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財富的奠定(1 / 3)

第四章財富的奠定

踏著貧窮追求財富

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一個自尊自強的人總會活出自己的風采。

從前有一個國王看見一個躺在馬路上的乞丐,國王一時惻隱心起,問那乞丐:“你需要我的幫助嗎?”那衣衫襤褸的乞丐望了望國王,說:“需要,請站到一邊去,別擋住了我的陽光。”

這個乞丐便是後來的哲學家蘇格拉底。

一個自尊自強的人總會活出自己的風采。因為縱使身處逆境,貧困潦倒之時他還有勇氣對別人說:別擋住了我的陽光!”

隻要精神之樹不倒,每個人都可以是笑傲命運的富翁。

貧窮伴著人類的誕生而存在,同樣是貧窮,有的人卻因貧窮而喪失鬥誌,有的人因貧窮而不屈抗爭。難怪有人斷言,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

貧困常常使人想起這樣的情景:低矮的土房、斑駁的牆皮、露出棉絮的被褥、補了還漏的搪瓷盆,還有一雙雙渾濁無助的雙眼,但這樣的一件事卻讓人改變了看法——

這一家窗明幾淨,有冰箱,有洗衣機,有漂亮的窗簾和門簾,有立得很整齊的書籍……然而,這的確是生活在城市最低生活標準線下的貧困人家。

這家的男人早幾年病逝,欠下了很多錢。兩個孩子,一個有點殘疾。女人一份低薪水養三口人,還要還債,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樣明朗,她說,冰箱、洗衣機都是鄰居淘汰下來送給我們的,用用也蠻好的。孩子很懂事,做完功課還幫我幹零活……

這時發現,漂亮的門簾是女主人用紙做的,那些書全是孩子每個學期用過的教科書,灶間的調味品隻有油和鹽兩種,但油瓶和鹽罐擦得發亮。最讓人驚奇且起敬的是進門時女主人遞過來的拖鞋,那鞋底竟是磨禿了的舊膠鞋的底,齊齊地沿圈剪下,再用舊毛線織出帶圖案的鞋幫,穿著好看又舒坦。

這一家現在的確貧困,但有理由深信他們不會貧困太久的。

貧困隻是一時生活物資的匱乏,導致終身匱乏的卻是精神的潦倒。走出心理陰影,保存美好希望,生活正在點滴中改變。

有脊梁,即使貧困,也決不潦倒。

下麵的例子,或許會給我們帶來另一種啟發:

有一次,比爾·蓋茨和一位朋友開車去希爾頓飯店。到了飯店前,發現停了很多車,車位很緊張,而旁邊的貴賓車位卻空著不少。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那兒。

“噢,這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說。

“我來付。”朋友堅持道。

“那可不是個好主意,他們超值收費。”

在蓋茨的堅持下,他們最終還是找了個普通車位。

蓋茨最討厭物不等值,對應花的錢,他從不小氣,看看他這些年為慈善機構捐款的數字就知道了。

洛克菲勒到飯店住宿,從來隻開普通房間。侍者不解,說:“您兒子每次來都要最好的房間,您為何這樣?”

洛克菲勒說:“因為他有一個百萬富翁的爸爸,而我卻沒有。”

話是這樣說,洛克菲勒在捐資支持教育、衛生等方麵卻毫不含糊,數以億計。

財富可以讓人庸俗,也可以讓人高尚。成為財富奴隸的人難以獲得幸福,囿於財富的限製,不是真正的富有。

一次,李嘉誠上車前掏手絹擦臉,帶出一塊錢的硬幣掉到地上。天下著雨,李嘉誠執意要從車下把錢撿出來。後來還是旁邊的侍者為他撿回了這一塊錢,李嘉誠付給他100塊的小費。他說:“那一塊錢如果不撿起來,被水衝走可能就浪費了,這100塊卻不會被浪費,錢是社會創造的財富,不應被浪費。”

