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財富的奠定(2 / 3)

達到目的的工具,一變而為目的本身時,你就陷入苦難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了。因為在當初,用金錢來達到權力的目的時,金錢是一種工具,所以大家容易獲得它。現在,你既以它為目的,你就非但失去了原來的目的——社會的名譽、地位、安全、快樂、權力等等——而且也失去了你的工具——金錢——因為金錢變成了你的目的時,就變成了你的主人了,而在人類的曆史之中,金錢是最無情、最殘酷的駕馭奴隸者。

譬如我們說,你要10000塊錢,於是你勞苦工作,苦幹不止,目的就是在賺10000塊錢,一切快樂你不要享受;一切會減少達到你的目的的可能,然而有益你身心的活動,你一概拒絕;你進餐的時候,狼吞虎咽,因為時間就是金錢。除了“錢,錢,錢”之外,別無可取,別無可談:毫不體貼你的夫人,毫不顧念你的兒女;即在打球鬥牌的時候,你也不當作享樂而遊戲,為的也是賺錢。總之,錢是你生活的中心思想,而你生活上惟一的興趣,是多賺錢。

固然,經過了幾年的勞苦工作之後,你賺到了10000塊錢?當銀行裏的付款員交給你一張清單的時候,你便感到了得意,但是,這不過是很短促的興奮,因為你不能有了錢去周遊世界,或加入俱樂部做會員,或新做許多衣服,買一輛精美的汽車,為的是你在拚命賺錢的過程之中早已忘記了生活的方式,變成了金錢的奴隸了。你惟一歡喜的是賺錢,於是你即刻繼續努力。你有辯解,或說要為兒女籌一筆教育費,或說要捐助一所醫院,以及其他各種的說法;其實,這些全是掩飾自己是奴役的辯解罷了。老實告訴你吧;你錢越多,越是要受錢的束縛,而享受快樂的機會也越是少,你的一切都完了!將來會像可憐的老皇帝麥達斯,用他的點金術,把世間一切都點成了黃金,直點到雞蛋和麵包也變為硬質的金子不能人腹時,就隻好餓死一樣。

以金錢為目的,倘若達不到的時候怎樣呢?又倘若一生辛苦所獲得的滿抽屜的股票證券忽而變成廢紙的時候又怎樣呢?這種悲慘的情形,想你也見慣了的。有些人相信沒有錢是不能生活的,然而當窮鬼來向他們求布施的時候,他或她是多麼憤怒啊!金錢的奴隸者在求財的時候,渴望的麵容及眼光是如何卑賤和可怕啊!

所以,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總之,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切切記著:金錢不是萬能的,不是權力;隻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人格而隻注意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還不夠替你買到快樂!金錢變為你的生活目的時,怕連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

擺脫金錢的束縛

恐懼和欲望這兩種情感會使你落入一生中最大的陷阱。別讓金錢支配你的生活。

生活中的許多人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

的確,企圖一夜之間靠欺詐發財的人將會落入許多陷阱,這毫無疑問。

大多數人讓他們的恐懼和貪婪之心來支配自己,這是無知的開始。因為害怕或貪婪,大多數人生活在掙工資、加薪、勞動保護之中,而不問這種感情支配思想的生活之路通向哪裏。這就像一幅畫:

驢子在拚命拉車,因為車夫在它鼻子前麵放了個胡蘿卜。車夫知道該把車駛到哪裏,而驢卻隻是在追逐一個幻覺。但第二天驢依舊會去拉車,因為又有胡蘿卜放在了驢子的麵前。

強化恐懼和欲望是無知的表現,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錢人常常會擔驚受怕。錢就是胡蘿卜,是幻象。如果驢能看到整幅圖像,它可能會重新想想是否還要去追求胡蘿卜。成功的人知道錢是虛幻的東西,就像驢子的胡蘿卜一樣。正是由於恐懼和貪婪使無數的人抱著這個幻覺還以為它是真實的。

有的人進了大學,而且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他能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的確也得到了,但他還是為錢所困,原因就是他在學校裏從來沒學過關於錢的知識。而且最大的問題是,他相信工作就是為了錢。正是出於恐懼心,人們大多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付不起賬單,害怕遭到天災,害怕沒有足夠的錢,害怕挨餓,大多數人期望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為了尋求穩定,他們會去學習某種專業,或做生意,拚命為錢而工作,大多數人成了錢的奴隸。

錢來了又去,但如果你了解錢是如何運轉的,你就有了駕馭它的力量,並開始積累財富。光想不幹的原因是絕大部分人接受學校教育後卻沒有掌握錢真正的運轉規律,所以他們終生都在為錢而工作。

