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萊特兄弟的事例一樣,貝爾所增加的“更多的東西”是比較簡單的,他把間歇電流轉換成等幅電流。
這是能夠再生人類語言的唯一的電流形式,貝爾能保持電路暢通,而不象雷斯那樣間歇地中斷電流。
美國最高法院作出結論:
雷斯絕沒有想到這一點,未能用電信的方式轉換語言。貝爾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成功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堅持認為雷斯所做的東西是貝爾發明的前奏。
支持雷斯就是失敗,支持貝爾才是成功。這兩者的僅僅是失敗與成功的差別。如果雷斯堅持下去他就可能成功,但他停止而失敗了。
貝爾從事工作,並把工作一直進行到取得成功的結果。
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加上最後的一點,就象把別人已擱置的99度的熱水再加上一度一樣。燒開了水的人是你,而不是別人。
節約每一分錢
一個青年在整整5年或說10年中拿的薪水都很高,但是他沒有任何積蓄,所以在突然失業後,便流離失所,沒有了安身之地。可是他並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埋怨自己太倒黴了。其實,這件事給他的教訓十分深刻,他應該銘記一生。
如果這個青年能冷靜下來反省一下自己,不再無端地抱怨運氣不佳,那麼他會聽到自己內心的那個冷靜的、微小的聲音在訴說著,他不應該沒有緣由地浪費他辛苦賺來的每一美分。當然,我們不應該吝惜正當的、合情合理的娛樂費用,因為,這樣的娛樂不會留下負麵影響,而且可以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不會將其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
一個青年突然失去了工作,這令他很意外,因為他對此毫無準備。一直以來,他從不考慮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現在他意識到了儲蓄的重要性,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我非常後悔,”他傷心地說,“如果我能夠每天存上10美分,這些年來一直堅持下去,現在不算利息,也有500美元的積蓄了。何況,我不會隻存這麼一點兒錢。從前,我太傻了,現在我悔不當初。這真是自己摘的苦果自己嚐!”
在現實生活中,不屑一顧的小事有時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點滴的積累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忽視它卻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對於任何人來說,一美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它卻是財富得以生長的種子。如果我們把花籽、菜籽播種在肥沃的土壤裏,然後施肥、澆水、精心地嗬護,那麼不久後我們就會收獲嬌豔的鮮花和鮮嫩的蔬菜。如果我們足夠幸運,也許可以栽上一株含苞待放的花,否則隻有播種,才能有所收獲。
人人都希望擁有一棵財富之樹,人人都渴望得到財富之樹的種子,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每一枚硬幣都是一棵財富之樹的種子。如果你想在年老時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學會積累。