所以,拿破侖·希爾說,我們很多人都偏激地理解財富隻是物質,是我們能夠看到、能夠擁有的,但另一種財富,而且是更可貴的財富有時卻隱藏在偉大人物的心中,它不是金錢,但許多擁有巨富的人卻無法擁有它。

亨利寫過這樣的詩句:

“我是命運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靈。”

我們能夠把紮根於人的心靈中的思想和態度轉化成有形的現實,不管這種思想和態度是什麼。我們能很快把貧窮的思想變成現實,也同樣能很快把富裕的思想變成現實。

貧困是奮鬥之始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思想和聽天由命的態度。大自然偏愛那些以貧困作為起跑線而去努力奮鬥的人。

貧困的環境是可以打破的。

翻開美國曆史,大部分成功者小時候都很窮,許多發明家、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都是在貧困的刺激下努力向前、發展才幹、成就偉業的。

在美國,有很多來自外國的移民並不精通英文,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既沒有朋友相助,也沒有優裕的生活,可是他們竟然在美國獲得了顯赫的地位,擁有巨額的資產。這些成就,足以使家境富裕而最終默默無聞的青年自慚形穢!

美國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查爾斯·齊瓦勃,童年時代家境非常困難,一貧如洗,他隻受過很短時間的學校教育。從15歲開始,他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裏做馬夫,兩年之後,他獲得了另外一個工作機會,周薪2.5美元,但他仍然時時刻刻留心著新的工作機會。果然他又得到了一個機會,他應某位工程師之邀,去安德魯·卡內基鋼鐵公司的建築工場工作,周薪由原來的2.5美元變為7美元。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升任技師,接著一步步升到總工程師的職位。25歲時,他晉升為那家房屋建築公司的經理。五年之後,齊瓦勃開始出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到39歲時,齊瓦勃接過了全美鋼鐵公司的權柄。

貧困像健身房裏的器械一樣鍛煉人的意誌。貧困是個人奮鬥的起跑線。

一個人如果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就無法戰勝困難,就絕不會有什麼發展。俗話說得好:“未經苦難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如果一個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去工作,讓他感到滿足,他就不再努力奮鬥。工作上的努力,一方麵固然滿足了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麵又在發展人格、造福社會。

如果一貫依賴他人,從不為自己奮鬥,會白白浪費一生。貧困大都是由懶惰造成的。

有很多人想脫離貧困,卻不肯付出努力。如果一個人安於貧困,聽天由命,缺乏擺脫貧困的自信和勇氣,身體中潛伏的力量就不能發揮出來,就永遠不能擺脫貧困。

《簡·愛》、《呼嘯山莊》、《艾格尼斯·格雷》是眾所周知的名著,它們的作者是勃朗特三姐妹。小時候,她們的條件遠遠不如弟弟布蘭威爾。布蘭威爾從小就表現出傑出的文學藝術天賦,他的詩歌、散文和繪畫充滿靈氣。最初,他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一家人節衣縮食送他到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在那兒,他發現很多同學比自己有才華,一下子泄了氣。幾星期後他回家了。在沒有競爭的環境裏,他漸漸恢複了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有時他想成為畫家,有時又想寫出長篇小說,但沒有一件事情堅持到底。父親為他找了一份清閑的工作——當家庭教師,他有足夠的閑暇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他仍然一事無成,還染上了酗酒、抽鴉片的惡習,丟掉了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全家人仍然認為布蘭威爾是有天賦、有潛力的,隻是被暫時埋沒了。姐姐們懷著對他的殷切期望,當家庭教師、到學校教書,養活他,期待他玩夠以後開始搞一些流芳百世的作品。結果怎麼樣呢?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勃朗特三姐妹的成長史,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布蘭威爾的畫,也讀不到他小時候寫的那些美文了。大多數人連聽都沒聽說過他。而勃蘭特姐妹在自己身上實現了她們曾經寄予弟弟的厚望。在辛苦乏味的工作之餘,在黯淡的燭光下,她們讀書寫作。對那個遊手好閑的“天才”,她們白費了苦心,但她們漸漸發現,真正的才華在自己身上,錦繡前程屬於她們自己。