現代的社會裏丈夫和妻子都工作,兩份收入使他們感到滿足。他們覺得獲得了成功,前途光明,於是決定買房、買車、度假並且生孩子。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需要大量的錢。於是開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尋求升遷和加薪。接受更多的培訓,以便讓他們能賺更多的錢。他們的收入上升了,但同時他們的支出也上升了。他們得到了大額的工資單,但迷惑於錢都到哪兒去了。他們不停地為公司老板工作,但等待他們的隻是越來越多的債務和催款單,於是他們再加倍努力工作,再更多地獲取債務,陷於財務緊張的怪圈不能自拔。

接著,他們建議他們的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找個安全的工作或職業。他們終生努力工作,然而隨後這個過程又將在他們的下一代中重複了。一位專家指出這就叫“老鼠賽跑”。他指出:一旦人們為支付生活的賬單而整天疲於奔命,就和那些蹬著小鐵籠子不停轉圈的小老鼠一樣了。老鼠的小毛腿蹬得越快,小鐵籠也轉得越快,可第二天早上醒來,他們發現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籠裏。

許多人害怕沒有錢,不願麵對沒錢的恐懼,對此,他們不加思考地做出了反應。他們會去掙一點小錢,可快樂、欲望、貪婪會接著控製他們,他們會再作出反應,仍然是不加思考。他們感到恐懼,於是去工作,希望錢能消除恐懼,但錢不可能消除恐懼。於是,恐懼追逐著他們,他們隻好又去工作,但錢還是無法擺脫恐懼。事實上,許多人致富並非出於欲望而是由於恐懼,他們認為錢能消除那種沒有錢、貧困的恐懼,所以,他們積累了很多的錢,可是他們發現恐懼感更加強烈了,他們更加害怕失去錢。有一些人已經很有錢了,但還在拚命工作,甚至有些百萬富翁比他們窮困時還要恐懼。這種恐懼使他們過得很糟糕,他們精神中虛弱貧乏的一麵總是在大聲尖叫:我不想失去房子、車子和錢給我帶來的上等生活,他們甚至擔心一旦沒錢了,朋友們會怎麼說。許多人變得絕望而神經質,盡管他們很富有。

恐懼使他們落人工作的陷阱,掙錢——工作——掙錢,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懼。但每天他們起床時,就會發現恐懼又同他們一起醒來了。恐懼使成千上萬的人徹夜難眠,憂心忡忡。所以,他們又起床去工作了,希望薪水能殺死那該死的恐懼。錢主宰著他們的生活,他們拒絕去分辨真相,錢控製了他們的情感和靈魂。

除了恐懼,世間還存在另一種情感:欲望,有人把它稱為貪婪,即希望一些東西更好、更漂亮、更有趣或更令人激動,這是相當正常的。所以,人們總是為了實現欲望而最終變成是為錢工作。他們認為錢能買來快樂,可用錢買來的快樂往往是短暫的,所以,他們不久就需要更多的錢來買更多的快樂、更多的開心、更多的舒適和更多的安全。於是,他們工作又工作,以為錢能使他們那被恐懼和欲望折磨著的靈魂平靜下來,但實際上錢無法滿足他們的欲望。即使有錢,也隻不過是高薪的奴隸而已。

恐懼和欲望這兩種情感會使你落入一生中最大的陷阱。如果你讓它們來控製自己的思想,你的一生就會生活在恐懼中,這是殘酷的。為錢工作,以為錢能買來快樂,這也是殘酷的。半夜醒來想著許多的賬單要付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資的高低來安排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一定要盡力避開這些陷阱,如果可能的話,別讓這些問題在你的身上發生,別讓錢支配你的生活。

別讓金錢給你帶來煩惱

隻有你對金錢保持了一種正確、健康的心態,認為金錢就是金錢,它不等於快樂、幸福,也不等於生活的全部。

愚人讓自己為金錢而煩惱,聰明人則讓金錢為自己解除煩惱。

美國一家十分著名的調查公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統計,結果非常令人吃驚:人類70%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意外地盲目。

蓋洛普民意測驗協會主席蓋洛普·喬治說,從他所作的研究中顯示,大部分人都相信,隻要他們的收入增加10%,就不會再有任何財政的困難。美國預算專家愛爾茜·史塔普裏頓夫人曾擔任紐約及全培爾兩地華納梅克百貨公司的財政顧問多年。她曾以個人指導員身份,幫助那些被金錢煩惱拖累的人。她幫助過各種收入的人——從一年賺不到1000美元的行李員至年薪10萬美元的公司經理。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對大多數人來說,多賺一點錢並不能解決他們的財政煩惱。”事實上,人們經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後,並沒有什麼幫助,隻會徒然增加開支——增加頭痛。“使多數人感覺煩惱的,”她說,“並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錢!”