人們發現,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節儉度日、量入為出了,許多人甘願辛苦地工作,也不願過節儉的生活,如果一個人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收入,開源節流,避免無謂的浪費,那麼隻要是一個四肢健全、頭腦清醒的人就能夠自給自足,但不幸的是,能夠做到節儉度日的人卻隻占少數。許多人的收入很高,但他們從不拿出一小部分作為積蓄以備疾病或者失業等的不時之需,當突遇危機、資本家凍結資金不再投資、工廠倒閉的時候,他們便被這些突發事件弄得措手不及,陷入了困境,甚至走投無路。那些從不考慮將來、從不為將來做準備的人,日後一定會輸得比乞丐更慘。
當有人問菲利普·阿莫,什麼品質使他成功的時候,菲利普·阿莫說:“節儉和講究經濟,我認為這兩點是最關鍵的原因,我從我母親對我的教育中獲得並繼承了蘇格蘭先輩們的節儉、講究經濟原則的優秀傳統,因此,一個人如果有一定的才華和頭腦,並且不失為一個節儉、誠實和有經濟頭腦的年輕人,那麼他會擁有很多財富,根本不會走投無路。”
羅素·塞奇曾經說:“我要告訴每一個年輕人,養成節儉的習慣是積聚財富的最好辦法。在開始的時候,即使隻節約幾分錢也要強過不做任何儲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儲蓄並不困難,隻要你持之以恒就會使銀行的儲蓄快速增長起來。有人總是花光所有的積蓄,因此他隻能為沒有富裕起來而悲歎。”
安德魯·卡內基認為,一個人首先應該學會存錢,在以後的日子裏,才能養成逐漸節儉的好習慣。節儉不但是財富的創造者,是文明人的最低生活底線,而且還是修身養性、韜光養晦的好方法。
借錢生財
積累財富者除了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奮創造財富外,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學會節儉。實踐節儉的方法很簡單。掙多花少,這是第一條原則。一定比例的收入應該用於將來。掙少花多的人必定是傻瓜。民法對待揮金如土的人與對待瘋子的做法很接近,經常取消他們管理自己事務的資格。
第二條原則是要支付現款,不要在任何地方欠債。債務纏身的人喜歡欺騙他人,容易變得不誠實。償還債務的人會使他本身變得富有。
第三條原則是不要預計不確定的利潤並在錢到手前就把它們花出去。利潤未必能到手。這樣你就會債務纏身而且有可能永遠難以自拔。債務就會壓垮你的雙肩。
節儉的另一個方法是把你的所得和花銷做成定期的帳目。一個規劃得當的人事先就知道他要什麼,並能為這些東西拿出必要的錢。家庭預算能夠平衡,他的花銷也必能收入為界。
節儉的精確限度是難以確定的。培根說過,人應該量入為出花銷不應超過收入的二分之一,餘下的應積蓄起來。但這樣做可能太精確了,培根自己都沒有做到,一個人的多少收入應花在房租上?這取決於環境。在鄉下是十分之一,在倫敦是六分之一。無論如何,省得越多花得越少,那就越多。可以補救第一次所犯的錯誤,但以後的錯誤補救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對於那些很大的家庭來說,積蓄的錢越多,就越有利。
節儉很有必要,這對中等收入者和相當貧窮的人都一樣。不節儉就不會慷慨,因為他不能參加社會上的任何慈善工作。如果他把收入都花完了,他就無力幫助任何人。他不能以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使他們有一處適當的生活與事業的起點。培根的例子說明即使最高超的才智忽略了節儉同樣是危險的。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證據證明,即使智力最一般的人也能成功地實踐節儉這一美德。
雖然英國人是勤勞、努力工作、一般也是自我克製的民族,他們也肯定能夠以他們本身和他們的努力在世界上得到相應的地位並獲得發展,但他們有點忽視能改善狀況並確保社會福利的某些最好的有用方法。他們在做到性情溫和、節儉樸素和深謀遠慮上接受的教育還賺不夠。他們為現在活著,極少考慮將來。作為丈夫和父親,如果他們供給了現在的家庭所需,而沒有考慮出來,那麼他們通常被認為已經盡到了責任。英國人雖然很勤勞卻缺乏遠見;雖然很能掙錢卻揮金如土。他們並未做到足夠的深謀遠慮,缺乏節儉。
