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作的潛能(1 / 3)

第三章工作的潛能

挫折是成功的墊腳石

在人類社會裏,挫折是指團體或個人在實現某個重大目標過程中意外地遭遇到來自人為的或自然的阻擋、打擊、破壞性因素幹擾,使原定目標暫時或永久無法實現的一種情景或外部表現形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是指人的意誌傾向和心理設想在現實中不能預期實現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反應的主觀感覺一般是痛苦、煩惱、壓抑、抑鬱、消沉等心理特征。

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認識,挫折就是失敗。挫折使人陷入逆境,給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挫折帶來的社會反應是批評、輕視、嘲諷乃至誤解。挫折營造的社會氛圍絕不是愉快和輕鬆,而是熱情下降,支持率降低,直至人心離散,冷嘲熱諷。

總之,一方麵挫折帶來的不是榮譽,而是恥辱;不是喜悅,而是沮喪;不是振奮,而是消沉。另一方麵,挫折又是走向順利和成功時的必要付出,是相輔相成的因果關係。正象自然界中,沒有陰即沒有陽一樣,人類社會中沒有挫折,也就沒有成功。

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在探索征服自然的奧秘的過程中,由於麵對的是浩茫的未知領域,必須要經曆無數次的挫折才能得到確定的結論。

在社會生活領域,每個人都要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這種價值需要通過各自代表的利益體現出來。而利益的變化,必然導致格局的變化,這種變化即通過激烈的競爭表現出來。競爭是殘酷的,挫折隨時出現,隻有在挫折中不斷奮起的人才能最終得到社會的承認,而那些一遇挫折就止步不前的人,必定要被波濤翻滾的巨浪所吞沒。

挫折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而事業遭挫,是其中比較突出但許多人都會遇到的一種。不論是偉人還是凡人,在人生之路的漫漫征途上,都會遇到挫折。而偉人所遇到的挫折可能會更多。“一帆風順”隻是極少數幸運者的專利,大多數人必須經曆滄桑與挫折,必須嚐遍挫折所帶來的痛苦所造成的失敗,所形成的逆境等一係列苦果的千滋百味。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挫折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可避免,在經曆了挫折以後,有的人走向了成功,有的人卻走向了失敗。造成這種本質區別的根本原因在哪裏呢?

就在於對挫折與逆境的認識和態度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追求理想,大家都渴望成功。

然而,挫折卻象凜冽的寒風一樣,摧枯拉朽,殘酷無情。若想使春天的幼苗不被寒風刮折、吹死,就得擁有抵禦寒風的措施。相對於幹事業而言,要想在無數次挫折中取得成功,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努力提高自己抵禦挫折的能力。

現代社會競爭的程度愈來愈強,壓力愈來愈大,青年人要適應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培養心理承受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迎難而上的人的堅強後盾。

在現實生活中,良好的適應不隻是體現在個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能否獲得滿足,更多的體現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能盡力克服困難和阻力,積極地解決問題,創造性地完成任務。

其次,心理承受力是個性培養的磨刀石。由於引起挫折時情境有暫時性和持久性之分,因而挫折後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有狀態性和特質性之分。在特定幹擾條件和具體情境下產生的挫折,一般都是暫時的。隨著幹擾條件和具體情境的改變,所感受的緊張狀態也會自然消失,這類挫折反應稱之為“狀態性反應”。但人們生活中往往會經曆連續的挫折,這是因為導致挫折的條件和情境有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因而會使人感受到持續的緊張狀態,由此產生的情緒、行為方式會固定下來,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這類挫折反應稱之為“物質性反應”。正因為這樣,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養耐挫能力才顯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先哲指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就告訴我們,對挫折與成功抑或逆境與順境要有辯證的分析,挫折和成功是動態的,總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它可以根據一定的條件互相轉化。正如某個人若處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身邊所接觸的一切必定是痛苦的刺激,不知不覺中會使人丟掉一切幻想和依賴心理,隻能奮然前行而別無選擇。這樣,就在逆境中相應地磨煉了他的鬥誌,進而由挫折向成功轉化。反之,一個人若生活在春風得意的順境中,從表麵上看,可能都是恭維和笑臉,實際上這就昭示出一個哲理:逆不足憂,順不足喜。挫折飽含痛苦,卻有利於奮起,下一步就是成功;成功充滿快樂,卻會導致驕傲,下一步就是失敗。因此,挫折與成功始終是互相轉化的。身處逆境、遭遇挫折不必悲觀失望,事在人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置身鮮花叢中,香氣彌漫,甘飴潤脾,切勿得意忘形,轉眼之間,昔日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鬆在。