人類有幾種堅強的品格,和貧困勢不兩立,那就是自信和勇敢。有許多人身處貧困,卻靠自信和勇敢的稟性戰勝了貧困。

不管一個人多麼貧窮,隻要能不斷進步,即便是緩慢地進步,生活也是健康向上、充滿希望的。但是,一旦他不再進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強的方向發展,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平庸至極。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思想和聽天由命的態度。

如果巴爾紮克在年輕時灰心喪氣,我們就不知道誰是巴爾紮克了。他父親說:“你知道嗎,在文學領域中,一個人如果不是國王,就是乞丐。”他說:“那好,我就做國王。”父母把他留在閣樓上,讓他自己支配自己的命運。他經曆了整整十年的苦難歲月,戰勝了貧困,取得了成功。在他真正出名之前,寫了四十本毫無影響的小說。

英國著名鐵器藝術家詹姆斯·夏普勒斯非常貧窮,但是他經常在早晨三點鍾起床抄寫那些他買不起的書。他願意步行十八英裏到曼徹斯特去買一先令一件的藝術品。他寧願在鐵匠鋪中幹最累最苦的活兒,以便觀察爐子加熱的過程。他十分珍惜空餘時間,見縫插針,雖然這些時間都是零散的。就這樣,經過五年的努力,他完成了偉大的作品《化鐵爐》。

大自然偏愛那些以貧困作為起跑線而去努力奮鬥的人,以巨大的財富和顯赫的地位來補償他們年輕時遭受的貧困磨難。

戰勝自我,擺脫貧窮

貧窮可以磨煉人的意誌,這種意誌可以戰勝心理上的負擔,衝破貧窮的堡壘,到達成功的彼岸。

也許你生來就很貧窮,但那並不能決定你一生的命運。大部分成功者最初都是窮苦的孩子,貧窮給他們帶來的並不是貧窮,而是一種催人上進的力量,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福勒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黑人佃農七個孩子中的一個。他在5歲時開始勞動,9歲之前主要是以趕騾子為生。這並不是什麼特殊悲慘的事情,大多數佃農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參加勞動的。這些家庭認為他們的貧窮是命運的安排,因此,他們並不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小福勒有一點同其他的小朋友們不同:他有一位不平常的母親,他的母親不肯接受這種僅夠糊口的生活。過去,她時常同一個兒子談論她的夢想:“福勒,我們不應該貧窮。我不願意聽到你說:我們的貧窮是上帝的意願。我們的貧窮不是由於上帝的緣故,而是因為你的父親從來就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我們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產生過出人頭地的想法。”

“沒有人產生過致富的願望”,這個觀念在福勒的心靈深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改變了他整個的一生。他開始想走上致富之路,他總是把他所需要的東西放在心中,而把不需要的東西拋到九霄雲外。這樣,他的致富的願望就像火花一樣迸發出來。他決定把經商作為生財的一條捷徑,最後選定經營肥皂。於是,他就挨家挨戶出售肥皂達12年之久。後來他獲悉供應他肥皂的那個公司即將拍賣出售。這個公司的售價是15萬美元。他在經營肥皂的12年中,一點一滴地積蓄了2.5萬美元。雙方達成了協議:他先交2.5萬美元的保證金,然後在10天限期內付清剩下的12.5萬美元。協議規定如果他不能在10天內籌齊這筆款子,他就要喪失他的保證金。

福勒依靠自己在多年經商活動中培養起的良好的信譽,從私交甚好的朋友那裏借到了款子,也從信貸公司和投資集團那裏得到了幫助,他在第10天的前夜,籌集到了11.5萬美元,也就是說,還差1萬美元。

夜裏11點鍾,福勒驅車沿著芝加哥61號大街駛去,駛過幾個街區後,他看到了一家承包事務所的窗子裏還亮著燈,福勒走了進去,他看見寫字台的後麵坐著一個因深夜工作而疲憊不堪的人,福勒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你想掙1000美元嗎?”

