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徐霞客

初春江南,大地回春,萬物萌生,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節。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徐霞客,衣冠整齊,身背行裝,踏上了外出旅遊的征程。這一年,他年僅22歲。

徐霞客從小生活在縉紳富貴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小時候,特別喜愛看曆史、地理和遊記等書籍。書中的一切,都深深打動了徐霞客幼小的心靈。他暗暗下決心,將來要幹一番自己喜愛的事業。

成年以後,好幾次應考科舉考試都失敗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掙脫科舉的枷鎖,重新開始做他感興趣的事情,他開始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遊,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在明朝的萬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7年,徐霞客背起行囊,手持油傘,告別家人,開始了徒步南行。他最先到了太湖。初出茅廬的徐霞客大飽眼福,他滿載著內心的喜悅回到了家鄉。

從此以後,幾乎每一年,徐霞客都要外出旅遊考察,他一共堅持了30多年,足跡遍及當時的14個省,即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徐霞客在外出旅遊考察的過程中,得到了他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激勵他說:“誌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親甚至不顧70歲的高齡,還陪同徐霞客遊覽了荊溪、勾曲,即今天的江蘇宜興等地。每次當徐霞客旅遊考察歸來,向母親和家人談起所見所聞時,母親總是發出朗朗的笑聲,從心底裏感到滿足和高興。

懷著自己的宏偉誌向,再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遊曆了泰山、天台山、雁蕩山、黃山、武夷山等地,中華大地的名山大川,他盡收眼底。

公元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遊考察具有轉折性的一年。這一年,他已經51歲了。他從家鄉出發,途經江蘇、浙江等地,到了此次旅遊和考察最遠的地方——雲南,經曆了5個春秋。這次考察,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次,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

在曆次考察中,他不分寒暑,攀山越嶺,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接受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在考察旅行途中,他時常遇到強盜,無數次絕糧,身無分文,饑腸轆轆。但是,這些困難,都沒有動搖他的意誌和信念。他甚至讓自己作好了犧牲的打算。就是這樣,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國大西南的宿願。

徐霞客結束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探險之後,回到家鄉。由於旅途勞累,他一病不起,臥倒在床。他躺在床上,看著床前的那些在旅途上采集的岩石標本,一生深險旅行中的甜酸苦辣,一齊湧上了心頭。他為自己走遍大半個中國、把畢生精力獻給探險事業而自豪。但他也為自己尚有許多事情沒有做完而遺憾。

1641年,徐霞客,這位傑出的大探險家、大地理學家,懷著未竟之誌,永遠地合上了雙眼,享年56歲。在他臨終時,他的手中,還緊緊地攥著二塊岩石標本。

30多年的探險旅行主涯,徐霞客為後人留下了60多萬字的日記,經過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這本書,被稱為“千古奇書”。它內容豐富,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是徐霞客為科學探險、為事業獻身的精神的結晶。

徐霞客用清新、奇麗的文字,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不僅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而且在科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這種勇於探險,不求名位,把一生獻給科學事業的精神,像一道不滅的彩虹,永遠激勵著後代子孫,沿著他的足跡,向科學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