懂得了挫折與成功的辯證關係,即解決了心理平衡問題,它可以使人振奮起來。這還不夠,還要解決如何戰勝挫折,怎樣從挫折中找出原因,盡快實現從挫折向成功轉化的問題,這就是:在挫折麵前要善於冷靜分析。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種令人費解的現象,即:凡是有才華的人,工作中很能幹業績突出的人,往往是一些人重點攻擊的目標,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在下麵散布流言蜚語。這種人以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添枝加葉,主觀臆測,張冠李戴,搬弄是非為能事,他們不看別人的許多優點,卻象蒼蠅一樣專門盯著別人的某些缺點肆意渲染,大做文章,企圖混淆視聽,擾亂人心。有的是不負責任的以詐傳詐;有的則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有的則是懷著不可告人的險惡用心,通過造謠,“潑髒水”等手段,想把他的競爭對手搞臭,整倒,最終取而代之。

無端的非議,是一種來自於人類社會的情緒挫折,它可以給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異常痛苦的感覺,古人曾以“眾口鑠金”來形容輿論的魔力。麵對無端的非議,當事人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惱怒、憤慨,恨不得讓這些飛短流長的人終身服苦役。惱怒之餘,有些人肝火上升,情緒紊亂,內分泌失調。白天不能理順,夜晚睡不著覺。茶不思,飯不想,鋼鐵之軀,轟然一聲病倒。有些人咽不下這口氣,拍案而起,找領導,找上級想討個說法,還個清白。哪知世界本由混濁而生,矛盾充滿大千世界,領導再高明,也不可能整天陷入複雜的人際矛盾而不顧他業。今天給你個說法。明天還他個貞潔,那麼後天呢?由此看來,麵對輿論挫折,應該拋棄下策,尋找上策,這個上策就是認真開發自身潛能,在複雜的人際矛盾中,善於冷靜分析,找到新的視角,即:從惱怒到發現自身價值。

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從這個角度出發,你會挖掘到新的認識。就是說,通過冷靜的分析,你會發現,這些人為什麼喜歡傳播你的小道消息?為什麼總是盯住你的某些缺點不放乃至無中生有?為什麼你的一舉一動很多人都感興趣?你既然和這些人前世無冤,今世無仇,唯一能說明問題的有三個方麵:一是你和別人存在著競爭關係,你比別人能力強,在發展上有優勢,某些人隻有在別的方麵做手腳才能把你排擠掉;二是你素質高,有魅力,有潛力,已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重視,同時也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在表麵讚揚的同時,背後也最容易滋生閑言碎語;三是由於你知名度較高,自身缺乏成熟和老練,處事輕率、浮躁,加之不拘小節,別人就會很容易抓住你的疏漏以及失誤大做文章。經過這樣的深刻分析之後,你對所遭受的挫折從態度上必然會發生根本轉變,必然會由惱怒、沮喪轉變為興奮、愜意;對那些工於散播是非心計的人也會由鄙視、厭惡轉變為有某種好感,認為正是你的價值存在引起了他們的重視,由重視導致求全責備;由於嫉妒而導致橫挑鼻子豎挑眼。如果你在他們心目中無足輕重,他們對你的一切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屑一顧。這種無視性的超脫則會令你進入自生自滅的可怕境地。

這樣看來,“公眾輿論”上的任何苛求都應該是愛護你的表現,同時也證明了你的價值所在,這確實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欣喜之餘你必然會認識到原來的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現,你會堅定地從痛苦中站立起來,挺起腰杆,鼓足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弱點,痛下決心,自覺地在實踐中加以改正。這種自我修正,毫無疑問的是政治上、人格上進步成熟的結果。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遇到不幸的威脅時,認真而仔細地考慮一下,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是什麼?正視這種不幸,找到充分的理由使自己相信,這畢竟不是那麼可怕的災難。這種理由總是存在的。因為在最壞的情況下,在個人身上發生的一切決不會重要到影響世界的程度。”你堅持麵對最壞的可能性,懷著真誠的信心對自己說:“不管怎樣,這沒有太大的關係”。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的憂慮減少到一個非常小的程度。也許你需要把這個過程重複幾次,但是到最後如果你麵對最壞的情況也不退縮,你的憂慮已經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喜悅之情。