然而各行各業的人們受這樣想法的影響太少了。他們習慣於入不敷出——至多是收支相抵。上流社會在炫耀生活,他們必須保持“社會地位”,他們必須擁有毫華的住宅、漂亮的馬匹和馬車,吃山珍海味、喝名酒,女人們必須要穿昂貴華麗的衣服。這樣,奢侈浪費的做法不顧一切,卻往往讓人心碎,使希望破滅,使雄心受挫。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產階級努力模仿貴族氣派,他們要裝修住宅,穿華麗的衣服,給馬車加上豪華的布蓬。他們的女兒要學習“家政”,關注“上流社會”,騎馬駕車,經常去歌劇院和戲院。炫耀一時風行,人們互相攀比,各種荒唐有害的做法一浪高過一浪。這樣的惡習還在蔓延。
對於勞動階級來說,他們收入更少,而且剛剛收支相抵。但隻要他們有點錢,他們就對如何對付以後可能的艱難歲月考慮很少;一旦不幸真的降臨,就隻有家徒四壁的屋子能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但這並不能解決物品的匱乏。
因貪婪而吝嗇與因節儉而省錢是完全不同。節省錢的做法都是一樣的——不要浪費,節省每一樣東西,但目的的差別很大。吝嗇鬼的唯一快樂的來自吝嗇。節儉精明的人在享受和舒適上花的錢以他的承擔能力為限,而餘下的則要為將來而積蓄。貪婪的人把金子視為神物,視為他的生命,他對之頂禮膜拜;而節儉的人把金子視為有用的工具,視為提高他個人以及家人福利的手段。吝嗇鬼從不滿足,貪得無厭,他積累的財富遠遠超過他能花銷的程度,但往往死後那些財富為他人揮霍一空,尤其是揮金如土的浪蕩子;而節儉的人沒有想過積累多少財富,而是著眼於在財富和舒適方麵都確保得到相對公平的一份。
經濟節儉地支配收入是所有人的職責,年輕人和老人都一樣。如果一個人結婚了呢?履行節儉的義務就更有約束力了,他的妻兒是他這樣做強有力的理由。萬一他過早去世,難道要讓妻兒在這個無助的世界上掙紮嗎?
慈善之手是冰冷的,施舍得來的東西與勤勉、艱苦勞動、誠實的積蓄所獲得的東西相比一文不值,後者本身就意味著福祉和舒適,而且不會對無助者和一無所有的人造成傷害。因此要讓每一個能這樣做的人努力地去節約和積蓄,不要揮霍浪費,要使他的小小積蓄豐厚起來,這就有助於增加他本人的以及他過世後其家人的幸福。
在為了有價值的目標而節儉金錢這樣一個努力過程中體現了尊嚴,即使這種努力最後並沒取得成功。它產生了井井有條的想法,使節儉戰勝了奢侈浪費,使美德戰勝了邪惡;它能控製激情,消除憂慮,確保舒適的生活。
節省金錢,即使不多,也可以少流很多眼淚,避免痛苦與心神不安,否則的話這些痛苦與不安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擁有一小筆錢,人的步伐就更為輕鬆,心兒也跳得更加歡快。當發生失業或不幸降臨時,他能夠泰然地麵對這一切,他可能依靠自己的資本,可以避免或中止情況的惡化。通過節儉樸素,我們認識到了一個人的尊嚴,生活將成為一種福祉,而晚年也將享有榮譽。
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終點之時,我們會意識到我們並未給社會增加負擔,或許恰恰相反,我們成為社會的財富與榮耀;而且還會意識到,由於我們的自立,孩子們就會以我們為榜樣,並得到我們留給他們的財富,這樣他們就會以快樂和自立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上。
人生的第一職責是發展、教育和提升自我,同時也要以合理的方式來幫助自立的兄弟。每個人所共有的自由意誌和自由行動的能力都很大;這一事實已經為很多例子所證明,他們最初的環境非常不幸,但他們成功地在逆境中抗爭並克服了困難;他們從社會最底層和貧困的深淵中脫穎而出,仿佛是為了證明充沛的精力、目標的堅定就可以使社會上獲得上升、發展與進步。難道人性的偉大、社會的榮耀、國家的力量不正是敢於直麵並克服艱難困苦的結果嗎?
