出忙碌的樣子,做事非常鎮靜,總是很平靜祥和。別人不論有什麼難事和他商談,他總是彬彬有禮。在他的公司裏,所有職員都寂靜無聲地埋頭苦幹,各樣東西也擺放得有條不紊,各種事務也安排得恰到好處。

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辦公桌,對於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複,並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盡管他經營的規模要大過性急的商人A先生百倍,但別人從外表上卻看不出他的慌亂。他做起事來樣樣辦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條理、講求秩序的作風,影響到他的全公司。於是,他的每一個職員,做起事來也都極有秩序,絕無雜亂之象。

因為工作有次序,處理事務有條理,所以,他在辦公室裏決不會浪費時間,不會擾亂自己的神誌,辦事效率也極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做事有方法、有秩序的人時間也一定很充足,他的事業也必能依照預定的計劃去進行。

今日之世界是思想家、策劃家有序工作的世界。不良的習慣如同垃圾,需要及時清理和打掃。惟有那些辦事有次序、有條理的人,才會成功。而那種頭腦昏亂,做事沒有次序、沒有條理的人,處在堆滿了垃圾的環境中,這世上決沒有他成功的機會。

除了有條理以外,養成準時的好習慣也是一個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一位有學問的人曾經說過,構成偉人的兩個要素,就是才能和準時,而前者往往又是後者的必然產物。因為凡是珍惜時間的人,不肯讓一分一秒從自己的指縫中流走的人,最後一定能在他的生命中打上“能力”的標記。

凡是真正成功的人,總是養成了準時的習慣。一個做事常常不準時、乘火車常常脫班、約會常常遲到、付款常常延期的人,其信用必定會一落千丈,別人也不會信任他。也許他實際上是一個很誠實的人,但誠實無法彌補不準時給他帶來的負麵影響。

在每件事、每個約會上都準時的人,無形當中增加了他自己的時間。拿破侖曾經說過,他之所以能戰勝奧地利人,是由於奧地利人不知道五分鍾的價值。但是實際上,每失去一分鍾就是多給自己一個遭遇不幸的機會。

在做事的過程中,再也沒有別的比準時更來得重要;也沒有別的再會比準時更能節省自己和他人的時間。有一次,拿破侖邀請他部下的一些將士來吃飯,可是到了時間,不見他們來到,拿破侖就一個人吃了起來。在他吃完的時候,他的將士們來了。拿破侖說:“諸位!中飯時間已過,我們立刻去辦事。”

很多年輕人因為不能準時,而失去了獲得高等職位的機會。範德比爾特先生一貫非常準時。在他看來,不準時乃是一種難以寬恕的罪惡。有一次,他與一個請求他幫忙的青年約好,某天早晨的十點鍾在自己的辦公室裏見那位青年,陪那位青年去會見一位火車站站長,接洽鐵路上的一個職位。但到了這一天,那個青年去見範德比爾特時,比約定的時間竟遲了二十分鍾。所以,當那位青年到範德比爾特先生的辦公室時,範德比爾特先生已經離開了辦公室,去出席一個會議了,因此便沒有見到。過了幾天,那個青年再去求見範德比爾特先生,範德比爾特先生問他那天為什麼失約,誰知那個青年人回答道:“呀,範德比爾特先生,那天我是在十點二十分來的!”“但是約定的時間是十點鍾啊!”範德比爾特先生提醒地。那個青年仍然支吾著說:“但遲到一二十分鍾,應該沒有太大關係吧?”範德比爾特先生很嚴肅地對他說:“誰說沒關係?你要知道,能否準時赴約是件極緊要的事情。就這件事來說,由於你不能準時,就失掉了你所向往的職位;因為就在那一天,鐵路部門已接洽了另一個人。而且,我還要告訴你,你沒有權利看輕我二十分鍾的時間,以為我白等你二十分鍾是不要緊的。老實告訴你,在那二十分鍾的時間中,我正要應付另外兩個重要的約會呢!”

已故的摩根先生曾告訴一位朋友,他把每一個鍾頭都看成1000美元。許多青年人雖都承認摩根的話,卻仍虛度他們寶貴的光陰。他們沒有想到,也許自己的時間也可以同摩根的時間一樣值錢。

勞倫斯說:“成功做事的秘訣,首要一點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一般人的習慣往往是一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