十九世紀英國另一位著名學者卡萊爾則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談論他曾一度陷入精神上的極度絕望之中的心理分析過程。他描述他當時的心情和感覺是:“我的星辰已經消失,陰沉的天空上沒有閃爍的星光……宇宙象是龐大、死寂、無法抗拒的發動機,在可怕的冷漠中不停地轉動,仿佛要把我的軀體一點點地碾碎。”在這種精神頹廢之中,忽然出現了一道驅散黑暗的閃電,“我向自己發問:你懼怕什麼?你為什麼要象一個懦夫?隻知道抱怨與悲哀,隻會退縮和顫抖,真是一條可憐蟲!你麵前最可怕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死亡?好吧,那就去死,再加上地獄的痛苦,加上一切魔鬼和人類可能給你帶來的傷害!假如你沒有心肝,就不會承受死亡的一切痛苦;你作為自由之子,縱然被拋棄,也要把地獄踩在腳下,”這時候死亡又能把你怎樣?讓死亡來吧,我將迎接它,戰勝它!”卡萊爾體驗到,在他這樣想的時候,好象一團火焰在他整個心靈中燃燒起來,使他把無為的恐懼徹底拋棄了,頓時感到強大,有一股不可名狀的力量在體內升騰,這是一種精神,甚至是一位神靈。於是,他把對自己的“永久否定”轉變為“永久肯定”。

總之,挫折、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分析出最壞的可能是什麼,看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以必勝的信心克服困難,扭轉敗局,轉敗為勝。

通過深入分析,可得出如下認識:

困難與事業並存,煩惱與成功同在在逆境中苦鬥的人,既要冒著失敗的危險,又要麵對無盡的煩惱;取得成功的人,固然帶來喜悅,但經驗證明,他們往往比那些正在奮鬥的人,反而還有更多的不如意。因此,人人都有煩惱。企求過沒有煩惱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幻想和幼稚的思維,追求虛幻,等於與世隔絕。

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俗語道:潮起必有潮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沒有人一生一帆風順,任何人總會遭逢厄運,尤其是幹大事業的人,更是曆經磨難。歸根結底,煩惱一定會有結束的時候,任何難題都將最後被人類攻克。困難之中蘊含著轉機不可能之中隱含著可能。問題的產生是成功的肇端和動力。問題的產生總是同時創造出契機,此時的困難可能是彼時的機會,要抓住時機,促成轉變。

一個人要想幹成一番事業,不但會遭遇挫折,而且還會遭逢困難和艱辛。

困難隻能嚇住那些性格軟弱的人。對於真正堅強的人來說,任何困難都難以迫使他就範。相反,困難越多,對手越強,他們就越感到拚搏有味道。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隻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有的人在一般情況下,也是不怕困難的。但若碰到太多的困難,感到“對手”太強大了,則往往被懾服。其實,在自然界和社會曆史的限定下,人生的主宰就是人自己。失足者也好,殘疾者也好,失戀者也好,落榜者也好,隻要自強不息,均可挖掘出生活的甘泉。多少人硬是過不了困難關,因為他們首先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他們怕自己,怕病、怕死、伯輿論,怕苦、怕累、怕吃虧,加上懶惰、急躁、拖拉、推諉等等內在的弱點和外在的困境齊相呼應,內外夾攻,毅力豈能有不瓦解之理。要想過好困難關,首先要過好自己這一關。拿出你的勇氣來,不怕天,不怕地,不管什麼困難,“來吧,咱們較量一番!”有了這種不怕困難的勇敢性,就有了征服困難的精神力量。

在困難麵前能否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賴於和困難拚搏的心理準備,也有賴於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許多人在困境中之所以變得沮喪,是因為他們原先並沒有與困難作戰的心理準備,當進展受挫、陷入困境時便張皇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到處求援,或借酒消愁。這些做法隻能徒然瓦解自己的意誌和毅力,客觀上是幫助困難打倒自己。他們既然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結果,一切可以征服困難的可行計劃便都被停止執行,本來能夠克服的困難也變得不可克服了。還有的人,麵對很強的困難不願竭盡自己的全力,當攻不動困難時,便心安理得地尋找理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困難太大了”。這種“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歸因所保護下來的不是征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而是怯弱和灰心。不言而喻,這種人永遠也找不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真正堅強的人,不但在碰到困難時不害怕困難,而且在沒有碰到困難時,還積極主動地尋找困難,這是具有更強的成就欲的人,是希望冒險的開拓者,他們更有希望獲得成功。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裏,有一個勇敢的航海家辛伯達,他每次總是去尋求那種與大自然抗爭、與海盜搏鬥的驚險航行,而恰恰是這些經曆使他應付危機的能力大大增強,使他一次次大難不死,安抵目的地。在生活和事業中,千千萬萬的強者,不正是從克服他們自己找來的困難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成就嗎?