一個人決心要成功時,他已經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在發展自己的過程中他才最有可能推動他人的利益。他給了別人最有說服力的說法,而榜樣的力量與言詞上的教誨相比更具有感染力。他做的事其他人爭相仿效。以他自己為榜樣,他以最令人難忘的方式教會了別人要履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職責,如果大多數人象他那樣做,從總體上說社會將會變得多麼開明、多麼幸福、多麼繁榮啊!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因此社會的幸福與繁榮(或者與之相反)程度是與組成社會的個人狀況相一致的。
對社會待遇不公的抱怨自古以來就有。在色諾芬的節儉中,蘇格拉底問:“為何有的人生活富裕而且有所積蓄,而其他人生活必需品都很匱乏而且同時債務纏身?”伊斯馬薩斯答道:“原因在於前者專注於他們的事業而後者卻對事業不加考慮。”
多數情況下,人的差別基於才智、行動與精力。最優秀的品格從來不會碰巧出現,而是在美德、節儉與深謀遠慮的影響下造就的。
當然,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犯錯誤。那些指望別人垂青而不是自力更生的人難以成功。吝嗇鬼、無足輕重的人、揮金如土和鋪張浪費的人必定會失敗。事實上大多數人的失敗是他們本身應得的。他們以錯誤的方式來安排工作,而經驗好象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
其實,運氣並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樣能起那麼大的作用。幸運隻不過是實際事務有效管理的代名詞罷了。黎塞留過去常說他不會繼續雇傭一個不幸的人——換句話說,即一個缺乏實際能力、不能從經驗中得到教益的人。過去的失敗常常是未來失敗的征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希望一切條件都已就緒,而不是為它作準備。我們自然就喜歡目標清晰並能以迅捷直接的方式達到目標的人;喜歡那些能以生動語言描繪做事步驟的人。
成功的願望,即使是積累財富的願望,並不是沒有用處的。毫無疑問,人的內心深處總希望變好而不是變壞。事實上,積累財富的願望構成了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它為個人的精力與活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海運和工商企業的開端,它是勤勞同時也是自立的基石,它鞭策人們努力工作、從事發明並去超越別人。
沒有一個懶惰的人或奢侈浪費的人最後成了偉人。而正是在那些珍惜一分一秒的人中我們發現了推動這個世界發展的人——通過他們的知識、他們的科學或創造發明。勞動是生存的一種條件。“勞動是神強加於子民身上的負擔”,這一思想自蒙昧時代以來就為人所知。
我要有錢
人的生理和生存需要並不是致富的動力或源泉,就如在動物生活中找不到任何相同或相似的財富追逐現象,因為它不能順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滿足根本的需求。
致富的含義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看起來漫無目標,卻是人類最強大的驅力。也可以這樣說,世間一切事業歸根到底都無非在於致富,而致富恰是人生的終極。
但在致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金錢的實質與秘密。
縱觀曆史,不難發現,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所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其他的原因。
一般來說,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象征。但是這種說法不但忽略了金錢令人陶醉、令人瘋狂、令人激動的一麵,也將愛錢的心理拋開了。
約翰·吉恩斯就曾這樣描寫到:“愛錢是一種多多少少有些惡心的病態,一種半罪惡、半病理,最後我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交給神經專家研究的癖好。”
