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財富的追求(1 / 3)

第二章財富的追求

智慧在手,財富無憂

有一個富翁曾對一個強盜說過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你可以拿走我的汽車、搶走我所有的錢財,但是,隻要不殺死我,留下我的大腦,過不了多久,我就又會擁有這些東西了!而你呢?你在把從我這裏搶去的錢物揮霍掉之後,你就又一貧如洗了……”那個強盜聽了這一段話之後,似有所悟,便問富翁:“那是為什麼呢?”富翁說:“因為我擁有智慧,智慧可以變成黃金,可以使我擁有一切!”

李嘉誠是香港著名的大商人,不但事業有成,而且他本人的人品和商業道德亦為人們廣為傳頌。

1966年底,低迷了近兩年的香港房地產業開始複蘇。

但就在此時,內地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風暴。

“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自然,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築商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此刻的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觀察時勢,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李嘉誠在整個大勢中逆流而行。從宏觀上看,他堅信世間事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就具體狀況而言,他相信中國政府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實際上道理很簡單,若要收複,1949年就可以收複,何必等到現在:當年保留香港,是考慮保留一條對外貿易的通道,這樣對中國政府更有利。現在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地位並沒有改變。因此,中國政府收複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李嘉誠做出“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曆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做是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於是,在整個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李嘉誠悄悄地大量收購。李嘉誠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李嘉誠的行為需要卓絕的膽識和氣魄,需要超凡的智慧運作。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這場戰後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地產市道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達390萬港元。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並為他日後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石。

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其實不然。應該說,在這場夾雜著政治背景和人為因素的房地產大災難中,前景有較大的變數而難以絕對準確地預測。這樣說來,李嘉誠的決策有十足的勝券在握是不現實的。李嘉誠的行為是帶著冒險性的,說是賭博也未嚐不可。但是,李嘉誠的冒險是建立在對形勢的密切關注和精確分析之上的,李嘉誠絕非投機家,他是把堅實的政治、經濟等知識轉化為財富的人。

人們往往把“點石成金”說成是神、怪的故事或懶人發財的夢囈。其實在現代社會裏智慧的確可以變為金光燦燦的黃金,也就是說智慧是潛在的黃金。

以智生財,利潤豐富

“獲取利潤”是辦公司者最主要的目的,那麼,怎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呢?是龐大的資本,還是獨家擁有的專利技術?不是!都不是!你沒見到資本雄厚的巴林銀行一夜之間便破了產?你沒聽說過最早擁有VCD技術的合肥萬燕公司正舉步維艱?……那麼,靠什麼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呢?靠智慧!隻有擁有智慧,才能穩妥經營、避免風險,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1989年,吉林市絲綢廠一度積壓了大量的迎賓緞、錦花綢及其他麵料,資金大量被占用,原料進不來,新項目又無法上馬,工廠處於半癱瘓狀態。廠長多次派推銷員上下打通,八方叫賣,又不惜花重金,連篇累牘地在電視、廣播、報刊上做廣告,稍有收效,但卻收獲不大。

後來,廠領導請來了一位舞蹈專家,要對挑選出來的廠裏30名男女青年工人進行為期一周的舞蹈培訓,廠裏的人對此迷惑不解,猜測紛紛,怨聲四起。

一周後,舞蹈班終於亮相了。男著筆挺的西裝,女著優美的旗袍,男女服裝色調,相配適宜。尤其是15位女士的旗袍,是廠裏請了服裝設計師精心設計製作的,花色款式各不相同,個個楚楚動人。

舞蹈隊隨著舞曲跳了起來,美妙的舞姿,使在場的人都看呆了。

原來他們是帶著特殊使命的舞蹈隊,即將帶著全廠的厚望,為提高絲綢廠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奔赴“白天鵝舞廳”、“銀雪賓館”、“天河大廈”開拓絲綢廠的事業。

兩天後,幾家賓館的舞廳門前,車水馬龍,人們摩肩接踵,排著長隊買舞票。看來,絲綢廠的舞蹈隊著實吸引了一大批人。

絲綢廠的客車,一邊廣播,一邊免費贈送《新款式旗袍、西裝裁剪法》和《不同膚色、不同體形選用麵料的藝術》兩本書。這更增添了舞廳前的熱鬧氣氛。

有些舞廳經理主動上門來邀請絲綢廠舞蹈隊光臨。

信息在街頭巷尾傳遞:新聞記者也來采訪,一時間報刊、廣播、電視屏幕上頻頻出現《絲綢廠的旗袍、西裝,征服了俊俏女郎,風流小夥》、《你想楚楚動人嗎,請到絲綢廠》等新聞報道,刮起了一股絲綢熱風。

在這股風潮的引領下,絲綢廠銷售科、銷售門市都忙起來了,市內各服裝廠、百貨商店、個體商戶蜂擁而至。甚至外地商場、服裝廠也紛紛來函、來電、來人洽談訂貨。大宗主顧,廠長親自接待,簽訂了許多長期的合同。廠裏還負責送貨上門,絲綢廠的產品一下子成了搶手貨。