堅強地對待失敗和魯莽地對待失敗是有區別的。堅強的人一方麵不怕困難,另一方麵他們又高度重視困難,冷靜地、深刻地研究和解剖困難,分析它的原因,理智地尋找征服它的途徑。這種明智的態度可以大大地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有一種人麵對困難,雖然具有勇氣,但隻是莽撞行事,橫衝直撞,看起來很堅強,實際上不但無濟於事,有時還會導致進一步失敗,最終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麵,這是不可取的。

隻要我們不怕困難,困難就會成為磨煉我們堅強性格的一塊磨刀石。中國有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困難的環境,最能磨煉人的素質,增強人的才幹,對人的性格有著特殊的鍛煉價值。對於困難我們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應以積極的態度迎難而上,在征服困難的過程中,把我們鍛煉得更加堅強。

有的人麵對困難,左顧右盼,顧慮重重,看起來思慮全麵,實際上茫無頭緒,不但分散了同困難作鬥爭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會銷蝕同困難作鬥爭的勇氣。如果擁有了果斷的性格,沿著明確的思想軌道,擺脫對立動機的衝突,克服猶豫和動搖,堅定地采納在深思熟慮基礎上擬定的克服困難的辦法,並立即行動起來同困難進行鬥爭,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果斷的性格,能夠幫助我們在執行工作計劃和學習計劃的過程中,克服和排除同計劃相對立的思想和動機,保證善始善終地將計劃執行到底。思想上的衝突和精力的分散,是不果斷的人的重要特點。這種人沒有力量克服內心矛盾著的思想和情感,在執行計劃過程中,尤其是在碰到困難時,往往長時間地苦惱著怎麼辦,懷疑自己所作決定的正確性,擔心決定本身的後果和實現決定的結果,老是往壞的方麵想,猶猶豫豫,因而計劃老是執行不好。而果斷的性格,則能幫助我們堅定有力地排斥上述這種膽小怕事的、顧慮過多的庸人自擾,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集中於執行計劃本身,從而加強了自己實現計劃、執行計劃的能力。

果斷的性格,可以使我們在形勢突然變化的情況下,能夠很快地分析形勢,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對計劃、方法、策略等等做出正確的改變,使其能迅速地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而優柔寡斷者,一到形勢發生劇烈變化時就驚慌失措,無所適從。他們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重新做出決策,而是左顧右盼,等待觀望,以至坐失良機,常常被飛速發展的形勢遠遠拋在後麵。

可見,果斷的性格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普通勞動者,無論是對於工作,還是對於生活和學習,都是需要的。

果斷的性格,產生於勇敢、大膽、堅定和頑強等多種意誌素質的綜合。

果斷的性格,是在克服優柔寡斷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的。人有發達的大腦,行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但過多的事前考慮,卻往往使人猶豫彷徨,陷入優柔寡斷的境地。許多人在做出決定時,常常感到這樣作也有不妥,那樣作也有困難,無休止地糾纏於細節問題,在諸方案中徘徊猶豫,陷入束手無策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這就是事前思慮過多的緣故。大事情是需要深思熟慮的,然而生活中真正稱得起大事的並不多。況且,任何事情,總不能等待形勢完全明朗時才作決定。事前多想固然重要,但“多謀”還要“善斷”,要放棄在事前追求“萬全之策”的想法。實際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結果卻常常是一個真正有把握的辦法也拿不出來。果斷的人在采取決定時,他的決定開始時也不可能會是什麼“萬全之策”,隻不過是諸方案中較好的一種。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他可以隨時依據變化了的情況對原方案進行調整和補充,從而使原來的方案逐步完善起來。“萬事開頭難”,許多事情開始之前想來想去,這樣也無把握,那樣也不保險。當減少那些不必要的顧慮,真正下決心幹起來,做著做著事情就做順了。