那麼,如何來管理我們的錢呢?

亞諾·班尼特50年前到倫敦,立誌當一名小說家,當時他很窮,生活壓力也很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記錄下來。他難道想知道他的錢怎麼花掉了?不是的,他心裏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不停地保持這一類記錄。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遊艇之後,也還保持這個習慣。

約翰·洛克菲勒也保有這種總賬。他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弄個一清二楚,然後才上床睡覺。

你我也一樣,必須去弄個本來,開始記錄。記錄一輩子?不,不需要。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可作三個月的記錄。這隻是提供我們一個正確的記錄,使我們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不妨依此作一預算。

也許你會說,你知道你的錢花到哪兒了。也許如此,但就算你真知道,1000人當中,隻能找到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史塔普裏頓夫人說,通常,當人們花費幾小時的時間把事實和數字忠實記錄在紙上後,他們會大叫:“我的錢就是這樣花掉了?”他們真是不敢相信。你是否也這樣?

史塔普裏頓夫人說,假設有兩個家庭比鄰而居,住同樣的房子,家裏孩子的人數一樣,收入也一樣——然而,他們的預算需要卻會截然不同。為什麼?因為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她說,預算必須按照各人需要來擬定。

學習如何使你的金錢得到最高價值。所有大公司都設有專門的采購人員,他們啥事也不做,隻要設法替公司買到最合理的東西。身為你個人產業的男、女主人,為何不也這樣做?

史塔普裏頓夫人說,她最怕的就是被請去為年薪五千美元的家庭擬定預算。為什麼呢?“因為”,她說,“每年收入五千美元,似乎是大多數美國家庭的目標。他們可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才達到這一標準——然後,當他們的收入達到每年五千美元時,他們認為已經‘成功’了,他們開始大肆擴張。在郊區買棟房子——隻不過和租房子花一樣多的錢而已。買部車子,許多新家具,以及許多新衣服——等你發覺時,他們已進入赤字階段了。他們實際上比以前更窮了——因為他們把增加的收入花得太凶了。”

隻有你對金錢保持了一種正確、健康的心態,認為金錢就是金錢,它不等於快樂、幸福,也不等於生活的全部。這樣,你才能消除這70%的由於金錢所帶來的煩惱。

貧困不是你的全部

追求財富、成功和幸福,不但是人類天生不可剝奪的權利,且是與生俱來不得放棄的責任和義務。

劍橋大學瑪麗·加爾布雷斯教授指出:無論什麼人,隻有在首先解決了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去追求別的東西,否則,便會為貧窮所困,為貧窮所累,為貧窮所苦。在貧困的泥淖之中,隻有為生存掙紮的心思,哪裏還會有為理想奮鬥的餘力呢?而事實上,即便是把基本的生活需求解決了,要想去追求事業的成功和獲取人生的幸福,也還是需要擁有除了解決基本生活溫飽以外的物質基礎——即所謂可以資助人在學習和奮鬥過程中所需要的起碼的財富。財富是人奮鬥的助推器,它可以為人朝向某一目標奮進提供外力。它可以成為跳板,成為人騰躍的跳板;可以成為舟楫,成為人渡河的舟楫。同樣是奮鬥,在同樣的人生起跑線上,有人乘飛機,有人坐汽車,也有人徒步而行,在有限的生命曆程中,誰能率先達到目標顯然是不言而喻的。那些因貧困而坐不起車的人,在一日千裏的現代社會裏,可能永遠也無法到達理想的目的地。

在若幹年前,一些外國軍事家在評論第十次中東戰爭時說:“中東戰爭中各個發展階段的進程和結局表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勝利是物資保障的成功,失敗是物資保障的失利。”這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鬥爭和奮鬥何其相似乃爾。

貧窮,是壓在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從安徒生童話中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到今天窮鄉僻壤中手持大學錄取通知,卻因昂貴的學費而無法走出山外的農村青年,哪一個讀來不令人淚垂漣漣,心碎般難受?倉廩不實,奔波生命尚且不及,還侈談什麼文明禮儀?一個貧窮的人又有多少力量和雄心在群雄逐鹿的社會大舞台上建樹理想的人生大廈呢?