從此,吉林市絲綢廠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衝出山城,飛向了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

劍走偏鋒,出奇製勝

沒有資金怎樣創辦事業?相信許多夢想致富的人都想過這個問題。然而絕大部分人都隻是感到困惑,徒喚奈何,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日本“綜合經營企業”的總裁中田修先生總結他從“資金零點”發展成功的經驗時說:“這是我有比別人快半拍的獨創性構思,做別人不做的事和人家不能做的事,才發展成功的。”

中田修1931年生於日本丹波藤山地區,父親是個軍人。在中國東北讀小學。因為戰爭,他返回日本進入預備軍校。戰後就讀於大阪師範學校。父親去世後,為了分擔母親養家糊口的壓力,他到美國軍隊當仆役,以後他做過黑市小販、印刷公司職員,走馬燈似的換了十幾次工作。工作不順心,意誌消沉,三次流浪在街頭,尋思自殺以求解脫。就在他徘徊在東京街頭,準備了結生命的時候,受到“桑澤設計研究所”招牌的啟示,喚醒了他在當印刷公司職員時的願望,他決心從零開始創立設計學校。

中田應聘上印刷公司,在印刷公司工作的時候,設計公司職員優厚的生活待遇早就迷住了中田修。為了擺脫饑餓,中田修就下了決心要做個設計師,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當時並沒有學習設計的學校,中田便利用工作的方便,把設計公司的作品帶回家研究,自學設計方麵的書籍,堅持了半年,終於學會了設計技術。

在中田學會設計技術後,他認真地想辦法去完成自己的心願。沒有雄厚的資金,他透過“讀者欄”招收學生,開始隻辦“周日教室”。以後又租借公共場所作為教室,以容納更多的學生。為籌措更多的資金,他向別的公司的經營方法學習,把“前金製”引入學校的建設之中。所謂“前金製”就是預收款。慢慢地,一個正式的設計學校就形成了。

到1959年4月,“東京設計所”在大阪成立。起名東京,是為了紀念東京那間挽救了中田性命的設計所。

中田觀察了林林總總的設計所,發現“工業設計”是個沒有人涉足的空白地帶。於是,他把“工業設計”作為設計所的主要特色,廣攬人才。終於,“東京設計所”成為日本一流的設計研究所。

中田他發現人們在上廁所的時候百般無賴,就萌發了在廁紙上印卡通漫畫和印發廣告的奇想;他發現許多在外應酬至深夜的男人,回家時總想帶點安慰家人的東西時,他就想到雇用一些業餘人員在晚上九點至淩晨一點以手推攤車賣禮品及玩具;他在海濱度假,發現漁夫的魚甕拙樸而有古風,於是投合人們追求返樸歸真的心理,製造一些仿古的陶甕出售;他還利用“子規”與“歸來”諧音的原理,以鋁片做成子規鳥形式,鍍以金色,做成“子規護身符”,出售給顧客。……

這些生意並不是將構想大規模的商業化或企業化,隻是將身邊的瑣事加以商業化,就產生出許多本小利厚的生意來。

中田先生從1959年創辦“東京設計研究所”始,之後又經營了“設計公司”、會員製的別墅企業——“鑽石俱樂部”及“綜合經營企業”,到1981年,公司資產大約有70億元。

現在中田所主持的“綜合經營企業”沒有向外貸款,是個單收利息就可以維持人事費用的優良企業。

中田的成功在於他能夠獨辟蹊徑,善於將滿足人們的需求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研究社會結構變化和人民生活水準變化而帶來的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的變化,將服務全麵化立體化,勇於做別人不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因而為“綜合經營”廣開了生財之路,財富才滾滾而來。

奇招妙法,財源廣進

有成長有發展的企業,一定是由有一個有著多種奇思妙想的經營者在領導,他會巧妙的刺激消費者的心理,並且巧妙地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從而為自己贏得豐厚的財富。好奇心才是生意成功的泉源,也是原動力。

(1)普洛奇給自己發電報

美國的億萬富翁魯幾諾·普洛奇在畢業後,到一家雜貨批發公司工作,擔任流動推銷員。

很快地,普洛奇一舉成為成交大宗批發的推銷家。他總是以一次成交10箱的方式,一家一家地去推銷。他發明了一種推銷方式,並總結成要訣:把各個地方的商人聚集起來,使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聯合購買的話,會比較便宜。結果,普洛奇把一卡車又一卡車的貨賣給他們。他又使這些商人相信,該是大批買進這樣那樣貨物的時候了,不能等到下個月,因為下個月價格會上漲。這樣,他又多賣出不少貨物。

為了使他的話令人置信,他自己打電報給自己,裝著是老板打來的。電報的內容大約是這樣的:“警告顧客,豆子的價格將會上漲。”普洛奇手裏揮動著電報,不愁顧客不向他求購更多的貨物。