果斷的性格,是在克服膽怯和懦弱的過程中實現的。果斷要以果敢為基礎,特別是在情況緊急時,要求人們當機立斷,迅速地采取決定並且執行決定。比如在軍事行動中就需要這樣,因為戰機常在分秒之間,抓住戰機就必須果斷。今天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樣需要果敢。

大方向看準了,有七分把握,就要果斷地下定決心。

果斷的性格,要從幹脆利落、斬釘截鐵的行為習慣開始養成。無論什麼事情,不行就是不行,要做就堅決做。生活中不少事情確實既可以這樣又可以那樣,遇上這樣的小事,就不必考慮再三,大可當機立斷。否則,連日常的生活瑣事也是不幹不脆,拖泥帶水,你又怎麼能夠培養出果斷的性格來呢。

要果斷,還必須經常地排除各種內外部的幹擾。果斷不是一時的衝動,它必須貫穿於行為的所有三個環節(確定目的、計劃和執行)。在確定目的的時候需要進行各種動機的鬥爭,這時果斷表現為能夠抑製和目的相反的意向,抑製錯誤的動機,保證做出正確的決斷。但在決斷做出後,還會有許多因素不斷地動搖我們的決心,如輿論啦,壓力啦,困難啦,各種誘惑啦,等等。周圍的人們可能會對我們的決心評頭品足,來自各個方麵的各種壓力都有可能使我們已經做出的決定發生動搖。並且,在執行決斷時排除內外幹擾的果斷性,有時比確定目標和初下決心時候的果斷性還要難。因此,在執行決定的時候應當特別注意果斷性的培養。要養成決心既下就不輕易改變的習慣,不要讓一些本來微不足道的因素幹擾我們的決心,把自己弄得手足無措。

果斷並不等於輕率。有人認為,果斷就是決定問題快。實際上,在情況不要求立即行動,或者對於行動的方法和結果未加足夠的考慮就倉促地采取決定,這並不是果斷,而是輕率、衝動和冒失,是意誌薄弱的表現。這種表現在優柔寡斷的人身上可以觀察出來,因為深思熟慮對於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來說,乃是一個複雜而痛苦的過程,所以總想力求盡快地從其中解脫出來,他的行動常常是倉促的,急躁和莽撞的。果斷的人采取決定時的迅速和意誌薄弱的人的倉促決定毫無共同之處。

必須把果斷和武斷加以區別。有的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遇到事情既不調查研究、也不深思熟慮,就說一不二地定下來,貿然從事幹將起來。從表麵看,好象果斷得很,可實際上卻同果斷南轅北轍。果斷並不排斥深思熟慮和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恰恰相反,正因為多想、多問、多商量,才能使人們對事情更有把握,從而更加果斷。自以為是、主觀臆斷的人,有果斷的外表,無果斷的實質,往往把事情辦壞,是我們應當努力加以避免的。

此外,堅強的性格也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堅強的性格,首先表現在不怕挫折和失敗,能夠經受數十、數百乃至成千次挫折和失敗的打擊,而能矢誌不移、不屈不撓。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很大程度就是表現在對待失敗的態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事業未成,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而且,失敗常常專跟強者作對。原因很簡單:低的目標容易達到,弱者胸無大誌,目標平庸,幾乎不經過什麼失敗就能如願以償。而越高的目標難度就越大,失敗的機會也自然就越多。有的人渴望成為強者,但卻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他們經過一陣子的奮鬥,遭到一次乃至幾次失敗後,便偃旗息鼓、罷手不幹了,因而最終隻能和一事無成的弱者為伍。

有人認為:經受住數十、數百次失敗的打擊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鋼筋鐵骨般的堅強意誌,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實際上未必如此。堅強的毅力並不單純來自忍受,而首先是來自明智和豁達。忍受失敗的毅力,主要來源於對失敗的科學認識和正確評價。強者認識到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失敗裏麵就包含著成功。他們把開拓新路中遭逢到的失敗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有著足夠的精神準備。他們也認識到一次失敗即是一次經驗的積累,因而能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敗所嚇倒的人,與其說是害怕失敗,不如說是對失敗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人把失敗看作一種不幸和災難,在事情剛開始之時,就抱有“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想法,這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僅“兵家”,做什麼事都會存在或勝或敗兩種可能性。

在行動前隻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敗的準備,這隻會削弱對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從而在失敗麵前變得十分脆弱。