過於貧窮的人大多因貧窮而失去了成大器的機會和條件。所謂貧困,即因貧而困者也。而那些不為貧所困者,則更有成功之指望。在美國,能夠當選總統的人大都是富翁。雄厚的資財,使他們很容易走上獲取成功的捷徑,也使他們很容易獲得冠冕堂皇的人生形象。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不管在哪個領域裏獲取成功,都需要提早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受到良好教育,就必須解決學費問題、時間問題、精力問題,這是貧困者最容易失去的。而富裕者是不必在這些問題上麵操心的,隻要一心一意地努力奮鬥就行了。

為貧窮困擾,就難得成功;為貧窮困擾,就難得幸福。貧窮很可怕,不戰勝它,就沒有出路。

但可能也有人拿一些社會上的特例來懷疑“富貴”法則的精度。他們說,貧困者也有功成名就者,但殊不知,按照猶太人的“宇宙法則”推斷,世界上22%的富人中出現的成功者遠遠要比78%的窮人中所冒出來的成功者多而又多,兩者是不成比例的。當然,說到窮,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溫飽線以下的,也有溫飽線以上的,這裏所說的窮,主要指影響人奮鬥的基本條件匱乏和影響人奮鬥進程之水平以下者。都說這個社會同大自然之間存在著某些驚人的相似,差不多都逃不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邏輯。但因為存在窮和富的關係,也就不可避免地使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人們產生了不平等的競爭、不平等的選擇和不平等的收益。所以,隻有首先戰勝物質上的寒窘,戰勝了貧困,才有希望從人生的泥淖中拔出腳來,快步奔向理想目標。

生而貧困並無過錯,死而貧困才是遺憾。尤其是終其一生,無力消除貧困創造財富,更是無可寬恕的。貧困是一種疾病,是一種惡習,如果不是由於懶惰,就是由於無知;最壞的莫過於兩者皆具。貧困不單是金錢物質的缺乏,有時也是精神的殘缺,所說“人窮誌短,馬瘦毛長”即在於此,有時一個人因為金錢和物質的缺乏,最終會導致精神——信心、勇氣、熱情、意誌和知識的欠失。所以貧困不僅僅是口袋空空。因此,對窮人施以經常的物質救濟,可能會給他造成永久的貧困;隻有對窮人給以不斷的精神激勵,才能帶來長期的富裕。

財富是我們經心智和勞力的工作、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結果。真正的財富是內在的財富,也就是精神的財富。財富的增加不僅可以用作改善生活的資材,尤其應作為貢獻社會的工具。

一個人價值的高低,視其對財富創造的程度,也就是對社會貢獻的程度決定的。

人生的幸福,惟有經財富的創造才能達成。一個貧困的人是無幸福可言的。消滅貧困和創造財富,是我們在現代社會裏的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據說李嘉誠的成功就是基於戰勝貧困而取得的。貧窮的壓迫和生存的需要,迫使李嘉誠從小就樹立了戰勝貧困的決心。

1943年,不滿15歲的李嘉誠因父親病逝,家貧如洗,不得不輟學打工。由於抱著“我不要窮,我要賺錢”的積極心態,他在泡茶掃地當學徒、當店員、當跑街推銷員的早年生涯中,努力學習和思考,自覺或不自覺地開發著自己經商賺錢的潛能。

“我不做高級打工仔!我要創立自己的企業!”

經曆七年打工奮鬥,22歲的李嘉誠放棄了很好的職業,為自己樹立了更積極成功的心態——一個宏偉的“我要”的目標。

打工的經曆開發了青年李嘉誠立身處世和經商的部分潛能,使他增強了信心,他要開發自己更大的潛能。1950年,他放棄一家塑膠企業總經理的位置,自己開辦了“長江塑膠廠”,成為一個主宰自己命運的老板。

培根曾經說過:“財富之於德能正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是不可無的。”又說:“財富可以買通關節,使人出於危厄或困難。”如此看來,財富對人生之重要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麵的。人在年輕奮鬥的時候,早一點意識到戰勝貧困和獲取財富的重要性,並積極為之努力,不但不會拖他的後腿,還會為他獲得事業的成功,並從多個方麵起到保障作用。

積累財富須積蓄能量

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亨利·布萊頓還忙碌的了。這個人雖然現在僅30出頭,卻已經是美國SERVO公司的總經理,當今美國少數彈道導彈專家之一。

雖然身居要職,布萊頓依然力學不輟,一天工作完後,晚上還上夜校繼續進修。

今年他選擇的科目是素描。

為什麼他要學素描呢?

