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成人的褲子

一直以來,褲子都是人們腰部以下所穿的主要服裝。今天,人們穿著的褲子,由褲腰、褲襠和兩個褲腳,這三大部分組成。

可是,中國古人們所穿的褲子,與現在的褲子,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代的褲子種類極為繁多,而且也有著極為漫長的演變曆史。

中國早期的褲子都是開襠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穿著褲子了,當時,它不叫“褲子”,人們把它寫作“絝”。在那個時候,褲子不分男女,都是一個樣子,而且所有的褲子,都隻有兩隻褲腿,沒有褲腰,也沒有褲襠,人們在穿的時候,隻需要套在小腿上。在古代,人們把小腿叫做“脛”,所以,這種褲子,古人又稱它們是“脛衣”。因為這種褲子,隻有兩隻褲管,所以,褲子的計數與鞋、襪都是一樣的,都以“雙”字來計,那時候,人們總是說“一雙褲子”。

當時,穿這種褲子,目的是為了遮護小腿,尤其是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當然,穿著這樣的褲子,如果外麵不用其它服裝加以遮掩的話,那就有點不文明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麵,往往還有一件像“腰裙”一樣的服裝,這就是“裳”。

到了秦漢的時候,褲子也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住大腿的長褲了,但是,褲襠仍然是開的。因為在褲子外麵,還有衣裙,所以,開襠褲既不會不文明,也便於大、小便。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漢族人才開始穿有襠的長褲。這種長褲,是來自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因為那些遊牧民族的人,長年騎在馬背上,他們穿著像裙子一樣的衣裳騎馬會很不方便。因此,他們很早就開始穿著滿襠的長褲了。

最先,為了打仗方便,有襠的褲子隻在軍隊裏麵流行,到了漢代後,這種滿襠長褲已經慢慢被漢族的老百姓接受了,開始在民間普及起來。

魏晉南北朝是褲子最盛行的時期。由於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受異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一時期,人們都以穿褲子為時尚。這個時候的褲子,褲腳特別肥大,人們稱它們是“大口褲”,類似於我國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

到了唐朝,男女老少都以穿褲為榮耀。但這個時候,不再流行“大口褲”,褲管已經明顯收束,變小了。

今天,褲子已是各國人最普通尋常的衣裳之一。