許多人在看到強者的成功時,羨慕不已,嚷嚷著要敢於冒風險,卻對自己行動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失敗都沮喪不已,這決算不上“大丈夫”的行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要害怕和失敗打交道。一位立誌改革的人說:“如果我不會出錯,那麼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國有一家鼓勵創新的企業,鼓勵創新的內容之一就是“允許失敗”。

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說:“隻要你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錯誤,你就不能創新。如果你拒絕了失敗,實際上你也就拒絕了成功。”這裏所包含的,就是勝和敗的辯證法。

還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敗,是因為不懂得到底怎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除了帶給他沮喪以外,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東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敗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敗從不會讓人高興,但一旦你學會利用它,它就會為你做出積極的貢獻。比起重複過去的成功來,失敗是個更好的老師。重複過去的成功不見得使你學到新東西,而失敗則肯定能給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從一個組織得一團糟的聚會中學會怎樣組織一個成功的聚會,你也可以從一係列失敗的方案中理出比較可行、比較成功的方案。總之,隻要你動腦解剖失敗,從失敗中挖掘教益,你就能更快地從失敗中走出來。

如果我們對失敗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失敗采取了正確的態度,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失敗所打倒,屢經失敗而不悔的堅強毅力也就自然產生了。

那麼,應該怎樣麵對失敗呢?

①避免說“失敗”這個詞語。

成就卓著的人很少使用“失敗”二字,這個詞使人壓抑,聽起來似乎意味著一個人的末日來臨。他們更喜歡使用“過失??15?弄糟”或“不良結果”等詞彙來表達遇到失敗。

②別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

失敗不僅是結果,它還是態度。當事情辦糟的時候,不要本能地為自己掛上“失敗者”的標簽。你怎樣描述自己,你很可能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反複多次地自稱為失敗者,不僅意味著將成功無望,而且還會限製自己的潛能。

③事先擬定防止失敗的計劃。

幫助自己擬定一個防止失敗的計劃,經常自問:“如果這事發生,最壞的後果將會怎樣?”假想失敗能促使你明確地考慮實際選擇。你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確保你度過那段時光嗎?如果你的單位向你發來一份解雇通知,你有能力另起爐灶嗎?記住:漢字的“危機”就包括“危險”和“機會”兩種含義。

擴大自己的支持係統也十分重要。失敗後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家庭和親友,要善於從他們那裏尋求幫助。

④學會理智地麵對失敗。

一位名叫傑克·馬特森的美國教授開設了一間課程,學生們戲謔為“失敗101”。馬特森讓他的學生設計無人購買的商品模型。於是,學生們設計了倉鼠用的熱水浴缸和在颶風中飛行的風箏。

這些設想都十分荒唐可笑,注定不會成功。但有幾位學生將挫折視為革新而非失敗,在心理上一點兒沒有失敗的顧慮,他們倒覺得可以自由自在地大膽設想製作。由於大多數學生要經過五次失敗後才能找到適當的工作,因此他們認識到決不能將失敗視為最後的定局。馬特森說:“他們學著重新裝彈,做好再次射擊的各種準備。”

學生們還發現了失敗的兩種方式,連續不斷地試驗多種設想被馬特森稱之為“遲鈍、愚笨的失敗”。試驗的過程十分冗長,使人感到困乏,繼而放棄之。“明快理智的失敗”指的是構思數種設想,然後迅速齊射。“失敗是勘測籌劃未知領域的自然形式,”馬特森說,“所以,應把你每次試驗的內容壓縮得盡量小一些。

⑤永不服輸。

有一位青年企業家經營的建築公司業務很不景氣,企業處於瀕臨倒閉的狀況。他當時才二十五歲,他不願宣告破產,於是向家裏借了一些錢處理了善後事宜。後來,他又繼續獻身建築業,努力學習管理的訣竅,並“壯著膽子”貸了一筆款子,重新經營起他的企業,為了使自己再遇到困難時能順利渡過難關,他還和數家銀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

這個企業家謹慎地擴大自己新公司的業務,他甚至還參加了大學商業管理等課程的學習。後來,他終於獲得成功。即使如此,他也從不自我滿足,他時常用過去的窘境激勵自己,他說:“對於所取得的成績,我不敢有絲毫的自我滿足,我總是努力改進我的業務,使它百尺竿頭,更上一層。”

正是由於懷有這種態度,並經過失敗的磨礪,他才使自己在後來的歲月中保持了長足發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相信你也一定會成功的。

具備了上述素質,還應擁有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正如古人所說:“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這話不無道理。在生活的海洋中,事事如意、一帆風順地駛在彼岸的事情是很少的。或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事業上遭到失敗,這些都有可能發生。當不幸的命運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應當怎麼辦呢?