馬庫斯·雷內爵士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金錢是人情的離間力。”
世上金錢的種類有很多,但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有血腥錢和血汗錢,良心錢和肮贓款,輕鬆錢和苦力錢,該焚毀的錢和光榮的錢;
有國王饋贈的重金,也有娼妓賣身的銅臭;
有情婦的費用,也有妻子的津貼——零用錢、消費錢、銀行存款;有些是歹徒罪惡的報酬,有些是富翁的饋贈;
某些費用人人出得起,有些價碼卻昂貴得令人咋舌;
……
金錢的外表雖然相同,但卻隱藏了許多差異。血腥錢買不到合法收入所帶來的一切,國王的贈金和中獎的財富也截然不同。
事實上,金錢的交換率是騙人的鬼把戲。我們用金錢能買到東西的外表和形體,就自以為能買到一切,其實,我們的收獲非常可憐。
以塞亞說:“金錢的最大特性就是不能滿足人。”
富翁邁克·亞格也發出這樣的感概:“我得不到金錢的滿足。”
盡管如此,但追求、積聚這種不能滿足人類靈魂的東西卻是人類文明中最強的驅動力,雖然熱衷於金錢遊戲的人往往拚命否認這一點。這種激情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仍然很模糊,但仍是人類最後一項可恥的秘密。
也許正因為如此,盡管金錢這個題材枝節叢生,卻很少有人探討過。
當然,誰也無法否認,經濟學和經濟問題受到了廣泛而又積極的注意。研究經濟難題卻排除了對金錢的渴望——潛在的衝動、渴求、執迷,將二者完全隔離的做法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種種跡象顯示,對金錢的熱情在美國和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已接近崇拜。但愛錢並不是西方的獨有個性,世界各國都有一樣的作風。
古代中國人永遠不忘記膜拜“財神”希伯來人崇拜金牛;希臘神話中不屈的跑將赫密斯也是利潤之神;埃及人在國王的陵墓裏放滿財寶,使死者在赴天堂的旅程中不擔心錢財的匱乏;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富翁擁有百萬貝殼。
在神話故事裏,不管是歐洲故事或《一千零一夜》,“從此過上快樂的生活”都是指富有的生活。
由此可見,人們就算不可能真的一夜暴富,但心中致富的欲望之火卻一刻也沒有熄滅過。在很多人的眼裏,財富是一個夢想、一個神話,即使現在也是如此,但現在它卻有了實際的基礎和實現的可能了。
人類嶄新的賺錢可能性就在眼前,大家都有致富的機會。以前,這種機會沒有實現的可能性,致富的夢想需要屈從現實原則。但現在這是人人都可能發生的事情,盡管現實中隻有少數人有此幸運。
賺錢應具備的特質
在弗洛伊德所描寫的正統“肛門型”人身上,可以發現三大特性,過度有條理、節儉和固執。金錢成功者也有這些特性。
首先,金錢成功者以條理清晰而著名;在公事上,他們最看不慣工作亂糟糟、缺乏效率的團隊成員,所以很樂意為條理而犧牲人情的體貼。
人類工作愈接近絕對可測量的機械程度,這種人就愈高興。他們對效率的熱情完全在生產線上實現,人類的行動化為旋轉螺絲等幾個簡單、可控製的動作。
福特公司的員工抱怨道:“工作很煩人,令人沮喪、退化,隻因為薪水還不錯,我們才勉強忍耐。”
公司經理則說:“假如一切都化為簡單、重複的動作,一次不到一分鍾,就可以訓練每一個人來做,錯誤的可能性就可減到最低程度。”
美國曾有人試圖將工作時間降到15秒,使過程更簡單。
另一方麵,有人則打算放棄生產線,認為把人變成自動機器太不人道了。問題並不在於利潤,因為事實證明,考慮到人性尊嚴,增加工作的滿意度,會收到無數產業上的利益。
真正的問題是,生產線對於有條有理的“肛門型人格”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這種人是董事會補充新血的對象。
現代商業領袖不讚成未知、不可控製的因素,他們希望每一個偶發事件都能測量、預測。這當然是錯誤的觀念。請假、罷工、裝病和健康崩潰最能破壞時間表,使很多預測變得毫無意義。
劍橋教授伊弗·米爾斯說:“強調不斷增長的效率最違反自然法則,工人受到太大的壓力就會生病,或者使用罷工來消除緊張。社會對人類自然的反效率行動,若能更容忍,一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不過,“肛門型”的人會告訴自己說,就因為他的桌子整潔、報告最新、統計和圖表都詳細規劃出一切,因此萬事就順利了,至少他相信如此。這些人成為效率狂,永遠在做算術,也就是把他們特殊的成本分析表用在每一個行動上。一切都變成本效率性的問題。