普洛奇的成績這麼優異,以至於他的老板終於給他下了最後通牒:要不純拿薪水,要不另請高就。不怪老板不仁,因為這20多歲的毛小夥子,靠推銷所賺的傭金居然比這個公司的董事長還要多。

(2)矢田一郎自造輿論

東京荒川區有一位叫矢田一郎的人,他的兒子是一個癱瘓在床的殘疾兒童,每天都為大小便吃盡苦頭。於是,矢田一郎開始研究疾殘者專用的便器。經過苦心研究,反複改進,終於發明成功。

矢田一朗認為這種便器非常方便實用,市場銷售是不會有問題的。於是他申請了專利,開始生產,並給他的產品取名叫做“安便器”。當矢田一郎興衝衝地拿著他的產品去各商店和百貨行推銷時,卻沒有一家願意買他的商品,或者代他銷售。原因是他們都不喜歡把這些不雅觀的東西擺在店麵上。

矢田一郎耐心地向各商店解釋說,這種安便器不僅適用於殘疾者,對於患痔疾的也非常適合,而且體積小,又很輕便,需要它的人一定不少。可是,無論怎樣解釋,仍沒有一家商店願意銷售。

矢田一郎是傾其所有投資製造此產品的,眼看自己的投資像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後,矢田一郎經過一段時間的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拜托很多親友,每天打電話給百貨店,問有沒有用於身體殘疾者用的叫做“安便器”的便器賣呢?這樣過了不久,東京各百貨店不能忽視這項新產品了,安便器也就在各百貨店的櫃台出現。

由於安便器對殘疾者非常適用,不久就暢銷起來,終於成為全國性的商品。矢田一朗自然也因此大賺了一筆。

(3)日本名古屋中國麵館價格變戲法

日本名古屋有一家中國麵館,他們為一般消費者著想,在一碗價值300日元的湯麵的行情上大做文章。麵館定價:星期一,一碗“中華麵”特價185日元;星期二,全部麵點多加分量,售價200日元;星期三,各種飯類用大碗裝;星期四,買一份菜,米飯管飽;星期五,麵條大碗裝;星期六,酒、啤酒大減價。此外,每月14、15、16日三天的麵條一律特價250日元(日本企業發薪金多在每月的20日),以照顧靠領薪水過日子的職員。這些做法大獲工薪階層的好評,生意也自然越做越興旺。

訣竅應用提示

1.出奇製勝,要從“奇”字入手,要見人所未見,想人所未想,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2.奇思妙想不是天生的,產生奇思妙想的基礎是要多觀察,多動腦多留心市場的各種動向和變化。

四、逆向思維,逆行致富

逆向思維是一種創新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往往成為我們創新致富的火把。很多人用頭腦賺錢取得了成功,那是因為他們對什麼問題都喜歡倒過來思考。從中可見逆向思維是多麼重要。

以退為進,“錢”途無限

“商場如戰場”。在戰場上有必要的撤退,在商場上也有必要的撤退。作為廠商,尤其是現代廠商,在自己的“謀略庫”裏千萬別忘了“撤退”這一招。專攻市場營銷的專家們把撤退稱之為順應客觀形勢的應變性策略。在以下諸種情況中的一種出現時,企業就應以這一應變性策略來對待之。

一是因為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原定戰略目標失去了意義。

二是因為市場上出現了更好的機會,根據獲取最佳效率原則,舍此而就彼。這是一種戰略重心的轉移。

三是局部性的撤退,以保證戰略重點的如期實現。

四是產品已進入衰退期,無甚利潤且前景暗淡。

五是對手的勢力過於強大,不足以與之爭風。

六是要想保持現有市場占有率,投入將不堪重負。

在上述情況出現之時,與其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撤退,或在被對手強行出場的情況下撤退,倒不如主動地進行戰略轉移,以把損失下降到最低限度,以保持本企業的形象與聲譽,以圖在其他方麵另謀發展。

人們經常說“商場如戰場”,並不意味著商場就是戰場。但它們在規律上、在行動法則上恰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它們畢竟是不同的行當,因此也就有許多不同的特點。譬如,軍事行動的方式盡管千變萬化,但最終目的則一定是消滅特定的對手,贏得特定的空間,即地盤。如前所述,我們把企業的最高境界定為維持與擴大市場占有率,這裏要對市場占有率有一個廣義的、全方位的理解。維持與擴大市場占有率,並不是指一定要死守並竭力擴大所生產的某種產品、所經銷的某種商品、所做的某項服務的占有率(盡管在許多情況下是如此),而是指企業的全部營銷狀態。所以,我們的整個市場攻防並不一定要針對具體對手而獲得具體地盤。在撤退後,我們可以卷土重來,將原先的冤家打翻在地,也可以不卷土重來,而在另一領域內另謀發展。換言之,並不一定要與原先的對手爭個高低,讓他在這一領域內出盡風頭,獨領風騷吧!我將在另一領域內去顯示自身的價值,去謀取較高的市場份額。這同樣也是維持和擴大市場占有率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