唉聲歎氣,自歎“時乖運舛”,自認倒黴,這是一種態度。在打擊和磨難麵前,僅僅停留於無休止的歎息,不會幫助你改變現實,隻會削弱你和厄運抗爭的意誌,使你在無可奈何中消極地接受現實。

悲觀絕望,自暴自棄,這也是一種態度。一遇挫折就悲觀失望,承認自己無能,這是意誌薄弱、缺乏勇氣的表現,也是自甘墮落、自我毀滅的開始。用悲觀自卑來對待挫折,實際上是幫助挫折打擊自己,是在既成的失敗中,又為自己製造新的失敗。在既有的痛苦中,再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

怨天尤人,詛咒命運,這又是一種態度。現實總歸是現實,並不因為你埋怨和詛咒它而有所改變。遇到不幸的事,就惡語詛咒、怨天尤人,這是最容易的,但卻是最沒有用處的。埋怨和詛咒人人都會,但從埋怨和詛咒中得到好處的人卻從來無有。事實上,在詛咒之中,真正受到傷害的並不是詛咒對象,而隻是詛咒者自身。

魯迅說得好:“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在我們的生活中,倘若遭遇到不幸,就應表現出魯迅所說的那種“偉大的胸懷”,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以剛毅的精神同厄運進行不屈的鬥爭。

沒有一個人生而剛毅,也沒有一個人不可能培養出剛毅的性格。我們不要神化強者,以為自己成不了那種鋼鐵般堅強的人。其實,普通人所有的猶豫、顧慮、擔憂、動搖、失望等等,在一個強者的內心世界也都可能出現。魯迅彷徨過,伽利略屈服過,哥白尼動搖過,奧斯特洛夫斯基想到過自殺,但這並不排除他們是堅強剛毅的人。剛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間並沒有千裏鴻溝,剛毅的人不是沒有軟弱,隻是他們能夠戰勝自己的軟弱。隻要加強鍛煉,從多方麵對軟弱進行鬥爭,那就可能成為堅強剛毅的人。

性格的剛毅性是在個人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它孕育在切實的勞動中,成長在和困難的鬥爭裏。一方麵,困難愈大,鬥爭愈艱巨、愈持久,愈能培養和鍛煉剛強的性格。另一方麵,平時的日常生活也能鍛煉人的剛強。剛強意誌並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它是長期磨煉、潛移默化的結果。象戰鬥英雄們在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剛強,並非來自戰場上一時的衝動。相反,在英雄現實的生活中,在他們千百件的日常小事中,就已經包含著剛強性格的因素了。

達觀的胸懷能使人剛強。人們常說對傷心事要想得開,什麼叫“想得開”呢?也就是要從傷心事中跳出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有些人遭受挫折時,往往心眼太窄、太死,老從一個角度去看傷心事,越看越傷心,越想越泄氣。一個人在痛苦不堪時,應當能從自己的痛苦和傷悲中跳出來,放眼社會。這樣,你就會看到自己那一點痛苦不過是千百萬人都要碰到的一件很平常的事罷了。或者,把眼光放遠一點,從漫長的人生長河看今天,那就會感到人生坎坷尋常事,現時的挫折不過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彎路。

如果你想培養自己抵抗挫折的能力,你可以學著在自己的生活中采用下列技巧:

①下定決心堅持到底。

局麵越是棘手,越要努力嚐試。過早地放棄努力,隻會增加你的麻煩。麵臨嚴重的挫折,隻有堅持下去,加倍努力和增快前進的步伐。下定決心堅持到底,並一直堅持到把事情辦成。

②不要低估問題的嚴重性。

要現實地估計自己麵臨的危機,不要低估問題的嚴重性。否則,去改變局麵時,就會感到準備不足。

③做出最大的努力。

不要畏縮不前,要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來,不要擔心把精力用盡。成功者總是做出極大的努力,而麵對危機時,他們卻能做出更大的努力。

④堅持自己的立場。

一旦你下定決心要突然衝向前去,要象服從自己的理智一樣去服從自己的直覺。頂住家人和朋友的壓力,采取你所堅信的觀點,堅持自己的立場。是對是錯,現在就該相信你自己的判斷力和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