這句話嚇得那位承包商差一點倒下去,“想,當然想。”

“那麼,請你給我開一張1萬美元的支票,當我還這筆借款的時候,將另付1000元利息。”福勒還向這位承包商詳細地講解了這次商業冒險的重要性,並且還將其他借款人的名單給他過目,那天夜裏,福勒在離開這個事務所的時候,口袋裏已經有了一張1萬美元的支票。以後,他不僅在那個肥皂公司,而且還在其他七個公司和一家報館取得了控股權。當有人要求與他一起探討成功之道時,他就用他的母親多年以前所說的那句話回答:“我們是貧窮的,但不是因為上帝,而是因為你們的父親從來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在我們的家庭中,從來沒有一個人想到改變現狀。”

美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嘉拉蒂過去依靠洗衣店賺取微薄的收入為生,這位36歲的離婚女人,在生活上並非一帆風順。她離婚後,獨立撫養年僅周歲的兒子,她把這種苦難的生活作為自身奮鬥的動力。她曾說:“貧窮就好像我們健身房裏的運動器械,可以鍛煉人,使體格強健。”

就這樣,她用僅有的38美元購買針線衣料,縫製了第一套自己設計的時裝,在達拉斯的精品店寄賣,結果證明,她確實具有設計時裝的天賦。1986年,她與人合作,漸漸走進了服裝設計行業。1987年,她加盟謝時利時裝公司,嘉拉蒂的才華得以展示,目前謝時利公司的業務正在擴張,每周平均開設25家分店,營業額每年能達到1.1億美元。嘉拉蒂設計的服裝遠銷世界各地,不久也成立了一家新企業,開始了自己的事業,而她作為美國一家大型時裝連鎖店的設計師,每年得到的紅利估計不會少於100萬美元。

荷蘭十七世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範·雷思也是一位從貧困中走出來的成功者。倫勃朗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勤勞的磨坊主。倫勃朗從小就知道貧窮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因此,他立誌要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父親為了讓他讀書,省吃儉用積攢錢,最終把他送入了萊登大學。實踐證明,倫勃朗並不是念書的料,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到了畫畫上。於是父母又把他送到雅格布·範·斯瓦丁堡那裏去學繪畫。在這艱苦的時間裏,倫勃朗隻能依靠給先生太太們畫相來謀生。

也許是貧窮的環境給了他巨大的動力。在他負擔越來越重的時候,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偉大。在苦難的年代裏所創作的作品,則大多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珍品。

貧窮雖然不能直接帶來利益,但它卻能磨煉人的意誌。這種意誌可以戰勝心理上的負擔,衝破貧窮的堡壘,到達成功的彼岸。“窮則變,變則通”,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

高尚的品質比什麼都貴重

隻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精益求精,頑強奮鬥,終究會磨煉出超人的才華,激發出那潛在的高貴品質。

去吧,孩子,我把你交給上帝了。”阿伯德·卡德的母親給了他四十枚銀幣,又讓他發誓任何時候都不撒謊,“孩子,在接受上帝的審判之前,我們可能沒有機會見麵了。”

這個年輕人外出賺錢去了。幾天之後,他遇到了強盜。

“你身上有錢嗎?”一個強盜問他。

“有四十塊銀元縫在我的外套裏麵。”阿伯德·卡德老老實實地回答。

強盜們哈哈大笑,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因為他過於誠實了。另一個強盜惡狠狠地問:“你身上到底有多少錢?”

誠實的孩子把剛才的話重複了一遍,還是沒有人相信他。

“過來,孩子。”強盜頭子說,“告訴我,你身上到底有沒有錢?”

“我已經說過了,我的外套裏縫著四十塊銀元,他們不信。”

“把他的外套掀起來。”強盜頭子命令道。

那些銀元馬上就被搜了出來。

“你幹嘛不打自招呢?”強盜們問他。

“因為我不能背叛我的母親,我向她發過誓——永遠都不撒謊。”

強盜們聽到這話,心頭一震。強盜頭子對他說:“孩子,你小小年紀,卻如此守信用,我們這些胡子拉碴的家夥,卻在違背小時候對上帝許下的諾言。來,把你的手伸過來,我要握著你的手重新發誓!”