針對這點,他的回答非常使人感動:

“素描可有效地將創意說明給我底下的技術人員知道。”

雖然現在已功成名就,但他認為並非人生努力的終點。地球一直在轉,時代不斷地進步;想跟上時代,應該不斷努力學習。

他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學習打字、雷達技術、西班牙語、管理學、演講術等,對他的經營有幫助的他都學。

他能學以致用,並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絕不埋怨,並且還能騰出時間繼續進修。

為何他如此熱衷於自我深造呢?

其實,象他這類百萬富翁多半都了解下列事實——人生是短暫的,每天能讓自己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

因此,凡是能供自由思考的時間,他們是一分一秒都不願浪費,並且設法做最有效的利用,因為他們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或專業範圍內掌握絕對的成功。

的確,惟有努力才能使人成功,但一次成功並非終點,你必須為獲得下一次成功而再接再厲。

從古到今,凡是百萬富翁都是不肯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為更美好的明天做準備。

這麼做並不困難,雖然辛苦,但是為了成功仍屬值得。“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片刻就可能替你帶來終身遺憾。

你不妨利用多餘的時間去學一些對工作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

有效的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時間,可保證將來的成功。這是投資,也是保險。

你有無瞻望未來,為獲得明天的紅利而將多餘的時間投資在今天?

不論你從事何種事業,工作時間全部加起來最多也隻占一個星期裏一半的時間(一般公司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一個星期上40小時的班,為一周總共時數1/3不到),請問剩下至少一半的時間你都在做些什麼?

時間包括一天工作結束後的餘暇時間及至少一到二天休假的時間,這麼多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

閑暇時間是有了,但問題是,你該如何去有效利用這些時間。

你不妨捫心自問是否珍惜這寶貴的時間。如特地挪出一些享樂的時間或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公車的時間閱讀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的書籍,將這些時間用來思考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周末。

並非在限製你該怎麼想、怎麼利用,最主要的是想讓你了解不能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玩樂上。

你應審慎地去思考一些有意義的事,象如何利用時間創造將來等等。

亨利·布萊斯頓曾說:

“人類擁有頭腦這如此神奇的東西,如用來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上,太可惜了!”

如果你想創造美好的明天,應將自己能自由使用的時間投注在增加今天的工作效率有實際價值的事上。

你可利用閑暇時間吸收一些新知,然後用來引發深藏在心靈深處,僅屬於自己的原始創意。

將來有機會的話,這些創意皆將成為有利的工具。

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累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再不會消失,別人也偷不走。

曾經有一位歌曲的作者,寫了一支歌,但得不到發表。柯亨買了它,並給它加上一點東西。

這種“更多的東西”使柯亨獲得了一筆財富。他僅僅加了三個很小的詞:“HIP,HIP,HOORAY!”(嗨!嗨!萬歲!)!

托馬斯·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的實驗,在每次失敗之後,他都能不斷地去尋求更多的東西,直到找到了他要尋找的東西。

當他所不知的東西變成已知的東西時,鎢絲經受住了燃燒,無數的燈泡就被製造出來了。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非常接近發明飛機了。萊特兄弟除了用別人用過的同樣的原理外,還加上了更多的東西。

他們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機體,在別人失敗了的地方,他們卻成功了。

那“更多的東西”是相當簡單的:

他們把特別設計的可動的襟翼附加到機翼邊緣,使得飛行員能控製機翼,保持飛機平衡。這些襟翼是現代飛機副翼的先驅。

你會注意到:這些成功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每個故事中,那隱秘的成分就是應用了先前未被應用的普遍規律。

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之所在。所以,如果你站在成功的門檻上而不能超過去,你就努力加上更多的東西。

“更多的東西”並非需要很多。“嗨!嗨!萬歲!”這三個表示歡樂的詞就是使得無人問津的歌曲成為最風行的歌曲的全部東西。

在別人失敗後,就是使飛機得以起飛的東西。“更多的東西”的數量並不是重要的,而其“激勵人的質量”確是起作用的。

在貝爾之前,就有許多人聲稱他們發明了電話。

在那些取得了優先專利權的人中,有格雷、愛迪生、多爾拜爾、麥克多那夫、萬戴爾威和雷斯。

雷斯是唯一接近成功的人,造成巨大差別的微小差別是一個單獨的螺釘。

雷斯不知道如果他把一個螺釘轉動1/4周,把間歇電流轉換為等幅電流,那麼他就早該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