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春秋時期,有一年夏天,吳王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惱怒,在上早朝時,為了表明他要攻打楚國的堅定態度,他向大臣們宣布:“如有膽敢阻撓我出兵討伐楚國的人,將立刻處以死刑!”盡管如此,有一個年輕的侍衛覺得吳王是心血來潮,攻打楚國不但沒有勝利的把握,而且會使國家陷入貧困,老百姓遭殃,使別的國家有了可乘之機。
他考慮再三,決定還是要挺身而出,向吳王勸諫,直言不行,於是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第二天清晨,他就揣上彈丸,拿上彈弓,到吳王經常遊憩的後花園轉來轉去,似乎在尋找什麼,衣服被露水打濕了也顧不上,一連三個早晨都是這樣。
後來吳王發現了,覺得非常奇怪,就詢問緣由。年輕人回答:“這幾天我想在後花園捕黃雀,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王的花園裏有棵大樹,樹上有一隻蟬,一邊得意地鳴叫著,一邊自顧自地飲著露水,一點也不知道螳螂就在他的身後,正貼著樹枝,彎著前肢,一個心眼要逮住它享受一頓美味,而此時的螳螂卻也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身旁,正伸長脖子,瞪著眼珠準備啄它下肚呢!更有意思的是,黃雀隻盯著眼前的蟬和螳螂,卻沒有料到我的彈弓已對準了它。它們三個都隻顧眼前的利益,看不到後邊的災禍,真是為它們悲哀啊!”聽到這裏,吳王恍然大悟,噢!原來這年輕人是用此來比喻、啟發伐楚的事。仔細一想,也有道理,就改變了主意,不攻打楚國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生動的故事,概括出成語“螳螂捕蟬”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比喻隻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