他照他說的做了,其他強盜也被深深打動了。

“作起案來,你是我們的頭,”一個嘍羅說,“要是走正道,你也是我們的頭。”那人也握住男孩的手,像他的首領那樣重新發誓。這些人一個接一個地對上帝重新發了誓,而站在他們麵前的是一個小孩。

高尚的品質即便從一個孩子身上表現出來,也會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它不一定像《天方夜譚》中的奇跡那麼驚人,但仍然具有感染力。

劍橋大學喬伊斯·巴特勒教授認為:當一個人的所有性格特征和承諾一樣莊嚴神聖時,就會發現,他的一生擁有比他的職位和成就更偉大的東西,比獲得的財富更重要,比天才更偉大,比美名更持久。

如果一個年輕人一開始就有堅定的意誌,一諾千金;如果他把聲譽看做無價之寶,覺得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他,而不能說一句謊話;如果他在人生之初就有這樣的立場,那麼他會像喬治·皮博迪一樣,最終獲得無尚的聲譽,獲得所有人的信任,成為一個高貴的人。

“誠實的亞伯拉罕·林肯”這個詞,在19世紀中期是正義與誠實的代名詞。

林肯當店員時,由於誠實的品格,摸黑跑了6英裏路,把零錢還給一位夫人,他沒有等到下次見麵再還。正是這些事情使“誠實的亞伯拉罕”成為人性中高貴品質的象征。

林肯當律師時,要求一樁土地糾紛案的當事人預交30000美金,那人一時籌不到這麼多錢,林肯說:“我替你想辦法。”他來到一家銀行,告訴出納他要提30000美金,又補充說:“過一兩個小時,我就給你送回來。”出納二話沒說,把錢給了他,連張收據都沒填。

“如果沒有把握為當事人打贏官司,林肯先生就不接案子。”伊利諾斯州斯普林菲爾德的一名律師這樣說,“法庭、陪審團和檢察官也都知道,隻要亞伯拉罕·林肯出庭,他的當事人就肯定是正義的一方。我並不是站在政治立場上說這番話的,我和他屬於不同的黨派,但事實的確如此。”

有一次,林肯得知他的當事人捏造事實、欺騙律師事務所,就拒絕為他辯護,他說:“我不能去,如果我去了,我會忍不住對自己喊道:‘林肯,你是個說謊者,你是個說謊者!’”林肯的一個合夥人接了這個案子,而且勝訴了,得到了900美金的律師費。林肯拒絕接受自己那一份,因為他追求正義、追求人格的完美。

還有一次,林肯的盟友從芝加哥發電報說,他要想被提名為候選人,就必須同時獲得兩個敵對代表團的選票,為此,林肯要承諾在將來的內閣中給他們一定的職位。林肯回答說:“我不會同他們討價還價,也不會受製於任何勢力。”他具有伯克所說的追求榮譽的個性,他認為人格上的汙點比傷疤還要難看。

《倫敦圖片新聞》的創始者英格拉姆剛剛開始從事新聞業時,有一次為了送一張報紙他跑了十英裏路,僅僅為了不讓一個讀者感到失望。像這樣值得信任的人,有什麼能阻擋他成為報業巨人呢?

如果一個人戴著麵具、過著虛偽的生活,或者從事不正當的職業,他將受到自己內心的嘲笑,他會產生對自己的鄙視。他的良心會不住地拷問靈魂:“你是一個欺騙者,你不是一個正直的人。”這不僅敗壞了他的靈魂,而且削弱了他的力量,使他喪失自尊和自信。

一個本來相當能幹、心理健康、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為了滿足自己膨脹的物欲,不惜上下其手,製造陰謀,運用各種欺騙性手段,壓製別人,或者玩弄手腕擺布別人,看到這樣的人由好變壞,真是非常遺憾!