這看起來似乎很合理,至少財務上如此。但是,卻忽略了個人所承受的副作用以及累積的後果。
當然,這種性格也有幾個明顯的優點。在很多行業裏,有條不紊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經營銀行、保險公司和投資所,就要“肛門型”的人來掌權。其他人絕對不適合這種枯燥的工作。
正如一位著名的工業巨頭所說:“高層管理者的工作無論多麼重要,總是例行公事,著迷於突然狂歡的人是做不出來的,必須由靜坐來思考事實和數字,並隻憑這兩點來決斷策略。”
金錢成功者還具有我們社會認為很有用的一個優點。俄內斯·瓊斯發現,這種人若有一分責任感,就會把一切行動賦予道德力量。他們也把這一點帶到賺錢事業上,所以它就變成一種肯定性的責任了。
大家都見過這種人,頻繁地在電視和報紙上用最高尚的語調論談國家所麵臨的處境,個人必須接受的稅款負擔,大家所麵臨的經濟需要、唯一的選擇,否則就會遭致可怕的現實等等。這種人具有強大的“事情應當如何”的感受,而且不容爭辯。
在他小時候形成個性的環境裏,他培養了“他必須”或者“他不可以”等等的習慣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他心裏把秩序看成一種最必要的規則,因此也要求別人必須有條理。
在他對責任、事情慣例和原則的信念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小時候一定受過道德的教育,灌注了最早的紀律。他會告訴你,世上有對有錯,他從小就學會了正確的行徑。這也使他喜歡強迫別人,而且自以為是。
金錢成功者的第二個肛門型特質是固執,這種人在賺錢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比如頑強、堅毅、穩固和保守。這些特性在某些固定的金融交易和機構中都有它們的用處。
老牌的保險公司管理大筆的鈔票。1969年“精打細算公司”有20億資產,投資的事業每星期又有200萬的進賬。處理這些錢的人自然要有堅毅的把持力,否則他就會把這一大筆錢拿去做冒險的投資,這對於靠穩定的利息過退休生活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大災難。因此經營這些公司的人應該向保險客戶談談他們的責任,他們的信托任務。
他們通常都盡量不從事工業上的大競爭,雖然他們往往是決定股權的投資人。他們完全根據資產負債表和股票的所得率來決定他們的行為和投資。他們保守而緩慢的行徑平衡了神童和暴起型的人物。這種人的缺點是不願意做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也可以這麼說,這些固執者不敢離開已定的格局。
金錢成功者的第三個肛門型特性是節儉。例如,保羅·蓋蒂在英國蘇頓城的家中設了一個電話費付款箱便是一個例證。卡爾·亞伯拉罕曾治療過一個守財奴的病,他不肯扣上西裝紐扣,怕扣眼磨舊,也許他還有別的動機。不願意出錢的心理在一般不肯付賬的行為中可以看出來。這種人一定要債主再三地催討,無論他們有多少錢,總是不願意放走一分一毫。
他們的節儉已經到了尖刻和吝嗇的地步,所以比“肛門性格”的其他特征更明顯地源自神經係統。其他特征則較易被我們的社會組織所接受,認為合情合理。
亞伯拉罕指出,通常有丈夫嚴厲反對妻子提出的某種消費要求,拒絕的原因是負擔不起,然後卻“自顧”付出比妻子要求更大的數目。於是一道曲折的合理化過程發生了,比如他說服自己現在這筆費用可以付,因為最後反而會省錢等等。
有人買一大堆牙膏和肥皂,隻因為是大跳樓的價格。有人是“消費報道”狂,一年四季都在計算最劃算的買法,他們心中有各種比價的表格,能立刻找出一個暗藏的價目,比你說出奸商的姓名還要快。
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生命問題可以立刻化為數目。他們把一切歸納成數字,相信自己的行為絕對明智合理,因為他們不容自己受印象、行動、廣告或包裝所動搖。他們已經通過計算找到事實的核心。
無論某些金錢成功者的節儉行為多麼讓人無法認可,但誰也無法否認節儉對金錢成功者的積極作用。因為沒有節儉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談不上金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