在你準備犧牲崇高的品格來牟取私利時,你那發自心底的最強音就會不斷地提醒你。這對塑造自己的性格,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不啻為一劑良藥。雖然一個人的行動非常詭秘,可謂神不知鬼不覺,但是在做了卑劣的事之後,還想保持正直的品格,那根本不可能。

全力以赴、力求完美的精神對人生的影響無可估量。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平庸和優異、一般和最好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為莊稼鋤草,還是為國家立法,始終嚴格要求,我們就會有一種向上的精神。這是意誌薄弱、目光短淺的人所缺少的品格。隻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精益求精,頑強奮鬥,終究會磨煉出超人的才華,激發出那潛在的高貴品質。

這種力求完美的精神主宰了心靈,滲透進個性中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氣質。做事臻於完美的人有一種寧靜致遠的氣質,他不會輕易放棄堅守的信念;他無所畏懼,敢於麵對這個世界,因為他問心無愧,與虛假無緣,他已竭盡全力,力求至善。

這些品質將給你一種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那些三心二意、作風散漫的人永遠不會體會到。當一個人因為能把一件事做得盡善盡美而激動不已時,當一個人心安理得地欣賞著自己的所作所為時,這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成功!這種成就感能夠促使你的各種才能得到最完滿的發揮。它會激發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情操,增強你的體質。

這就是成長。高貴的品質才是人生的最寶貴的財富。

金錢隻是達到目的的工具

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切切記著:金錢不是萬能的,隻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地方,人總是要爭權奪利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崇拜權力

在過去,人們崇拜權力的對象不一,有的為豐收而禱告,有的為美麗或聰明而禱告。頭腦簡單的野蠻人所崇拜的權力,是射箭能夠直射到野獸心髒的本領。普通的美國人所崇拜的權力是能有巨款存入銀行,能加入一種消費很大的俱樂部,能駕馭速度最快的汽車。

把金錢當作權力的來源而崇拜,這在一些國家裏,幾乎達到了舉國若狂的程度。歐洲各國的人民,除希望生活和平與安靜以外,別無他求,隻有美國人是如此熱衷於金錢。美國人追求萬能的金錢,正好像哥倫布冒險尋覓新大陸一樣。財神在從前,絕沒有像現在似的受人狂熱的信仰和崇拜。

隨便問一個小孩:“你有低劣的心理嗎?”他會望著你呆笑,因為他不懂得你說的是什麼;但是,你如果問他:“你將來大了,希望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那他就會告訴你:“我要做一個救火員!”因為他的心目之中,早已給喧噪的救火車的光榮,英雄一般的救火員所感動了。在這個小孩看來,威嚴地坐在“叮當叮當”的救火車上,衝散路上各種普通的車輛,那救火員實是達到了人類最偉大事業的高點。所以他要做救火員,因為在他看來救火員是有著代表最高權力的光榮的。

當柏克在英國議院裏發表他的著名的關於殖民地的自由的演說時,他說道:“自由是人人生來俱有的,不過各人需要自由的目的不同罷了。”他這篇演說是代表美洲的殖民地人民要求言論和出版的自由,信仰的自由,以及抗議無理的捐稅而發的。所以他說:有些人隻要求言論和出版的自由權利;有些人隻要求用任何方式,在任何地方,崇拜上帝的自由權利;還有些人認為對於中央政府的開支,不能說一句話的,就不願拿出稅款來。

這些話的原則,實可以適用於權力。有些人認為,“心地和平’的價值,比世間一切財物的價值都高;有的寧願受大學的教育,而不願擁有紐約的一半;還有些人以為“愛”就是權力,倘能得到人家的愛,其價值就在西印度群島的財富之上。

美國是世界上“金錢萬能”國家的先鋒隊。它向來沒有世襲的權力,所以美國人,隻要努力工作,善於經商、賺錢,有了錢,就可變為有權力者了。因為有了錢,一切名譽、地位、安全、快樂都可以得到。所以在當初,金錢還不過是用它來達到權力的目的一種工具而已,後來卻本末倒置,就認金錢本身為權力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